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潮间带有哪些生物

潮间带有哪些生物

发布时间:2022-05-08 06:16:42

Ⅰ 潮间带三个区,每个区有哪些代表生物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代表生物: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
Sch1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
Sch2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
Sch3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代表生物:鸭嘴蛤
Sch1中潮区:中蚓虫-鸭嘴蛤-秀丽长方蟹带
Sch2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淡水泥蟹带
Sch3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带;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面。
代表生活:似蛰虫、鸭嘴蛤带
Sch1低潮区:似蛰虫-焦河篮蛤-鸭嘴蛤带
Sch2低潮区:似蛰虫-侧底理蛤-鸭嘴蛤带
Sch3低潮区:不倒翁虫-侧底理蛤-齿腕拟盲蟹带
参考资料:知网空间《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生态研究》

Ⅱ 请问各位大神,这种潮间带生物叫什么名字

这种生物叫阳燧足,正式名称叫蛇星。
阳燧足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棘皮动物门、蛇尾纲。是海星的近亲。
阳燧足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海,属于底栖生物,有五只细长足,可在海底缓慢爬行。通常食用动植物尸体碎屑,某些种类也会食浮游生物。常以珊瑚虫为食,对珊瑚有害。

Ⅲ 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有哪些

海底生物:
1.海洋生物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2.浮游生物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件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3.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件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鲑)。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4.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件、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底栖生物按其与底质的关系,又可区分为底上、底内和底游3大生活类型;在岸边还存在潮间带生物。

5.底上生物生活于硬质海底。包括在各种底质上营固着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壶、牡蛎、柄海鞘)、附着生活(如紫贻贝、附着硅藻、大型藻类)以及匍匐海底(如马粪海胆、刺参和红螺等)的动物。固着生活的动物运动器官退化,但触觉器官发达,被动取食,幼体营浮游生活,靠海流扩大其分布区域。固着或附着在船底、浮标、工厂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设施的生物被称为污损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和动物)。它们对交通、军事和生产均有危害。

6.底内生物生活于软质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结沉积颗粒成管子而栖身其中(如巢沙蚕、磷沙蚕等);有的具有发达的挖掘器官,将身体埋于泥沙中(如黄岛长吻柱头虫、中国蛤蜊、文昌鱼等);有的钻木(如船蛆)、凿石(如波纹沟海笋)。

7.底游生物有一定的运动能力,能在水底缓慢地行动(如梭子蟹)。

8.潮间带生物一类特殊类型的底栖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底栖生物对潮汐的涨落、海浪的冲击、阳光的暴晒、温度的变化等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潮间带生态位的差异,生物在潮间带的分布很有规则,群落结构比较清楚。

Ⅳ 潮间带生物的介绍

又称潮汐带生物。为栖息于有潮区的最高高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潮间带)的一切动植物的总称。

Ⅳ 潮间带生态的类型

通常将潮间带分为岩基海岸、沙滩、红树林、珊瑚礁和石沼等类型。 一种热带浅水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群落所包含的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即或在贫营养而浮游生物稀少的海区也能保持很高的生产力。估计其粗生产量在每平方厘米每年 300~5000克之间。对于珊瑚礁群落高生产力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但可以举出几方面的有利条件。在珊瑚礁中,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紧密地共生在一起,有利于养分循环。在珊瑚礁地区。光能是充足的,而一些菌类和蓝藻还能直接固氮。
珊瑚礁的分布范围很窄,只见于北纬20度至南纬25度之间。中国位于分布的北限。从形态上可将珊瑚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中国海南岛南部和台湾省南部者均属岸礁类型,南海诸岛为环礁。由于珊瑚礁的地质、地貌情况各有不同,所以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生物种类也很复杂。造礁石珊瑚以及一些壳状石灰藻都是珊瑚礁的主要营造者。因此,珊瑚礁又有“藻礁”和“珊瑚礁”之分。
珊瑚礁上生活着各类海洋动植物,常见的植物有各种马尾藻类、海绵藻、喇叭藻、团扇藻、网球藻、香蕉藻、法囊藻、伞藻、江蓠、乳节藻、沙菜、凤尾藻、仙掌藻以及麒麟菜等热带性藻类。动物有蝴蝶鱼、隆头鱼、雀鲷、刺尾鱼、鹦嘴鱼等,还有海蛇。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几乎都有代表生活在这里。 由海岸侵蚀作用形成的一种不规则水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的边缘连续、完整,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保有原来不大的水体;另一种的边缘有小缺口,石沼水体可以经常与海水交换,只是较为迟缓。前一种类型的石沼,其水面上下的生物种类有很大不同,在水下接近水面处有很高的生物量,但在后一种类型的石沼中,接近水面处不存在大量生物。 石沼是非常便于人们观察和研究的一种生境,是研究海洋形成和破坏的线索。石沼生物受复杂的环境因子的支配,有人认为这些因子包括沼底的性质及深度,波浪作用、温度、盐度、氢离子浓度和光。最大变化出现在海岸中部的石沼,最稳定的条件是在海岸最低部位的石沼。有人根据石沼水面高度与海面的关系,而有潮上带石沼、潮间带石沼和潮下带石沼之分。

