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是为了让人类了解人与生物圈之间的互相关系,帮助人类更好的维系生存环境。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的影响并不超过其他生物,粮食和疾病问题制约着人口密度
2. 生物圈对地球表部圈层的作用
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外部圈层(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圈表层)互相作用的产物,反过来,生物圈也可对地球外部其他圈层产生巨大的作用,使其物质成分或面貌发生变化。
1.生物圈对大气圈的作用
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一个非常显着的不同是地球上有繁茂的生命,也就是地球上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才使大气圈能有今天这样适于人类生存的特点,主要靠绿色植物起了作用。大气中氧气的累积、臭氧的形成、二氧化碳的降低、气温的调节等都有动植物的贡献,如地球的历史记录表明,植物大发展与大气的CO2含量呈反相关系(图7-5)。现在大气中各种成分趋于平衡的现象是靠植物动物岩石圈固气与排气三者之间所达到的相对平衡。
图7-5 大气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随时间的变化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建立起现代工业后,对大气圈的影响日益显着;把大量二氧化碳和多种有害、有毒气体与粉尘排入大气,污染大气环境,就是一种恶劣的行径。幸而自然界的植物对大气中粉尘及有害气体有清洁作用,否则我们现今的大气早就变得污浊而不适宜于人类生存了。控制人类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和利用生物来改善环境,也已成为当今之要务。
植物中如乔木和灌木相结合的林带的减尘率达95.7%,一些植物还有吸收某些有害物质的特殊功能,刺槐、柽柳能吸收氯气,柳杉林吸收二氧化硫,茶树、山茶可除去氟化氢,杨树和桑树叶对铅粉尘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等等。因此,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发展绿地。植物不仅吸收了城市大气中的很多有害成分,而且还能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使大气变得清新,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可减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降低大气的温度,据观测,夏季草坪上的气温与深色的屋顶的温度可差20℃。不仅如此,植物还能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大气的湿度,据观测一棵普通的白杨在夏季白天每小时蒸腾25kg水,一亩阔叶林一年可蒸腾300多吨水,使大气变得湿润。所以植被茂密的地区,气温变化相对缓慢,起到“温床”的作用。所以利用生物来改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生物圈对水圈的作用
生物对水圈的依赖性很大,可以说有水才有生命,反过来,生物在水圈中这种无所不在的广泛分布,对水圈也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是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二是影响水圈的运动和循环。
在自然界中,水对金属、非金属元素的溶解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沉淀作用,并不单单是纯化学作用,常见的是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放射虫、硅藻等生物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硅,成为影响海水中二氧化硅含量的主要因素,每年生物活动可从大洋中沉淀出5×1014g的二氧化硅。浮游生物每年可以把大洋中2×1011g(20万吨)的铅沉淀下来,相当进入大洋中铅总量的一半。在浅海底大量形成的碳酸盐堆积(其中的碳酸钙成岩后就叫石灰岩;碳酸钙镁成岩就叫白云岩),大多是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在元古宙和古生代,这种作用曾使大气圈与水圈中的CO2大量地被固定到岩石圈中。至于在浅海深部堆积的磷酸盐,则更主要依靠生物体的吸附及其遗体埋藏而富集起来的。大洋中金属的浓度一般很低,远未达到这些金属元素沉淀的饱和浓度值。然而,由于多种杆菌、鞘铁菌和一些纳米级的超微生物的生理作用,使锰、铁、铜、镍、钴等多种金属元素被吸收到生物有机体组织内,在生物死亡后,经过进一步的溶解和再凝聚,从而逐渐在洋底形成以锰为主的结核。它们构成了人类极为宝贵的、潜在的金属资源。
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除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被吸收进去并留在生物体中的并不多,但经过生物体转运的水量却很大,如植物的根部从土壤中吸收1000g的水,大约只有1g水被植物用在组织的建造上,99.9%的水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它对大气的湿度有调节作用。因此,城市里的绿地不仅有降温防暑的作用,而且有湿润空气之功效。林带可大大地减缓地表水的运动速度,延长循环时间,也是解决一些地区缺水的一个途径。
水生生物本身的繁殖与死亡,对水圈也是一种影响,对人来说可以有利,如有的生物可以净化水质;也可以有害,如某些藻类大量快速繁殖形成的“赤潮”危害。
3.生物圈对岩石圈的作用
生物圈能对岩石圈发生破坏作用,在生物风化作用中很容易看到这个过程。中国有句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说明人们对此早有认识。这种生物风化作用过程,既有机械的(物理的),也有化学的作用。植物的根系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随着植物的生长,根系壮大膨胀,向周围的岩石施加压力,使岩石破碎崩解,就是一种物理作用(称为根劈作用);生物分泌出来的或在死亡后腐烂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质,对岩石腐蚀,就是一种化学作用。有些微生物还能分解像铝硅酸盐那样难以溶解的矿物,有些细菌能吸收铜、铁、金,促使闪锌矿、黄铁矿氧化等。马尾藻吸收金元素,最多可达到细胞干重的42%。
