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糖度如何影响微生物

糖度如何影响微生物

发布时间:2022-04-28 05:49:13

‘壹’ 红糖应该储存在玻璃罐还是塑料袋里

首先粉状食品等是无需放入冰箱的。由于红糖本身糖度过高,渗透压很大,自由水分很少,微生物也无法繁殖。
其次,在两种包装的密封程度是一样的情况下,玻璃罐会比塑料袋好一点比。因为塑料本身会有一个老化现象。玻璃就不会。但如果是在两种包装的密封情度不一样的话,那就是不一样的说话了,肯定是密封好的包装好。

‘贰’ 如何通过控制温度,水分PH值来控制酶和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食品中的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主要是通过检测食品的活度值来确定,但温度、水分、PH值、包括糖度这些都是对产品的保质期有影响的,通过检测活度值的数据来调整PH数值、糖度的使用量,达到控制食品品质的目的,尤其是货架期。

‘叁’ 糖为什么能抑制细菌

任何生物生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水分条件包括细菌,果脯的糖浓度很高所以水分很少,能有效的抑制细菌生长。至于糖的浓度,我学的时候老师没讲啊,所以我不能乱讲。

‘肆’ 如何让食物不腐坏

温度

低温冷藏能够使微生物生长活动变慢,并不是能够完全让微生物生长停止。我们的食物还是不要在冰箱放太久。高温能将微生物灭活,可以杀死大部分微生物,降低微生物活性。在食物要煮熟了吃是有一定道理。
氧气
没有氧气,微生物也就很难生存了。常用的食品保存手段有真空包装,罐藏,充氮气及脱氧剂。真空包装和罐藏的食品保质期都比较长。充氮气一般饮料类使用较多。脱氧剂通常用在糕饼类较多。

PH值

理论上如果能把食物的PH值控制在约3-5左右,微生物就很难生存,食物就比较好保存。现实生活中很普遍的就是盐渍,糖渍 ,酒泡。盐渍是把食品用食盐盐渍加工而成的制品,例如盐渍蘑菇,盐渍辣椒等。糖度在70%以上食品可以保存很久。酒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是中医保健很重要的一环,通常保健食材用酒泡。
水分

含水量越少,食物越不容易腐败。对食物进行水分干燥方面有风干、晒干、晾干和脱水。风干是靠风的力量来吹干,不用太阳晒。晒干是在太阳下暴晒,蒸发水分。晾干是太阳和风力皆有。脱水是用机械的方法加水分分离。

防腐剂
防腐剂是对微生物进行活动抑制的物质。有人工防腐剂,天然防腐剂和生物防腐剂。
人工防腐剂
我国到目前为止已批准了32种使用的食物防腐剂,其中最常用的有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等。使用不当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天然防腐剂
由生物体分泌或者体内存在的具有抑菌作用的物质,经人工提取或者加工而成为食品防腐剂。此类防腐剂为天然物质,有的本身就是食品的组分,对人体无毒害,并能增进食品的风味品质。
生物防腐剂
指从生物体通过生物培养、提取和分离技术获得的具有抑制和杀灭微生物的物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汉高机械

