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什么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
①阳光。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
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
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③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④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⑤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㈡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栖息地破坏、全球变暖、乱砍滥伐、白色污染、过度利用这些因素的影响。此外,非法盗猎、黑色交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也是另一种残酷的威胁。
1、栖息地破坏
报告显示,到2050年,由于人类为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而开垦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都可能会失去部分栖息地。
2、全球变暖
近期发表的一篇报告称,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正在迅速萎缩,大部分北极熊亚群或会在2100年遭遇生存威胁。还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许多植物的萌发和开花时间提前,许多鸟类、蝴蝶和两栖动物的繁殖期提前,物种分布的范围正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张。
3、乱砍滥伐
数据显示,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巴西亚马孙雨林遭砍伐面积达到11088平方公里,同比增加9.5%,几乎是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面积的7倍。
4、白色污染
报告显示,科学家通过分析从马里亚纳海沟和另外5个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捕捉的海洋动物标本,发现这6个海沟中80%的生物体内含有塑料微粒,而从马里亚纳海沟提取的所有海洋动物样本体内都含有塑料微粒。
5、过度利用
据统计,大约有11%的植物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对植物资源药用价值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是导致许多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威胁之一。
(2)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扩展阅读
捕食陆生野生动物将受刑罚:
在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中,第三百四十一条中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三款:
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法规,以食用为目的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此外,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㈢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主要有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就是它周围环境中的同种的和不同种的生物,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水等
㈣ 生态因素有哪些
生态因素,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水,湿度和温度等。
1、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2、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
3、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
二、生物因素:
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均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繁衍。
2、种间关系:种间互助:互利共生(如地衣)以及种间斗争:寄生(如人与蛔虫)竞争(如大小草履虫)捕食(狼与兔)对立(虫子与小苗)。
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1、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市同时共同其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
2、分析某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时,既要分析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又要注意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
3、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他们共同沟沉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㈤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 因素,另一类是...
【答案】生物;非生物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因素,另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温度、水.故答案为:生物;非生物.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㈥ 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食物充足度,环境好坏,地域的面积等
㈦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分两大类:
1、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分、温度、湿度、空气。
2、生物因素,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关系、竞争关系、捕食关系。
㈧ 环境中有哪些因素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主要是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空气.
当然对于不同的生物也会受到不同的生物因素的影响
㈨ 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各种水生生物,包括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们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与温度、深度、光照、含盐度、底质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对于陆生及水生生物来说,除温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湿度、水陆分布及空气条件等对它们的生活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下面将一些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概述如下。
温度 温度是决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温度主要来自阳光的照射,一方面它随着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水体深度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说表层水体的温度变化较大,底层水体的温度较稳定。海水中仅在250~300m以上的水层才有季节性温度的变化,其下水层温度终年无大变化。另外,局部地区由于有大洋暖流通过,或因海底火山喷发或熔岩作用影响,可造成局部增温,有利于某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陆地的温度除了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温度也控制着生物的分异度和分区,分异度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一般来说,温度高的地区生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分异度也就越高;温度低的地区生物种类就少,生物的分异度也就越低。如极地的生物种类比热带生物种类明显减少。分异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生物礁,生物礁发育在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热带、亚热带浅海环境里。现代生物礁的分布严格受纬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的热带浅海。因此通过对地层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时期热带的位置。温度控制生物群分区的现象十分明显,不同温度气候带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于生物所产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因此温度又控制和影响着生物的繁殖。