生物作用,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通常所说的土,不一定都含有机质或腐殖质。而土壤则专指含有有机质或腐殖质的那部分土层,是经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只是因为存在生物的活动,才使有机质和腐殖质在土层中富集、分解,形成具有肥力的土壤。各处土壤厚薄的差别(从几厘米到十几米都有),也是取决于生物风化作用的强弱。当然也要受到气候、地形、水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过生物在里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土壤的形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对土壤又能起着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保持了水分。得到植物覆盖的陆地表面,流水或风对那里的土壤都难以侵蚀。因为植物的根系对松散土层有稳固的作用;植物的枝叶能阻滞风和流水的运动。多年观测的结果表明,裸露的地表比林地的水土流失量可以大100倍!这样生物又保护了岩石圈表层的稳定。而水土留下来后,植物更为繁茂,土壤能变得更加肥沃,大气降水也会大量渗进土壤和岩层中。水、土壤(包括岩层)、大气和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在这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此时生物可谓得其所哉,蓬勃发展。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这个系统中获得能源的起点,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也会有少量来自地球内部。这些能量通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转换下去,成为维持生物圈存在的根本动力。而且也会和其他圈层转换,大量被绿色植物固定下来的碳和微生物遗体所造成的大量堆积,埋到岩石圈中就可成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生物作为物质和能源在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循环转换的重要枢纽,在碳的循环上表现得最清楚(图7-6)。
图7-6 地球表层的碳循环
生物圈不仅对岩石圈表层发生破坏作用,还能使某些有用元素或化合物在岩石圈内富集起来,形成对人类有用的矿产,这就是生物成矿作用。除前面已经提到在浅海底堆积的碳酸盐、硅、磷等外,在嗜铁细菌的作用下可形成鲕状或肾状赤铁矿堆积,嗜铜细菌的作用可造成沉积铜矿层。浅海底形成的黑色岩系,常在浮游生物的参与下,造成磷、钒、铀、钼等有用元素的聚集。至今还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则更主要是靠生物(微生物或植物)遗体的埋藏在岩石圈上层聚集成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或碳。近年来,更注意到海底扩张带热水溶液喷口附近,在250~360℃的温度和30MPa压力的条件下,仍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它们以摄取含多种金属(Fe、Mn、P、S等)的流体为食料,大量双壳类软体动物又以这些富含金属元素的微生物为食料。上述生物死亡后,堆积在喷口附近形成一些金属硫化物矿床。总之,生物成矿作用近年来已经成为矿床形成过程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前沿性方向。
3. 地球五个圈层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在地心引力作用下,50%集中在距地表5km以下,75%在10km以下,90%在30km以下。大气的主要成分的N和O2,还有氩氦氪氢氙(音:先)甲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气、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保持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极其精细的平衡。如目前,下层大气中氧的浓度为21%,就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
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固态水和液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深、浅层的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冰川上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个要素。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水对人类和生态的特殊意义:
水是无色透明的。使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光可以达到水面以下一定深度,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可被阻挡在外。对生命进化有意义;是一种很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基本媒介。水具有高比热和高蒸发热的特性,因此能够调节地球气候和温度。书在40C时密度最大,这个特性可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
人类与土壤圈。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大地,但是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表面。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条件。
人类与岩石圈。在这里是地壳的同义语。包括地球最外层的岩石、风化层,平均厚度33-35km。岩石圈向人类提供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其发育大约经历了30亿年的历程。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20亿年前,出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氧气,在16亿年前形成含氧气的大气圈;7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生物;5亿年前出现无脊椎动物;2亿年前出现哺乳动物,到今天已经形成由大约由107 物种组成的五彩缤纷的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
4. 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
人类属于生物圈,生物圈的完整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5. 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哪些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简介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范围大约为海平面上下垂直约1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和水。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
词源与应用
