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生物医学模式用静态的观点考察人体,常常不符合人体实际,导致医患关系疏远。生物医学模式只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还原方法分析研究人,就必然把人的心理、社会因素抛弃了;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伦理观念也淡漠了,医患关系不如从前,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
使病人与疾病分离,为了探求发病因素,找出病原体及关键的生物学变量材料,往往把病人的排泄物、病理组织标本拿来,孤立地进行检验,作为整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完全消失了,看到的只是体液和细胞,而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却完全被忽略或遗忘了。
(1)生物医学模式如何转变扩展阅读:
生物医学模式已形成思维定式难以改变。在近三百年中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思维习惯中,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总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学特性上进行思考、认识健康不自觉地撇开心理、社会因素。
由自己的医疗实践体会产生,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诊治疾病时试图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寻找形态上、生物化学上的变化,以确定疾病诊断,用手术、药物,理疗等方法改变病理变化。
❷ 医学模式由什么医学模式转向哪三种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去认为疾病是单纯躯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新医学模式理论则认为:疾病是人在社会中生存,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也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后的一种整体表现。
❸ 生物医学模式为什么要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转变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可以勾画出医学科学总的特征。简单说来,医学所处理的问题乃是健康和疾病,因此,医学模式的不同,就表现在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上的差别。今天占统治地位的医学模式乃是“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它立足于生物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的变量来说明。这是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近百余年来,一系列重大科学进展的辉煌成果。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和医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生物医学模式有着很大的缺陷,必须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逐
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模
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疾
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是
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
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起,
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以病
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
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
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对于
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广泛,
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构筑一
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一致。
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么
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
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
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
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
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
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在考虑疾病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
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模式
转变中解决医患矛盾的润滑剂为医患间构筑一个合理的沟通平台,为医方告知
医务和患方知情同意权之间搭建了一座人性化、个性化的桥梁。在沟通中让患
者看到医务人员的服务、听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医务人员的服务,从而拉
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医患关系,促进
医学模式转变。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质量的提高有诸多影响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保证
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必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从及患
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疾病同时通过
病史采集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
疗,有助于疗效改善,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
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服务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诊治疾病。除此之外,良
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工作,以医生为主体,病人为客体的关系。在病人信任,
认可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予病人以尊重,通过我们的交流来缓解或消除
其心理负担,以便于更好的开始医患之间的合作。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
护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权力,不强迫病人做一些他们不愿
做的治疗,保护他们的知情同意权。所以对于即将步入医务工作的我们来说,
必须学好如何与病人沟通,尊重和保护他们,得到病人的信任与认可,营造一
个好的医患环境,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保护好自己。作为学生,在未
进入医院工作之前必须要学好专业知识,充分的装备自己,同时学校更应该培
养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从一开始就训练以人为本的医疗行为思维模式。
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应用,让
其替代生物医学模式成为主要的医学模式。
❹ 试述医学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及建立系统整体护理的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即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更加注重将人看做整体的人,社会的人,对患者进行身心全面的关注。这种模式的转变对促进医学全面发展,促进医学理念的转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❺ 医学模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在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会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观念,并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疾病观与健康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体现。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确立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辨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
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
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直到18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
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使解剖学、生物学获得了进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起点,生物科学在这一时期相继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发现。此时期的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之上,开始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科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实践,这时对健康的认识已有很大的提高,并建立了健康的生物医学观念。生物医学模式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细胞病变→组织结构病变→功能障碍。
