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什么远古的海洋生物吗
欧巴宾海蝎
龙王鲸(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中文学名
龙王鲸
拉丁学名
Basilosaur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古鲸亚目Archaeoceti
科
龙王鲸科Basilosauridae
属
龙王鲸属Basilosaurus
分布区域
埃及、美国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械齿鲸
时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万-3600万年前
天敌(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15~20米
化石时期
晚始新世
保护现状
灭绝(化石)
科学分类
种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龙王鲸(basilosaurus)第一次发现械齿鲸化石的时候还以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简介(brief introction)编辑
第一个械齿鲸化石是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发现,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扬(fayum)沉积层也找到保存了为数众多的其它种类。这种早期鲸类找到数量众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欧洲与北美间的温暖浅海必然很常见。其中一个化石还保有它最后进食的餐点,即一群鲨鱼。它们的骨骼也提醒人们其陆地动物的祖先:一双小脚。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个鲸类骨骸自沙中蚀出的奇怪地方。“鲸之谷”是个浅滩的化石遗迹,在三千六百万年前,鲸类常游近这里岸边。械齿鲸就是此地所发现的两种鲸类之一。械齿鲸的骨骸显示它的确有个很长的身体。事实上,当它首次被发现时,还被误认为是某种海蛇(所以它才会有个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虽然埃及的化石并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个械齿鲸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团鱼化石。这似乎是它胃
龙王鲸(5张)
内的东西,其中包括几种不同的鱼类骨骸,以及一只五十厘米长的鲨鱼,足以证明:龙王鲸并非性格温驯的动物。
晚始新世温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现代的热带海洋,除了一个重要的不同:那里是巨大的早期鲸鱼械齿鲸的家。械齿鲸是第一种巨型鲸鱼。它们那巨大的尺寸意味着它们需要大量的食物维持肌体,人们猜想大多数械齿鲸终日悠游在浅海,寻找潜在的猎物。械齿鲸不是一种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鱼、鲨鱼、乌贼、海龟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都在它的食谱上。械齿鲸可以用它敏锐的视力和听力寻找和抓住猎物。像现代的鲸鱼一样,械齿鲸是呼吸空气的,它不能长时间的待在水下。械齿鲸的鼻孔不是生在头顶的,所以当它上浮的时候必须把鼻子的顶部抬离水面。
龙王鲸
龙王鲸(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公尺(60英呎),而且拥有比现代鲸鱼更为修长的身体。古生物学家对于它们已经退化的短小后肢是非常感兴趣的。龙王鲸也是密西西比州与阿拉巴马州的州化石。
龙王鲸的发现
在19世纪早期的路易斯安纳州与阿拉巴马州,龙王鲸的化石是相当常见的,因此它们经常被当成家具的原料。后来一具龙王鲸的脊椎骨被一位鉴赏家送到了美国哲学会,因为他担心化石被当地人破坏。这具化石最后流入了解剖学家理察德·哈伦(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称这是一具爬虫类化石,并命名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当英国的解剖学家理察德·欧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颚部的碎片、前肢与后来发现的肋骨化石后,他宣布这是一种哺乳类生物。欧文提议将它重新命名为Zeuglodon cetoides,现在变成龙王鲸的一个同物异名。虽然这个名称被很多人认为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依照惯例,必须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称。
在1845年,亚伯特·寇区(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马州发现的巨大骨头,后来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龙王鲸
的故事。他后来拼凑出一具长114英呎的“大
龙王鲸各类图片(21张)