地质学家爱德华·苏威斯于1875年最早使用生物圈这个词。它本来是一个地质学的词。它显示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和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1920年代生物圈这个词获得它的生态意义。1935年生态系统这个词被引入。弗拉基米尔·沃纳德斯基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圈的科学。生物圈这个概念今天集合了天文学、地质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地理学、演化论、地质学、地质化学、水文学等多项科学,可以说它集合了所有与地球和生命有关的科学。
定义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 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 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生物圈
生物圈是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地,它衍生出环境生态灾害。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范围
生物圈包括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至海平面以下10000米处,包括大气圈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生物的“立足点”),水圈的大部(距离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大部分生物都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水下100米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圈层的交界处,这里是生物圈的核心。
生物圈里繁衍着各种各样的生命,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支持生命活动,在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但是,要维持整个庞大的生物圈的生命活动,这么简单的关系显然是不行的。生物圈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按其在物质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人当然也包括在内)。有的动物直接以植物为生,叫做一级消费者,比如羚羊;有的动物则以植食动物为生,叫做二级消费者;还有的捕食小型肉食动物,被称做三级消费者。至于人,则是杂食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三类生物与其所生活的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摄取能量,合成有机物;生产者被一级消费者吞食以后,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一级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被捕食后,再将能量传递给二级、三级……最后,当有机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将它们再分解为无机物,把来源于环境的,再复归于环境。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生产能力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才能达到平衡;反过来,只有能量达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才能相对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坏,否则,就会打乱整个生态系统的秩序。请大家善待所有的动物。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必须明白,人也是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关心爱护你身边的生态环境,共同营造我们的绿色家园吧!
结构
地球表层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就是生物圈。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随深度而增加的压力。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花粉、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2000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虽然生物可见于由赤道至两极之间的广大地区,但就厚度来讲,生物圈在地球上只占据薄薄的一层。
人与生物圈
综述
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必需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大约300万年的时期里,人类与其周围的生物和环境处于合理的平衡之中。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食物缺乏以及疾病等因素限制着人口密度。
粮食问题
大约1万年以前,人类学会栽培植物。农业技术和贮存方法的改善,使人类生活不再局限于天天采集必需的食品,而能够从事更多的创造性活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逐渐增加并向城市集中,制造商品的手工业日益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也日益增加。尤其是产业革命以后的近几百年,开矿、挖煤、采油、伐林、垦荒、捕捞等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圈的面貌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着其中的其他成员,也对人类自身产生巨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的膨胀、世界资源的相对短缺和大范围的环境污染,迫使人们从生物圈的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70年代相继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如1971年联合国创议的“人与生物圈会议”、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1974年的“世界人口会议”等,便反映了上述认识。