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研究生物体本身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和疾病过程,至今仍是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但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只看到了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了它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
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同期布鲁姆提出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拉隆达和德威尔提出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了影响人群疾病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是一种含肯定于其中的辨证的否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整合的水平上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3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技术的新医学模式。
参考资料
医学教育网-医学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
❻ 讨论:对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认识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是医学道德进步的重要标志TuW医家园
医学模式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医学模式来源于医学实践,是对医学实践的反映和理论概括。迄今为止,存在过三种典型的医学模式:古代朴素的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TuW医家园
1977年,美国的医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因此,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寻找对抗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生物医学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近年来,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TuW医家园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不仅反映着医学技术进步,而且标志着医学道德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状态,病人只要活着,只要有呼吸、有心跳,即使是低质量地活着,医务人员也应该救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人区别于狭义的动物,就在于能够以社会的方式生存,只有具有社会价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和社会结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寻找疾病现象的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是对人的尊重
❼ 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向是
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向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而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随着都市化的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行为的进一步社会化,使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人类保护健康和与疾病斗争日益突破个人活动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即需要国家、社会的参与,采取相应的社会措施
(7)生物医学模式如何转变扩展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研究逐渐从宏观步入微观,并已进入分子水平,这样使人们逐渐产生了一种观念,即认为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某一部件出现故障和失灵,医生的工作就是修补和完善。
19世纪以来,随着哈维(Harvey) 的实验生理学和魏尔啸 (Virchow) 的细胞病理学的出现,以及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生物科学体系的形成,加上外科方面消毒和麻醉技术的出现,将人作为“人体机器”的观点注入了新的研究成果。
❽ 人类医学发展史经历了哪几种医学模式的转变
经历了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古代经验医学持续时间很长,医学模式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古代东方医学也逐渐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病经验。据可靠资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印度就能做断肢、眼科及剖腹产等手术。埃及很早就使用催吐下泄、利尿、发汗等治疗法,并已知灌肠法,后者实际上起了治疗、清肠或排出肠内腐败物的作用。
2、古代西方医学,古代的医学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3、印度医学认为健康是机体的三种原质──气、粘液、胆汁正常配合的结果。以后希腊医学的“四肢液说”影响了印度,使原有的三体液说增加了血液,成为“四大”学说。
4、巴比伦和亚述的医学,巴比伦和亚述的占星术,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颇相似。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肝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
(8)生物医学模式如何转变扩展阅读: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为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
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❾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医学模式的转变是
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在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即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指出这个模式已经获得教条的地位,不能解释并解决所有的医学问题。该文章的正式发表标志了医学模式已经发生转变。详细内容可以参照书籍《医学史》、《社会医学》等
❿ 生物医学模式为什么要转变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怀疑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的30年是不断解放思想的30年,是不断冲破旧思维模式,旧体制束缚的30年。然而,与其他领域的进展相比,今天,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已经成为落后保守思维模式死守不放的最后两个桥头堡了。教育领域落后思维模式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在世界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下我国还在强调重点学科建设。关于教育领域落后的讨论很多【1,2】,不是本文的关注点。
本文关注的是医疗卫生领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许多障碍都和落后过时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过度影响密不可分。本文试图结合出台不久的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分析生物医学模式对我国主流社会的影响,探讨原因并提出如何解放思想,摆脱生物医学模式束缚的建议。本文分三部分,上篇讨论我国现状:虽然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落后过时,新的生物-心理- 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已经产生;然而,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却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中篇从历史的角度回顾解释人类健康-疾病现象的医学模式的演变史。下篇将医学模式转变放在近代和现代史的大背景下探讨国人至今还受过时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的原因,提出如何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完成医学模式转变的建议。
1. 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落后过时
