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病毒是如何命名的
虽然每个反病毒公司的命名规则都不太一样,但大体都是采用一个统一的命名方法来命名的。一般格式为:<病毒前缀>.<病毒名>.<病毒后缀> 。
病毒前缀是指一个病毒的种类,他是用来区别病毒的种族分类的。不同的种类的病毒,其前缀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常见的木马病毒的前缀 Trojan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 Worm 等等还有其他的。
病毒名是指一个病毒的家族特征,是用来区别和标识病毒家族的,如以前着名的CIH病毒的家族名都是统一的“ CIH ”,还有近期闹得正欢的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家族名是“ Sasser ”。
病毒后缀是指一个病毒的变种特征,是用来区别具体某个家族病毒的某个变种的。一般都采用英文中的26个字母来表示,如 Worm.Sasser.b 就是指 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变种B,因此一般称为 “振荡波B变种”或者“振荡波变种B”。如果该病毒变种非常多(也表明该病毒生命力顽强 ^_^),可以采用数字与字母混合表示变种标识。
综上所述,一个病毒的前缀对我们快速的判断该病毒属于哪种类型的病毒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通过判断病毒的类型,就可以对这个病毒有个大概的评估(当然这需要积累一些常见病毒类型的相关知识,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而通过病毒名我们可以利用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该病毒的详细特征。病毒后缀能让我们知道现在在你机子里呆着的病毒是哪个变种。
⑵ 生物病毒的种类有哪些
生物病毒的种类:
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2)生物病毒如何命名扩展阅读:
病毒感染:
1、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多数病毒感染为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少数病毒感染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两型。
(1)急性感染发病急,进展快,病程一般为数日至数周。除少数在急性期死亡及发生后遗症者外,多数病例最终以组织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愈。
(2)持续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于寄主体内,可达数月至数年,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
潜伏性感染。当病毒与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状。一旦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状。例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性感染。
慢性感染。病毒长期存在人体组织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续性病变,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病变逐渐发展,最后导致死亡。
⑶ 有关病毒的知识(生物)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3)生物病毒如何命名扩展阅读:
1、天花
天花是一种病毒。在二十世纪被疫苗控制住之前,它一直是威胁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根除,但令人担心的是恐怖分子可能会散布新的变种。
炭疽不同,天花的主要危害在于它的高传染性。它的传播和致人死亡的速度都极快。在感染这种病毒的人中,高达40%的人会在两周左右死亡,并且针对这种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疫苗是主要的防护措施,但只有在感染之前接种疫苗才有效。
2、肉毒杆菌毒素
肉毒杆菌可产生肉毒杆菌毒素;此毒素只需极少的剂量就能致人死命(少到十亿分之一克)。该毒素会抑制神经细胞中促使肌肉收缩的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麻痹。
3、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凭借汤姆·克兰西所着的两本小说,埃博拉病毒成了人们最熟悉的生物战争制剂之一。这种病毒能在一周左右使感染者死亡,并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⑷ 生物病毒的分类
病毒不仅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从结构上还分为:单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单链DNA病毒和双链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吸附,注入(遗传物质),合成(逆转录/整合入宿主细胞DNA),装配(利用宿主细胞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再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因为病毒会拉近细胞间距离,易使细胞相融形成多核细胞,进而裂解。
⑸ 生物病毒名称有哪些
生物病毒根据寄生的寄主可分为三类:
一是植物病毒,比如花草烟叶病毒
二是动物病毒,比如流感病毒,非典病毒,艾滋病毒
三是细菌病毒,也称为噬菌体,比如课本上提到的T2噬菌体。
⑹ 高中生物病毒分类
高中生物病毒的分类目前只分为两类DNA病毒和rna病毒。这个是跟他们体内的遗传物质进行划分的,也就是遗传物质是rna就是rna病毒。
⑺ 生物病毒的命名方法
