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体中的生物钟位于哪里
人体遵守着各种各样生物钟所规定的时间,莫知所由地每一次行动都有一个大体固定的时间。但是人体的计时器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呢?据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可能已找到了一个行为的计时器——指示睡眠和觉醒时间的钟。假如这项发现能够得到证实,它将成为人体内第一个被鉴定的生物钟。 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一次讨论睡眠的会议上,摩尔一伊德和利迪克等说,这个钟就是人的下丘脑中的一小串神经细胞。八年前,在啮齿动物脑中曾鉴定到一个类似的区域,称之为上交叉细胞核(简称SCN)。如果这个区域被破坏,啮齿动物就丧失了它们在进食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生理节奏(大约24小时一个周期)。摩尔一伊德考虑到对啮齿动物的这些研究结果,同时又注意到“高速飞行时引起生理节奏破坏”和睡眠失调的生理基础,于是开始搜寻可能决定这类行为的生理结构,他们发现,鼠猴具有和啮齿动物的SCN相类似的结构——就是下丘脑中的二半神经细胞,其位于脑的第三室(一个充满液体的腔)尖端的两侧。
⑵ 人的“生物钟”在哪里
人体的生物钟
生物钟 人的生命过程是复杂的,又是奇妙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演奏着迷人的“生物节律交响乐”。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生物钟。生物钟也叫生物节律、生物韵律,指的是生物体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包括生理、行为及形态结构等现象。科学家发现,生物钟是多种多样的。就人体而言,已发现一百多种。生物钟对人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整个人类都是按以一昼夜为周期进行作息,人体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脉搏;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妇女的月经周期;体内的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经络电位、体电磁场的变化,等等,都会随着昼夜变化作周期性变化。没有人否认这一系列的现象与人的健康毫无关系。科学发现,生物钟紊乱的时候,人类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的生物钟几十年都是相对稳定的,他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生物钟表一旦被打破,较长处于紊乱状态,就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据说,欧洲名酒枣威士忌的商标是一长寿老人的头像,这老人活了152岁。当时,英国国王想见这位长寿老人,就请他到皇宫来吃喝玩乐,以示隆重款待,谁知,由于生活规律被突然改变,一周后老人不治死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健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终日劳作,越显健康,有一天,由于儿女的孝顺,让他休息“享清福”,结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刚退下来的老人,身体状况反而不如上班的时候,都是与生物钟突然改变有关。我们认为,年轻人要及早认识、发现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钟,然后、逐步顺应它,使之发挥良性效果。老年人要对几十年形成的生物钟要保养好,不要轻易改变它,免得引起生物钟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孝顺的儿女们,也不要轻易让老人迁就你们的“孝心”。据调查,在一家叫老人保健康复中心里,好几个九旬老人在家的时候身体状况、精神状态都很正常,儿女送他们到中心是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但结果,这几个老人都是不到半月,“无疾”而终。这与老人的生物钟被改变有无关系,我们无法深究。不过,我们相信,认识生物钟、掌握生物钟、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帮助的。
编辑本段生物钟研究
概述
人体随时间节律有时、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节律。例如人体的体温在24小时内并不完全一样,早上4时最低,18时最高,相差l℃多。人体的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改变,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险信号,矫正节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体力活动的生物节律,来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减轻疲劳,预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所谓智力生物节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时记忆力好,有时则差,有一定的规律,如有的人早上5—9时记忆力好,而另一些人则是晚上记忆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体内的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作息,人就会在身体上感到疲劳、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适。BY--Starblacker
有趣的生物钟现象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为“鸟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 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能报时,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 不仅如此,微小的细菌也知道时间。据美国最新的《自然》杂志介绍,某些单细胞生物体内不仅存在生物钟,而且这些生物钟十分精确。
人体内的“隐性时钟”
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什么是人体生物钟?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人的第三只眼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后来产生了外界信息所导致的外源说、生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说等。 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 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如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综合说是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
12个生物钟基因