‘伍’ 举例说明微生物变化对商品价值的影响

在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在酵母菌将糖转化成酒精的过程中,在它的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丙酮酸循环、三羧酸循环和乙醛酸循环等,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会朝着生成酒精的方向发展,但在条件不合适或在酵母的某个生命阶段,反应朝向其他方向发展。可能生成较多的中间产物,如发酵醪中生成较多的醋酸和柠檬酸等中间产物。醋酸也是在酵母体内乙醛的氧化产物,在酵母繁殖和开始发酵时会大量生成这些物质,形成对酒精的较大比例,然后逐渐下降。
酵母产生醋酸的量与葡萄汁的含糖量有关。在发酵含糖多的葡萄汁时,由于渗透压的改变,酵母细胞脱水,形成异常发酵,生成的醋酸量也较发酵含糖量一般的葡萄汁时为多。葡萄糖经酵母代谢,形成了可供酵母进一步代谢的原料丙酮酸,它与焦磷酸硫胺素水解后即得醋酸。活性乙醛脱氢也会生成乙酰辅酶I(NAD),再经水解生成醋酸。
由此可见,平衡偏向醋酸方面,醛被转化,其可靠性随分子链加长而下降。
有许多酶可以把醛氧化成酸,其中主要是辅酶Ⅰ(NAD)和辅酶Ⅱ(NADP)。
我们知道,在葡萄酒正常含糖量的酿造条件下,啤酒酵母约能生成0.2~0.5g/l醋酸,而柠檬形酵母生成的醋酸超过1g/l;但是在不同含糖量的葡萄汁条件下,即使是同一种酵母菌,也将会产生不同醋酸含量,特别是加糖发酵生产干酒和采用中断发酵保留糖度的工艺,生产甜型酒的葡萄酒厂,更应注意发酵的状况和加糖的时机,不要在发酵前大量增糖,这样会使酵母发生上述异常反应,造成产品中非细菌性的醋酸(挥发酸)升高,会减少商品的价值,所以必须要合理控制发酵过程的时机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陆’ 为什么加热后的食品更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等方面。
1.1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
1.1.1 土壤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和氮源,还含有大量的硫、磷、钾、钙、镁等无机元素及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加之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水性、通气性及适宜的酸碱度
(pH3.5~10.5),土壤温度变化范围通常在10~30℃之间,而且表面土壤的覆盖有保护微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危害。
可见,土壤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因此,土壤素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和“微生物大本营”之称。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达107~109个/g。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庞杂,其中细菌占有比例最大,可达70%~80%,放线菌占5%~30%,其次是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在地面下3~25cm是微生物最活跃的场所,肥沃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多,果园土壤中酵母的数量较多。土壤中的微生物除了自身发展外,分布在空气、水和人及动植物体的微生物也会不断进入土壤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就是随着动植物残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土壤的。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既有非病原的,也有病原的。通常无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较短,而有芽孢菌在土壤中生存时间较长。例如沙门氏菌只能生存数天至数周,炭疽芽孢杆菌却能生存数年或更长时间。同时土壤中还存在着能够长期生活的土源性病原菌。霉菌及放线菌的孢子在土壤中也能生存较长时间。
1.1.2 空气
空气中不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条件,加之室外经常接受来自日光的紫外线照射,所以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然而空气中也确实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随风飘扬而悬浮在大气中或附着在飞扬起来的尘埃或液滴上。这些微生物可来自土壤、水、人和动植物体表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霉菌、放线菌的孢子和细菌的芽孢及酵母。不同环境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很大差异。公共场所、街道、畜舍、屠宰场及通气不良处的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较高。空气中的尘埃越多,所含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多。室内污染严重的空气微生物数量可达106个/m3,海洋、高山、乡村、森林等空气清新的地方微生物的数量较少。空气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原微生物、它们直接来自人或动物呼吸道、皮肤干燥脱落物及排泄物或间接来自土壤,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流感嗜血杆菌和病毒等。患病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含有1~2万个细菌。
1.1.3 水
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等各种淡水与咸水水域中都生存着相应的微生物。由于不同水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种类和含量、温度、酸碱度、含盐量、含氧量及不同深度光照度等的差异,因而各种水域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通常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有机物质含量越多,其中微生物的数量也就越大。
淡水域中的微生物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清水型水生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习惯于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中生活,以自养型微生物为主,可被看作是水体环境中的土居微生物,如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也有部分腐生性细菌,如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的一些种就能在低含量营养物的清水中生长。霉菌中也有一些水生性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的一些种可以生长于腐烂的有机残体上。此外还要单细胞和丝状的藻类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常在水中生长,通常它们的数量不大。另一类是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它们是随腐败的有机物质进入水域,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的,是造成水体污染、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其中数量最大的上G—细菌,如变形杆菌属(Proteus)、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等,还有芽孢杆菌属、弧菌属(Vibrio)和螺菌属(Spirillum)中的一些种。当水体受到土壤和人畜排泄物的污染后,会使肠道菌的数量增加,如大肠杆菌、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和魏氏梭菌(Clostridium welchii)、沙门氏菌、产气荚膜芽孢杆菌(B.perfringens)、炭疽杆菌(B.anthracis)、破伤风芽孢杆菌(B.tetani)。污水中还会有纤毛虫类、鞭毛虫类和根足虫类原生动物。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体环境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故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也有少数病原菌可以生存达数月之久。