1.病毒的分类规则早在1950年第五届国际微生物学会议上就提出了初步的病毒分类规则,此后经过多次增补和修订。总的说来,ICTV的分类规则以病毒的基本特性为依据,这些特性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毒的形态学: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呈球形、子弹状、砖形、卵形或杆状、丝状还是多形态;有无表面纤突及纤突的特征;有无囊膜;衣壳对称型和结构、立体对称、螺旋对称、还是复合对称;立体对称病毒粒子的壳粒数目或螺旋对称病毒的核衣壳直径。 (2) 理化学特性:病毒粒子的分子量、浮密度、沉降系数,对酸碱(pH)的稳定性,对热的稳定性,对两价离子(Mg++和Mn++)的稳定性,对脂溶剂(乙醚或氯仿)的稳定性,对去污剂的稳定性,对幅射的稳定性。(3) 基因组:核酸类型(DNA或RNA);基因组大小(kb);是单股还是双股、线状还是环状;正义、负义或双义;是整个的还是分节段的,节段的大小和数目;核酸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是否具有重复序列,是否有同聚物,G+C含量;5'端帽的存在与否和类型,5'端共价结合蛋白存在与否,3'端多聚A尾的存在与否。(4) 基因组组成和复制策略,开放阅读框架的数目和位置,转录特征,翻译特征,翻译后加工特征(5) 蛋白质:结构蛋白的数目、大小和功能活性,非结构蛋白的数目、大小和功能活性;蛋白质的特殊功能活性,尤其是转录酶、反转录酶、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特性;氨基酸序列或部分序列,糖基化、磷酸化、豆寇酸化的程度;表位图谱。(6) 脂质含量和特性;糖类含量和特性。(7) 在细胞培养中的生长特性:包括对细胞种类的特异性,病毒蛋白的聚集场所,病毒粒子的装配场所,病毒粒子成熟和释放的部位和性质。(8) 抗原性:与其它相关病毒的血清学关系。(9) 生物学特性:包括自然宿主范围,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地理分布,致病性及与疾病的关系;组织嗜性,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 2.病毒的命名规则自1966年制订病毒命名规则以来,已作了多次修正。首先,在1970年墨西哥会议上进行了修正,18条规则发表于ICNV第一次报告上;1975年马德里会议上对其中5条进行了修改,删除2条,全部规则见于ICTV第二次报告中,此时共有16条;第二次报告虽然已有了统一的命名规则,但对于“种”命名的三条规则太概括化,无法指导病毒学家进行病毒种的描述和命名。鉴于此,1980年4月ICTV讨论通过删除原第11、12、13条,以新的8条取代,并新建第22条,这一决定在斯特拉斯堡全体会议上通过,同时还制定了一组“种”的描述和命名标准;1991年《病毒学文献》上发表的ICTV第五次报告,又废除原4、13条,并对原5、12、13、14和20条进行了修正,共包括20个条款。而在1995年的ICTV第六次报告中,最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较之前几份报告变化巨大,共计30个条款。一般规则 (1)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应是国际性的,应普遍适用于所有病毒(2) 通用的病毒分类系统采用目、科、亚科、属和种的等级制度,在种的命名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许多病毒可用国际通用的俗名。(3) ICTV不统一规定病毒种以下的分类和命名。关于血清型、基因型、病毒株、变异株等的命名由公认的国际专家组决定。(4) 对人工产生的病毒和实验室杂交株不予分类考虑,这些病毒的命名也同样由公认的国际专家组决定。(5) 当代表成员病毒经过充分鉴定并在发表的文献上描述后,才能建立一个类,以便与相似的类区别。同样,命名一个病毒时,该病毒必须经过充分鉴定并在文献上发表以明确区别于相似的病毒。关于类和病毒的命名规则(6) 现有的类和病毒的名称无论是否适用均应予保留。(7) 在类和病毒的命名中不遵守优先率。(8) 不使用人名。(9) 类和病毒的名称应便于使用,容易记忆,最好使用听起来悦耳的名称。(10) 不使用下标、上标、连字符、斜杠和希腊字母。(11) 新名称不应与已通过的名称有重复,应选用与正在使用的或过去使用的名称不相近的名称。(12) 如果缩拼词对病毒学家有意义,且得到公认的国际专家组的推荐,可以接受作为类的名称。(13) 由一个类或病毒的名称所隐含的任何意义都会因在名称中涉及不是所有成员或潜在成员所具有的特征以及不是均等地适用于不同类的特征而排斥该类中的合适成员病毒,这种情况应当避免。(14) 新名的选用应考虑国家或民族敏感性问题。应采用那些被病毒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工作中常用的名称及其衍生名称应作为命名的基础,此时可不必考虑国家来源;在有一个以上的候选名称时,相应的研究组或分委员会向ICTV执行委员会提出建议,由执行委员会决定取哪一个名称。(15) 新的名称和名称的变更应以分类建议格式提交ICTV。(16) 病毒种是组成一个复制系并占有一个特定生态环境的一类多原则病毒。(17) 种名应由少而实用的字组成。(18) 种名,通常与株名一起,必须表示明确的特征,不涉及属名或科名。(19) 已经广泛应用的数字、字母及其组合可用作种名性质形容词。但新提出的连续数字、字母或其组合不单独接受作为种名性质形容词。(20) ICTV通过新提议的种、种名和型名的程序分两步:首先,给予暂时性通过,这样的建议将发表在ICTV报告中;然后,经过三年的等候期,如果不撤销或修正,该建议将得到最后通过。关于属的规则(21) 属是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种。(22) 属名应是一个以“virus”结尾的单词。(23) 通过一个属名的同时需通过一个代表种。关于亚科的规则(24) 亚科是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属。只有当需要处理复杂等级结构问题时才使用亚科。(25) 亚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nae”结尾的单词。关于科的规则(26) 科是一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属(不管这些属是否组成了亚科)。(27) 科名应是一个以“viridae”结尾的单词。(28) 通过一个科名的同时需通过一个属名。关于目的规则(29) 目是一个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属。
(30) 目名应是一个以virales”结尾的单词。
⑻ 生物病毒的种类有哪些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⑼ 生物病毒的名称给我10种病毒的名称!生物病毒!谢谢、
丙肝病毒、烟草花叶病毒、T2噬菌体、狂犬病毒、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病毒、猿猴病毒40、呼吸孤病毒、艾滋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
