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学原理有哪些

高中生物学原理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14 01:37:09

① 高中生物中,生态学原理是什么

生态学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个水平上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平衡与均衡关系。
《生态学原理》是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雪萍 。《生态学原理》共12章,前10章是生态学基础部分,包括生物与环境关系基本原理、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等,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第十一章涉及当前生态学的热点领域,从不同侧面揭示生态学作为极富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学科所肩负的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体现生态学的前瞻性及应用性。第十二章为不同性质生态系统解析,从将全球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各类系统的贡献与作用,揭示不同性质生态系统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生态学理沦在全球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集中体现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与应用性。

② 高中生物中高考要求的生物学原理有哪些

1 细胞学原理

植物细胞增殖、分化及全能性的原理运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膜流动性的原理运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运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运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抑制DNA分子复制的化学药物能抑制癌细胞分裂,运用于治疗癌症。人工生物膜材料选择透过性的特性,运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以及透析型人工肾的研制。

2 生理学原理

2.1 酶的特性的原理

纤维素酶、果胶酶用于除去植物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分散细胞,可以得到单细胞悬浮液。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制成有助于消化的多酶片。添加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制成加酶洗衣粉,提高洗涤效果。高温破坏酶的活性运用于高温消毒法。酶的合成调节和酶的活性调节运用于微生物发酵过程的控制。

2.2 光合作用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运用很广。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长光照时间、增大光合作用面积、控制光照强度、提供足够的二氧化碳、确保矿质元素的供应。如生产上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合理密植既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又能增加二氧化碳的供应,间种套种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多施有机肥能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又能增加土壤中的矿质元素,温室内通过调节温度控制光合作用,补充光照,合理施肥等等。

2.3 呼吸作用原理

根据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细胞呼吸,包括增强或减弱。根据影响细胞呼吸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氧气浓度、水分、酶激活剂和抑制剂等,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土壤松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气,加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种子晒干保存,减少水分,降低呼吸作用。水果蔬菜低温保鲜,降低呼吸作用。种子萌发前浸种——吸胀吸水,加强呼吸作用。温室内夜间降低温度,减弱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无土栽培时在培养液中通入氧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等等。

2.4 水分代谢原理

水分代谢过程中包含渗透作用原理、吸胀作用原理、蒸腾作用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有许多相应措施。例如,移栽幼苗时去掉部分叶片,减少水分蒸腾散失。带土移栽保护幼根,有利于吸收水分。75%的酒精消毒的原理是让微生物渗透失水而死亡。纤维素能吸胀吸水运用于制造吸水纸。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灌溉。

2.5 矿质代谢原理

矿质代谢是指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吸收的选择性原理,运用于合理施肥,以及农作物轮作提高土壤矿质元素利用率。溶液培养法原理运用于无土栽培技术。

2.6 人体三大有机物代谢原理

人体内三大有机物代谢的基础知识与人体健康联系紧密内容丰富。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具体列举部分原理运用如下:磷酯是合成脂蛋白重要原料的原理,运用于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运用于预防脂肪肝。“少吃多动”减肥法。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贮存,以及人体需要八种必需氨基酸,运用于人体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人体细胞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原理,运用于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

2.7 植物激素调节原理

生长素(包括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果实发育运用于培育无子番茄、辣椒、黄瓜。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的原理,运用于研制植物除草剂。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运用于提高扦插枝条的成活率。生长素能保蕾保铃,防止落花落果,运用于棉花保蕾保铃。顶端优势原理运用于园林修剪造型。

2.8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原理

激素调节的原理运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症。例如,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注射性激素调整运动员的月经期。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强化的原理运用于训练动物表演节目。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的原理,运用于抢救病人输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氧气。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原理运用于研制止痛药、镇痛药、安眠药麻醉药等。

3 遗传学原理

3.1 遗传的物质基础原理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生物的DNA化学组成相同,空间结构相似,可以进行拼接和重组。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同一种基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表达出来的蛋白质是相同的。这些基本原理都运用在基因工程之中。利用运载体上的标记基因的性状容易观察和检测的特点,用来筛选含有目的基因(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

DNA分子杂交的原理运用于研制DNA探针。DNA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标记或荧光分子标记的DNA片段(基因)。鉴定被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碱基排列顺序)。

3.2 遗传的基本规律原理

根据显隐性关系和性状分离的原理,在育种过程中得到的F1不能随意丢弃。在F2中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选择从F2开始。近亲结婚会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的原理运用于制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依据。根据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发病特点,推算后代患病的概率,进行遗传咨询。

3.3 生物变异原理

生物变异的原理主要运用于培育生物新品种。用人为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生物出现新的性状,从中选择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性状,并加以培育,得到新品种。这是遗传育种的总原理。具体有:基因突变(人工诱变)的原理运用于诱变育种。基因重组(DNA重组)的原理运用于杂交育种。染色体数目(整倍性减少)的变异的原理运用于单倍体育种。染色体数目(整倍性增加)的变异的原理运用于多倍体育种。不同物种生物的DNA重组的原理运用于基因工程育种。

4 生态学原理

4.1生态因素原理

光周期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原理,运用于调控植物开花时间和花期。光周期长短影响动物繁殖的原理,运用于控制人工饲养动物的繁殖。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捕食或寄生)的原理运用于生物防治害虫。昆虫趋光性的原理运用于利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原理,见生理学原理部分。)

