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变化的
生命的起源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的核物质与膜外的细胞质分开.细胞里面的细胞核就是这样形成的.有细胞核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为真核生物.从此以后细胞在繁殖分裂时不再是简单的细胞质一分为二,而且里面的细胞核也要一分为二.真核生物(那时还没有动物,可以说实际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约出现在20亿年前.性别的出现是在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性别促进了生物的优生,加速生物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核的单细胞植物出现以后没有几亿年就出现了真核多细胞植物.真核多细胞的植物出现没有多久就出现了植物体的分工,植物体中有一群细胞主要是起着固定植物体的功能,成了固着的器官,也就是现代藻类植物固着器的由来.从此以后开始出现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内部细胞的形态也开始分化.由此可见,细胞核和性别出现以后,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态和功能的发展.
生命的起源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很早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近几十年来,人们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 就,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科学的推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目前,这种关于生命起源是通过化学进化过程的说法已经为广大学者所承认,并认为这个化学进化过程可以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根据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开始进行的.当时,地球表面温度已经降低,但内部温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动极为频繁,从火山内部喷出的气体,形成了原始大气(下图).一般认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象图
(左)原始大气(右)有机物形成
(NH3)、水蒸气(H2O)、氢(H2),此外还有硫化氢(H2S)和氰化氢(HCN).这些气体在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一系列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后来,地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
关于这方面的推测,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1935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下图).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水 米勒实验的装置
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如嘌识、嘧啶、核糖,脱氧核糖,脂肪酸等.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
现在,已经有人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制造出了类似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虽然这些物质与现在的蛋白质和核酸相比,还有一定差别 ,并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过程是否如此,还不能肯定,但是,这已经为人们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线索;在原始地球条件下,产生这些有机高分子的物质是可能的.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根据推测,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在海洋里越积越多,浓度不断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如水分的蒸发,粘土的吸附作用),这些有机高分子物质经过浓缩而分离出来,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面包有最原始的界膜,与周围的原始海洋环境分隔开,从而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即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已经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原始的物质交换活动了.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过是生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发生.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由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进入到生命出现之后的生物进化阶段.
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但是绝大多数实验只是集中在第一阶段,有些阶段还仅仅限于假说和推测.因此,在对于生命起源,问题还必须继续进行研究和探讨.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和核酸,就没有生命.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一种含有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种).这些工作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的重大成就.
2. 生物形态变化是什么意思
生物形态的变化,是指生物生存的存在形式或状态发生了改变。生物的存在是一个种样貌表现出来的,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生物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生物的形态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形成了最优的人的思维形式,即形象思维形式;具有主观性,亦具有客观性。其中的客观性反映客观实在。形态一词,一般可以直观的以偏正词组来理解,即“形”的“样貌”,“形”之“态”。
生物形态变化,一般是指生物物种形态变化,这种变化是进化过程中的生物自我调整和适应的表现形式,也是进化的结果。生物形态变化正常情况下肉眼是看不见的,生物形态变化是需要长期的过程。
3. 生物是怎样进化的
一步一步的进化的!
你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当中有长在海底的海带、紫菜等低等的绿色植物;有长于房阴、湿地的低等矮小的青苔;有开花结果的花卉、树木等高等的绿色植物。这些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么多形态、结构不一的植物并不是一下子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与其它生物一样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发展而成的,是进化的结果。
植物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最初出现的单细胞植物,由一个细胞执行着全部的生活功能。后来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单细胞植物自身的变化,演化成了多细胞植物。多细胞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而有的植物却仍旧保留原来单细胞的形式。
植物由水生向陆生的发展。低等的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等都是水生的,苔藓植物是水生向陆生转化的过渡类型,直到蕨类植物才成为陆生植物。从水生到陆生是植物进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水到陆,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植物的发展。为适应陆生的环境,植物逐步相应地产生了根、茎、叶和维管组织(输送水、矿物营养的)。一直进化到种子植物,由于花粉管的产生,使得植物在受精作用这一重要环节上,才不再受外界水分的限制,从而形成了现在陆地上占优势的植物。
植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植物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引起植物内在的变化。不能适应环境的,将逐渐衰退或灭亡;能适应环境的,就必然要改变自身原来的遗传特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变异。由于环境条件不断改变和植物自身的不断变异,就发生了愈来愈多的新植物类型。在地球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部位的不同地形或方位上,从古至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因而生长着不同形态和结构的植物,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4. 生物学变化有哪些
生物学变化是鱼体死后肌肉组织所发生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组织学以及感官等有关鲜度品质的变化。这是鱼体由鲜度良好到腐败变质的变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感官变化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
生物学的形态变化:
非细胞生命形态变化:病毒不具备细胞形态,一般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根据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数目计算,每一病毒颗粒的基因最多不过300个。寄生于细菌的病毒称为噬菌体。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也不能产生三磷酸腺苷。因此病毒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地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