海蛇”骨骼,并且让它在纽约与欧洲来公开展览。这具所谓的“大海蛇”骨骼最后被发现其实是5具不同个体的骨骼所组成的,其中有一些并不是龙王鲸,这些骨骼最后毁于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从埃及的Zeuglodon谷所发现的化石中,鉴定出龙王鲸的另一个种,称为Basilosaurus isis。这些化石保存相当良好,包括了后肢在内,而且是为数众多。古生物学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这个山谷组织了几次挖掘,而且推断埃及人对于印度鳄的信仰可能是因为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则发现另外一个种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种命名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鲸鱼则是已知最接近龙王鲸的一种,不过身体并没有龙王鲸那么大与瘦长。
龙王鲸的特征
龙王鲸最显眼的特征是身体非常细长,因为它们有前所未有细长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绘成最细长的鲸鱼。在与其他海洋哺乳类相比之下,龙王鲸被认为有不寻常的运动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荐部与尾部脊椎骨意谓着龙王鲸是类似鳗鱼般的方式来活动。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学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认为龙王鲸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也会以水平的似鳗鱼般的方式来移动,对于海洋哺乳类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显示龙王鲸很可能拥有小型的尾鳍,不过可能只对垂直移动有帮助。大部分的复原图显示龙王鲸拥有一个小的,推测类似须鲸的背鳍,而其它的复原图则显示龙王鲸只有一个背部隆起。
科学家设想的龙王鲸
龙王鲸的身体结构中最着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长的后肢,毫无疑问的它无法帮助移动。这个退化的后肢可能只是用来固定两只位置相异的龙王鲸。后肢类似蛇类用来引导交配的退化后肢,所以龙王鲸可能也是如此。
龙王鲸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满液体。这暗示了龙王鲸基本上只能
龙王鲸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进行水平面的移动,而其他的海洋哺乳类大部分都可以进行立体的活动。从瘦弱的轴向肌肉组织与粗的肢骨来判断,龙王鲸被认为无法长时间持续的游泳与潜水。龙王鲸也被认为没有任何能力在陆地上移动。
龙王鲸的头部没有类似现代齿鲸的额隆(melon),脑部也是比较小的。龙王鲸被认为没有现代鲸鱼的社会能力,上述特征可能导致这个结果。
龙王鲸曾经被认为拥有一些柔软的壳,不过似乎是将海龟壳误认的结果。有一些神秘动物学家相信龙王鲸或比较进化的同类仍然存活着,它们就是被人目击到的大海蛇,然而龙王鲸的化石显示它们在37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项说法。
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这些都是比较冷门的 找起来不太容易
② 相对更古老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1、蝌蚪虾
十大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中的第二个就是蝌蚪虾,它的学名为佳朋鲎虫,在中国各地又俗称马蹄管子、王八盖子、翻车车、屎壳郎崽、数钱锁等,是已知的鲎虫中唯一在中国发现的一种。其最早出现在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在经历了三次地球世纪大灭绝之后,至今仍有数种品系存活,并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
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头足纲、鹦鹉螺科的海洋软体动物的通称。共有2属、6种,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大脐鹦鹉螺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厘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
③ 水中古生物
古生物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死亡,只有极少数进化出另一种形态,以其他形态继续存活,这些生物叫“活化石”。
④ 一种古代水生物,像蝌蚪,现在还偶尔出现的,叫什么来着
是仙女虾吧。
⑤ 古代鱼类有哪些
腔棘鱼
仍生存在各大州江河湖海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远古鱼类。
恐龙鱼
一种古老的鱼类,在水族里有活化石之称。和龙鱼,肺鱼一样属于“活化石”的大型鱼类。 恐龙鱼体格强建,
龙鱼
