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毒性指标有哪些

生物毒性指标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15 20:18:17

① 毒性的强弱有没有单位衡量

分类方法一:毒性物质的毒性分为五个等级,下面就这五个等级进行说明。
1.“U”:未知 (Unknown)
“U”这个标识适用于以下几个类别的物质:
①在文献中查找不到有关物质的任何毒性信息,人们对此一无所知;
②有基于动物试验的有限信息,但不适用于人的暴露;
③对已出版的毒性数据存疑。
2.“0”:无毒性
“0”这个标识适用于以下类别的物质:
①在任何应用条件下都不会引起伤害的物质;
②仅在最不寻常的条件下或超大剂量应用时才对人产生毒性作用。
3.“1”:轻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不管暴露的程度如何,仅引起对皮肤或黏膜的轻度影响。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或一次性服人,不管吸收的量和暴露的程度,仅产生轻度影响。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质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暴露的程度或大或小,仅引起对皮肤或黏膜的轻度伤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质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暴露的程度或大或小,仅产生轻度伤害。
一般来说,列为“轻度毒性”类的物质在人体中产生的变化是可逆的,会随着暴露的终止,经医治或无需医治而逐渐消失。
4.“2”:中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会引起对皮肤或黏膜的中度影响。上述影响可以起因于几秒的强暴露或几个小时的中度暴露。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或一次性服入,产生中度影响。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质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引起对皮肤或黏膜的中度伤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质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产生中度影响。
列为“中度毒性”类的物质会在人体中产生不可逆的同时也有可逆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还不至于严重到危及生命或造成对身体严重的永久的伤害。
5.“3”:重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引起对皮肤或黏膜的严重损伤,会危及生命或造成对身体的永久伤害。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质一次性连续暴露几秒、几分或几个小时,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或一次性服入,产生会危及生命的严重伤害。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质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引起皮肤或黏膜的不可逆的严重损伤,会危及生命或造成永久伤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质小剂量连续或重复暴露持续数日、数月或数年,通过呼吸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能够致死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伤。
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是根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划分的。
①“0”:无毒性,LD50>15 g·kg-1;
②“1”:实际无毒性,5 g·kg-1<LD50<15 g·kg-1;
③“2”:轻度毒性,0.5 g·kg-1<LD50<5 g·kg-1;
④“3”:中度毒性,50 mg·kg-1<LD50<500 mg·kg-1;
⑤“4”:毒性,LD50<50 mg·kg-1。

分类方法二:
【毒性等级划分(针对正常人)】【古代十大毒药】
毒性, 毒药, 正常人, 等级
6级 剧毒 少于5mg/kg 少于7滴
5级 极毒 5-50mg/kg 7滴至1勺
4级 很毒 50-500mg/kg 1勺至1盎司
3级 有毒 0.5-5g/kg 1盎司至1品脱或1磅
2级 轻毒 5-15g/kg 1品脱至1夸脱
1级 微毒 15g/kg以上 1夸脱或2.2镑以上
【古代十大毒药】
★1.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2.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3.番木鳖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躁、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4.鹤顶红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着名的砒霜。“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5.天然砒霜化学成分As2 O3,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 单晶晶形为八面体, 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乳状。 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 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 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6.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责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7.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 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 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 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8.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9.乌头,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叶互生,革质,卵圆形,三裂,两则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边沿有缺刻。5萼圆锥花序,花瓣2,果实为长圆形,花期6-7月、果7-8月。辽、豫、鲁、甘、陕、浙、赣、徽、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
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10.见血封喉又名“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
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② 水质生物综合毒性分析仪监测什么指标

水质安全106项检测指标与仪器——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修订了8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大肠埃希氏菌、耐热大肠菌群、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修订了总大肠菌群