12个生物钟基因:揭开生物钟神秘面纱 据专家介绍,人类已经发现了12个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71年英国科学家在其研究的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特殊果蝇,它的生物钟只有21小时。科学家花了14年时间,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这个果蝇生物钟异常的基因。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这个基因被命名为period———“周期”。科学家一直试图克隆该基因在其他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类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ClockGene。 与此同时,孙中生博士等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对17号染色体基因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基因与果蝇的生物钟基因“周期”呈现一定的序列类似性,因此假设该基因是果蝇“周期”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类似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近年,国际上对时间生物学研究十分重视,提出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和时间治疗学等概念,生物节律已成为研究临床、预防及基础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中科院计划在我国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时间生物学研究基地,推广时间生物学在我国医学临床的应用。
研究表明人类生物钟一天慢18分
人类的生物钟同时钟并不同步。日本科学家近日发表研究论文说,他们发现人类生物钟的周期是24小时18分。而其它动物和植物的这种生物钟与时钟差距更明显,一些动物的生物钟周期是23小时至26小时,而植物是从22到28小时。 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可以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以鸟儿为例,如果它严格按照时钟作息的话,那么当它每天早上醒来觅食时会发现,树上的虫子已经被先飞入林的鸟儿吃得差不多了。 所以严格守时的生物会面临最大的竞争压力,最终趋于灭亡。 但是为什么生物钟与时钟的不同步不会累计起来最终打乱我们的生活规律,让我们醒来得一天比一天晚?研究者说,光线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体温等不断重新设定生物钟。 研究者用计算机做了一个模拟生物钟进化的实验。实验证明,那些对竞争最有利的生物钟周期的确是接近24小时,但又不是特别接近。
动物皮肤里藏着生物钟
日本神户大学冈村均教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哺乳动物的皮肤组织里存在生物钟,而且与脑内的生物钟步调一致。这一发现有可能用于诊断由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各种病症。 这位科学家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发现,老鼠的皮肤粘接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里有大量的生物钟基因存在。他把存在于脑丘下部的生物钟叫做“母钟”,把皮肤等组织细胞里的生物钟称为“子钟”。他还发现,子钟和母钟连动,而且作用机制也相同。据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各种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结构与机制大致相同。
科学家发现,人体拥有自己的生理时钟。同时,生理美容学家也证实,每个人的皮肤随生理时钟的变化有其须特别遵循的时刻表。专家建议,美容保养若能与皮肤自然作息时刻相配合,就可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晚上11点至凌晨5点,细胞分裂的速度要比平时快8倍左右,这时肌肤对护肤品的吸收率极强,若使用富含营养物质的滋润晚霜及保湿剂,能使皮肤保养和修复达到最佳效果。早晨6点至7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此时达到高峰期,它抑制蛋白质合成,而且再生作用减慢,细胞的再生活动降到最低点。水分聚集于细胞内,淋巴循环缓慢,一些人会眼皮肿胀。 人体一天中的各种生理波动如下: 1点钟:处于深夜,大多数人已经睡了3-5小时,由入睡期--浅睡期---中等程度睡眠期--深睡期,此时进入有梦睡眠期。此时易醒/有梦,对痛特别敏感,有些疾病此时易加剧。 2点钟:肝脏仍继续工作,利用这段人体安静的时间,加紧产生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并把一些有害物质清除体外。此时人体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均放慢或停止工作,处于休整状态。 3点钟: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此时血压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少。 4点钟:血压更低,脑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呼吸仍然很弱,此时人容易死亡。此时全身器官节律仍放慢,但听力很敏锐易被微小的动静所惊醒。 5点钟:肾脏分泌少,人体已经历了3-4个“睡眠周期”(无梦睡眠与有梦睡眠构成睡眠周期),此时觉醒起床,很快就能进入精神饱满状态。 6点钟: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体温上升,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开始增加,此时机体已经苏醒,想睡也睡不安稳了,此时为第一次最佳记忆时期。 7点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入高潮,体温上升,血液加速流动,免疫功能加强。 8点钟:机体休息完毕而进入兴奋状态,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全部排尽。大脑记忆力强,为第二次最佳记忆时期。 9点钟:神经兴奋性提高,记忆仍保持最佳状态,疾病感染率降低,对痛觉最不敏感。此时心脏开足马力工作,精力旺盛。 10点钟:积极性上升,热情将持续到午饭,人体处于第一次最佳状态,苦痛易消。此时为内向性格者创造力最旺盛时刻,任何工作都能胜任,此时虚度实在可惜。 11点钟:心脏照样有节奏地继续工作,并与心理处于积极状态保持一致,人体不易感到疲劳,几乎感觉不到大的工作压力。 12点钟:人体的全部精力都已调动起来。全身总动员,需进餐。此时对酒精仍敏感。午餐时一桌酒席后,下半天的工作会受到重大影响。 13点钟:午饭后,精神困倦,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此时感到有些疲劳,宜适当休息,最好午睡半到1小时。 14点钟:精力消退,此时是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个低潮阶段,此时反应迟缓。 15点钟:身体重新改善,感觉器官此时尤其敏感,人体重新走入正轨。工作能力逐渐恢复是外向型性格者分析和创造最旺盛的时刻,可持续数小时。 16点钟:血液中糖分增加,但很快又会下降,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病”。 17点钟:工作效果更高,嗅觉、味觉处于最敏感时期,听觉处于一天中的第二高潮。此时开始锻炼比早晨效果好。 18点钟:体力活动的体力和耐力达一天中最高峰,想多运动的愿望上升。此时痛感重新下降,运动员此时应更加努力训练,可取得好的运动和训练成绩。 19点钟:血压上升,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精神最不稳定,容易激动,小事可引起口角。 20点钟:当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贮备,体重最重。反应异常迅速、敏捷、司机处于最佳状态,不易出事故。 21点钟:记忆力特别好,直到临睡前为一天中最佳的记忆时间(第四次,也是最高效时)。 22点钟:体温开始下降,睡意降临,免疫功能增强,血液内的白细胞增多。呼吸减慢,脉搏和心跳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下降。体内大部分功能趋于低潮。 23点钟: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0点钟:身体开始其最繁重的工作,要换已死亡的细胞,建立新的细胞,为下一天作好准备。
