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生物的分类
生物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以至在如此浩瀚的生物领域之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但各种生物之间也并非孤立无关。根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异同,可把它们划分为各种类群。研究各类群的异同和亲缘关系的疏密,加以分门别类,并给予统一的学名而建立分类系统的科学称分类学(Taxonomy)。
(一)分类的原则
1.自然分类
以亲缘关系来划分不同的分类单元。
2.人为分类
根据对生物形态表象的相似性而进行分类,着重于用一些容易识别的特征区别不同的分类单元,而不强调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化石中,由于年代久远,常保存不完整或亲缘关系不明,仅能依据形态特征而进行人为分类。
(二)分类的方法
早期的分类方法多以模式法为主,通过确定某分类单元的“模式”——模式标本或模式种来鉴定属种。认为一个种只需要一两个模式标本即可构成种的特征依据,其他标本通过与模式标本的形态比较来确定是否为同一个种。只有与该种的“模”有足够相似性的个体才能归属到该物种。这种分类的优点是应用上方便,但分类标准只能人为地决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标准、不同的归类,实际上否认了物种存在的客观性。这种方法强调物种的稳定性,忽视其变异性,不考虑其亲缘关系。随着对物种概念认识的提高,这种忽视变异、缺乏亲缘关系的缺陷已逐渐被其他分类方法所弥补。
1.综合系统分类
以达尔文进化论和现代生物种的概念为基础,划分分类单元的主要方法是以形态总体相似性的程度及共同祖先的亲密程度为依据。
2.数值系统分类
根据生物表型性状(显性基因在环境中实际表现出的性状)的总体相似性来分类。两个种亲缘关系愈近,其共有的性状就愈多。性状上的相似性被假定反映了其具有共同的基因,因此相互关系意味着遗传关系。
3.分支系统分类
认为生物分类应先弄清各系列的亲缘关系建立分支,区分原始特征(祖征)与衍生特征(裔征),然后建立由祖先种一分为二形成姊妹群的谱系关系。分支系统学是以系统发育为分类基础的,出现早、演化上原始的特征通常归为祖征,其所在分类位置级别高;出现晚、演化上进步的特征可能为裔征,在分类位置上级别较低。强调按亲缘关系所确定的分支进行分类,总体相似性必须服从于亲缘关系。当总体相似性和亲缘关系不等同时,要以谱系关系为标准(图1-3)。
图1-3 根据形态分异归类(a)与根据时间按亲缘关系归类(b)的比较
(据Hennig,1953)
a—形态分类,按照相似程度,鳄鱼与蜥蜴的关系比家鸽和麻雀的关系近;b—分支分类,按照亲缘关系,考虑其共同祖先,麻雀、家鸽和鳄鱼的共同祖先(t2)比蜥蜴和它们的共同祖先(t1)的关系近
(三)分类的等级
生物按其性状的异同及亲缘关系可划分为高低不同的分类等级。主要分类等级为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为了满足更精细分类的要求,还可在这些基本分类等级间加辅助分类等级,即在基本分类等级之前冠以“超”(super-)或“亚”(sub-)而成,如超科(superfamily)、亚属(subgenus)。
例如人的分类位置为:
界(Kingdom) 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Subphylum)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Class) 哺乳动物纲(Mammalia)
亚纲(Subclass)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Order) 灵长目(Primates)
超科(Superfamily)人超科(Hominoidea)
科(Family) 人科(Hominidae)
属(Genus) 人属(Homo)
种(Species) 智人(Homo sapiens)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单位,是由构造、机能、习性相似的一个或多个居群(生活在同一地点属于同一种的一群个体)所组成的。同一种的个体间,基因可以相互交流并繁育后代;而不同种之间则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由于化石的特殊性,无法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种的确定多依据形态特征而定,通常在模式标本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其时代、地理分布等来确定种的范围。所谓的模式标本是指在新种发表时被作者认定属于新种的标本,包括作者指定的正模和副模。
属(Genus)是由若干个特征相似、具有共同系统发育的种,或仅由一个具有独特特征的种组成。在建立新属时要指定新属的模式种。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化石常根据其形态建立形态属,将形态相似但不属于同一个科的化石或其分散保存的器官化石纳入属内;同时,也将同一科内分散保存的器官分别建立器官属。
(四)生物的分界
1.两界说
1735年林奈以生物能否运动将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三界说
随着显微镜的问世,许多单细胞生物被陆续发现。在这些单细胞生物中,有些生物同时具有动物和植物的特点。例如,眼虫(Euglena)具有叶绿体,可以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营自养生活,又可以用鞭毛在水中游动,还具有能感光的红色眼点。于是,霍格(Hogg,1860)、海克尔(Haeckel,1866)提出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三个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细菌、蓝藻)、单细胞真核生物。
3.四界说
四界说由科普兰(Copeland,1938)提出,包括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包括细菌和蓝藻)。
4.五界说
惠特克(Whittaker,1969)将生物界进一步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图1-4)。本书采用这一分类系统,但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化石较少而从略。