③ 毒性试验的主要分类

免疫毒理学试验是观察药物对试验动物免疫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影响的机理。通过试验观察动物的免疫功能是否受到抑制或产生免疫缺陷;是否降低了机体抵抗力;是否产生变态反应;以及可能引起这些反应的原因。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来源于外周血或脾脏的T细胞在对特异性抗原的反应中能够产生母细胞激化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实验用来评价T细胞识别同源淋巴细胞上外来抗原的能力,因此是一种检测细胞介导的识别移植器官或肿瘤细胞是否为异物的能力的间接方法。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试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介导的试验)能够确定细胞毒T细胞溶解致敏的同源性靶细胞或特异性靶细胞的能力。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为表达DTH的验证反应,免疫系统必须能够识别及处理抗原,促进T细胞的母细胞化及增殖,使记忆T细胞向抗原暴露的激发部位迁移,继而产生炎症调节因子和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因此,通过检测针对某种抗原的DTH反应,就可以对细胞免疫的传入(抗原识别及处理)和传出(产生淋巴因子)两种功能状态进行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动物接受药物1-2次(间歇时间为6-8小时),观察给药后动物7-14天内所产生的急性中毒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可确定被研究药物的毒性程度,即剂量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亦可以比较被研究对象与其他已知急性毒性物的相对毒性程度,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出现毒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就可以确定药物不同接触途径的相对危害。 生殖毒性试验是评价受试物对哺乳动物(啮齿类大鼠为首选)生殖的影响。与其他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资料综合比较,以推测受试物对人的生殖可能产生的毒性或危害性。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大鼠一般生殖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交配前,雄大鼠60天,雌大鼠14天,每天一次,连续给药;雌大鼠交配后继续给药至妊娠后20天。
观察受试品各剂量组对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受孕率、死胎数、活胎数、活胎重量、外观、内脏及骨骼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大鼠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对雌性大鼠受孕后的第6-15天连续给药。观察受试品对胎仔外观、体重、身长、尾长、内脏和骨骼等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围产期毒性试验大鼠围产期毒性试验:按受试品剂量分组皮下注射给药,给药时间为孕鼠妊娠15天开始至分娩后28天,观察受试品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大鼠胚胎后期生长发育、母鼠分娩、以及新生F1代大鼠的生理发育指标、神经反射发育指标和生殖功能,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遗传毒性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这种遗传学改变仅在复杂的恶性肿瘤发展变化过程中起了部分作用)。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还与肿瘤发生有关和可提示生殖细胞发生非整倍体的潜在性。在检测这些类别损伤的试验中呈阳性的化合物为潜在人类致癌剂和/或致突变剂。
由于在人体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遗传性疾病尚难以证明有类似的关系,故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
但是,因为已经确定生殖细胞突变与人类疾病有关,所以对可能引起可遗传效应的化合物与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应引起同样的关注;此外,这些试验的结果可能还有助于致癌性试验分析。
遗传毒性研究在药物研发中处于比较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药物筛选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将影响到药物开发的进程。
一般而言,根据其检测的遗传学终点可分为4种类型:检测基因突变;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染色体组畸变;检测DNA原始损伤。 长期细胞毒性试验一般是在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观察评价动物反复给予受试物后,机体产生毒性反应的特征及其毒性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主要毒性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
受试物长期毒性试验的目的是提供受试物的无毒性反应剂量和临床主要检测指标,为制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参考资料。
因此长期毒性试验的设计 最好能包括神经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相关的形态学指标的监测,还应注意受试物再组织中可能的蓄积,以及通过其他机制产生的延缓毒性作用等。

④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有哪些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三项,分别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


一、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它可以反应食品的新鲜度、被细菌污染的程度、生产过程中食品是否变质和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等。它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2、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一些中间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3、致病菌


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例如: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蛋与蛋制品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


4、霉菌及其毒素


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例如:曲霉属的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酶属的桔青酶、岛青酶等,镰刀酶属的串珠镰刀酶,禾谷镰刀酶等等。


5、其它指标


微生物指标还应包括病毒,肝炎病毒、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猪水泡病毒等;另外,从食品检验的角度考虑,寄生虫也被很多学者列为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如旋毛虫,囊尾蚴,住肉孢子虫、蛔虫,肺吸虫,弓形体,螨,姜片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等等 。

⑤ 化妆品毒理测试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具体依照什么标准做呢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规范了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的毒理学检测要求。

同时,我国对特殊化妆品和普通化妆品分别实行注册和备案制度,根据国家药监局在2021年2月26日发布,202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要求,注册备案提交的产品检验报告中应包含微生物与理化检验、毒理学试验、人体安全性试验报告和人体功效试验报告。

哪家机构开展化妆品毒理测试?