⑶ 人体中的生物钟位于哪里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生物钟是受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简称SCN)控制的
下丘脑分泌的褪黑素,作为调节昼夜节律的新化合物,褪黑素主要由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的生产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波动。
⑷ 人体生物钟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科学家发现,人体生物钟位于脑组织被称为“视交叉上核”的区域。
这些科学家在解剖新鲜的人脑组织时发现,视交叉上核区域是生物钟结构组织的惟一存在处,它受脑部松果体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制约。视交叉上核区隐藏在脑内低深部,与眼睛相联系,估计这是生物钟受明暗周期变化影响而有规律运动的关键。松果体腺定时定量产生被命名为“美雷托尼”的激素,“操纵”着视交叉上核,使人睡眠和觉醒的生理状态处于正常节奏。
科学家们经过科学实验后发现,用美雷托尼能调拨人体生物钟,并获得理想效果。
⑸ 人体生物钟的位置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科学家已陆续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把生物钟落实于器官和组织的部位上。例如麻雀和鸡的松果体、蟑螂的咽下神经节、海兔的双眼和腹部神经节,均已发现存在生物钟。在高等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松果体、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部位,皆被发现有生物钟结构。例如人类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若被破坏(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则丧失时间观念和昼夜节律感觉,以致发生其它生理功能紊乱。当然生物钟不只是目前发现的这些,科学家预言,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皆有属于自己的生物钟。
⑹ 人体的生物钟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科学家日前确认,人体器官中的几乎所有细胞都拥有第二生物钟,按照太阳的升落来制造蛋白质。
科学家称,如果强迫一只实验鼠连续数天由晚间进食改为白天进食,其肝脏生物钟就会逐渐放慢制造帮助消化的解毒酶的周期,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程序的颠倒只会发生在肝脏、肾脏和胰腺中,因为人体主生物钟仍然按照最初的节奏发挥功能。
科学家们越来越确信,主生物钟通过确定的“化学和激素信号”来调节第二生物钟的时间。
此外,科学家们还指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样具有颠倒其他器官正常活动的能力,如心脏、胰腺和肾脏等,但是,对主生物钟的作用却不能产生丝毫的影响。
⑺ 为什么说骨骼肌和内脏是人体的体温“调节器”
骨骼肌和内脏——人体的体温“调节器”人体内产热的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内脏。当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是骨骼肌产热,而在安静时,则以内脏产热为主。
为什么人的体温比较恒定
人类是一种恒温动物,无论是冰天雪地的严冬或是骄阳似火的酷暑,我们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体内的新陈代谢便会无法正常进行,就会生病,甚至会丧失生命。这是因我们体内有一整套调整体温的系统和器官,就如同在我们自身安装的整套空调,不妨称之为“体温调节器”。
人体产热的部位和量并不均衡,外界气温也不稳定,为何我们的体温能比较恒定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机体有一套专门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下丘脑可调节人体的体温,使之始终比较稳定,以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有限度的体温调节
人体各部的温度有所不同,一般体表暴露部位的温度易受外界气温的影响,机体的深部温度比较稳定,所以生理上的体温指的是人体内部或深部的温度。尽管机体有较好的体温调节功能,但这种调节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过高或处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也会出现中暑;如果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也会因为皮肤的血管收缩时间过长,血液循环太慢,以至于使皮肤冻伤。
人体各处的温度
测量体温要用体温计,测量的部位有直肠、腋窝和口腔三处。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比较接近于深部的血温。由于测试不便,通常只用于婴幼儿。最常用的还是口腔(舌下)和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平均为37.2℃,腋窝温度平均为36.7℃。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及精神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昼夜变化,一般在2~6时最低,14~20时最高,变化范围不超过1℃。据研究,这种昼夜变化与人体的生物钟有关系。所以长期夜间工作的人,这种昼夜变化也随之改变。女性平均体温一般高于男性0.3℃。女性的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波动。在经期及排卵前期体温较低,排卵时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又回升,受孕后的体温也较平时为高。幼儿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体温又有下降趋势。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及精神因素也会影响体温。
⑻ 生物钟是什么,存在人体的哪里
