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冷微生物是指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繁殖最快的一类微生物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为你查询到这种微生物叫做耐冷菌,耐冷细菌是能够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并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耐冷细菌能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中与它们长期适应低温形成的独特的细胞组成及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2. 冷冻了十天半个月的猪肉还能吃么
能吃,但是已经有低温菌了。
猪肉虽然是冷冻在冰箱里,但是冷冻也会有细菌产生的。
1887年,冻贮的鱼身上被分离出有生命的低温菌。此后,很多学者相继从土壤、深海、冰川和积雪等低温环境中分离出低温微生物。
“低温菌分为嗜冷菌和耐冷菌。嗜冷菌主要分布于常冷的环境中,耐冷菌则分布范围较广,从常冷到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均可分离到。已发现的低温微生物有真细菌、蓝细菌、酵母菌、真菌及藻类等多种微生物类群。尽管分离到低温细菌种类繁多,但是革兰氏阴性低温菌的种类和数量大大超过革兰氏阳性菌。”
所以,冷冻猪肉也不能在冰箱里存放的过久。
(注:引号中文字引自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晓云 姜安玺 何丽蓉:低温菌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 微生物检验中, 什么是营冷菌
营冷菌:就是一类适合生存在较低温度下的一类细菌。
另外,根据细菌对低温耐受不同,还分耐冷菌、嗜冷菌等。
4. 如何区分嗜冷微生物和耐冷微生物
嗜冷微生物包括耐冷菌和嗜冷菌。
冷适应微生物可根据其生长温度特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生活在低温条件下且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最适生长温度在15℃,在0℃可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之为嗜冷菌。另一类其最高生长温度高于20℃,最适温度高于15℃,在0~5℃可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称之为耐冷菌。这两类微生物的生态分布和适应低温的分子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在丰富底物存在条件下,嗜冷菌在0℃的生长要超过耐冷菌。嗜冷菌只能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而耐冷菌则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长。
冷环境
嗜冷菌分布于极地、冰窖、高山、深海、冷冻土壤等区域。从这些环境中分离的主要嗜冷微生物有针丝藻和微单胞菌等。
耐冷菌比嗜冷菌分布更加广泛。可从储存在冰箱中的肉、奶、苹果汁、蔬菜和水果中分离它们,耐冷菌的存在往往是造成低温保藏食品腐败的主要根源。食品低温保藏一般在7℃以下,通常是0~7℃之间,在此温度生长并污染食品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单核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微单胞菌和弧菌等,在低于-18℃的冻藏温度下,酵母和霉菌比细菌更有可能生长。在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温度记录是-34℃,它是一种红色酵母。
应用前景
尽管嗜冷微生物有时会引起低温保藏食品腐败,甚至产生细菌毒素。但它们能在低温条件下即可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使其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如:低温发酵可产生出许多风味食品,且可节约能源及减少嗜温菌的污染;分离自嗜冷菌的脂酶、蛋白酶及β-半乳糖苷酶在食品工业和洗涤剂中具有很大潜力;从海洋嗜冷菌分离的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医药和食品等。此外,生命起源于海洋,因此,研究海洋嗜冷菌有可能为生命起源和进化提供有意义的证据。
5. 低温贮藏条件下可以繁殖的细菌有
耐冷细菌是能够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并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耐冷细菌能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中与它们长期适应低温形成的独特的细胞组成及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耐冷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从常冷到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均可分离到,即使在南北两极终年常冷的环境中,也可以分离到耐冷菌。
基本内容编辑
耐冷菌可以忍受短暂的温度波动,因此耐冷菌的生态分布比嗜冷菌更加广泛,从常冷到不稳定的低温环境中均可分离到。温带及亚温带土壤的温度常常年低于20℃,这类地区的土壤温度特点是不稳定,随季节变化,甚至会随昼夜交替而变化。温带及亚温带地区的江河,湖泊表面动荡水温随气候条件而变化,而湖底静水层的温度大多常年低于4℃。在这些温度不稳定的环境中分离到的低温微生物多为耐冷菌,即使在冬季也难以分离到嗜冷菌。 [3]
极端环境中的耐冷微生物经过长期的进化选择,菌体内已形成了稳定的能适应极端环境的特殊结构、性能和遗传基因,从而产出特殊的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耐冷菌是从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中分离得到的,它们在低温环境中生长活跃,对低温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已发现的低温微生物有真细菌、蓝细菌、酵母菌、真菌及藻类等,但多数以细菌为主。已发现的耐冷菌主要菌属有:假单细胞菌属,动性球菌属,微球菌属,生丝单细胞菌属,嗜冷杆菌属和盐单胞菌属等。 [2]
