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见的生物标志物有哪些
常见的生物标志物一般来说比如打油漆或者说是给他脚板一些东西,大部分标记的方法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给他进行一些标记。
② 生物的标志
生物进化标志就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很多,包括迁入迁出导致的,但生物进化的标志就是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金太阳主编amlzm
③ 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
盐湖盆地特殊的沉积环境及生态条件和有机质生源构成,决定了由这一特定环境形成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常具有特殊的生物标志物组合,这在链烷烃和环状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上均充分得到了印证。
一、链烷烃系列
与盐湖盆地的烃源岩一样,未—低熟原油中的链烷烃主要包括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其他支链烷烃的丰度相对较低。
1.正构烷烃系列
图5-3 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
图5-3是江汉盐湖盆地不同未—低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图。依据其分布特征可分成三大类,其一是以产自光明台构造潜一段未成熟油为代表,正构烷烃系列呈现出双峰态分布,前峰群主峰碳数为nC15和nC17,后峰群主峰碳数为nC28,且前后两峰群丰度相当,这类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奇偶优势不明显,OEP 和CPI值介于1~1.16 之间,且具有轻重比低(<1.0)的特征(表5-3);其二是以产自广华构造的潜一段未成熟油为代表,这类原油中的正构烷烃系列基本呈单峰态,主峰碳数nC17,且有一定的偶碳优势,CPI、OEP值小于1.0,轻重比也相对较高(>1.0);其三是以产自王场油田的高含硫的重质原油为代表,其正构烷烃系列也呈现出双峰态分布,前主峰为nC17,后主峰为nC28,且前主峰群的相对丰度明显低于后峰群,其轻重比异常低。另一最显着的特点是这类原油nC20~nC30之间正构烷烃具有强烈的偶碳优势,其CPI值<0.7,OEP值小于0.8,而表征偶碳优势强弱的CPI1值则高达1.70。这一系列的特征均表明这类原油比较特殊,其烃源岩的性质及形成的环境均不同于该盆地一般意义上的未—低熟油。
表5-3 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链烷烃地比参数
未—低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分布特征主要是由其烃源岩的性质和有机质生源构成决定,双峰态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一般认为指示了低等生物藻类和陆源有机质的双重贡献。但对于
2.类异戊二烯烷烃
与盐湖盆地烃源岩相似,盐湖盆地的未—低熟油具有强的植烷优势和异常低的姥植比。就江汉盐湖盆地而言,极大多数未—低熟油的Pr/Ph比值<0.30,而 Ph/nC18值>4.0,Pr/nC17值<1.0(见表5-2)。但仔细对比不同构造位置产出的未—低熟油其类异戊二烯烷烃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产自王场油田的那些重质富硫原油,其植烷优势最强烈,Pr/Ph 值<0.1,而光明台构造的未成熟油和广华构造潜一段未成熟油的Pr/Ph值相当,介于0.2~0.23 之间。不同原油中Pr/Ph、Pr/nC17和Ph/nC18相对组成的三角图更直观地反映出了不同原油中植烷、姥姣烷及其与相邻正构烷烃相对组成特征的异同(图5-4)。在那些油质重、含硫量高,正构烷烃系列具有明显偶碳优势的原油中其植烷优势最显着,反之植烷优势则越弱。
图5-4 不同原油中Pr/Ph、Pr/nC17和Ph/nC18相对组成三角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所分析研究的原油样品中,类异戊二烯烷烃基本均由植烷系列(iC13~iC20)组成,
二、环状生物标志物
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的环状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环萜烷系列、藿烷和藿烯系列、伽马蜡烷和甾烷系列和三芳甾烷系列,其分布与组成与原油的成因及相对演化程度的高低有关。
1.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
在所研究的江汉盐湖盆地的未—低熟油中,检测到13β(H),14α(H)和13α(H),14α(H)两个系列的三环萜烷以及C24四环萜烷,但是在相对热演化程度不同的原油中,这两个系列三环萜烷相对丰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在相对演化程度很低的未成熟油中,两个系列的三环萜烷均很发育,13α(H),14α(H)的丰度相当于13β(H),14α(H)丰度的一半,如光明台和广华构造的潜一段原油。随原油相对演化程度的升高,13α(H),14α(H)三环萜烷系列的丰度逐渐下降,直到完全消失,而13β(H),14α(H)三环萜烷系列则逐渐升高(图5-5),值得注意的是同碳数两种构型的三环萜烷同系物的比值与甾萜烷成熟度参数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图5-6)。其内在的原因是13α(H),14α(H)构型三环萜烷是一种热稳定性很低的生物标志物,对成熟度的微小变化极为敏感,而13β(H),14α(H)构型的三环萜烷是一种热稳定性很高的化合物,它对成熟度变化的敏感性则很低。结果随原油成熟度的升高,两种构型三环萜烷的比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13α(H),14α(H)构型的三环萜烷大多出现在镜质体反射率Ro<0.6%的未成熟样品中,因此,13α(H),14α(H)与13β(H),14α(H)两种构型的比值是一个适用于反映低演化阶段原油和烃源岩中有机质相对演化程度高低的成熟度参数。
图5-5 江汉盐湖盆地不同原油中两种构型三环萜烷系列分布特征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江汉盆地的未—低熟原油中均富含C24四环萜烷,但没有检测到其他四环化合物,它与相邻的C26三环萜烷的比值均大于1.0,这与文献报道的蒸发岩盆地原油中C24四环萜烷组成特征是一致的(Cannan等,1986;Hite 和Arders,1991)。而在一般的湖相成因的未熟油中,C24四环萜烷的相对丰度则是较低的。因此,富含C24四环萜烷可能是盐湖盆地原油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图5-6 不同原油中甾萜烷成熟度参数与两种构型三环萜烷比值的关系图
2.藿烷系列和伽马蜡烷