在距今3亿多年以前的远古石炭纪时就已经存在。后来,随着地壳的移动逐渐地把它们分散到世界各个大陆,如今分布广泛,在亚洲,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都能寻觅到他们的踪迹。因为其神态威严,体形长而有须,鳞片多带金属光泽,善于跳出水面很高捕食小昆虫,酷似中国神话中的龙,故俗称龙鱼
比切鱼
比切鱼原产地在西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刺鳍类深水淡水鱼,起源于3.95亿年前。比切鱼形体细而长,一般可长到2英尺-3英尺,全身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珐琅瓷般晶亮的硬质菱形鱼鳞。这种鱼鳞并不局限于比切鱼身上,其他的一些远古鱼也自这种巨鳞。这种鱼鳞与现代鱼类有很大差异。
与其他远古鱼类一样,比切鱼尤其适合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它的体内长了一对已进化了的肺叶,而不是鱼膘,这一点自肺鱼非常类似,因而它在离开水面后仍可生存数小时。
弓鳍鱼
弓鳍鱼是一种贪得无厌的食肉鱼,但在没有食源的情况下,这种鱼要比其他鱼更耐饿,它可以一年不吃东西仍能存活,这是由于它新陈代谢慢的缘故。弓鳍鱼只有一个种类,也被称做角鲛、泥鱼。这种独特的美洲淡水鱼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大湖地区以及大湖东部地区的小型水体内都有发现。这种鱼凶猛异常,长了一排尖尖的牙齿,各种鱼类、青蛙、蛇,甚至乌龟和小型哺乳动物都是它的捕猎对象,有时也吃同类,它的天敌是比它个头更大的弓鳍鱼。弓鳍鱼是一种很好的观赏鱼,而不适合食用。弓鳍鱼的鱼鳔具有呼吸功能,而不象其他鱼类那样只有漂浮作用,因此弓鳍鱼在离开水体后靠着它的“肺”仍可生存24小时左右。弓鳍鱼能在缺氧的水域内生存,它常常在水面上露出嘴来大口呼吸,以补充氧气。古生物学家已在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和亚洲发现了这种鱼的化石。弓鳍鱼最早出现于侏罗纪时期,距今已有2.13亿年。
雀鳝
雀鳝〔在英国撒克逊语中是长矛的意思)是一种淡水鱼,生活于热带河流、美国南部湖泊、中美地区、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长着长长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齿。这种鱼会攻击它所遇见的所有鱼类,捕食时,它会一动不动的装死,直到猎物靠近它时才发起致命的一击,然后围着被咬死的鱼转一至两圈后再将其吃掉。当地渔民都将其视做不祥之物,因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鱼类存在。当地渔民一般都不愿意吃这种鱼,同时它也不太适合食用。 雀鳝全身长了一层菱形鱼鳞,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样异常坚硬,实际上它是由无机盐组成的。许多已灭绝的远古鱼类也有这种鱼鳞。像其他远古鱼类一样,雀鳝体内也长了一个与食道相连的鱼鳔,可用来呼吸。雀鳝卵有巨毒,人类或其他热血动物不慎食用将导致死亡。
盲鳗
盲鳗是惟一一种脊椎类软体动物,它的身体会随海水的流动作各种弯曲状。盲鳗是一种生活于海底泥土中的形体类似于美州鳗的鱼类,其外形与同样古老的腔棘鱼相比显得非常导样。盲鳗生活于深度在100英尺-3150英尺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底中。
⑥ 二叠纪时水中的生物有哪些
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
异齿龙、卞氏兽、水龙兽
在南非晚二叠世地层内发现的小而原始的似蜥蜴的杨氏蜥
没有或目前没有发现 该爬行动物主要出现在三叠纪时期。由于其年代较恐龙还早,被认为不仅是鸟类而且是包括恐龙在内的多数爬行动物的祖先。
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⑦ 远古或者已经灭绝了海洋生物,要很奇特的
Phronima定居慎戎
定居慎戎的体内含有很多水份,身体膨大呈球形使身体比重接近海水,便于在水中浮游,不易下沉。从南北极到热带,全部的海洋,从海的深渊到表层都有戎亚目的种类。大部分种类是广布世界性。
科学家表示,其它很多小型深海动物身体也都呈透明状或者接近透明,以便在漆黑环境下更好地伪装自己。
⑧ 远古时期地球,哪些能称作是“远古巨兽”生物
地球距今已经有40多亿年的历史了,但是在地球刚刚诞生的11年里面,地球上并没有什么生物诞生。直到过了30多亿年。地球上才迎来了生命大爆发,这一次的生命大爆发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寒武纪生命的物种和数量有着非常大的提升,但是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化石来看,从生命诞生刚开始到石炭纪,地球上都没有出现过大型的生物
沧龙虽然是恐龙时代的生物,但是它并不是恐龙。沧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的一种大型的海洋生物。沧龙本身的体型有大有小小的,沧龙体长能有三米多,而大了长龙体长可以达到20米,作为大型的海洋生物,沧龙的牙齿是非常强健的,而且它的牙齿还有倒钩,如果猎物被沧龙咬住的话很难逃脱沧龙的嘴。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曾经出现过这么多的史前巨兽,但是现在这些生物都灭绝了。如果地球的环境没有变化的话,到现在可能还不会有人类出现。
⑨ 古代海洋生物个有什么
你了解恐龙时代的海洋生物吗?