许多生物都存在着有趣的生物钟现象。例如,在南美洲的危地马拉有一种第纳鸟,它每过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子,而且误差只有15秒,因此那里的居民就用它们的叫声来推算时间,称为“鸟钟”;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种报时虫,它每过一小时就变换一种颜色,在那里生活的家家户户就把这种小虫捉回家,看它变色以推算时间,称为“虫钟”。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叶子每隔两小时就翻动一次,因此当地居民称其为“活树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种野花能报时,每到初夏晚上8点左右便纷纷开放,被称为“花钟”。不仅如此,微小的细菌也知道时间。据美国最新的《自然》杂志介绍,某些单细胞生物体内不仅存在生物钟,而且这些生物钟十分精确。人体内的“隐性时钟”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受着生命节律的支配。什么是人体生物钟?有人把人体内的生物节律形象地比喻为“隐性时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日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经期等,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奏等。人体内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种,生物钟根据大脑的指令,调节全身各种器官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上世纪初,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大约过了20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大学的阿尔弗雷特·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和大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是以33天为波动周期的。于是,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出了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被形象地喻为一曲优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生物钟:人的第三只眼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具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褪黑素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后来产生了外界信息所导致的外源说、生物体内在因素决定的内源说和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说等。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美国学者弗兰克布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场变化、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对夜间活动的仓鼠的试验表明,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如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的条件下,仍然有相似的节律。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因此,人的生命节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综合说是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12个生物钟基因:揭开生物钟神秘面纱据专家介绍,人类已经发现了12个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生物钟不但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疗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71年英国科学家在其研究的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特殊果蝇,它的生物钟只有21小时。科学家花了14年时间,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这个果蝇生物钟异常的基因。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这个基因被命名为period———“周期”。科学家一直试图克隆该基因在其他物种,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类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科学家通过对上万只实验鼠的研究,发现了一只实验鼠的生物钟周期是27小时,并定位克隆了这个核酸发生变异的基因,命名为“时钟”基因—ClockGene。与此同时,孙中生博士等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对17号染色体基因进行大规模的筛选。他们发现,其中有一个基因与果蝇的生物钟基因“周期”呈现一定的序列类似性,因此假设该基因是果蝇“周期”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类似基因。通过动物实验,他们发现“周期”基因有24小时表达节律,同时该基因的表达能随光周期的改变而变化。这一发现因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11307679.html
⑼ 什么是生物钟生物钟到底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此外、肾脏和胰腺中、胰腺和肾脏等,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如果强迫一只实验鼠连续数天由晚间进食改为白天进食,如心脏,因为人体主生物钟仍然按照最初的节奏发挥功能。
科学家们越来越确信,主生物钟通过确定的“化学和激素信号”来调节第二生物钟的时间。
科学家称,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样具有颠倒其他器官正常活动的能力。程序的颠倒只会发生在肝脏科学家日前确认,其肝脏生物钟就会逐渐放慢制造帮助消化的解毒酶的周期,科学家们还指出,按照太阳的升落来制造蛋白质,人体器官中的几乎所有细胞都拥有第二生物钟,但是
⑽ 节律行为受体内的什么控制
节律行为受体内生物钟控制,行为节律大都是由体内的生物钟调控的,但需靠外在的定时因素的作用,使动物的行为节律与环境的周期变化保持同步。科学家常在实验室内研究动物的昼夜节律,发现动物的昼夜律是受体内生物钟控制的。
但生物钟可受外在因素的调节,使动物行为的昼夜节律严格地与当地条件保持同步。环境的昼夜节律现象使得动物在一天的某些时段活动有利,而在另一些时段活动不利,因此已经适应了环境的动物,其昼夜活动安排通常都能使它各种活动的存活价值达到最大。
控制生物节律的部位
科学家鉴定出了哺乳动物的生物钟调节器是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简称SCN),通过SCN控制松果体调节褪黑素分泌的水平,从而帮助哺乳动物调节昼夜节律和其他生物效应。如果SCN区域被破坏,啮齿动物就丧失了它们在进食和其他行为方面的生理节奏。
一个人坐飞机一天之内就可以跨越大半个地球,但生物钟的转变可不会这么快,所以人体就会产生时差发应。即使视觉神经传递给大脑“现在是白天”的信息,可身体还是会在原定时间内分泌褪黑素,让人昏昏欲睡,直到生物钟自我调整到适应新时区的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