⑽ 病毒从内到外是什么
这里说的病毒是那种的,病毒分两类,一类是生物病毒,一类是程序病毒。种类不同自然也不一样。
病毒
开放分类:微生物生物学病毒自然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由两到三个成份组成: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RNA或DNA,只由蛋白质组成的朊病毒并不属于病毒);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质形成的衣壳,用来包裹和保护其中的遗传物质;此外,部分病毒在到达细胞表面时能够形成脂质的包膜环绕在外。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病毒颗粒大约是细菌大小的百分之一。
形态特征/病毒编辑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不同病毒的大小变动于20~450纳米之间。最大的为痘病毒科,大小为(170~260)×(300~450)纳米,最小的为双联病毒科,直径18~20纳米。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生物特性/病毒编辑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
⒉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
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
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毒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与真病毒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外壳来编码,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
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这是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没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结构形状/病毒编辑
病毒的形态各异,从简单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体形到复合型结构。人们在电镜下观察到许多病毒粒体的形态和大小,病毒的形状同其壳体的基本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病毒的壳体有四种结构类型,与之相对应,病毒颗粒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螺旋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沿中心轴呈螺旋状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对称的稳定结构。螺旋对称的壳体形成直杆状、弯曲杆状和线状等杆状病毒颗粒。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则为坚硬的杆状,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的形状是软而能弯曲的很长的纤维状。昆虫病毒中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成员也多呈杆状。
烟草花叶病毒结构:病毒RNA卷曲在的由重复的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螺旋形衣壳中。图册
二十面对称壳体。蛋白质亚基围绕具立方对称的正多面体的角或边排列,进而形成一个封闭的蛋白质的鞘。因二十面体容积为最大,能包装更多的病毒核酸,所以病毒壳体多取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病毒的壳体为二十面体对称,大部分动物病毒和少数植物病毒呈球状病毒颗粒。
具有正二十面体结构的腺病毒的电镜照片图册
复合对称壳体。仅少数病毒壳体为复合对称结构。壳体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包装有病毒核酸的头部通常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具有复合对称结构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体(tailed phage)。有复合对称壳体的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某些动物病毒呈复杂形状的病毒颗粒。
复合对称壳体图册
包膜型:一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后的宿主的细胞膜(来自细胞表面的质膜或细胞内部的膜,如核膜及内质网膜)环绕在病毒体周围,形成一层脂质的包膜。包膜上既镶嵌有来自宿主的膜蛋白也有来自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膜蛋白;而脂质膜本身和其中的糖类则都来自宿主细胞。包膜型病毒位于包膜内的病毒体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体形的。
无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后,需要宿主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逸出并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常常造成大量非成熟细胞死亡,反而降低了对宿主细胞的利用率。而有了包膜之后,病毒可以通过包膜与宿主的细胞膜融合来出入细胞,而不需要造成细胞死亡。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就采用的是这种策略。大多数的包膜型病毒的感染性都依赖于包膜。
带状疱疹病毒的电镜负染照片显示其病毒颗粒周围被包膜所环绕图册
化学组成/病毒编辑
病毒图册