Ⅵ 谁能告诉我一条海底常见动物的生物链

答:海洋食物链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从自营性细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开始,经浮游生物、草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的动物,依次形成捕食者与被食者的需求关系。食物链的结构和金字塔类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级就比前一级缩小,整个网络是由多种复杂的食物链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见的:藻类--小鱼、虾子-鲨鱼、鲭鱼、金枪鱼等

从生命演化论的角度来看,虽然各派学者对生命起源的主张不同,但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亲仍是主流看法。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间有许多小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行星彼此之间会相互撞击,原始的地球就是在撞击下产生的一颗火球。地面到处是火山,布满滚烫熔岩,天空中充满着从地球内部发出来浓密的水蒸气,形成地球早期的大气。

随着碰撞次数的减少,地球开始由外往内逐渐冷却,表层形成了薄薄的地壳;而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降落在地表上,雨水长期累积在洼处,形成原始的海洋。

为什么我们相信早期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其实用“水里面”更为适合),因为当时的环境,水中比陆地来得友善。陆地的温度不是冷,就是热;不是狂风,就是暴雨,变化很大,相较之下,雨水形成的海洋环境显得十分稳定,非常适合生命的诞生及繁衍。

最早的地球生命大约出现在三十二亿年前,这些生命只是最简单的生命物质,必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单细胞体。经过数十亿年不断地演化,形成了现在各式各样丰富的生命。

有关地球生物演化过程,可以用 24 小时的时间表加以说明。午夜零时,最初生命刚开始,但是直到晚上九点,生命才爬上了陆地,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存在于海洋中,显示在地球历史上,海洋中生命的丰饶,自古已然。

据估计,现存的物种约为五百万到五千万种,但被记载的仅有一百四十六万种,尚未记载的大多数仍存在于海洋中的未知角落;而全世界生物分类一共有 33 个门,海洋就占有 32 个门,而其中的 12 个门,只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根本找不到。经常亲近海洋,就会发现海洋生物的物种的确比陆地上丰富许多。

海洋表面有许多微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中层海域有回游的鲔鱼、鲭鱼、鱼参鱼;海底层的热泉区有美丽鱼虾贝介;潮间带有藤壶、笠贝、海藻;河口红树林有幼鱼、稚虾……等。

海洋之所以能够容纳数以百万种、色彩缤纷,又各具特色的丰富物种,和多达三~六级的海洋食物链,与生存空间的广阔有很大的关联性。

海洋食物链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从自营性细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开始,经浮游生物、草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的动物,依次形成捕食者与被食者的需求关系。食物链的结构和金字塔类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级就比前一级缩小,整个网络是由多种复杂的食物链所形成的。

浮游植物是食物链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如藻类。在阳光下,浮游植物透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物质中的化学能贮存起来,并供应给第二级的浮游动物(如磷虾)及其它草食性、杂食性动物摄食。由于大部分的浮游植物是一群小到用肉眼都很难分辨的生物,很不容易瞧出它们的型态,但从卫星照片中所呈现的大片光合作用分布区来看,它们才是海洋中的巨人。

小鱼、虾子是属于海洋食物链的第二、三级,它们摄食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第四、五级则是处在食物链金字塔的上层,如鲨鱼、鲭鱼、金枪鱼等。

就生存空间而言,海洋生物比陆地物种幸运多了。地球总表面积是五亿一千万平方公里,海洋就占了 71%,达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 3,795 公尺,差不多是玉山的高度,在如此辽阔的空间中,海底地形和陆地一样,有高山、狭谷、火山。从沿岸起,可分为大陆棚、大陆坡、海洋平原、海底山、中洋脊、深渊和海沟。纵使深度不同,压力相差极大,但是理论上海洋生物只要做好压力调节,就可以很悠游地在大海中沉浮、觅食、求偶、繁殖。

Ⅶ 潮间带分为哪几个部分

根据潮汐的活动特点,潮间带又分为以下三个区:(1)高潮区:又称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次数很少且时间短,只有出现大潮时才会被淹没。

(2)中潮区:又称中区,它在潮间带中所占的部分最大,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属于十分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又称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低潮区一般都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时人们才能看到。

由于海洋的地形各不相同,潮间带的垂直长度可从几米到几百米长。它占全球海洋的面积虽然很少,却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Ⅷ 潮间带生物有哪些