原核生物的变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是细胞的两大基本类型,它们反映细胞进化的两个阶段。把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划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进展。
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没有线粒体、质体等膜细胞器,染色体只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不含组蛋白及其他蛋白质,没有核膜。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菌,它们都是单生的或群体的单细胞生物。
5. 生物如何变异
生物变异 -网络
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异现象中,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并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因而不能够遗传下去,属于不遗传的变异。有的变异现象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
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的。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基因突变的概念 人们在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子进行检查时发现,患者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替换。为什么发生氨基酸分子结构的改变呢?经过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产生。
除碱基的替换以外,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的碱基序列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有时也会导致血红蛋白病的产生。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例如,小麦从高秆变成矮秆,普通羊群中出现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另一类是化学因素,是指能够与DNA分子起作用而改变DNA分子性质的物质,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第三类是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某些细菌等。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的动植物以及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自然界的特种中广泛存在。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秆、糯性,果蝇的白眼、残翅,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遗传病,都是突变性状。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
第二,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一般来说,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越迟,生物体表现突变的部分就越少。例如,植物的叶芽如果在发育的早期发生基因突变,那么由这个叶芽长成的枝条,上面着生的叶、花和果实都有可能与其他枝条不同。如果基因突变发生在花芽分化时,那么,将来可能只在一朵花或一个花序上表现出变异。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
第三,在自然状态下,对一种生物来说,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据估计,在高等生物中,约10五次方到10的八次方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1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是10的负五次方到10的负八次方。
第四,在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由于任何一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条件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有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因此,基因突变对于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例如,绝大多数的人类遗传病,就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这些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又如,植物中常见的白化苗,也是基因突变形成的。这种苗由于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最终导致死亡。但是,也有少数基因突变是有利的。例如,植物的抗病性突变、耐旱性突变、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等,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
第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我们,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这样,由雌雄配子结合形成是一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交换,这些染色体单体上的基因组合,是另一种类型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特质基础不同,当二者杂交时,基因重新组合,就能使子代产生变异,通过这种来源产生的变异是非常丰富的。父本与母本自身的杂合性越高,二者的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也越大。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控制这10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亲本进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所引起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1024种(即2的十次方)。在生物体内,尤其是在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的数目是非常巨大,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
由此可见,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而染色体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比较明显的染色体变化,如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等。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是由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1.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4.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上述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物体死亡。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 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例如,果蝇有4对共8条染色体,这4对染色体可以分成两组,每一组中包括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就雄果蝇来说,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的数目减半,所以雄果蝇的精子中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Ⅹ、Ⅱ、Ⅲ、Ⅳ 或 Y、Ⅱ、Ⅲ、Ⅳ)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例如,雄果蝇精子中的这组染色体就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其中,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三倍体;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叫做四倍体。例如,人、果蝇、玉米是二倍体,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多倍体在植物中很常见,在动物中比较少见。
多倍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细胞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是细胞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骤变)或生物内部因素的干扰,纺锤体的形成受到破坏,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就形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果这样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就可以发育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组织或个体。