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是核酸和蛋白质。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只有少数几种例外,它们仅仅以核酸形式存在,如类病毒。有些病毒还含有一定量的脂类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等。一个病毒粒子是由DNA或RNA病毒核酸构成髓核。髓核被称之为衣壳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髓核和衣壳统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面包被着一层囊膜,囊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组成。
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携带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是病毒遗传和感染的物质基础。一种病毒的病毒颗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它们以单链、双链或环状多核苷酸组成。一种病毒只有一种特定类型的核酸,DNA或RNA,这与某种特定类型的病毒起源有关。不同种类的病毒其核酸含量有较大的差别。流感病毒的核酸不到病毒颗粒质量的1%,大肠杆菌噬菌体T2、T4、T6的核酸约占病毒颗粒的一半或更多。由于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每种病毒颗粒中的核酸含量并不一致,其结构和功能也有一定的关系。结构复杂的病毒有较多的核酸,结构简单的病毒只需较少的核酸。
蛋白质
HIV病毒图册
蛋白质是病毒的另一类主要成分,包括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非结构蛋白是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结构蛋白是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包括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壳体蛋白是构成病毒壳体结构的蛋白质,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蛋白质亚基,是构成壳体蛋白的最小单位。壳体蛋白的主要功能是:1)构成病毒的壳体,保护病毒的核酸。2)无包膜病毒的壳体蛋白参与病毒的吸附、侵入,决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时它们还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包膜蛋白是构成病毒包膜结构的蛋白质,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质蛋白两类。主要功能是:1)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们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启动病毒感染发生,有些还介导病毒的侵入。2)还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动物红血球细胞、细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3)基质蛋白构成膜脂双层与核衣壳之间的亚膜结构,具有支撑包膜、维持病毒结构的作用,并在病毒芽出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毒粒酶根据功能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参与病毒侵入、释放等过程,如T4噬菌体的溶菌酶;一类参与病毒的大分子合成,如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
脂质
许多病毒的包膜内存在有脂类化合物,如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酸脂和胆固醇等。这些脂类几乎都是由病毒粒子在细胞内成熟,在细胞膜处以葡生方式释放,直接从寄主细胞膜上得到。病毒脂类存在与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关。
碳水化合物
除病毒的核酸中所含戊糖外,有的病毒还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为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核酸骨架。有包膜病毒中碳水化合物以寡糖侧链的形式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包膜糖蛋白。
其它组成
在某些动物、植物病毒中存在多胺类有机阳离子,包括丁二胺、亚精胺、精胺等,它们大都结合于病毒核酸,对核酸的构型有一定影响。在某些病毒的病毒体中,还发现有其它的小分子量组分,如ATP,对噬菌体尾鞘收缩提供能量。
生命周期/病毒编辑
病毒图册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自我复制)。绝大多数病毒复制过程可分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吸附
吸附是决定感染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需要病毒表面特异性的吸附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一般由衣壳蛋白或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充当。细胞表面受体(也称为病毒受体,virus receptor)则为有效结合病毒粒子的细胞表面结构,大多数噬菌体的病毒受体为细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复合物,有的则位于菌毛、鞭毛或荚膜上。大部分动物病毒的病毒受体为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发现有特异性细胞受体,其进入植物细胞的机制是通过伤口或媒介传播。
病毒的细胞受体具有种系和组织特异性,决定了病毒的宿主谱。不同种属的病毒其细胞受体不同,有的甚至同种不同型的病毒以及同型不同株的病毒受体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有些不同种属的病毒却有相同的细胞受体,其吸附和感染可对其它病毒的感染产生干扰。
