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体药物的作用过程及特点是什么
特异性结合是抗体药物的作用的特点,相应的抗原表面均含有抗原表位,也就是抗原决定基,这个表位含有和抗体结合的对应基因位点,当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就会紧密连接并将抗原吞噬直至崩解或与抗原结合成大分子物质,被免疫系统视为大分子异物排出体内。
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B.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包括哪些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主要有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三性。
C. 试述五类lg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免疫球蛋白G(IgG)是血清主要的抗体成分,约占血清Ig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根据IgG分子中的r链抗原性差异,人IgG有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IgG主要由脾、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以单体形式存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机体合成IgG的年龄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的第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的水平。40岁后逐渐下降。
2、免疫球蛋白E(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在正常人的血液中含量极低,约占血清总Ig的0.002%。
IgE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过敏体质或超敏患者,血清中IgE明显高于正常人,故IgE在血清中含量过高,常提示遗传过敏体质或I型变态反应的存在。
3、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IgA的85%左右。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
分泌型IgA是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清中无IgA抗体,但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新生儿出生4~6个月后,血中可出现IgA,以后逐渐升高,到青少年期达到高峰。
4、免疫球蛋白D(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约占总Ig的1%,且含量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
5、免疫球蛋白M(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分泌合成,分为IgMl和IgM2两个亚型。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以五聚体的形式存在,占血清总Ig的 5%~10%。IgM具有强大的杀菌、激活补体、免疫调理和凝集作用,也参与某些自身免疫病及超敏反应的病理过程。
(3)抗体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扩展阅读
IgM的免疫活性:
IgM是血管内主要的抗传染性免疫物质。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发挥溶菌、溶细胞及中和病毒等免疫作用。由于IgM为五聚体结构,从理论上讲,它和相应抗原的结合价应为10价,但往往可能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5价。
尽管如此,IgM还是有较多的结合价能与相应抗原多点结合,故其凝集作用及在补体参与下的溶血作用可较IgG强1000倍,是一种高效能的抗体。IgM缺乏的患者,易出现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败血症或严重并发症。
但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只有G的十分之一,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也较短(为IgG的1/4),且不能在血管外发挥作用,因此从总的来看,它还不能象IgG那样起主力免疫的作用。
从生物的种系发生上看,IgM是最原始的抗体。在个体发育中,机体最先合成的抗体也是IgM,其后才相继出现IgG与IgA。因此,在感染的早期,IgM起着先锋免疫的作用。临床上通过检测IgM型抗体,可作为某些传染病早期诊断及确定胚胎期感染的指标之gM的产生与抗原的性质有关。一般含脂多糖的颗粒性抗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IgG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IgA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免疫球蛋白E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免疫球蛋白D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免疫球蛋白M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免疫球蛋白
D. 单克隆抗体与常规抗体比较有什么特点 高二生物
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所以单克隆抗体与常规抗体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纯度高,产量高等特点。
单克隆抗体的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所以一问世便受到欢迎和重视,McAb在诊断疾病,判断预后,防治疾病以及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4)抗体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技术上的误差常常导致融合的失败。例如供者淋巴细胞没有查到免疫应答。这必然要失败的。
融合试验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污染,融合成功的关键是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以及适宜的无菌操作技术。
在传代过程中,依情况取消HAT液和完全1640液而代之以10%FCS-1640液。同时保存于液氮和进行克隆化,在这期间每代都要检查抗体,以防止产生抗体细胞的变异和丢失。
E.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哪些特点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反应物自身的因素;二是反应环境条件。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反应物自身的因素;二是反应环境条件。
(一)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1.抗体:不同来源的抗体,反应性各有差异,抗体的浓度、特异性和亲和力都影响抗体抗原反应,为提高试验的可靠性,应选择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抗体作诊断试剂。等价带的宽窄也影响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单克隆抗体不适用于沉淀反应。
2.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分子量、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及数目均可影响反应结果。颗粒性抗原出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出现沉淀反应,单价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不出现沉淀现象。
(二)反应环境条件
1.电解质: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后,虽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若溶液中无电解质参加,仍不出现可见反应。为了促成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nacl或各种缓冲液作为抗原及抗体的稀释液。