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变化影响到其他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深度与压力呈正比,与光线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围内海水的深度又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由于深度会影响光线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着各类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类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15~50m左右藻类最为丰富。另外,由于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藻类在分布深度上的差异。如浅海近岸处生长蓝绿藻,在其下20~30m以褐藻最多,而红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m左右。水深控制着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势必影响其他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的分布,并最终影响到肉食性动物的分布。深度对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过和深度有关的透光度、压力、盐分、温度、溶解氧及食物供应等对物种的分布施加影响。图1-14表示的是各种底栖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况。
光线 光线与水深及水体的清澈度有关。与光照条件直接相关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据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强弱可分三带:①强光带,自水面至水深80m左右,本带内光线充足,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都很丰富;②弱光带,自80m以下至200m左右,此带内浮游植物已大量减少(但红藻和硅藻较发育);③无光带,在200m以下,此带为黑暗区,植物绝迹,动物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层中海生藻类化石的存在是浅海环境的重要标志。对于陆生生物来说,有的动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而有的则喜爱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图1-14 各种底栖生物与深度的关系
(转引自杨式溥,1993)
盐度 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干旱地区海水的盐度高于此值,如红海北部可达40‰。在河流入海口,由于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盐度海水中生物种类多样,但当海水的盐度升高或降低时,便出现海水的咸化或淡化,这都会引起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变更,常表现为生物种类贫乏。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称为窄盐性生物,如大多数的造礁珊瑚、具铰纲的腕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及棘皮动物等。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如双壳类。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植物与海水含盐量的关系如图1-15所示。
底质 水中底栖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称为底质。底质一般分为硬底质和软底质。硬底质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他坚硬的物体;软底质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不同的底质有不同的动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贝壳上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力的无脊椎动物,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中还可见钻孔生物;在砂质软底中则以潜穴为主;泥质软底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甲壳类。
气体 海水中主要气体有氧、氮、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硫化氢、甲烷及氨等。后三种气体对大多数生物是有害的,在滞流的深水及闭塞的海湾中,由于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底栖生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只在上部水层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现代海洋中缺氧海区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时期的海相沉积中,也出现过缺氧的还原环境,如华南志留纪早期形成的黑色笔石页岩,岩石中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常见还原矿物黄铁矿,生物化石主要为浮游型的笔石类。对于陆生生物来说,大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如SO2)也会危及它们的生存。
图1-15 主要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化石分布与含盐度的关系
(转引自全秋琦、王治平,1993)
海拔高度 同一纬度地带由于海拔的高低也会造成生物(特别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带现象。高原地区由于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动植物种类的减少。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气候由干冷转向温湿,植物由针叶、细叶类向阔叶类转化,同时植物种类也逐渐增多。如现代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为一些草本植物和细叶的红柳灌木丛,缺乏高大的乔木。
生物因素 主要表现在各类生物获取食物的相互关系上,这些关系包括获取食物的机制、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及共生关系等。有人将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共生(mutualism);只对其中一方有利的称为共栖(commensalism);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称为寄生。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食物链的关系最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来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构成一种食物链的关系。在这种食物链的关系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胁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没有狼,羊就会肆意繁殖,毁坏草地,最终危及自身生存。故从某种程度上说“狼吃羊又有利于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层中的各种化石,在未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可统称为伴生生物。图1-16表示的是一个简化了的食物网关系。
图1-16 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转引自武汉大学等,1978)
1—桧树;2—草本植物;3—节肢动物;4—兔;5—啮齿动物;6—食肉兽类
㈩ 有什么因素影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
有什么因素影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
投影:沙漠(滩)上的仙人掌
学生阅读教材,这是仙人掌对沙漠缺水环境的适应.
仙人掌生活在严酷的沙漠里.它有发达的根系,很强的吸水力.茎粗大,外有角质层,里面肉质化,能储存水分.叶退化成刺,减少了蒸腾作用.茎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仙人掌的这些特征适合在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里生活.
投影:淡水中生活的菱.学生观察后理解其叶的特点是与水中光照相对不足的环境相适应的.
有学生曾看到老鹰抓小鸡的情景并能表述:老鹰先在空中时高时低盘旋,看准目标后,一个俯冲用锐利的爪把小鸡抓住飞走;小鸡听到老鹰的叫声或看到其影子就会躲到母鸡翼下,母鸡发现老鹰也会通知小鸡躲起来.
投影猛虎袭击鹿群的情形,学生观察、归纳猛禽、猛兽的特点: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猛禽、猛兽相对来说体型较大、食量大,只有能有效捕捉食物者才能生存,上述特点正是适于捕捉食物的.
投影: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鹿、兔奔跑速度快,能逃避猛兽追捉;刺猬(豪猪)身上长尖刺,使猛兽无从下口;黄鼬更妙,遇敌时突放臭气,扰乱猛兽神志,影响其情绪,在其迟疑间跑掉.蛔虫体表光滑,运动、消化器官退化,但生殖能力强.这些动物的特征都是与其生环境相适应的.
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列举一些动物冬眠(夏眠),鸟类迁徙,鱼类洄游的例子,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也是相适应的.
2.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提高观察、分析能力,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