VAP与病毒受体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以促进与酶反应相类似的化学反应。在0-37℃内温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病毒吸附细胞的过程可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侵入
病毒通过以下不同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注射式侵入、细胞内吞、膜融合以及其它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是有尾噬菌体通常的侵入方式。通过尾部收缩将衣壳内的DNA基因组注入宿主细胞内。
细胞内吞是动物病毒的常见侵入方式。经细胞膜内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进入细胞质中。
膜融合是有包膜病毒侵入过程中,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的一种侵入方式。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1)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其机理不明;2)病毒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后,由细胞表面的酶类帮助病毒粒体释放核酸进入细胞质中,病毒衣壳仍然留在细胞膜外,将病毒侵入和脱壳融为一体。3)其它特殊方式。植物病毒通过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上的小伤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侵入细胞,也可通过介体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细胞。
脱壳
脱壳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释放出来的过程。有包膜病毒脱壳包括脱包膜和脱衣壳两个步骤,无包膜病毒只需脱衣壳,方式随不同病毒而异。
注射式侵入的噬菌体和某些直接侵入的病毒可以直接在细胞膜或细胞壁表面同步完成侵入和脱壳。病毒粒子以内吞方式或直接进入细胞后,经蛋白酶的降解,先后脱去包膜和衣壳。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的病毒,其包膜在与细胞膜融合时即已脱掉,核衣壳被移至脱壳部位并在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脱壳,病毒核酸游离并进至细胞的一定部位进行生物合成。病毒脱壳必须有酶的参与,脱壳酶来自宿主细胞,有的为病毒基因编码。
生物合成
病毒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期间所需的多数酶也来自宿主细胞。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生物合成阶段,胞浆中无病毒颗粒,称为隐蔽期(eclipse)。
装配
病毒的结构成分核酸与蛋白质分别合成后,在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组装成核衣壳。绝大多数DNA病毒在细胞核内组装,RNA病毒与痘病毒类则在细胞质内组装。无包膜病毒组装成核衣壳即为成熟的病毒体,病毒的早期蛋白,即非病毒结构成分不组装入病毒,残留在感染细胞中。
释放
绝大多数无包膜病毒释放时被感染的细胞崩解,释放出病毒颗粒,宿主细胞膜破坏,细胞迅即死亡。绝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细胞内的内质网、空泡,或包上细胞核膜或细胞膜以出芽方式释放而成为成熟病毒,在一段时间内逐个释出,对细胞膜破坏轻,宿主细胞死亡慢。从单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此过程称为感染周期或复制周期。一个感染细胞一般释放的病毒数为100-1000。
损伤机制/病毒编辑
甲肝病毒导致肝损伤机制图册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肝炎研究人员长期认为被机体派来攻击肝脏中遭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免疫细胞导致与甲肝病毒(HAV)和其他肝炎病毒相关联的急性肝损伤。但是,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是遭受HAV感染的细胞作出的立即的内在的抗病毒反应导致肝脏炎症。
甲肝病毒(HAV)是一种通过疫苗可预防的传染性肝炎病毒。HAV遍布全世界,通过摄入遭受被感染者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而进行传播。
HAV感染导致的甲型肝炎的症状包括恶心、胃痛、发热、咽喉痛、头疼和腹泻。HAV感染者可能并不产生任何症状,但是会在两到四周内释放这种病毒。在这个期间,感染者能够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HAV感染并不导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但是在罕见的情形下,它能够导致经常是致命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1]
遗传变异/病毒编辑
遗传受阻
脊髓灰质炎病毒图册
病毒对敏感细胞的感染并不一定都能繁殖病毒,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由于病毒或细胞的原因,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缺损病毒:有些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单独感染细胞时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需要其它病毒基因组或病毒基因的辅助活性,否则,即使在活细胞内也不能复制。
顿挫病毒:有些宿主细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复制的病毒为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亚颗粒。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interference)。干扰现象可在同种以及同株的病毒间发生,后者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扰。异种病毒和无亲缘关系的病毒之间也可以干扰,且比较常见。
