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联系在一起的是
1、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观点认为一切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并不在于意识表面,而在于被压抑的潜意识层。造成潜意识动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和他的后人们也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内在的动力基础,故称“心理动力学”。而心理问题和障碍原因,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形成情结进入到潜意识内未被患者觉察,导致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由于形成心理冲突和障碍。同时,由于症状本身满足了患者潜意识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续存在。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挖掘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使其能够被患者觉察认可,自然释放了被压抑的能量而得以治愈。由于潜意识分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个疗程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在一、两年以上),故在现代追求快节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2、行为治疗学派。其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Broas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以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就是将外界刺激和个体原有的本能行为捆绑在一起的条件反射过程,比如将铃声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绑在一起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当狗听到铃声以后也会流口水。早期的行为学派完全否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愿意钻研在行为产生过程中的认知变化。之后,华生由于个人原因离开心理学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在华生的基础了建立了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个体在无意识触发某个行为以后,给予相应的奖励/惩罚,就能增加/减少该行为,由此形成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新行为主义观点;再往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ra,1925—)又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即不需要通过针对个体的直接强化,通过社会观察也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由此行为主义开始进入关注认知研究的时代。基于这些理论基础,行为治疗认为一切的心理问题不过是不良的“刺激-反应”联结在一起的过程。只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条件反射就能减少并消除该行为。由此,以20年代开创的“生物反馈法”为开始,创立了行为治疗的各种技术。包括放松治疗、系统脱敏、洪水疗法、厌恶疗法、代币法、去联结法、行为示范法等多种技术。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简单、实用且效果显着,但前提是必须找到一个需要改变的目标症状(靶行为)才能进行条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点在于过于强调外在行为而忽视内在认知的变化,往往导致治标不治本。3、认知治疗。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争论中自然产生,本身没有明确的创始人。其主要原因是应用了以皮亚杰、维果斯基、凯利等人开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该学派认为,个体一切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都源自于内在错误的认知系统,使其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产生了错误的行为和症状。因此,关键在于使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观念的错误,并且敢于和不良的观念作斗争、化解、消除它,这样自然就能解决内在的心理问题。认知治疗的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1913年9月27日–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学家人称“老妖”。其发明的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技术(REBT)一直深受美国人的欢迎。简单来说,也就是通过个体的心理问题症状反应(C)找到引发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后的不合理观念(B),同时使个体认识到这一点以后积极与不合理观念辩论(D),并且能够使个体领悟到正确的观念(E),同时在行为上能够加以实践并带来新的体验(F),所以REBT的理论称为“ABCDEF”理论。与艾利斯同时代的认知治疗专家还有亚伦.贝克(Aaron.T.Back,1921-),其理论与艾利斯的疗法大同小异,只是针对认知偏误(不合理观念)的干预技术有不同,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创的“产婆术”对话方式。由于认知治疗到最后离不开行为上的更新,所以后期认知治疗也与行为主义合作演变为“认知-行为治疗”。其特点在于关注患者内在的观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针对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点在于过份主观,因为“是与非”的评判标准都在认知咨询师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时缺乏对患者的足够理解。4、人本主义学派。创始人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尔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其所开创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当时所有的心理治疗学派都建立在治疗者本身给患者拟定的理论模式中,而罗杰斯认为这是错误的做法,认为精神分析不过是“伤残心理学”,而强调环境干预本能的行为治疗是“幼稚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相信,每一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能够通过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是现实环境对其太多干涉和影响,以至于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预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非指导性的谈话帮助他认识到自己本身的宝贵,建立自信从而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故人本主义积极倡导给予人们鼓励、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信心,并由此演变为对美国社会的一场变革,即“人本主义思潮”。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概念也是由罗杰斯开创。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没有太多复杂的技术,只是简单地通过表达理解与体贴的“同理心”(empathy)来干预对方。虽然简单,却因为深得人心而后成为所有心理咨询学派的基础。但是人本主义过于追求理想主义,往往缺乏太多务实的精神,其所认为“拥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现实中真正实现的极少,故一般很难单独使用该派技巧。
⑵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
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
2、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斯金纳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3、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分为友情、爱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认识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学习,好奇心,对于知识、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释宇宙之谜的一成不变的欲望),审美需要(包括诸如秩序、匀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某些成人身上和几乎所有健康儿童身上的对行为的完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审美需要是类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的能力)。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2)生物反馈是由哪个学派提出的马斯洛扩展阅读: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⑶ 心理学家有哪些,着名心理学家
1.马斯洛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2.约翰·多拉德
约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1900.08.29-1980.10.08),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尼萨。1922 年获得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31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德国柏林的 H.萨克斯指导下进修精神分析一年。1932 年,他参加了由耶鲁大学人类学家 E.萨皮尔领导的文化和人格研究。他在耶鲁大学度过职业生涯:1933 年任耶鲁大学新成立的人类关系研究所助理教授,1935 年任该所研究助理,1948 年任研究助理和心理学教授。1969年退休后仍担任该校的荣誉教授。
3.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让·皮亚杰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着、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5.斯坎特
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 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参考资料网络-罗杰斯
网络-约翰·多拉德
网络-斯坎特
网络-让·皮亚杰
网络-马斯洛
⑷ 马斯洛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学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代表作品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马斯洛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⑸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哪些学派
1、B.F.Skinner: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Albert Banra:班都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Leon Festinger: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6、Carl R.Rogers: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对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Neal E.Miller: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0、A.H.Maslow:马斯洛(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⑹ 世界上最着名的心理专家是谁哪国人