2.酸碱度:抗原抗体反应必须在合适的ph环境中进行。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因此每种蛋白质都有固定的等电点。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ph6~9进行,有补体参与的反应ph为7.2~7.4,ph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抗原与抗体反应。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加速分子运动,抗原与抗体碰撞机会增多,使反应加速。一般为15℃~40℃,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温度为37℃,温度如高于56℃,可导致已结合的抗原抗体再解离,甚至变性或破坏。每种试验都有其独特的最适反应温度要求。此外,适当振荡也可促进抗原抗体分子的接触,加速反应。
F. 简述抗体的生物功能
1、中和毒素和阻止病原体入侵
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抗体的主要功能,执行该功能的结构是抗体的V区,其中CDR部位在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中起决定性作用。
2、激活补体产生攻膜复合物使细胞溶解破坏
人IgG1~3和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因构象改变而使其CH2和CH3结构域内的补体结合点暴露。
3、调理吞噬和ADCC
IgG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
4、介导 I 型超敏反应
IgE为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高亲和力Fc受体结合,使其致敏。
5、穿过胎盘屏障和黏膜
在人类,lgG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胎盘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可表达一种特异性的IgG输送蛋白,称为FcRn。
(6)抗体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扩展阅读
凡能产生抗体的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当注入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进行免疫时都有着相同产生抗体的规律,即存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
初次免疫应答是指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物质引起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过程。其特点是潜伏期长(一周以上),产生的抗体滴度(效价)低、维持的时间短,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
再次免疫应答是指机体以后再次接触同样的抗原后所产生的抗体应答过程。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问长,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G. IgG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
IgG类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介导溶菌和细胞毒作用;介导ADCC效应;调理吞噬作用;结合SPA;中和毒素和病毒。在抗感染免疫尤其是再次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IgG类自身抗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IgG抗体在免疫应答中起着激活补体,中和多种毒素的作用。IgG抗体持续时间长,是唯一能在母亲妊娠期穿过胎盘保护胎儿的抗体。IgG1、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IgG1、IgG2、IgG4可通过其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A结合,借此可纯化抗体。
(7)抗体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扩展阅读
粗提法提取球蛋白,大多用硫酸铵盐析法或硫酸钠盐析法。硫酸铵盐析须经过多次沉淀,第一次用40%饱和度,第二次用35%饱和度,第三次用33%饱和度,经三次提取后的γ球蛋白基本是IgG成分。
离子交换层析法提取IgG,常用的离子交换剂有DEAE纤维素或QAE纤维素,以QAE-Sephadex最为理想。取A50经酸处理并在0.05mol/LpH7.5~8.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平衡,将水分抽干,称湿重Ig加于10ml血清中,在室温30min后,离心或过滤除去离子交换剂。
上清液再如此处理一次,即获得较纯的IgG,甚至不含其他杂蛋白。用该技术纯化IgG简便,不损坏抗体,既可小量提取,也可大量制备。
H. 抗体的作用及作用特点
特异性结合是抗体的作用的特点,相应的抗原表面均含有抗原表位,也就是抗原决定基,这个表位含有和抗体结合的对应基因位点,当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就会紧密连接并将抗原吞噬直至崩解或与抗原结合成大分子物质,被免疫系统视为大分子异物排出体内。
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8)抗体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扩展阅读:
抗体的功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同一抗体的V区和c区的氨基酸组成和顺序的不同,决定了其功能上的差异。不同抗体的V区和C区在结构变化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又使得其在功能上存在共性。V区和C区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抗体的生物学功能。
抗体的V区与抗原结合后,借助于c区的作用,在体外可发生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有利于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功能的判断;在体内可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体入侵、清除病原微生物;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构成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辅助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
凡能产生抗体的高等动物(包括人类),当注入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进行免疫时都有着相同产生抗体的规律,即存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是指机体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物质引起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过程。
其特点是潜伏期长(一周以上),产生的抗体滴度(效价)低、维持的时间短,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再次免疫应答是指机体以后再次接触同样的抗原后所产生的抗体应答过程。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问长,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
I.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1998年Schellekens和Girbal Neuhause等根据filaggrin的cDNA序列合成的多肽证实瓜氨酸残基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的抗中间丝相关蛋白(filaggrin)抗体识别表位的必需组成。通过对基因文库中各个序列号的filggrin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合成了一条以瓜氨酸代替精氨酸的20个左右氨基酸残基的肽链。并通过一定的试验显示了瓜氨酸是RA患者血清中抗filaggrin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组成性抗原决定簇成分。在2000年,Schellekens将一条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瓜氨酸肽链中的两个丝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形成与β-转角具有相似结构的二硫键,合成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采用环瓜氨酸肽为抗原基质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血清中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