http://tieba..com/f?kz=157880956
http://tieba..com/f?kz=115054632
新闻缘由:
中国电影博物馆于4月1日开始上映美国国家地理最新打造的3D巨幕电影——《海洋之兽3D:史前探险》,这是第一部关于恐龙时代海洋生物的特殊电影。影片以好奇而富有探险精神的长喙龙“多莉”为故事主角,把观众们带回到白垩纪晚期,让人们漫游史上最危险的海洋世界,探索“另类恐龙”——水下爬虫动物的奥秘。影片将科学家考古和古代海洋世界穿插进行,将人类对影片中绝迹的生物所获得的发现展现给观众。本期,就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曾经生活在海洋中的那些令人生畏的生物吧。
蛇颈龙
蛇颈龙生活在三叠纪到白垩纪晚期。它们的头小、颈长、身体宽扁,口很大,口内长有很多细长的锥形牙齿,以捕鱼为生。大多数蛇颈龙的身体长11~15米,个别甚至能达到18米。它们的四肢特化为适于划水的肉质鳍脚,使其既能在水中往来自如,又能爬上岸来休息或产卵繁殖后代。大约在7000多万年前灭绝。
长喙龙
长喙龙是影片的主角,它生活在白垩纪的晚期,属于上龙科爬行动物。长喙龙的嘴巴十分细长,活像一只大鸟,身体有3~5米大小。
长喙龙主要在北美出土,达科它州的内海也曾有它的身影。
沧龙
沧龙是巨型海生爬行类动物,种类较多,小的长4米,大的可达17米。身体细长,四肢呈鳍桨状,尾巴长而扁平,有尾鳍,嘴里长满利齿。在水中游泳时,靠尾巴左右摆动推动身体前进,四肢则用来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早期类型个体较小,后期的个体迅猛增大,很快就成为了与蛇颈龙势均力敌的巨型海怪。
看图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1447939940&z=159300895&pn=0&rn=50&lm=0&word=%C9%FA%CE%EF
部分摘录
旦纪(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5.7亿年)
Sinian Period
从距今34-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而从地球上有了第一个动物到现在可能不超过10亿年),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原始无真核细胞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震旦纪,大约又经过了12亿年到6亿年前,有细胞核、细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现了,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和绿藻,原生动物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腔肠动物了。
震旦纪时生物界的演化较前迅速,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生物群。微古植物群在早震旦世以球藻群为主,并出现了巨囊藻、捷菲鲍里藻等属;宏观藻类以丘阿尔藻、寿县藻和塔乌藻等属为主。至晚震旦世时,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态多样,属种繁多,以刺球藻群中个体较大或一些膜壳具有明显刺状构造的类型最重要。晚震旦世的最大特征是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和门类多样化。伊迪卡拉动物群即出现于这一时期。该动物群是一个以软躯体后生动物为主体的动物群。中国震旦纪地层中发现的主要为蠕形动物和腔肠动物,尤以蠕形动物分布最广。
但这些无思想而未完全发展成熟的生物皆称不上掠食性生物,海洋皇者尚未诞生。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水火之合 2006-12-31 00:2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古代海洋生物中的皇者
寒武纪
1.奇虾类:http://post..com/f?kz=158017157
代表:加拿大奇虾
第一位海洋皇者出现了...
5.3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奇虾了。
它有一对带柄的巨眼,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美丽的大尾扇和一对长长的尾叉。它虽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径的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环状排列的外齿,对那些
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
没有人会认为,在当时的海洋中,奇虾不是“适者”。它可以称得上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能够轻而易举地猎获足够的食物,却没有其它生物可以威胁它的生存...