图1-4 惠特克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
Ⅱ 古生物学分类系统
生物及化石可以按各种各样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分类。但是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都是以化石形态和结构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这种分类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以许多形态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的,而且它基本上能反映生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因而被称为自然分类系统。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把具有共同构造特征的生物(包括化石)归为一类,而把具有另外一些共同特征的生物归为另一类,于是整个生物界(包括现生生物和古生物)可以根据其固有的性状特征之间的异同关系,归纳为一个统一多级别的分类系统。下面是古生物学分类系统中部分化石比较常见的一些门类:
动物界Animal Kingdom
原生动物门Protozoa,典型化石代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典型化石代表:珊瑚纲四射珊瑚目。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典型化石代表: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典型化石代表:三叶虫形超纲三叶虫纲和甲壳超纲介形虫纲。
苔藓动物门Bryozoa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笔石纲。
脊索动物门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脊椎动物亚门。
植物界Plant Kingdom
低等植物Lower Plants
蓝藻植物门Cyanophyta,典型化石代表:叠层石。
硅藻植物门Bacillariophyta
甲藻植物门Pyrrophyta,典型化石代表:沟鞭藻。
金藻植物门Chrysophyta,典型化石代表:颗石藻类。
轮藻植物门Charophyta
高等植物门Higher Plants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
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
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
前裸子植物门Progymnospermophyta
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
银杏植物门Ginkgophyta
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
有花植物门Anthophyta
另外,还有分类位置未定的典型化石代表:牙形石Conodonts
Ⅲ 什么是古生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Ⅳ 古生物学专业干什么
古生物学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 专业层次 授予学位 一级学科 开设院校
070904T 本科 理学学士 理学类 1所
古生物学专业就业岗位
岗位 参考城市 工资待遇 职务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杭州市,成都市,厦门市,珠海市 2500~6400元/月 --
职业技术教师 厦门市,惠州市,常熟市,江门市 2200~4000元/月 --
大学教师 苏州市,武汉市,珠海市,南通市 2200~8700元/月 --
兼职教师 杭州市,天津市,珠海市,南通市 1300~10875元/月 --
相近专业推荐
Ⅳ 古生物学是怎样的专业
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以研究古生物为专业的学科,需要一定的生物专业基础。中国科学院有古生物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吧)你可以网络一下看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古生物是什么
在地球生活过的古代生物,一部分在死后被沙泥迅速埋藏,尸体得以在沉积的沙泥中保存下来,经过千百万年的石化作用,生物的遗核终于变成了化石。因此,要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最可靠的证据就是从地层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Ⅶ 什么是古生物专业
即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个只有一名学生的专业。
Ⅷ 古生物专业的学科历史
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古生物专家王训练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都开设有古生物本科专业,每年约培养100名学生。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学科改革的时候,很多学校不得不停办古生物专业本科。在王训练看来,这个专业因为涉及面窄、人才需求有限,不适合大量招生。人才培养应该从硕士起步,博士延续,招收本科为生物或地质专业,具备一定程度基础知识,并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国外,这个专业最初其实可以说是‘贵族人’的业余爱好。因为古生物化石具备观赏性和收藏性,但对它的研究工作持续时间长、投入大,并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有钱人’才‘玩’得起。”王训练当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