潮间带生物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分为:岩礁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河口潮间带。
1、岩礁海岸,为潮间带生物最繁茂的区域,主要有各种固着生物和不活动方式生物,如蓝藻、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种海螺、小藤壶、贻贝、牡蛎、腹足类、软体动物和蟹;在热带海域广泛分布珊瑚礁。
2、沙质海岸,由于底质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合适的附着基质,生物种类较少,主要有虾、蟹、蛤类及软体动物等。
3、泥质海岸,大多形成广阔的泥滩,泥内富含有机质。其中潮上带在热带为红树林沼泽,温带为长有海草的盐沼滩;潮间带主要有软体动物(如泥蚶、乌蛤等);潮下带有多种虾类及甲壳动物等。
4、河口潮间带,生物具有广盐性、广温性、耐低氧性,并以碎屑食性为主。如美洲巨蛎、鳗鲡、锯缘青蟹及贻贝等。潮间带可发展海带、多种藻类、贝类的人工养殖场。

Ⅸ 西沙群岛的海里有什么动物

1.马鲛鱼

马鲛鱼,Scomberomorus niphonius,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形狭长,头及体背部蓝黑色。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龙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结群作远程洄游。

马鲛鱼刺少肉多,体多脂肪,与“雪菜”同烧鲜美异常,可作“熏鱼”,也可用盐腌制,是下饭佳肴。

2.红鱼

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 , 台湾称为“赤鳍笛鲷”,本地俗称红鱼、大红鱼、红笛鲷。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

长椭圆形而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着。鳃耙数21-22。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犭齿4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叁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

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亦被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均与体轴呈斜行排列。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I,软条13-14;臀鳍硬棘III,软条8-;9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体呈粉红色或红色,腹部较淡,体侧无任何纵带;头背部由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带;幼鱼时,尾柄上有鞍状斑,各鳍红色。

3.飞鱼

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着名,所以称飞鱼。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飞鱼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运动。它能够跃出水面十几米,空中停留的最长时间是40多秒,飞行的最远距离有400多米。飞鱼的背部颜色和海水接近,它经常在海水表面活动。常成群地在海上飞翔,形态像鲤鱼,鸟翼鱼身,头白嘴红,背部有青色的纹理,它常常夜间飞行。

4.鹦嘴鱼

鹦鹉鱼(学名:Amphilophus)或称鹦嘴鱼,隆头鱼科的属类,俗称有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

另有一种由美洲慈鲷雄红魔鬼鱼和紫红火口杂交培育成的淡水赏观鱼,因体色鲜红,又称为血鹦鹉。

鹦嘴鱼是分布于热带与亚热带的珊瑚礁海域,鹦嘴鱼与隆头鱼是完全不同的大型鱼。

5.宝刀鱼

宝刀鱼,Chirocentrus dorab ,鲱形目(Clupeiformes)宝刀鱼科(Chirocentridae)的纯海水鱼,学名为Chirocentrus dorab。宝刀鱼为肉食性,攻击并掠食其他鱼类,这不同于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其他鲱类。两腭具大牙,以捕捉并咬紧猎获物。外观同鲱科(Clupeidae)鱼类相似,体长形银色,尾鳍叉状。

(9)潮间带有哪些生物扩展阅读:

西沙群岛动物资源:

西沙群岛珊瑚礁为世界上着名的四大高生产力区域类型之一。西沙群岛的珊瑚礁鱼类有432种,占本区海洋鱼类种数的81.3%。

海域海洋底栖生物类的棘软珊瑚科有6属6种,水螅珊瑚2属7种,属于潮间带腔肠动物类的鹿角珊瑚科有11种,蜂巢珊瑚科5种,滨珊瑚科3种,杯形珊瑚科3种,木珊瑚科3种,石芝科3种,类尖柳珊瑚科有3种,菌珊瑚科有2种,软柳珊瑚科有2种,褶叶珊瑚科有1种,梳状珊瑚科1种,枇杷珊瑚科1种,丁香珊瑚科1种,铁星珊瑚科1种,奇软珊瑚科1种,丛柳珊瑚科1种,鞭柳珊瑚科1种等。

西沙海域共发现底栖甲壳动物41种,隶属13科28属,其中以短尾类种数最多,共25种,隶于5科15属,主要的蟹类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种类最多,共6属11种。虾类资源约有200多种,主要品种有锦绣龙虾、密毛龙虾、中国龙虾、黑吉对虾、日本对虾、近缘新对虾、大额仿对虾、鹰爪虾、磷虾、糖虾。

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的底栖软体动物19科25属26种,仅次于甲壳类动物,列西沙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总数的第二位。在双壳类中,鸟蛤科有3属3种,帘蛤科2属3种,锉蛤科2属2种。潮间带软体动物51科287种。西沙礁盘区域游泳鱼类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鲷类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于东岛、永兴岛、七连屿等海区。

阅读全文

与潮间带有哪些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