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食盐的主要来源吗
食盐主要来源于内陆矿盐,海洋中提取的盐主要用于工业用盐,所以不必担心海洋污染造成盐的短缺.
⑵ 食盐的来源
食盐是指来源不同的海盐、井盐、矿盐、湖盐、土盐等。
传说黄帝时有个叫夙沙的诸侯,以海水煮卤,煎成盐,颜色有青、黄、白、黑、紫五样。中国人大约在神农氏(炎帝)与黄帝的时期开始煮盐。中国古时的盐是用海水煮出来。
⑶ 食用盐是怎么提炼的
根据来源,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石盐等几大类。
如今在世界的盐产来源中,岩盐占41%、地下卤水及盐湖占29%、海盐占26%。其中海水和石盐是最主要的两个来源。
1、石盐
石盐是内流盆地中封闭的湖泊蒸发所沉积下的矿物质。石盐的岩床可以在地下广大的区域里延伸,最多达350米厚。在美国和加拿大地下有一片巨大的岩床,从纽约州西部的阿巴拉契亚盆地起,通过安大略省地下,覆盖大部分密歇根州的地下区域。
英国的柴郡地下和伍斯特郡周围有石盐矿。奥地利的萨尔兹堡因其盐矿,被称为“盐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地下有厚度为100-200米的盐矿,储量在世界首位。
2、海盐
海水的盐度约为35‰,是食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海盐可自然或者加工技术生成,可分成海水蒸发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EDI)。海水蒸发是传统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响产量,需占地广大的盐田。]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是海水淡化技术的一种,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较可以有稳定的产量。
在蒸发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国家,海水蒸发是制盐的首选方法。先让盐田内充满海水,等到海水蒸发后就能从中获得盐晶。由于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盐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因此有时这些盐田会有非常鲜艳的颜色。
中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占中国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和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3、井盐
中国井盐生产肇始于战国末年,李冰是其生产创始人[72]其他地方的食盐则是透过开采巨大的沉积矿藏而得,这些矿藏是数以百万年前的海洋和湖泊蒸发而成。这些盐矿可能会直接开采作岩盐,也有可能会将水泵进矿床中,溶成溶液后再提炼。
上述二种情形采集的食盐都可以透过盐卥的机械蒸发来纯化。传统上,这个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锅上进行,通过加热来增加蒸发率。近来这制程会在真空状态的平底锅中进行。
风味
各地的天然盐有各自独特的矿物风味。粗海盐含有少量镁和钙的卤化物、硫酸盐,还有极少量藻类、耐盐细菌和沉积物等。
其中的钙和镁使粗海盐略带苦味,且容易潮解(露置保存时会慢慢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藻类则带有轻微的“鱼腥味”和“海风味”,后者来源于有机溴化合物。另外海盐中或多或少含有沉积物,所以会带有一点暗灰色。
因为这些有着特殊味道和气味的化合物含量很低时就能被人类感知,所以海盐撒在食物上时会带来比较复杂的味道,而若在烹饪过程中加入,食物的调料就很可能盖过这些味道。
⑷ 地球上的盐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地表会有那么多盐
地球海水中的盐,是岩石中的盐分溶解在雨水中,然后随着江河流入大海中累计形成;经过数十亿年的沉积,目前地球海水中的盐分浓度为3.5%。
盐类
人类每年吃掉1000万多吨食盐(氯化钠),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海盐、井盐、矿盐、湖盐等等;四大洋占据着地球71%的表面积,如果把海洋中的盐提取出来,可以供人类使用上亿年之久,所以盐类对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比如位于青海省的茶卡盐湖,就是国内最着名的盐湖,号称中国的“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在十多万年前还是外流的淡水湖,后来因为地壳运动,茶卡盐湖变成了内陆湖,随着水分的蒸发,湖水中的盐类逐渐沉积,形成了如今的盐湖。
⑸ 海里的盐是从哪来的
海水中的盐是由陆地上的江河通过流水带来的。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海水是淡的,但是在岩石和土壤中却含有着大量的盐分。
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当雨水降到地面,向低处汇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过各种地层渗入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来,最后都流进大海。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产生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被带进大海。
据科学家估算,每年经过江河流到大海里的盐就高达19亿多吨。
(5)食盐来源于哪个生物扩展阅读:
粗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即天然盐,是未经加工的大粒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
粗盐作用
1、 粗盐有发汗的作用,它可以排出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还可以软化污垢、补充盐分和矿物质。
2、可以防止感染。
3、撒在食物上可以短期保鲜可以用来腌制食物还能防变质。
⑹ 自然界中食盐来源有哪些
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
⑺ 我们生活中的食用盐来自于哪里
海水中还含有丰富的钠、镁、钾、溴、碘等元素。我们食用的钠盐主要是利用海水晒制的,晒盐后的卤水可以提炼钾盐,用来生产农业所需的钾肥。
⑻ 我们吃的食盐是从海里来的吗
海水是盐的“故乡”,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碳酸镁及含钾、碘、钠、溴等各种元素的其他盐类。氯化镁是点豆腐用的卤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来就又咸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全部提取出来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发干了,海底就会积上60米厚的盐层。
海水里这么多的盐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家们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较,研究了雨后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盐是由陆地上的江河通过流水带来的。当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处汇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过各种地层渗人地下,然后又在其他地段冒出来,最后都流进大海。水在流动过程中,经过各种土壤和岩层,使其分解产生各种盐类物质,这些物质随水被带进大海。海水经过不断蒸发,盐的浓度就越来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经过了几十万年,海水中含有这么多的盐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不知道你尝没尝过海水,刚进嘴只是有点咸,可马上就又苦又涩, 难受之极。要是在海里游泳,突然灌了一口水,那真是一个“呛”字!咳又咳不出来,要是闭眼往下一咽,嗓子可就受罪了。想想也真难为那些龙虾什么的,活在这么难喝的海水里,真不容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那是因为水里有盐。不过海水可不是盐水,海水里的盐绝大多数倒真是我们平常做菜用的盐,纯的盐大名叫氯化钠。我们吃的盐大多是从海水里晒出来的,每一升海水里大约有30克氯化钠,够我们三口之家吃两天的。一升海水里大约还有3到5克其他物质,可这些物质竟然多达80多种,这还只是目前的分析手段能测出来的。如果你说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海水里都有,那也不能说不对,因为海水里的物质实在是太多了,也太复杂了。有些物质的含量非常少,少到我们的仪器只能知道海水里有这种物质,可实在不知道它有多少。比如金子,海水里也有,可含量很少,差不多是一个标 准50米游泳池装满水后再扔进一块水果糖,你能说池子的水已经甜了吗?海水里的金子就只有这么多,想提取出来需要高超的提取技术和大量的能源。
