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疟原虫属于细菌,真菌,还是病毒
疟原虫不属于细菌、真菌或者病毒,它是一种初级的动物细胞;无论细菌还是真菌,都有细胞壁,而疟原虫没有细胞壁,所以疟原虫是动物细胞,不是细菌或者真菌。疟原虫更不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疟原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1)疟原虫是什么生物扩展阅读
防治方法
1946年DDT杀灭成蚊的试验取得成效后,使得消灭疟疾成为可能,1955年第8届世界卫生大会把以前的控制疟疾策略改为消灭疟疾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利用杀虫剂消灭媒介按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诸如耐药蚊种的出现,杀虫剂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平衡等问题,终使全球灭疟规划受到严重挫折。
1978年第31次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放弃全球限期灭疟的规划,把对疟疾的防治对策改回到控制的策略。20年间经历的这两次策略大转变,不仅反映了疟疾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亦体现人们对疟疾作斗争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我国的疟疾防治策略是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方针,采取相对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坚持长期作战,反复斗争。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广大地区,采取以防治传染源和防蚊为重点,结合减少村内外蚊虫孳生地的综合措施。
在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灭蚊和防治传染源并重的措施。在大劣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采取以改变生态环境、防制传播媒介为主、结合传染源防治的综合措施。在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的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采取以疟疾监测为主的措施。
致病阶段
疟原虫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致病力强弱与侵入的虫种、数量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潜伏期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包括红细胞外期原虫发育的时间和红细胞内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
潜伏期的长短与进入人体的原虫种株、子孢子数量和机体的免疫力有密切关系。恶性疟的潜伏期为7~27天;三日疟的潜伏期为18~35天;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1~16天;间日疟的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或更长。
对我国河南、云南、贵州、广西和湖南等省志愿者进行多次感染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实验观察,表明各地均兼有间日疟长、短潜伏期2种类型,而且二者出现的比例有由北向南短潜伏期比例增高的趋势。由输血感染诱发的疟疾,潜伏期一般较短。
⑵ 名词解释:疟原虫
微观图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蛋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及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而其他种类的疟原虫会感染它种动物,包括其他灵长目动物、啮齿目动物、鸟类及爬虫类。
在人体内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时期,在肝细胞内发育的红血球外期及在红血球内发育的红血球内期。
[编辑] 在人体中的三种型态滋养体(trophozoite,或称活动体、营养体)
疟原虫进入红血球后的型态,主要的目的是生长及摄食。滋养体的疟原虫以血红蛋白为食;它们以半胱氨酸蛋白酶(plasmepsin enzymes)消化血红蛋白。滋养体早期细胞核小,细胞质少,虫体多呈环状,故又称之为“环状体”(ring form)。接着,随着虫体的成长细胞核增大,细胞质增多,有时还会伸出伪足,且细胞内开始出现疟色素。
裂殖体(schizont)
滋养体成熟后,疟原虫的细胞核开始不断的分裂。此阶段称为裂殖体。分裂到最后,细胞质也会分裂,每个核形成一个单独的小细胞,称为裂殖子(merozoite)。
配子体(gametocyte)
疟原虫经过数次裂殖体的阶段后,一部分的裂殖子会侵入红血球中发育。它们的细胞核不再分裂,反而增大;细胞质增多,步伸出伪足。最后会发育成为配子体。配子体的形状从圆形到新月形不等,且有雌雄之分。雌体较大,雄体较小。
[编辑] 红血球外期红血球外期(exo-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外期,指的是疟原虫尚未进入红血球前的阶段
1.疟原虫的成熟孢子(sporozoite,或称芽孢)随雌疟蚊的叮咬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
2.在约30分钟内进入肝细胞,开始进行无性分裂生殖,并一边摄取肝细胞内的养分发育
1.卵形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会产生一些休眠的疟原虫,称为潜隐子(hypnozoite,或称休眠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再度活化。这被认为与卵形疟和间日疟的复发有关[3]。
3.疟原虫不断进行分裂生殖,最后产生红外期的裂殖体
4.被感染的肝细胞破裂,裂殖体释放出裂殖子
[编辑] 红细胞内期红血球内期(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内期,指的是疟原虫已进入红血球的阶段
1.被感染的肝细胞破裂后,裂殖子进入血液中
2.侵入红血球,形成滋养体,摄食吸收养分,生长发育,开始分裂生殖
3.不断分裂生殖,形成红内期的裂殖体
4.被感染红血球破裂,释放裂殖子
5.不断重复前述步骤,最后有部分裂殖子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编辑] 在疟蚊体内的发育1.疟蚊经由吸取病人或带原者血液,使血液中的各型态原虫进入蚊子体内;但只有配子体会继续发育
2.在蚊的胃内,雌、雄配子体发育成为雌、雄配子
3.较小的雄配子钻进较大的雌配子内,形成合子
4.合子会继续伸长,而且能动,称为动合子(ookinete)
5.动合子最后穿破胃壁,在胃的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圆球形的卵囊(oocyst)
6.卵囊中进行孢子繁殖(无性),接着破裂,释放出疟蚊虫的孢子
⑶ 疟原虫是微生物又是原核生物吗
疟原虫既不属于微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而是原生生物(原生动物).
⑷ 疟原虫是什么生物
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非洲传染比较多,
答案仅供参考,望采纳
⑸ 疟原虫属于什么生物
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通称为疟原虫。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蛋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及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⑹ 疟原虫是病毒还是什么
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
疟原虫不属于细菌、真菌或者病毒,它是一种初级的动物细胞.无论细菌还是真菌,都有细胞壁,而疟原虫没有细胞壁,所以疟原虫是动物细胞,不是细菌或者真菌.疟原虫更不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疟原虫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⑺ 疟原虫是属于什么
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⑻ 生物原虫 疟原虫是一种什么细胞生物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较为接近动物的一类真核单细胞生物。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环状体以后各期尚有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血片经姬氏或瑞氏染液染色后,核呈紫红色,胞质为天蓝至深蓝色,疟色素呈棕黄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四种人体疟原虫的基本结构相同,但发育各期的形态又各有不同,可资鉴别。除了疟原虫本身的形态特征不同之外,被寄生的红细胞在形态上也可发生变化。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有无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对鉴别疟原虫种类很有帮助。
⑼ 疟原虫属于微生物吗
疟原虫属于一种叫 原虫 的微生物 与细菌病毒相比要大得多 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 属于细胞内寄生虫 在人体内周期性的不断扩增 生长和变化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它们生长速度和周期不同 患病的表现也不同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因周期发作 发冷 发热 多汗 俗称 打摆子 疟疾危重的情况称为 脑疟 所以有症状者务必重视 尽早诊断 尽早治疗 控制病情
⑽ 疟原虫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细胞壁:原核细胞的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①糖类和②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肽聚糖)。真核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细胞器:原核细胞一般只有核糖体,没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真核细胞则有多种细胞器。
(3)细胞核:这是划分两者的依据。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其核叫拟核。核区的DNA不含蛋白质成分,因此也没就没有染色体。真核细胞有核膜,核内有染色体。
2.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胞质和胞膜。疟原虫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即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而所谓裂殖体,是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核开始分裂后即称为裂殖体。裂殖子后部可见一线粒体。内质网很少,但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高尔基氏复合体不明显。裂殖子的核大而圆,位于虫体后半部,沿核膜可见核孔,未见有核仁。
3.疟原虫属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和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