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多倍体植株的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体葡萄的果实比二倍体品种的大得多,四倍体番茄的维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体的品种几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将来就可以发育成多倍体植株。目前世界各国利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已经培育出不少新品种,如含糖量高的三倍体无子西瓜和甜菜。此外,我国科技工作者还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作物----八倍体小黑麦。
单倍体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在自然条件下,玉米、高粮、水稻、番茄等高等植物,偶尔也会出现单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它们在育种上有特殊的意义。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只需要两年时间,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纯系品种。与常规的杂交育种方法相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
学习生物的变异,知道变异的来源有两个:环境因素改变和遗传物质的改变。其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其来源主要有三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如果没有变异现象,就不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物种。
6. 简述生物进化历程
生物进化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从生命早期的单细胞生物,到目前最复杂的人,这种天壤之别,只有创造才能将其实现。只要看看生物多样性,这一生物进化的成果,就可以领略生物进化的启示。根据今天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能量、多样性、适应性这三个关键因子在起主要作用。
(1)能量。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越来越高,能量越来越充沛,生物多样性也在增加,从寒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生物多样性是逐渐增加的,其中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19],这充分体现了能量是复杂系统创造力动力的作用、
(2)多样性。多样性是复杂系统创造力的条件。生物进化史,就是一幅生物圈这一复杂系统展示其非凡创造力的画卷。纵观生物进化历程,可以发现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第一,生物个体结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长的趋势。第二,从时间顺序上看,生物圈的创造力不是匀速的,而是呈加速度方式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生物类群在生命史上出现较晚,生物结构越复杂,进化出现的时间越晚;二是生物多样性在生命史早期较为单调,越到晚期越丰富。
这说明生命简单的时候,多样性不高,创造力不强,而当多样性逐渐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复杂性和多样性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创造力极大增加。
(3)适应性。对于一个系统而言,适应则生存,不适应则消失或被改变。因此,达尔文将“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作为动物进化的动力。在人类社会中,民族也好,个体也好,越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生存同样才越容易。可是,如果自然进化的动力真是“适者生存”的话,就不可能进化出人类。因为,人类在早期既没有尖爪利齿攻击猎物,又无厚皮硬壳防护自身,也不像马和鹿那样擅长奔跑,根本不是很多猛兽的对手。而真正适应环境的是细菌和一些低等植物,它们才应该是自然选择的对象,因为它们具有适应各种难以想象恶劣环境的能力,这是人类所无法相比拟的。可是进化的结果却恰恰选择了人,人成为地球的主宰。
可见,当一个物种完全适应某一个环境,或者说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这个物种都能完全适应的时候,那么,这个物种就没有必要产生重大变异来适应环境,这就是变形虫几十亿年来,不管地球环境如何变化,其形状基本不变的原因。但是人则不行,因为人很不适应环境,正是因为不适应,人类才加速改变,不断创造。
从创造的角度来说,系统越适应,创造力越低。相反,系统对环境不适应,就能造成一种促进变化的压力,系统变异会越多,创造力就越强,恰恰是不适应引发了创造。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一个复杂系统的创造力与其所具有的能量和多样性成正比,与其适应性成反比。
7. 生物是怎么进化的。
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物种形成(小进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式形成,即由一个种逐渐演变为另一个或多个新种;另一种是爆发式形成,如多倍化种形成,这种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动物中很少发生,但在植物的进化中却相当普遍。世界上约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种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突然改变而产生的多倍体。物类形成(大进化)常常表现为爆发式的进化过程(如寒武纪大爆发),从而使旧的类型和类群被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生的类型和类群所替代。
自然选择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
渐进式
渐进进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由适应的变异逐渐积累就会发展为显着的变异而导致新种的形成。因为"自然选择只能通过累积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而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变化,它只能通过短且慢的步骤发生作用" 。现代进化论坚持达尔文的渐变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的创造性作用,强调进化是群体在长时期的遗传上的变化,认为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遗传重组、选择、漂变、迁移和隔离等因素的作用,整个群体的基因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殖隔离,演变为不同物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古生物学者根据化石记录中显示出的进化间隙,提出间断平衡学说,代替传统的渐进观点。他们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种 。
爆发式
对化石的研究发现,在进化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进化较为沉寂的时期,新种的化石很少;有时大量的物种化石集中出现在较短的地质年代,如寒武纪大爆发。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研究证据表明,寒武纪大约是从距今5.44亿年前至距今5.05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约是在距今38亿年前出现的。在从38亿年前到6亿年前这长达32亿年的时间里,生物进化的速率是十分缓慢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35亿年前。最早的真核生物可能出现在20亿年前,从那时直至距今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几乎都是单细胞生物。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突然出现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也叫"寒武纪大爆炸"。
断续平衡论
也称为间断平衡说。该学说认为化石的不连续性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这正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不连续的,新物种是短时间内迅速出现的,然后是长时间的进化停滞,直到另一次快速的物种形成出现。
生物的进化既包含有缓慢的渐进,也包含有急剧的跃进;既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整个进化过程表现为渐进与跃进、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
8.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什么会发生变化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什么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很多两栖生物,生活、繁殖、孵化都需要不同的干湿环境和温度,因此环境改变,直接会导致这些生物在生活、繁殖、孵化三个环节发生改变,直接导致生物在这些环节发生死亡的情况,直接导致物种逐渐灭亡或者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环境会通过选择生物的性状(这里是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来改变基因频率(这是对整个种群而言),所以当基因频率改变时,很多时候环境也改变了(当然基因频率的改变也有其它因素,比如迁入迁出什么的)
9. 地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是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地球上的生物就是这样不断地进化和发展着,生物界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0. 生物是如何演变而成的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 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