海水里各种物质的比例相当恒定,而且海洋生物已经非常适应了。美国的龙虾到中国来绝不会闹水土不服。海水中的这些物质是经过几十亿年的溶解、冲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些物质可不是简单地堆在水里的,这些物质与海水一起养育了大海中各种各样的生命,海洋生物也充分适应了海水,而且多数离了海水就不能生存。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海里的鱼儿怎么就不怕咸,而且是又苦又涩的咸。
海水中的盐来自地层。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它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咸?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没有一个共同的观点。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在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来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中的一部分盐来自它对海底的岩石和沉积物的溶解。不过由于海洋中同样有大量的物质,由于各种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遗骸坠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盐也会返还给海底的沉积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盐份是很少的,总的收支状况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盐的确是“淡水”的河流带来的。我们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远不及现在的海洋,同时最初的海水含有的盐份也很少,口味可能仅相当于我们现在喝的淡水。但是,自从地球上的第一场雨从天而降,开始冲刷年轻的陆地表面,海水的盐度就改变了。雨水在数以亿计的时间里敲击着裸露的岩石,破坏岩石的结构,将矿物质溶解并带走。这些矿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钾等,也就是化学家们所定义的盐。这些盐随着地面的水流向低处迁移,诸多的水流汇聚为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并最终注入大海。从古到今,海洋中不断补充着来自陆地的盐。
然而,河流带来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淡水带到了海洋中,因此单凭河流注入这一个因素,并不能使海水变咸。海洋中盐的浓度增加,还依赖普照万物的太阳将海水蒸发。太阳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温度升高,使水变成水蒸气的趋势增强了。水在蒸发的过程中,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却将原来所含有的盐份留在海水中,并不带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气却在风的催促下背井离乡,运动到陆地的上空,当它与一团冷空气遭遇时,水蒸气又变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给盐份搬运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军,一个新的循环过程开始了。正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循环的过程中,海洋中盐的浓度越来越高。
⑼ 提取食盐的大致过程
1、海盐
海盐可自然或者加工技术生成,可分成海水蒸发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EDI)。海水蒸发是传统工法,受日照或降雨因素影响产量,需占地广大的盐田。而离子交换膜电透析是海水淡化技术的一种,需消耗大量能源,但比较可以有稳定的产量。
在蒸发量大、降雨量小的海洋国家,海水蒸发是制盐的首选方法。先让盐田内充满海水,等到海水蒸发后就能从中获得盐晶。由于一些海藻和微生物在高盐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因此有时这些盐田会有非常鲜艳的颜色。
中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占中国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和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海水的盐度约为35‰,是食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
2、井盐
透过盐卥的机械蒸发来纯化。传统上,这个工序是在敞口平底锅上进行,通过加热来增加蒸发率。近来这制程会在真空状态的平底锅中进行。
(9)食盐来源于哪个生物扩展阅读:
生理作用
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g,其中 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
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K和HPO4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90%以上,在阴离子总量中,Cl占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
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由Na和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
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强酸性,pH约为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HCO3输入血液,而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
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分泌出来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l mm~1.5 mm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
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 当细胞外液大量损失(如流血过多、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 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 g~5 g。
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不同,实际食盐的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 g~1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