中科检测

化妆品毒理检测标准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
化妆品卫生规范 2007版

化妆品毒理检测指标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4、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
5、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6、皮肤光毒性试验
7、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8、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9、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亚慢性经口/皮毒性试验
11、慢性毒性/致癌性结合试验

⑥ 水生生物慢性毒性试验的有关指标

生长率是慢性毒性试验常规测定的指标。污染物对生物摄食、消化、吸收和代谢等生理活动的影响,都在生长率上得到反映,反过来生长状况可以反映水质状况。多数污染物在低浓度时对生物生长有害,例如水中含有铜、铬、铅、狄氏剂、六氯苯、五氯酚钠、亚硝酸钠、聚氯联苯、酚、游离氯、氯胺和洗涤剂等可使溶解氧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生长。有些污染物对生物生长没有明显影响,如鱼类的DDT慢性中毒对生长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少数污染物,如低浓度的锌反而有刺激生物生长的作用。另外,低浓度污染物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生物种类而异,例如原油污染对虾和牡蛎的生长没有影响,对鱼和藻类的生长却有抑制作用。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生物的生理调节作用,污染物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具有暂时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延长,生长可得到补偿。如幼鱼在含铜的水体中,前10天生长受到影响,比在无污染水体中生长缓慢;由于对环境逐渐适应,20天后生长能力可得到完全恢复,并且赶上在无污染水体中的生长速度用聚氯联苯处理幼鱼48天,生长明显下降,但到了128天,生长状况同对照组的鱼并无差异。试验时除测定生物的体长和体重外,有时用测定骨胶原或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 (DNA)之比作为生长指标。同测定体长、体重相比,测定食物转化效率更有意义。
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繁殖过程有多方面的危害。以繁殖为指标得出的安全浓度,通常只有急性试验所得的(LC50)的1/100至1/10,甚至只有 1/500至1/200鱼类产卵量的降低是一些重金属慢性中毒的灵敏指标。如0.18 毫克/升的锌使雌鱼产卵次数明显减少,产卵量不到正常鱼的1/5;0.33微克/升的铜,使雌鱼完全不产卵。影响产卵的浓度低于影响存活和生长的浓度。产卵量的降低表明性腺发育过程受到危害。镉使雄鱼精巢出血坏死。六氯苯使雌鱼出现大量闭锁细胞,卵黄的形成受到抑制。西维因、敌敌畏使鱼卵黄处于重新吸收状态。硫酸二甲酯 (DMS)使鱼的二级卵母细胞核内的核仁变大,数目增加,位置改变,RNA含量比正常的高1/5,配子发生过程受到抑制。

⑦ 水质监测的常规五项指标是哪些

污水的五个检测项目一般是pH值检测、SS项目检测、氨氮检测、BOD检测和COD检测。

这些项目的测试内容如下:

1、PH值检测:指pH测试,也指氢离子浓度指数,即污水中氢离子总数与总物质含量的比值。

2、SS项目检测:指水中悬浮物的检测,包括不溶性无机物、有机物、砂、粘土、微生物等。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3、氨氮检测:氨氮是指水中游离氨和铵离子形式的氮,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它是水体中的主要OD污染物,对鱼类和某些水生生物具有毒性。

4、BOD检测:指生化需氧量的检测。生化需氧量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分解一定水量水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重要指标。

5、COD检测:化学需氧量检测是测定水样中需要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的化学方法,可以通过减少水中的物质来反映污染程度。


污水分类:

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并被生活废料所污染的水。其水质、水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夏季用水相对较多,浓度低;冬季相应量少,浓度高。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是它有适合微生物繁殖的条件,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从卫生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危害性。

2、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是在工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工业废水可分为生产污水与生产废水。生产污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也包括热污染(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温超过60℃的水);生产废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但未直接参与生产工艺、未被生产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或只是温度少有上升的水。生

产污水需要进行净化处理;生产废水不需要净化处理或仅需做简单的处理,如冷却处理。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的混合污水称为城市污水。

3、初期雨水

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是指初期雨水。由于初期雨水冲刷了地表的各种污染物,污染程度很高,故宜作净化处理。

4、水体受污染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工业废水,是工业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业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废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厂种类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同类工厂,生产过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质和量也不一样。工业除了排出的废水直接注入水体引起污染外,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体。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污水

⑧ 您好!请问您是毒理学教师吗本人将从事毒理生态学检测的工作,希望请教!