世界人口正以大约35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但地球上可耕土地却是有限的,这必然造成全球范围的粮食问题。滥垦、滥牧、滥伐的日益严重,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展,都使全球植被减少。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大范围的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发生荒漠化;失去了植被调节气候的作用,气温波动增大,水旱灾害增多;太阳辐射被反射散失的成分增加,绿色植物固定CO、产生O的能力随植被减少而等比地丧失。水域捕捞也已接近极限,某些鱼类多次大规模减产。化石燃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之一,但它的蕴藏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使用速度的日益增长,燃料危机不断加剧。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现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工业排放含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烟雾而造成酸雨波及数百里之外;燃烧油、煤及翻耕土地排出的CO弥散于全球大气中,有可能因向下反射地表的红外辐射而提高气温;喷气式飞行器排放的氮氧化物可能减少高空的臭氧,从而削弱对太阳紫外线的屏蔽作用;很多污染物随水流扩散到远处,造成明显为害。目前世界癌瘤发病率的升高,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
总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经不起日益膨胀的人口任意浪费;世界上现存的生态系统面对着工业倾吐出来的大量污染物,显得相当脆弱。自工业革命以来,都市不断扩大,自然保护的呼声也随之增高。然而只有到了生态学高度发展以后,人们才对自然保护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自然保护并不是对自然资源弃置不用,任其自生自灭,而是积极地进行合理开发。
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达到成熟阶段时,其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之间往往保持相对平衡,而系统中的生物种数以及各种群的数量比例也相对稳定。这种生态平衡状态给生态学家以很大的启发:人类不仅要力求增进能利用的效率(生态效率),还要维持物质循环源源不断,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今天要处理的是“人与生物圈”系统中,人的物质要求与环境的稳定供应之间的平衡。为此,某些自然系统一定要被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工系统取代,原有的生态平衡要打破,而代之以人为干预下的新型平衡。例如在人为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取得最大产量所利用的并不是系统的成熟阶段,而往往是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人类不仅要求生物圈能长期稳定地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物质要求,而且要求环境质量不降低。造成这样的“人与生物圈”系统的总体平衡是人类的主要目标。
6. 保护生物圈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做什么
你问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生物圈的健康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需要从各方面或取食物,而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因为生物圈的完整才得以提供的,而且人类需要氧气,只有保证树木的蓬勃才能有充足的氧气提供!据说有一个生物灭绝的多米诺骨牌,人类是排在倒数第三位的,也就是说,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也不是说一定会万古流长的!
现在我们普通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做很少的东西,我先说说我是怎么做的吧尽量不用一次性东西,尤其是一次性筷子餐盒塑料兜等,不仅对人体不好,对自然也是极大地损害,在就是不要购买用野生动物皮革制作的东西,因为我也没发现它和牛皮的东西有什么区别,唯一区别就是贵了点,再有就是不要吃什么野味,营养不一定就会高多少!(原)
7. 保护生物圈有什么意义,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杀生是不可能的,我们吃的肉就是杀了牛羊猪的生,而适当地杀这些非频临动物而且繁殖快的动物,对环境并无大碍。
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很大,把它们统统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
生物圈被破坏,即使人类能够侥幸活下来,没有了其它生物,人类不仅立刻失去了食物来源,而且,因为生物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失去,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人类就会慢慢地挂掉。人不是主宰地球的生物,不能称霸于其它生物,因为我们要赖它们以生存。
人靠其它生物生存,其它动物要靠环境生存。一批又一批的频临生物灭绝,归根到底是人类大肆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但也无可避免地,环境也会遭到火山爆发等自然因素的破坏。所以,我们能够做的,不仅仅是只顾着保护最频临的动物——最重要的是管理好未被破坏的环境,已破坏的环境修理好,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动物灭绝。
我们能做的,不是什么惊世大事,而是身边随手的事。少扔一块纸巾,口渴时路过商店忍忍口,少浪费一个铝罐或塑料瓶,少吐一块口香糖,多走几步路少用机动车,这些都是我们容易做、应该做的事。
保护环境,从你我开始,从随手小事开始。一切并非人类慷慨地为了整个地球,自私一点说,人类保护环境是为了人类自己。
8. 从生物圈的自然界讲,人活着的意义
从自然界来说,人是一种高等生物。即有动物的特性,比如吃,喝。产生养料。生老病死等等。又有创造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改造自然。人活着就一定有他的价值。为年轻时的梦。为了父母的期待。为了下一代
9. 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调查报告 500字)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1) 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2) 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3) 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 (4)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