1、B.F.Skinner: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2、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沿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Albert Banra:班杜拉(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Leon Festinger:费斯汀格(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朋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6、Carl R.Rogers: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足上瘾和悄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地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Neal E.Miller 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1午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0、A.H.Maslow:马斯洛(1908—197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 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1、Gordon W.Allport:奥尔波特(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2、Erik H.Erikson:艾里克森(191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梢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3、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一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14、William James:詹姆斯(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5、David C.Mclellend:麦克兰德(1917—1998),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职业胜任能力、企业家精神等方面。他对“成就动机”的研究十分着名。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6、Raymond B.Cattell: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应用十分广泛。
17、John Watson: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8、Kurt Lewin:勒温(1890—1947),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着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Donald O.Hebb:海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细胞联合理论来解释知觉及在大量脑组织损伤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现象。他强调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环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9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George A.Miller G.米勒(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着名。他1956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6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3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1、Clark L. Hull:赫尔(1884—1952),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着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行为纲要》等。193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2、Jerome Kagan:凯根(1929— ),美国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气质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着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基因制约。198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3、Carl G.Jung: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24、Ivan P.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前苏联着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25、Waller Mischel:米歇尔(1930—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着名。198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6、Harry F.Harlow:哈洛(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1951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7、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员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8、Jerome S.Bruner:布鲁纳(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着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了贡献。1962午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9、Ernest R.Hilgard:希尔加德(1904—2001),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0、Lawrence Kohlberg:科尔伯格(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⑺ 心理学的十大代表人物
内容心理学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费希纳(1801.4—1887.11)德国着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物理学的创始人。在哲学上费希纳是一个唯心主义泛灵论者,他认为凡物都有灵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观。他对心与物作了精确的数学测量并试图确定它们的关系。1860年他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心理物理学上的创始人的地位。
构造主义
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也叫建构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
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铁钦纳
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
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
机能主义
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时代精神: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行为主义
心理学派
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理论上的先行者:
迪卡儿: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斯金纳
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时代精神:
客观主义潮流。18世纪以来科学的极大发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当然的或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受到挑战。实证主义空前具有市场。强调实证的、具有社会性的可用作客观观察的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对行为的突出强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而且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
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3]
--------------------------------------------------------------------------------
格式塔
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以
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
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局限: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
精神分析
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4]
旧精神分析学派
前期的正统派(强调生物学因素3为人精神生活的基础):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新派(着重于社会的精神文化):
荣格:
阿德勒
霍妮:
弗洛姆:
沙利文: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
局限:1、泛性论的倾向;2、生物化倾向;3、理论的主观色彩浓厚。
--------------------------------------------------------------------------------
人本主义
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
需求层次理论,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犹太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
心理错觉学图
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
日内瓦
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受康德的影响。
时代精神:
开放的理念。兼容并需的精神。
日内瓦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心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发展。儿童心理学。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
认知
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①听觉编码即声码;
②视觉编码即形码;
③语义编码即意码。
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时代精神:
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电脑智能的研究。
人性主义
心理学流派
人性主义心理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它认为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心理动力、个性及其发展、心理病理化、临床心理诊断与矫治等问题。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其代表人物为郭念锋教授。
其主要观点为:
1、人的本性是三种基本属性的结合。
2、人的心理动力是需求。
3、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
4、人性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⑻ 心理咨询四大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特点
1、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分析治疗
X 创立年代:1896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
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无意识论(即意识、无意识、前意识理论)、性心理发展论(性本能理论)、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防御机制论
贡献:
1、第一个对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现象作系统探讨。
2、对成年人人格结构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个正规的治疗体系。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石
局限性:
1、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性。忽视人的理性、社会性。
2、过分强调性本能的作用。
3、疗程太长,花费太大,疗效并不肯定。
方法和技术:
自由联想(发掘无意识的途径)、梦的解析、对阻抗的处理、对移情的处理;解释(使无意识中的内容意识化)
注:由于精神分析疗法需要主疗者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且治疗时间很长,花费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故一般心理辅导工作中很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