海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水生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均具有嗜盐性。近海中常见的细菌有:假单胞菌、无色杆菌、黄杆菌、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噬纤维菌属(Cytophaga),它们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有的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海水中还存在有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矿泉水及深井水中通常含有很少的微生物数量。
1.1.4 人及动物体
人体及各种动物,如犬、猫、鼠等的皮肤、毛发、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均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cm2。当人或动物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后,体内会存在有不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其中有些菌种是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向体外排出而污染食品。
蚊、蝇及蟑螂等各种昆虫也都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可能有多种病原微生物,它们接触食品同样会造成微生物的污染。
1.1.5 加工机械及设备
各种加工机械设备本身没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食品的汁液或颗粒粘附于内表面,食品生产结束时机械设备没有得到彻底的灭菌,使原本少量的微生物得以在其上大量生长繁殖,成为微生物的污染源。这种机械设备在后来的使用中会通过与食品接触而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1.1.6 包装材料
各种包装材料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有微生物。一次性包装材料通常比循环使用的材料所带有的微生物数量要少。塑料包装材料由于带有电荷会吸附灰尘及微生物。
1.1.7 原料及辅料
1.1.7.1 动物性原料
屠宰前健康的畜禽具有健全而完整的免疫系统,能有效地防御和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在肌肉组织内扩散。所以正常机体组织内部(包括肌肉、脂肪、心、肝、肾等)一般是无菌的,而畜禽体表、被毛、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器官总是有微生物存在,如未经清洗的动物被毛、皮肤微生物数量可达105~106个/cm2。如果被毛和皮肤污染了粪便,微生物的数量会更多。刚排出的家畜粪便微生物数量可多达107个/g、瘤胃成分中微生物的数量可达109个/g。
患病的畜禽其器官及组织内部可能有微生物存在,如病牛体内可能带有结核杆菌、口蹄疫病毒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冲破机体的防御系统,扩散至机体的其他部位,此多为致病菌。动物皮肤发生刺伤、咬伤或化脓感染时,淋巴结会有细菌存在。其中一部分细菌会被机体的防御系统吞噬或消除掉,而另一部分细菌可能存留下来导致机体病变。畜禽感染病原菌后有的呈现临床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这部分畜禽在运输和圈养过程中,由于拥挤、疲劳、饥饿、惊恐等刺激,机体免疫力下降而呈现临床症状,并向外界扩散病原菌,造成畜禽相互感染。
屠宰后的畜禽即丧失了先天的防御机能,微生物侵入组织后迅速繁殖。屠宰过程卫生管理不当将造成微生物广泛污染的机会。最初污染微生物是在使用非灭菌的刀具放血时,将微生物引入血液中的,随着血液短暂的微弱循环而扩散至胴体的各部位。在屠宰、分割、加工、贮存和肉的配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发生。
屠宰前畜禽的状态也很重要。屠宰前给予充分休息和良好的饲养,使其处于安静舒适的条件,此种状态下进行屠宰其肌肉中的糖元将转变为乳酸。在屠宰后6~7h内由于乳酸的增加使胴体的pH降低到5.6~5.7,24h内pH降低至5.3~5.7。在此pH条件下,污染的细菌不易繁殖。如果宰前家畜处于应激和兴奋状态,则将动用贮备糖元,宰后动物组织的pH接近于7,在这样的条件下腐败细菌的侵染会更加迅速。
健康禽类所产生的鲜蛋内部本应是无菌的,但是鲜蛋中经常可发现微生物存在,即使是刚产出的鲜蛋也是如此。微生物污染的来源:1)卵巢内。病原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进入蛋中。常见的感染菌有雏沙门氏菌(S.pullora)、鸡沙门氏菌(S.gallinarum)等。2)排泄腔(生殖道)。禽类的排泄腔内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当蛋从排泄腔排出体外时,由于蛋内遇冷收缩,附在蛋壳上的微生物可穿过蛋壳进入蛋内。3)环境。鲜蛋蛋壳的屏障作用有限,蛋壳上有许多大小为4~6μm的气孔,外界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进入,特别是贮存期长或经过洗涤的蛋,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环境中的微生物更容易借水的渗透作用侵入蛋内。
刚生产出来的鲜乳总是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这是由于既使是健康乳畜的乳房内,也可能生存有一些细菌,特别是乳头管及其分枝,常生存着特定的乳房菌群。主要有微球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当乳畜患乳房炎时,乳房内还会含有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如无乳链球菌(Str.agalactia)、化脓棒状杆菌(Cor.pyogenes)、乳房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有结核或布氏杆菌病时,乳中可能有相应的病原菌存在。
鱼类生活在水域中,由于水域中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鱼的体表、鳃、消化道内都有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活鱼体表每平方厘米附着的细菌有102~107个,每毫升鱼的肠液中含细菌数为105~108个。因此,刚捕捞的鱼体所带有的细菌主要是水生环境中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等。
近海和内陆水域中的鱼可能受到人或动物的排泄物污染,而带有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它们在鱼体上存在的数量不多,不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如贮藏不当,病原菌大量繁殖后可引起食物中毒。在鱼上发现的病原菌还可能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霍乱弧菌、红斑丹毒丝菌、产气荚膜梭菌,它们也是由环境污染的。捕捞后的鱼类在运输、贮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中,还可能进一步被陆地上的各种微生物污染。这些微生物主要有微球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其次还有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赛氏杆菌、八叠球菌及梭状芽孢杆菌。
1.1.7.2 植物性原料
健康的植物在生长期与自然界广泛接触,其体表存在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收获后的粮食一般都含有其原来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椐测定,每克粮食含有几千个以上的细菌。这些细菌多属于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此外,粮食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霉菌孢子,主要是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霉属、镰刀霉属等,还有酵母菌。植物体表还会附着有植物病原菌及来自人畜粪便的肠道微生物及病原菌。健康的植物组织内部应该是无菌或仅有极少数菌,如有时外观看上去是正常的水果或蔬菜,其内部组织中也可能有某些微生物的存在。有人从苹果、樱桃等组织内部分离出酵母菌,从番茄组织中分离出酵母菌和假单孢菌属的细菌。这些微生物是果蔬开花期侵入并生存于果实内部的。
感染病后的植物组织内部会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是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通过根、茎、叶、花、果实等不同途径侵入组织内部的。