适冷机制编辑
耐冷菌在低温下能够生长繁殖,是因为它们的细胞膜、蛋白质和酶分子等发生了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耐冷菌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机制,这些机制使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低温冷活性酶
生物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酶的作用。低温冷活性酶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效果,是因为其分子有高柔韧性结构,这种高柔韧性结构能够引起酶的耐热性降低,为了增加酶分子的这种高柔韧性结构,我们可以减少盐桥的数量,减弱疏水核内芳香环的相互作用,减少脯氨酸和精氨酸残基数量等。
保持膜流动性和养分的摄取
温度降低对膜产生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膜的流动性降低,最终丧失功能。因此,保持低温条件下膜的流动性也是微生物耐冷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耐冷菌在低温下膜运转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很强,这种能力为其在低温下的正常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冷休克蛋白
耐冷菌由于生活在温度波动的环境中,它们必须忍受温度的快速降低,这与它们生产的冷休克蛋白是密切相关的。当温度降低时,耐冷微生物会相应诱导表达多种蛋白,这种被称为冷休克蛋白。其广泛分布于原核、真核生物中,主要参与细胞内的转录、翻译、蛋白折叠以及调控膜的流动性。
6. 耐冷型微生物和嗜冷型微生物的区别
嗜冷微生物:在地球的南北极地区、冰窖、终年积雪的高山、深海和冻土地区,生活着一些嗜冷微生物。专性嗜冷菌适应在低于20℃以下的环境中生活,高于20℃即死亡。有一种专性嗜冷菌,在温度超过22℃时,其蛋白质的合成就会停止。专性嗜冷菌的细胞膜内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保证了膜在低温下的流动性,这样,细胞就能在低温下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兼性嗜冷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高温度达到30℃时还能生活。嗜冷微生物是导致低温保藏食品腐败的根源。
7. 嗜冷菌,耐冷菌,营冷菌有何区别
嗜冷菌(psychrophile)其实是一类菌的总称。这类菌一般是在-15~20°C之间最适宜生长,由于这个温度段与其它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段相比要冷许多(普通细菌适应生长温度为25~40°C),故此得名嗜冷菌。嗜冷菌种最常见的品种有耶氏菌、李斯特菌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嗜冷菌可以抵御极端的寒冷环境,比如南极的沿海冰层(约-15摄氏度)。
嗜冷菌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低于15摄氏度。因此,在高山上、极地地区,以及大洋深处均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
嗜冷菌之所以可以在冰点下存活与繁殖,是因为它们有一种特殊的脂类细胞膜。这种细胞膜在化学上可以抵御由极寒带来的硬化,使得其内蛋白质呈现出“抗冻能力”,在水的熔点以下仍然能够保持其内环境为液态并且保护其DNA免受伤害。
8. 在5℃低温条件下仍能生长的细菌是
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 李斯特氏菌在零下20℃可存活1年,在5℃的低温条件下仍能生长。
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食品中的李斯特氏菌主要来自粪便。由于该菌在冷藏条件下能生长繁殖,故用冰箱冷藏食品不能抑制其繁殖,杀死它的方式是加热,对于存放较长时间的食品在食用前务必充分加热。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发病率高,一般病情轻、病程较短、恢复快;但肉毒梭菌、椰毒假单胞杆菌酵米面亚种、李斯特菌等引起的食物中毒病死率较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全年均可发生,但大多数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在夏、秋季节。此时期因气温较高,细菌容易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同时,人体的防御功能降低,易感性增高。
9. 耐冷菌是生活在低温环境下的一类微生物,在O-5℃可生长繁殖,最高生长温度一般在30℃左右.关于耐冷菌下
A、耐冷菌参与代谢的酶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A正确;
B、耐冷菌适宜生活在寒冷地区,B正确;
C、探究耐冷菌的适宜温度,自变量为温度,并保持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使用过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再丢弃,经消毒可能还会存在细菌的芽孢,D错误.
故选:D.
10. 李斯特xij细菌是耐冷的微生物,在1978年以前在人群中很少爆发
呵呵,没有检测到或没发现和有没有爆发是两回事。欧美的李斯特菌安全事件都层出不穷,你以为中国能比欧美好? 欧美的科学家都承认在欧美发现的爆发案例不到全部事件的5%,国内你就别提了。国内的检测机制本身问题很多,太多的病证不去细查,一堆抗生素下去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治好了也不知为什么。也有很多时候治不好。特别是李斯特菌这种东西,很多人吃下去并不会有食物中毒的反应,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出现脑膜炎,败血症等症状,到医院去治,或者用大量抗生素治好,或者死掉。95%以上的医院根部不会去查是什么菌感染,而100%的患者不会联想到自己的病和某次被污染的食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