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微生物能高效利用煮熟的淀粉块(面粉疙瘩)吗
淀粉加水煮熟后,淀粉粒吸水膨胀到最后解体,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形成均匀糊状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淀粉的糊化。糊化作用的本质是淀粉粒中有序及无序(晶质与非晶质)态的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开,分散在水中成为胶体溶液。
淀粉经糊化后,团粒结构消失,淀粉分子完全与水混溶,更易被微生物分解利于。
但也要分是什么类型的微生物。大多数细菌缺乏淀粉酶,不能直接利用淀粉。但大多数真菌能产生淀粉酶,可以直接利用淀粉。
㈡ 什么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关于你的这两个问题
1、什么是分解作用请看以下的分析
2、关于分解产物简单地说就是无机物(和简单的有机物)
分析:
一、首先来看一下网络上的概念。
分解作用定义:有机物质经过代谢降解变成简单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分解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它由多种生物共同完成。
二、分解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涉及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生物异化作用阶段:腐生生物在酶的作用下,把有机物碎屑转变成为腐殖酸和其他可溶性有机物,即从聚合体变成单体.然后腐殖酸和其它可溶性有机物缓慢分解,逐步变成生产者可以重新利用的无机物。
三、在做题时,可能会分不清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给你个例子。臭豆腐表面长满“毛”,菌丝深入内部,这“毛”就是一些霉菌,主要是毛霉。毛霉向外分泌能起消化作用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分解成氨基酸等,慢慢的这豆腐就开始变味了(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的钠盐,所以味比较鲜)。分解的产物一部分被毛霉吸收进入细胞,作为营养和能量的来源进行同化。一部分同化物经过毛霉的细胞呼吸分解,代谢终产物排出到豆腐之中,豆腐进一步变味,就成了“千里飘香”的腐乳。可见毛霉的分解作用包括体外的分解作用和体内的细胞呼吸。因此,我的观点是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涵微生物呼吸作用,二者的外延不一样。
㈢ 微生物对于大分子营养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是怎样吸收的
微生物会分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将纤维素和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和氨基酸后再吸收。
㈣ 微生物细胞是怎样从淀粉中获得葡萄糖的葡萄糖又是怎样进入到细胞内的
微生物细胞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化为葡萄糖,至于葡萄糖进入细胞:葡萄糖只有在进入红细胞时才会是协助扩散,进入其它的细胞都是主动运输。若微生物是厌氧性,则葡糖糖在没有氧气情况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用于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若是需氧型,则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称为糖酵解),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氢,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呼吸电子传递链),前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阶段也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以上三个阶段中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㈤ 淀粉在微生物实验中可做什么使用
可被用作为细菌酶系和生理特性鉴定和分类的辅助材料。
【实验原理】
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促进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的不同,反映出他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具体实验原理如下:
一、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原理
淀粉水解
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
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已知淀粉遇到碘会显现蓝色,因此可通过在淀粉培养基上滴加碘液来判断微生物是否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菌落周围不呈蓝色,出现无色透明圈,则该菌种能够水解淀粉。
㈥ 微生物是如何分解动物遗体的
动物遗体都是些有机物,即含碳化合物.
微生物将其分解为CO2和水,尿素等,具体如下:
淀粉的分解和糖代谢
淀粉水淀粉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作用下进行水解,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支链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经多种水解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淀粉 → 糊精 → 麦芽糖 → 葡萄糖
糖代谢: 葡萄糖 → 糖酵解产生丙酮酸.
有氧下:丙酮酸 → TCA循环 → CO2、H2O
无氧下:丙酮酸 → 乳酸、丁酸、乙醇等,如继续无氧环境进行甲烷发酵.
但乳酸、丁酸、乙醇等如在有氧环境下则进入TCA循环,生成CO2、H2O等.
纤维素分解和代谢
纤维素 → 纤维二糖 → 葡萄糖 → 糖代谢产物
纤维素和淀粉的共同点都是葡萄糖为单体组成单位,但它们的差异是葡萄糖单体间的连接键方式不同.淀粉可被较多微生物水解利用,而利用纤维素的微生物则较有限.一些细菌、放线菌、真菌(如青霉、曲霉、镰刀霉、木霉等)可生成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后葡萄糖与淀粉一样进入糖代谢循环,产生有氧无氧下的不同产物.
油脂的分解与转化
脂肪由甘油与脂肪酸组成.有些细菌、霉菌等水解脂肪生成甘油与脂肪酸,并进行代谢.
甘油:有氧下 甘油 → 丙酮 → 氧化成乙酰辅酶 → TCA循环代谢产物
无氧下代谢产生简单的酸、酮等中间物.
脂肪酸在有氧下进行β-氧化,生成乙酸,后转化成乙酰辅酶A进入TCA循环,生出CO2、H2O产物;无氧下分解成简单的酸、CO2、CH4等物质.
芳香族化合物(带苯环衍生物)转化
苯环物质:如酚类物质,首先被能利用酚类物质的微生物打开苯环,使形成链状的含碳物质,后在有氧下进行含碳物质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下含碳物质的无氧代谢.
烃类化合物:不饱和烃类物质如稀烃、炔烃被利用烃物质的微生物打开不抱和键,生成烷烃.烷烃在有氧下氧化成脂肪酸,后进入脂肪酸的有氧代谢途径和无氧代谢途径.
㈦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
草食性动物的肠道内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鞭毛虫,它们之间互惠互利.
动物摄取草茎后,首先必须将植物细胞的坚固外壁分解,才能利用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草茎、蒿秆类植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等含量很高,高等动物体内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而许多微生物则含有很丰富的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酶。这样栖居于反刍动物前胃内的微生物,在帮助动物消化和利用植物纤维素方面就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生现象。前胃内的微生物利用宿主动物提供的良好生活环境──瘤胃内丰富的植物性食物,适宜的温度、湿度、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氧压条件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包括种类繁多的细菌和纤毛虫,每克瘤胃内容物在正常情况下可含细菌150~250亿个,纤毛虫 60~180万个。微生物消化作用包括:①糖类的消化。微生物中的 - 淀粉酶、果聚糖酶、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等,可将各类纤维素以及可溶性糖逐级分解至葡萄糖,再经发酵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为乙酸、丙酸和丁酸)、乳酸、甲烷、二氧化碳等产物。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主要由口腔排出体外,挥发性脂肪酸大部分在瘤胃内被吸收利用。在泌乳期间,反刍动物可以利用所吸收的乙酸与丁酸合成乳脂。微生物还能利用分解纤维素所产生的单糖和双糖合成自身的糖原,贮存于菌(虫)体内,在微生物进入皱胃和小肠后,这些糖原又可成为宿主动物的葡萄糖来源之一。②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食物中的蛋白质有一半以上可被瘤胃中微生物的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后者在微生物的脱氨酶作用下生成氨、二氧化碳和有机酸。最后,微生物利用糖、挥发性脂肪酸和二氧化碳构成碳架,在有能量供应的条件下,与氨合成氨基酸,再转变为微生物蛋白质,随后,再被宿主消化和利用。瘤胃微生物也可直接利用氨、非蛋白氮(如尿素和铵盐等)合成氨基酸,转变为菌(虫)体蛋白质。③合成维生素。瘤胃内的微生物还能合成 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因此,反刍动物不会罹患这些维生素缺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