果蔬汁是以新鲜水果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由于果蔬原料本身带有微生物,而且在加工过程中还会再次感染,所以制成的果蔬汁中必然存在大量微生物。果汁的pH值一般在2.4~4.2之间,糖度较高,可达60~70°Brix,因而在果汁中生存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次是霉菌和极少数的细菌。
粮食在加工过程中,经过洗涤和清洁处理,可除去籽粒表面上的部分微生物,但某些工序可使其受环境、机具及操作人员携带的微生物再次污染。多数市售面粉的细菌含量为每克几千个,同时还含有50~100个左右的霉菌孢子。
1.2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
1.2.1 内源性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在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就会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当家禽感染了鸡白痢、鸡伤寒等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被病原菌污染,使所产卵中也含有相应的病原菌。
1.2.2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1.2.2.1 通过水污染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水既是许多食品的原料或配料成分,也是清洗、冷却、冰冻不可缺少的物质,设备、地面及用具的清洗也需要大量用水。各种天然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自来水是天然水净化消毒后而供饮用的,在正常情况下含菌较少,但如果自来水管出现漏洞、管道中压力不足以及暂时变成负压时,则会引起管道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渗漏进入管道,使自来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生产中,既使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微生物的污染范围扩大。如在屠宰加工场中的宰杀、除毛、开膛取内脏的工序中,皮毛或肠道内的微生物可通过用水的散布而造成畜体之间的相互感染。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如果被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厕所粪便污染,就会使水中微生物数量骤增,水中不仅会含有细菌、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还可能会含有寄生虫。用这种水进行食品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同时还可能造成其他有毒物质对食品的污染,所以水的卫生质量与食品的卫生质量有密切关系。食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采用自来水或深井水。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要防止被畜禽粪便及下脚料污染。
1.2.2.2 通过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土壤、水、人及动植物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们可随着灰尘、水滴的飞扬或沉降而污染食品。人体的痰沫、鼻涕与唾液的小水滴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当有人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均可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人在讲话或打喷嚏时,距人体1.5m内的范围是直接污染区,大的水滴可悬浮在空气中达30min之久;小的水滴可在空气中悬浮4~6h,因此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1.2.2.3 通过人及动物接触污染
从事食品生产的人员,如果他们的身体、衣帽不经常清洗,不保持清洁,就会有大量的微生物附着其上,通过皮肤、毛发、衣帽与食品接触而造成污染。在食品的加工、运输、贮藏及销售过程中,如果被鼠、蝇、蟑螂等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样会造成食品的微生物污染。试验证明,每只苍蝇带有数百万个细菌,80%的苍蝇肠道中带有痢疾杆菌,鼠类粪便中带有沙门氏菌、钩端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
1.2.2.4 通过加工设备及包装材料污染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设备及包装材料,在未经消毒或灭菌前,总是会带有不同数量的微生物而成为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不经消毒灭菌的设备越多,造成微生物污染的机会也越多。已经过消毒灭菌的食品,如果使用的包装材料未经过无菌处理,则会造成食品的重新污染。
1.3 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
食品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后,其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随着食品所处环境和食品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所表现的主要特征就是食品中微生物出现的数量增多或减少,即称为食品微生物的消长。食品中微生物的消长通常有以下规律及特点。
1.3.1 加工前
食品加工前,无论是动物性原料还是植物性原料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被微生物污染,加之运输、贮藏等环节,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因而使食品原料中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多。虽然有些种类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因环境不适而死亡,但是从存活的微生物总数看,一般不表现减少而只有增加。这一微生物消长特点在新鲜鱼肉类和果蔬类食品原料中表现明显,即使食品原料在加工前的运输和贮藏等环节中曾采取了较严格的卫生措施,但早在原料产地已污染而存在的微生物,如果不经过一定的灭菌处理它们仍会存在。
1.3.2 加工过程中
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有些处理工艺如清洗、加热消毒或灭菌对微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这些处理措施可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甚至可使微生物几乎完全消除。但如果原料中微生物污染严重,则会降低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下降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也可能发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在生产条件良好和生产工艺合理的情况下,污染较少,故食品中所含有的微生物总数不会明显增多;如果残留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加工过程中有繁殖的机会,则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出现骤然上升的现象。
1.3.3 加工后
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由于其中还残存有微生物或再次被微生物污染,在贮藏过程中如果条件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而使食品变质。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的数量会迅速上升,当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不再继续上升,相反活菌数会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使变质后的食品不利于该微生物继续生长,而逐渐死亡,此时食品不能食用。如果已变质的食品中还有其他种类的微生物存在,并能适应变质食品的基质条件而得到生长繁殖的机会,这时就会出现微生物数量再度升高的现象。加工制成的食品如果不再受污染,同时残存的微生物又处于不适宜生长繁殖的条件,那么随着贮藏日期的延长,微生物数量就会日趋减少。