我来帮你回答,生态毒理学主要分为,生物毒性、生物降解、环境行为及药物残留等方面,主要评价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生物毒性检测指标是药物对水生生物及陆生生物等的毒性以LC50或EC50值来评价。生物降解主要评价样品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等。如还有不懂可发邮件咨询ssyg@gmail。

⑨ 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等级有哪几类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可以分为:

高毒:<0.1mg/L;

中等毒性:0.1~1.0mg/L;

低毒:1.0mg/L。

三唑磷是一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稻区使用广泛的有机磷杀虫剂,用于防治水稻螟虫,许多农民还用它来清理鱼塘。甲基异柳磷是近年来引入水田的,用于防治稻水象甲的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李少南比较了三唑磷和甲基异柳磷对家养鱼种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淡水白鲳(Colossomabrachypomum),以及野生的麦穗鱼(Peseudorasoboraparv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对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穗鱼的96hLC50分别为1.46、1.34、0.14mg/L,而三唑磷对上述3种鱼的96hLC50分别为0.035、0.060、0.008mg/L。按照上述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甲基异柳磷对尼罗罗非鱼和淡水白鲳属于低毒,对麦穗鱼属于中等毒性,而三唑磷对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穗鱼均为高毒。金彩杏等(2002)检测了三唑磷对4种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表明48h半致死浓度介于0.004~0.090mg/L,可见对海洋鱼类,三唑磷亦属于高毒农药。

王朝晖等综述了我国常见的9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原药及其制剂对5种鱼和隆线蚤的急性毒性。其中6种带氰基的菊酯对鲫鱼、鲤鱼、食蚊鱼的48~96hLC50介于0.12~7.21μg/L之间,它们对大鳞副泥鳅的48hLC50介于105.49~10.55μg/L之间,对隆线蚤的48hLC50介于0.069~0.56μg/L之间。3种不带氰基的菊酯对上述5种鱼和隆线蚤的48~96hLC50介于32.45~882.6μg/L之间。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①菊酯类杀虫剂对水生动物高毒甚至剧毒,其中带氰基的菊酯类杀虫剂毒性更高;②鱼类当中泥鳅耐药性较强;③水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鱼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鱼类致毒的原因可能与鳃中Na+、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有关。

三唑磷对卤虫、南美白对虾、泥蚶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三唑磷对卤虫的24hLC50为1.64mg/L,48hLC50为0.8mg/L;对南美白对虾仔虾的48hLC50为3.2μg/L,96hLC50为1.1μg/L;对泥蚶的48hLC50为21.0mg/L,96hLC50为10.2mg/L。可见三唑磷对南美白对虾为高毒农药,对卤虫中等毒性,而对泥蚶低毒。

已知有机磷杀虫剂是AChE抑制剂。Sorsa等分别检测了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有机磷杀虫剂杀螟硫磷之中的食蚊鱼(1999)和麦穗鱼(2000)脑AChE的残留活性。Sorsa(2000)还以麦穗鱼和食蚊鱼为试验材料,检测了亚致死剂量的杀螟硫磷对肝脏的重要解毒酶之一,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se)的影响。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杀螟硫磷在远低于致死浓度的剂量下,即能够明显抑制AChE和GSTase的活性。因此可以用酶指标预警有机磷杀虫剂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李少南等(1997)的测定发现,来自同一科的鱼,AChE的反应动力学相似,而不同科的鱼,反应动力学存在差异。谢显传等(2003)的研究表明,鱼类之间AChE粗酶液抗抑制性的差异很可能取决于脑组织内酶的含量,而酶在反应动力学上的差异,有可能是与酶相结合的杂质造成的。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以酶指标预测鱼类对有机磷农药敏感性时,酶源的纯度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顾晓军等(2000a)研究了水温对马拉硫磷AChE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7℃下麦穗鱼接触1mg/L马拉硫磷48h后,其脑AChE活性下降40%。然而在20~22℃下,麦穗鱼接触同样浓度马拉硫磷48h,其脑AChE活性下降70%。可见鱼类在水温高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有机磷中毒。

(2)藻类。张爱云和蔡道基(1986)根据大多数农药的田间用量,以EC50(6d)为基准,将农药对水藻的毒性等级做出以下划分:

高毒:<0.3mg/L;

中等毒性:0.3~3.0mg/L;

低毒:3.0mg/L。

有机磷杀虫剂对藻类毒性的大小,与其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认为,脂溶性较强,容易渗入藻类细胞膜的农药分子毒性相对较强。邹立等(1998)通过测定发现,含有苯环结构的有机磷农药毒性大于不含苯环结构的有机磷农药。辛硫磷分子中不但有苯环结构,而且有氰基,因此辛硫磷对水藻的毒性特别高。

对于动物,包括水生动物而言,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是AChE的抑制剂,导致神经传导的阻断,最终造成动物死亡。但是,有机磷农药对藻类有不同的致毒机理。沈国兴等(1999)认为,有机磷农药对藻类的毒性主要在于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改变呼吸作用以及固氮作用,从而影响藻类的生理进程。