变异遗传
病毒的遗传变异可以有多种机制。“遗传漂变”(geneticdrift)是其中之一,即病毒DNA或RNA上单个碱基的突变。大多数这样的单点突变是无义的(或者说是沉默的),因为它们没有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变化;但有一小部分突变可能会引起进化上的优势,如产生对抗病毒药物的抵抗力。抗原转移(antigenicshift)是另一种病毒基因组的主要变化,是由遗传重组或基因重排所导致的。当流感病毒发生抗原转移后,可能会导致瘟疫。RNA病毒常常以准种(quasispecies)的形式或大量同种但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存在微小差异的病毒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准种是自然选择的主要目标。
遗传重组是一条DNA链断裂后重新连接到另一条不同DNA分子末端的过程。遗传重组可以在病毒感染细胞的同时发生。对病毒进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已研究的各种病毒中,重组发生得极为频繁。而且,无论是RNA病毒还是DNA病毒,重组的发生都是非常普遍的。
灭活/病毒编辑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inactivation)。灭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和细胞融合等活性。
物理因素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温度能良好生存,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氮温度(-196℃)下更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数病毒于55-60℃下,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即被灭活,100℃时在几秒钟内即可灭活病毒。
2)pH。一般来说,大多数病毒在pH 6-8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灭活。
3)辐射。电离辐射中的Υ射线和X射线以及非电离辐射中的紫外线都能使病毒灭活。
化学因素
1)脂溶剂。有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阴离子去垢剂等均可使有包膜病毒灭活。借此可以鉴别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
2)氧化剂、卤素、醇类。病毒对各种氧化剂、卤素、醇类物质敏感。H2O2、漂白粉、高锰酸钾、甲醛、过氧乙酸、次氯酸盐、酒精、甲醇等均可灭活病毒。
3)抗生素和中草药。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在病毒分离时,标本用抗生素处理或在培养液中加入抗生素可抑制标本中的杂菌,有利于病毒分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有些中药如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大黄、贯仲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
分类/病毒编辑
由于病毒并不像其他生物能借由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在种别的定义上与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ICTV分类法
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mRNA的合成方式图册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简称ICTV)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个病毒分类的通用系统和统一的命名法则。其七届ICTV会议首次规范化了病毒物种的概念,即病毒分类的分支层次中的最低分类单元。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病毒颗粒的特性、抗原特性与生物特性。
分类结构如下:
目 (-virales)
科 (-viridae)
亚科(-virinae)
属 (-virus)
种 (-virus)
在2008年的ICTV分类中,五个目已经建立,分别是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Herpesvirales、单股反链病毒目(Mononegavirales)、Nidovirales和Picornavirales。分类委员会没有正式区分亚种、株系和分离株之间的区别。分类表中总共有5个目、82个科、11个亚科、307个属、2083个种以及约3000种尚未分类的病毒类型。
巴尔的摩分类法
诺贝尔奖获得者生物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尔的摩分类系统。巴尔的摩分类法是基于病毒mRNA的生成机制。在从病毒基因组到蛋白质的过程中,必须要生成mRNA来完成蛋白质合成和基因组的复制,但每一个病毒家族都采用不同的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病毒基因组可以是单链或双链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反转录酶。而且,单链RNA病毒可以是正义( )或反义(-)。这一分类法将病毒分为7类:
第一类是双链DNA病毒(如腺病毒、疱疹病毒、痘病毒)
第二类是单链DNA病毒(如小DNA病毒)
第三类是双链RNA病毒(如呼肠孤病毒)
第四类是( )单链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盖病毒)
第五类是(−)单链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弹病毒)
第六类是单链RNA反转录病毒(如反转录病毒)
第七类是双链DNA反转录病毒(如肝病毒)
程序病毒又称计算机病毒
同义词病毒(一种恶意计算机代码)一般指计算机病毒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网络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