‘柒’ 求果酒微生物沉淀的解决办法拜托了各位 谢谢

解决果酒沉淀的方法,根据胶体加热后可凝聚的原理,在配制果酒的化糖工序中,将糖浆充分煮沸,静置至少11小时,使糖浆自然冷却,温度不低于30℃,加入酒中,过滤直至澄清。本方法简单,不改变原果酒工艺规程,对果酒的品质、口味无任何影响,果香保持完整,放置数年或-30℃以下仍不浑浊,适用于各种香型的果酒 这个方法我知道的。我现在主要是想控制微生物的办法。 一般产气微生物生长环境温度都在20度左右,温度降低到10左右应该不会……如果加入添加剂的话,绝大部分会影响口感。 最好解决的办法不是添加或存放方式,想来想去,想问你们的产品是怎么灭菌的?难道最后分装是不是无菌环境?还是特地保持需要微生物的,如果是特地要留的话,建议换过盖子,用铁盖加塞 原酒的酒精度是16度,糖度是12度。这样储存是没问题的。根据市场需要我们把酒精度调到12度,糖度12度。我们只是用0.45um的膜过滤了,并没有进行杀菌和无菌罐装。果酒杀菌有个问题是罐装前杀菌还是罐装后杀菌。罐装后杀菌的话会将瓶盖顶起来。。。谢谢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是你很灌装时候出现问题!如果酒水已经过滤,酒瓶在使用前也进行了彻底灭菌的话,出现微生物的环节只有:灭菌后酒水和酒瓶的保存、灌装时混入、灌装物品不洁净三种原因!如果不进行整体灭菌的话,最好是灌装在万级条件下进行,或者改用瓶盖!