⑩ 古代海洋有哪些生物
壳椎类多为小型两栖动物,适应于浅水及沼泽生活;最早出现于早石炭世,至古生代末灭绝,从未繁盛过。一般分为三个目:游螈目、小鲵目和缺肢目。小鲵目都是一些适合生存在水边地下或沼泽中的小型的原始两栖动物,而缺肢目则特化成小型、细长而且没有四肢的蛇状两栖动物。游螈目是壳椎类中数量、种类和形态都最为多样化的家族。它们在石炭纪后期开始向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体形细长的鳗鱼状或蛇形两栖动物;另一支则身体和头骨都向着扁平而且宽阔的方向发展,例如二叠纪着名的笠头螈,头骨侧面和顶盖部分的骨骼向侧面极度生长,以至于头骨的后部好像向两侧长出三角形的“角”一样,而且使整个头骨的形状像一顶斗笠,因而被命名为“笠头螈”。笠头螈的身体也是扁平的,而且肢骨又小又弱。显然,这种动物很可能属于底栖形的两栖动物,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呆在小溪或池塘的水底生活的。
迷齿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栖脊椎动物,它们繁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少数种类延续到三叠纪。其锥状牙齿横截面上具有迷路构造,因此得名。头骨由坚硬厚大的骨片组成,因此也称为坚头类。与肉鳍鱼类相比,头骨扁平,骨片减少,舌颌骨退入中耳形成镫骨,具有听凹。此外,它们当中的多数种类体表还有厚重的鳞甲。 迷齿类繁盛的时代,地球上的沼泽、河流和湖泊中到处都有这种动物。在古生代的后期和三叠纪,它们遍布在地球的所有大陆上。迷齿类分为三个目:鱼石螈目、离片椎目和石炭螈目。
蜥螈亚目中的蜥螈是一种特殊的两栖动物,在它身上可以看到即有一些两栖动物的特征,又有一些爬行动物的特征。这种现象为爬行动物起源于两栖动物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两栖类的起源很可能发生在泥盆纪后期。当时,肉鳍鱼类中的某个物种登上了陆地,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适应和进化方向。这是早期脊椎动物的一次冒险,是向它们完全陌生、只能部分适应的新环境跨出的大胆的一步。但是,这种进步的呼吸空气的鱼类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很快就转变成为原始的两栖动物。从此,脊椎动物的进化发展道路上许许多多新的可能性被开发出来了。
有些科学家认为,促使肉鳍鱼类离开水并且登上陆地的动力也许恰恰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这种推测认为,泥盆纪晚期的某些肉鳍鱼类很可能曾经受到过极度干旱的威胁,迫使它们设法寻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继续生存下去,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先爬上干旱的陆地,结果,有些肉鳍鱼类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继续过它们的鱼类生活;大多数探险者很可能悲惨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那些在陆地上学会了新的生活方式的个体及其后代们,它们从此开创了全新的陆地生存空间,摆脱了水域对脊椎动物的限制,为向更高级的进化方向前进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的这种最早登上陆地的脊椎动物是一种叫做“鱼石螈”的原始两栖动物。
鱼石螈的头骨结构坚实,顶盖上的各块骨片的位置和形状都与进步的肉鳍鱼类很相似,当然也更加进步一些。鱼石螈身体上的骨骼特征表现了两栖类和鱼类的奇妙组合,脊椎骨比肉鳍鱼类稍有进步,但是尾巴上却依然保留着像鱼尾一样的鳍条。强壮的肩带、腰带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发育完全的前后肢则表明,鱼石螈已经完全可以靠四肢在地面上各处走动了。从鱼石螈式的祖先开始,两栖类(纲)在适应陆地环境过程中分化出三个亚纲:迷齿亚纲、壳椎亚纲和滑体亚纲。肺鱼类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纪中期的双鳍鱼。在此基础上,肺鱼类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纪曾经比较繁盛,至今只有少数极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澳洲肺鱼是三个地区肺鱼中最原始的,它们生活在昆士兰洲的一河流中,在旱季河流水量减少时就生活在一个个孤立的小水坑中,到水面上来呼吸空气,利用它那分布着许多血管的单个的肺进行呼吸。不过,这种鱼还不能离开水面生活。非洲的肺鱼和南美洲的肺鱼则在它们栖息的河流完全干涸后还能够生存好几个月。当旱季来临时,这些肺鱼就钻进泥里并把自己包裹起来,只留下一到数个小孔与外界通气,以使自己能够进行呼吸。与澳洲肺鱼不同的是,这两种肺鱼都有一对肺。肺鱼呼吸空气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使我们联想到,它们可能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特别是澳洲肺鱼的偶鳍演化的外形很像是细细的腿,它们甚至可以用这样的偶鳍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动身体,这样的身体结构和行为活生生地反应了陆生的四足脊椎动物的早期形态。与其它的鱼类家族相比,肺鱼类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从这一支进化路线的主干发展出了角齿鱼属,它们在三叠纪和随后的整个中生代里曾经广泛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大陆水域里。现代的澳洲肺鱼就是角齿鱼的直接后裔。非洲的肺鱼和南美洲的肺鱼则是从肺鱼亚纲进化主干分化出去的旁支。非洲肺鱼的偶鳍退化成又长又细的鞭状,而南美洲的肺鱼偶鳍也显着缩小,成为相当小的附肢。肺鱼类在南半球大陆上的分布状况使一些地史学家认为这证明了过去南半球的各个大陆曾经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也有的科学家认为,既然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各样的肺鱼曾经遍布世界,那么现代肺鱼的分布情况只是代表了过去一度范围广阔的肺鱼栖息地在现代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