生物医学模式在上世纪曾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类基本上解决了几千年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平均期望寿命极大提高。然而,正如有学者指出,虽然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念支配,但是如果过度引申和单线扩张“进步观念”,往往是不那么正确或周全的部分在发挥有力的影响。【3】以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随着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很快就取代了以体液平衡学说为代表的经验医学模式,以生物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基本控制了传染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4】然而,21世纪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使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 对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仍然用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来指导慢病的预防和控制则显得单薄无力,用这个模式来指导效果的测量也必然是收效甚少。例如,肥胖的传染就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病在细胞的“病因”,而病在细胞的生物医学模式也没有能力测量社会网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5】即使是传染病,在21世纪的今天,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也出现了“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比如说,这次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大流行,除了人群的普遍易感性之外,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就和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五十年前,发生在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在这么短的时间传到中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人和病毒从北美洲某地运送到中国,现在最快只要12个小时。因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原来流感的流行有季节性的特点,现在也不明显了,因为快速交通工具和空调的普及,季节特点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室内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6,7】 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用疫苗和药物来防控传染病在上世纪很有效,但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和甲型H1N1流感,这些所谓的 “高科技”措施也不灵了。疫苗“远水不解近渴”,药物不是特效而且容易出现耐药性。【8】2003年我国防控SARS初期采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强调找病原,强调疫苗,强调药物,节节败退。后来,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改变防控战略,群防群控,很快就转败为胜。【9,10,11】现在正在进行的防控甲型 H1N1流感工作,由于吸取了抗SARS战役的经验和教训,一开始就摆脱了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坚持采用传统公共卫生,非高科技手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第一阶段成就,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许多发达国家。【7】
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证明了以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落后过时了。那么,什么是与时俱进的新医学模式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健康领域的科学家根据数十年主要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12】35年前(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布了拉龙德(Lalonde)报告(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们的医改方案),指出国民健康并不仅仅是由医疗服务(也就是我们今天关心的“看病”)单方面所决定的。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生物学的,环境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和医疗卫生系统的因素。【13】拉龙德报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创了健康领域的新纪元。三十多年来,在健康领域大量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和习惯(即个人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远远大于今天我们所关注的“看病”(医疗服务)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美国人在过去的近100年时间里,平均寿命增加了30年。这增加的30年,其中公共卫生和预防贡献了25年,医疗服务只贡献了5年。【14】19年前(1990),伊文斯和斯多达特(Evans & Stoddart)提出决定健康的多因素模式【15】(图1)。这是一个与以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完全不同的,更加系统完善地认识人类健康规律的新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新模式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落后的健康观念,从以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中跳出来。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健康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当时(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西方的医疗卫生(健康)政策只关注提供医疗服务。新模式指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基因特性都会对决定个人健康的生物学和行为学因素产生影响。新模式提供的重要科学信息是:个人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选择,是多种因素在组织的各个不同层面上相互作用发挥影响的结果。【15】因此,要健康,光预防和控制生物学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要同时改变环境和个人行为。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事实和科学证据告诉我们: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落后过时了。生物医学模式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假设人仅仅是生物人。其实,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人还是社会人,经济人,环境人。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的生物学特性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小。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证据,接受新的健康观念,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新医学模式来指导我们的政策制定,评价体系建立和国人的日常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目前有可能出现的“南辕北辙”局面,更好地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普遍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
2. 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的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非常好,“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同年4月7日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简称医改实施方案)【16】至少有六个事关国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性问题被忽略了,可以看到生物医学模式对实施方案的明显影响。
首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是通过保障和促进健康,还是通过只关注病有所医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新旧医学模式的分水岭。旧生物医学模式关心的是如何从生物学层面上解决人群中的疾病问题,新医学模式关心的是如何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目前医改实施方案可以看到旧生物医学的明显影响:“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调动老百姓看病的积极性”。【16,17】
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手段之一当成目的了。把手段之一当成目的的结果是不成比例地强调了一部分人(病人)的利益,侵害或牺牲了大部分人(相对健康人)的利益。这种看似高尚的做法实际上是极端错误的。基本的公益性医疗卫生资源应该是人人享有的,不应该只把资源放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听任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对现在健康的80%人口的损害。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的角度来看,防控疾病对患病人群的损害和防控健康危险因素对相对健康人群的损害都是同等重要的。听任各种健康危险因素驱使相对健康的人群成为疾病人群是不明智也是不道德的。忽视对健康人群的各种健康威胁,听任这些人群变成慢病人群的结果必然是疾病人群不断扩大。有一天,现有的医疗系统必然要不堪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