‘捌’ 如何利用化学和物理手段实现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食品腌制的基本原理腌制剂在腌制过程中首先要形成溶液,然后通过扩散和渗透作用进入食品组织内,从而降低食品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和酶的活动,达到防止食品腐败的目的。(一)溶液的扩散和渗透腌制时,首先是腌制剂(主要是盐和搪)溶于水(食品组织内的水或/和外加的水)形成腌制液,腌制液主要是由盐和糖作为溶质,水作为溶剂形成的单一或混合溶液。腌制液的浓度常用比重计侧定,盐水的比重通常用波美比重计(Baame'或Be')侧定;糖水浓度可用搪度计(Sacchrometr)、波林(Balling)糖度计或白利(Brix)糖度计侧定。1、溶液的扩散食品的腌制过程,实际上是腌制液向食品组织内扩散的过程。扩散总是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并持续到个处浓度平衡时停止。扩散的快慢可用扩散通量表示。扩散通量即单位时间内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量。dxdcDJJ—物质扩散通量,kmol/(m2.s)D—扩散系数,m2/sdxdc—物质的浓度梯度,kmol/m4在缺少实验的情况下,扩散系数可按下式计算:dNRTDA6式中:R—气体常数(8.314J/K.mol);N—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T—绝对温度(K);μ—介质粘度(Pa.s)d—溶质微粒(球形)直径(m)扩散通量的影响因素:(1)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但由于浓度增大溶液粘度也会增大,使扩散通量减小;(2)温度升高,扩散系数增大,则扩散通量增大;(3)溶质分子越大,扩散系数越小。如不同糖类在糖液中的扩散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葡萄糖>蔗糖>饴糖中的糊精。2、渗透渗透是指溶剂从低浓度经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过程。半透膜是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的膜。细胞膜等是半渗透膜。食品的腌制速度取决于渗透压,而渗透压与温度及浓度成正比。为了提高腌制速度,应尽可能提高腌制温度和腌制剂的浓度。但实际生产中,高温腌制会造成食品腐败,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腌制温度,如果蔬类可在室温下腌制,而鱼、肉类则需在2~4℃下进行腌制。在食品的腌制过程中,食品组织外的腌制液和组织内的溶液浓度会借溶剂渗透和溶质的扩散而达到平衡。所以说,腌制过程其实是扩散与渗透相结合的过程腌制剂的防腐作用1、食盐对微生物的影响(1)食盐溶液对微生物细胞的脱水作用。(2)食盐溶液能降低水分活度。(3)食盐溶液对微生物产生生理毒害作用食盐溶液中含有钠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这些离子在高浓度时能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主要是由于钠离子能和原生质中的阴离子结合产生毒害作用。pH值能加强钠离子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一般情况下,酵母菌在20%的食盐溶液中才会被抑制,但在酸性条件下,14%的食盐溶液就能抑制其生长。氯化钠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也可能来自氯离子,因为氯离子也会与细胞原生质结合,从而促使细胞死亡。(4)食盐溶液中氧的浓度下降。2、食糖在腌制过程中的防腐作用(1)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2)糖溶液中的氧浓度下降。3、微生物发酵的防腐作用在发酵型腌渍品的腌制过程中,伴随有正常的乳酸发酵和轻度的酒精发酵及微弱的醋酸发酵。这三种发酵的产物不仅具有防腐作用,还与腌制品的质量有密切关系

‘玖’ 鲜榨果汁为什么细菌超标

是微生物超标。
这个其实主要有两点原因:
1、水果有很好的糖度及营养,本身就是很好的微生物培育瘟床,当榨成果汁后,微生物更加活跃,如不经过处理,会很快滋生大量微生物,导致超过人体安全标准,引起身体不适。