4.2 种群特征原理

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环境最大承载量(K值)运用于草原放牧量、池塘养殖量等的控制。种群数量在K/2值时是最佳捕捞时期。控制出生率的原理运用于我国制定计划生育国策。性别比例和出生率的关系原理,运用于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

4.3 生态系统原理

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原理,运用于农田采取“除草、杀虫、防病”的措施,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原理,运用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的制定。群落垂直结构和不同生物习性的差异的原理,运用于池塘的混合放养,稻田养鱼,农作物套种等,提高空间利用率。根据物质循环使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设计和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植被面积,绿化环境减轻温室效应、烟尘、噪声、酸雨等环境问题。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原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以及海关的动植物检疫。

5 免疫学原理

根据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的原理,在皮肤受伤擦破时要及时消毒,加以保护。人工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原理,运用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例如,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过敏反应的相关原理的运用,为防止药物过敏,注射之前要进行皮试,例如,注射青霉素。根据异体器官移植可能会产生排斥反应的原理,在器官移植之前,对供体和受体之间的组织相溶性抗原要进行检测,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并且可以通过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减弱排斥反应。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原理运用于研制生物导弹。

③ 高中生物学史理论总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验证了什么

详细的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 施旺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 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 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 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 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 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 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萨克斯 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

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 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 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 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 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 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

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

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 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

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

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

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法”。

摩尔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通过假说演绎、

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

道尔顿 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

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

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由此

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因为

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

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

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 &克里克 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根据查哥夫(奥

地利)的信息,A=T,C=G。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他着有《物种起源》一书。

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

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

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

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

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

沃泰默 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

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

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斯他林&贝利斯 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

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 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

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 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 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

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 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

林德曼 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

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④ 怎样学好高中生物

学好高中生物的六个要点 1、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 2、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3、综合归纳 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4、灵活运用 这是学好学活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学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 5、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1)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钼铜这六种元素,可以用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这样就记住了,而且不容易遗忘。 (3)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以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明显,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 衍射记忆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6、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⑤ 高中生物学题目中常出现遗传学原理.包括了哪些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连锁互换定律。基本上就是这三个,其他的诸如伴性遗传等问题都是这几个定律的延伸

⑥ 高中生物知识涉及了哪些免疫学原理

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细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免疫物质有溶菌酶、抗体、淋巴因子。

⑦ 中学生物学中的科学原理

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⑧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刚开始学生物的时候,第一次考试我就没有及格,我当时不是觉的难,而是根本没这个概念,后来我感觉自己学的还是不错的。
1.背。学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没心没肺的乱背也是没用的。生物习题涵盖了不少的记忆成分,但是在书本的记忆上有所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背的时候必须要理解,平时的习题都是书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却又是一个档次,要求我们理解的知识点更多。
eg.书上我们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平时的作业题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时间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详细过程,而高考的试卷中可能就是绿色植物在黑暗条件下给予不同光照会产生怎样的光合作用过程。。
2.听。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语文了,但是作为高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语文课从来没认真听过,考试起来都能考。生物却不是这样,不听课完全有可能考0分。语文太灵活,灵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时的理解去答题,生物灵活是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注意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学习怎么去处理这样一类的题目,学习怎样分析生物题目。
eg.书上介绍说细菌有什么样的结构,老师上课介绍了大肠杆菌的结构,试题考你甲硫杆菌你还不会么。
3.做。记忆+理解+老师讲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练习就能好好掌握了。
当然生物好几本书的学习不可能简单不用心就轻易学好,还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万事读得用心。

⑨ 高中生物到底该怎么学

首先要明白三个观点:

高中生物到底怎么学:

  1. 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线粒体学习就应紧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迭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2. 观察比较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生物中能比较的东西很多,如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冬眠与夏眠等等。比较时注意对比较对象全面了解,然后确定比较项目,并做到简明扼要,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类生理过程,可从场所、条件、过程、结果、意义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比较有利于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质。中学生物概念多,易混难记,比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3. 综合归纳
    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综合归纳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可按中心法则这一主线串联。抓联系,如神经细胞与脑、脊髓联系点在于神经细胞分细胞体、突起两部分,细胞体组成:脑、脊髓灰质等。抓特点,就是要抓重点抓主流。综合归纳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大杂烩,应该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4. 灵活运用
    这是学好学活生物的关键,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记得牢,学了才真正有用。运用知识解理论题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后者正是中学生薄弱环节,必须高度重视。如高中学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弄清了这两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行为的变化,运用这些知识就可用来判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学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家尝试建设生态小区,发展庭院经济等等。只要有心,生物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定能学好,学活。

  5. 还需掌握好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所说的学习常规,是指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步骤,包括预习、听讲、复习和作业,总结等步骤。

⑩ 高中生物各种技术或生物学原理的应用

克隆技术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微型繁殖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作物脱毒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利用了动物细胞杂交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白菜-甘蓝利用了植物细胞杂交技术,胰岛素等药物的制备利用了转基因工程菌的原理。果酒的制作利用了酵母菌发酵的原理,果醋的制作利用醋酸菌发酵的原理。还有很多,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还是看书吧~

阅读全文

与高中生物学原理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