唐学玺等(1998)观察到对硫磷对海洋微藻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严重的抑制效应,并研究了3种有机磷杀虫剂——久效磷、对硫磷和辛硫磷对三角褐指藻的影响。3种农药对三角褐指藻72h半抑制剂量(EC50)分别为9.74mg/L、8.20mg/L和1.52mg/L。在相应的半抑制剂量下,3种农药均能引起藻细胞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增加、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增强。研究认为,有机磷农药的胁迫对藻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了损害,诱导了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引发活性氧介导的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进而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需氧生物发展了抗氧化防御系统,其组成包括酶促和非酶促成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可被该系统所控制,使体内的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污染物的胁迫下,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会被破坏,体内活性氧过量产生与积累,进而对细胞造成伤害。

谢荣等(2000)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试验材料,丙溴磷为供试药剂,对有机磷胁迫下二种海洋微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酶促成分中的一种重要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非酶促成分中两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6mg/L(EC50)和10mg/L丙溴磷胁迫下,微藻的GPx活性呈现下降趋势,GSH和CAR含量也表现为下降趋势,并且胁迫的时间越长、胁迫的强度越大,它们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陈碧鹃等(1997)测定了氰戊菊酯和胺菊酯对金藻、小球藻、紫贻贝、扇贝的毒性。两种农药对藻类和贝类的96hEC50(LC50)介于0.30~2.34mg/L之间。按照张爱云和蔡道基(1986)的毒性划分标准,拟除虫菊酯对水藻的毒性属于中毒。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大多数农药对藻类抑制生长所需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在自然环境中如湖泊、河流、土壤中可能达到的浓度,因而不会对藻类带来急性毒害。然而在低浓度下,农药会对藻类产生慢性毒害,或者刺激藻类生长,进而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产生影响。

(3)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害。杨赓等(2003)测定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和21d慢性毒性。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不高,48hLC50高达33.2mg/L。按照蔡道基等(1987)对鱼类的毒性划分标准属低毒农药。但是,以生存为指标的21d慢性实验测得的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最大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为0.75mg/L,远低于其48hLC50。在0.75mg/L的浓度下,F1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别为50.0%和63.3%。在同样浓度下,F2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别为66.7%和83.3%。可见仅凭借急性毒性数据难以对农药的实际危害作出充分估计。

郑永华等(1999)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为材料,在20℃条件下应用半静态方法进行了甲氰菊酯的急性毒性试验,并在亚急性暴露下研究了甲氰菊酯对鱼体器官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甲氰菊酯对鲫鱼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011mg/L。在亚急性暴露中,大于0.0014mg/L的甲氰菊酯试验溶液对鲫鱼的肝脏有明显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还显示,甲氰菊酯对鲫鱼的NOEC为0.0007mg/L,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0.0014mg/L,其最大允许浓度(MATC)估计为0.001mg/L,比48h低一个数量级。

(4)联合毒性。随着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日益普遍,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它们往往联合作用于水生生物。谢荣等(1999)以三角褐指藻、盐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实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和重金属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毒性比1∶1的情况下,丙溴磷——铜联合毒性相加指数(AI)对三种藻分别为-0.462、-0.557和-0.702,均为颉颃作用。

李少南等(1996)检测了有机磷杀虫剂的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对鱼类马拉硫磷敏感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见表。

马拉硫磷对几种鱼的96hLC50(mg/L)

从表所列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TPP对所测鱼类均具有增效作用。PBO的作用效果则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对鲤科的麦穗鱼和金鱼,PBO具有微弱的增效作用,而对鳉科的食蚊鱼和鲑科的虹鳟,PBO使马拉硫磷毒性降低。

钱芸等(2000)采用体内染毒的方法,以鲤鱼脑AChE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与同属有机磷农药的氧乐果、甲胺磷和与属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涕灭威之间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农药之间均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但是两种农药以不同比例加入,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明显差别。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之间(如涕灭威/对硫磷)的协同作用要强于同类之间的作用。

顾晓军等研究了马拉硫磷与作用于神经细胞氯离子通道的杀虫剂氟虫腈对麦穗鱼脑AChE的共同影响。在活体状态下,氟虫腈对AChE没有影响,但当鱼被移到不含马拉硫磷的水中之后,先前接触过氟虫腈的鱼,脑AChE活性恢复慢。这对鱼类生活能力的恢复显然有不利影响。顾晓军等的研究还表明,氟虫腈对AChE恢复的阻碍在较高的水温下更为明显。

阅读全文

与生物毒性指标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