‘拾’ 柿子醋的做法与配方

柿子醋的做法与配方
操作要点 (1)原料处理:选择新鲜的柿子为原料,去皮后打浆。 (2)酒精发酵:经过三级扩大培养的酵母菌接种于己经调整好成份的果浆中,每天观察发酵现象,测定表观糖度。 (3)醋酸发酵:经过三级扩大培养的醋酸菌接种于酒精发酵液中,并经常检查发酵液的温度,每天测定乙酸含量。 (4)过滤:使用离心机过滤,转速为3600r/min,时间为15min. (5)调配:以柿子醋为基料,加入蜂蜜、白砂糖、纯净水等调成柿子醋饮料。 (6)杀菌:杀菌条件为100℃,5min.果胶酶水解结果 由于柿子中含有大量果胶,它的存在不但不利于取汁,而且影响发酵,同时对成品的非生物稳定性有不利影响,使柿子醋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易出现浑浊、沉淀等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加工过程中柿子必须先经过果胶酶处理才可进入发酵过程。果胶酶可以将果胶大分子水解成小片段,从而提高柿子的出汁率。用果胶酶酶解后,使果胶降解为半乳糖等低分子物质,不但提高了原料出汁率,也为后期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柿子酒精发酵的正交试验 糖是酒精发酵的重要基质原料,糖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酒精转化率,糖度高时产生的酒精体积分数也相刘较高,但是糖度过高,微生物不能完全利用,一方面是对原料的浪费,另一方面糖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发酵周期,大量接入培养成熟的菌种,可以缩短生长过程的延迟期,而接种量过大时,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菌体细胞增值上,并且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生成,不利于获得所需的发酵产物。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开始受阻,进一步升高将会一泞致菌体细胞内酶蛋白和核酸等发生不可逆变性或细胞受损而死亡。在分别对柿子汁酒精发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后,确定了柿子酒精发酵工艺的最佳发酵范围。同时由单因素实验可得,发酵时间在5d之前,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糖度的消耗速率快,但5d后,糖度的消耗比较缓慢,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发酵时间定为5d比较合适。因此,在柿子酒精发酵的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中,只进行表观糖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因素的最佳组合。由数据显示,最优组合为糖度为20%、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24℃条件下,发酵5d的可获得最大的产酒精含量。对组合进行补充试验,得发酵后的酒精含量为9.2%。柿子醋酸发酵的试验 酒精是醋酸菌繁殖代谢的主要营养物质,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醋酸发酵过程的产酸量提高,但是酒精浓度过高时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和代谢,使产酸量下降,同时使发酵周期延长,所以醋酸发酵的酒精度不能超过一定范围。同许多发酵过程一样,接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醋酸发酵的周期,大量接入培养成熟的醋酸菌,可以缩短生长过程的延迟期,并减少了杂菌污染的机会,而接种量过大时,发酵液中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醋酸菌菌体细胞增值上,并且有大量的代谢废物生成,将会一导致醋酸菌细胞过早发生老化、自溶等现象。而发酵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发酵速度的快慢,因此,在对柿子醋酸发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后,确定了柿子醋酸发酵工艺的发酵范围。同时由单因素试验可知,发酵时间在7d之前,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酸度上升比较快,但7d后,酸度上升比较缓慢,到了第8d之后,大多数都出现了酸度下降的情况,所以发酵时间定为7d比较合适。在设计的正交试验中,只进行酒精含量、接种量三因素的最佳组合数据显示最佳组合为酒精含量8%、接种量10%、温度32℃的条件下,发酵7d柿果醋酒精醒可获得最大的产酸量5.65g/mL结果与讨论 经过本实验可得: (1)利用果胶酶酶解柿子汁,以提高其出汁率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55℃、加酶量0.02%、酶解时间90min。经酶解后,柿子的出汁率达到79.8%. (2)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是:表观糖度为20%、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24℃条件下,发酵5d,所得的酒精浓度为9.2%。 (3)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是:酒精含量8%、接种量10%、温度32写的条件下,发酵7d,所得的柿子醋的酸度为5.65g/100mL (4)柿子醋饮料的最优配方是:柿子醋用量9%、白砂糖用量6%、蜂蜜用量2.5%。由以上工艺得出的柿子醋饮料呈红色,酸甜适中,具有柿子果香、浓郁的蜂蜜香气。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实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令深入探讨。 好的醋产品离不开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的菌种。

阅读全文

与糖度如何影响微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8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3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6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4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8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6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70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3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