藿烷和藿烯系列是一类代表细菌生源的生物标志物,它在江汉盐湖盆地的未—低熟油中丰度较高,表征细菌在盐湖盆地烃源岩油气生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的藿烷系列及伽马蜡烷的分布与组成特征较为相似,均表现出C30藿烷和伽马蜡烷是三萜烷中的优势组分,C27和C29降藿烷的丰度相对较低(图5-7)。
Ts和Tm相对组成受制于成熟度和沉积环境的性质,Ts相对丰度低是盐湖盆地未—低熟油的共同特征。实际上,高盐度强还原的沉积环境是不利于Ts形成的。C31~C35升藿烷系列组成中,C35五升藿烷丰度的高低常与沉积环境还原的程度密切相关,在C31、C33和C35升藿烷碳数组成三角图中(图5-8),产自王场油田的重质富硫原油富含C35五升藿烷,它们分布在C35五升藿烷介于40%~50%的范围内,而其他原油则分布在30%~40%的区间。这一现象揭示出富硫原油形成的环境其还原性强于其他含硫量相对较低的原油,而早期成岩阶段硫与有机质结合(分子间或分子内)可能是细菌藿烷四醇骨架得以保存,然后经硫—硫和硫—碳键断裂形成C35五升藿烷的内在原因。
伽马蜡烷是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标志物,它常是m/z191质量色谱图上的最高峰。如在王场油田富硫重质原油中,其丰度是C30藿烷的三倍,在其他原油中伽马蜡烷的丰度与C30藿烷丰度相当(图5-7)。而我国东部其他非盐湖相盆地所产的未—低熟油中,伽马蜡烷的丰度不高,它与藿烷的比值通常小于0.3(王铁冠等,1995)。这一现象揭示出盐湖环境适宜于原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它在盐湖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生烃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伽马蜡烷含量高是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上的又一重要特征。
图5-7 江汉盐湖盆地不同未—低熟油中三萜烷系列分布特征
图中G代表伽马蜡烷(黑峰)
图5-8 江汉盐湖盆地不同原油中C31,C33和C35升藿烷相对组成三角图
在不同生物标志物比值的关系图中(图5-9),姥植比(Pr/Ph)与伽马蜡烷/C30藿烷和升藿烷指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低的姥植比与高的伽马蜡烷和强的升藿烷指数的形成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而高的盐度和强还原的沉积环境则是强植烷优势,高含量伽马蜡烷以及丰富的C31五升藿烷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低的Pr/Ph比,高的伽马蜡烷/C30藿烷以及高的升藿烷指数是判别盐湖沉积环境及由此环境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的重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
图5-9 江汉盐湖盆地中Pr/Ph与伽马蜡烷/C30藿烷和升藿烷指数间的关系图
此外,在所研究的未—低熟油中,普遍检测到了17(12)-藿烯系列标志物,但其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不足藿烷系列的1%,但17(21)藿烯系列在未—低熟油中的普遍存在,更进一步证实这些原油的低成熟性。
3.甾烷
甾烷是一类源于真核生物的生物标志物,C27甾烷和C29甾烷分别对应于低等生物藻类的生源输入和高等植物生源输入的贡献。因此,强的C27甾烷优势往往指示藻类的贡献大,而C29甾烷的优势往往与大量的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有关。
就江汉盐湖盆地的未—低熟油而言,普遍都存在C27甾烷的优势,其相对丰度介于40%~70%之间,而C29甾烷的含量相对较低,一般介于30%~40%之间(图5-10),反映出在盐湖盆地中藻类对生烃的贡献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在某一地质时期盐湖环境得以形成表明当时地表径流带来的淡水的影响较小,如果没有地表径流的注入或很少注入,盆地中陆源有机质供应就会变得相当馈乏。在这种情况下,盐湖盆地烃源岩中生烃的主要原始母质就是那些适宜在这一特定沉积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生存的低等生物如蓝绿藻类、硅藻、绿藻、细菌和古细菌等一些耐盐的生物。由此可见,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富含C27甾烷也是由这一特定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
图5-10 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甾烷碳数组成三角图
仔细对比发现,在不同原油中甾烷碳数组成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富硫的重质原油中特别富含C27甾烷,如王场油田的高硫原油,而且不同原油中C27甾烷相对丰度的变化与正构烷烃的CPI、伽马蜡烷/C30藿烷和升藿烷指数〔C35/(C31~C35)〕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与Pr/Ph值之间则呈现出负相关性,且相关性均很高(图5-11)。这一现象更进一步佐证了盐湖盆地原油中甾烷碳数组成特征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烃源岩形成的环境的性质及由此环境决定的古生态条件是控制原油甾烷碳数组成的内在原因。
图5-11 江汉盐湖盆地未—低熟油中C27/C29甾烷比值与其他生物标志物参数间的关系图
三、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
为了比较不同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浓度的差异,借助于内标化合物,分别计算了所研究的几个原油中藿烷、伽马蜡烷、三环萜烷和甾烷以及单芳甾烷绝对浓度,图5-12则是不同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变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产自光明台和广华油田潜一段的典型未成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均较高,而在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原油中(仍属低成熟油)各类物标志物的浓度则明显下降,尤其是藿烷和单芳甾烷系列,这一现象反映出未成熟原油是一种特殊成因的原油,由于它是有机质在热演化早期阶段由生物类脂物直接生成的,没有受到后期由干酪根热降解的生烃稀释的影响,因而其中所包含的具有成因意义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就高;而对于成熟度较高的原油而言,其中不但含有由生物类脂物直接生成的各类生物标志物,同时也包含一部分干酪根中由低活化能基团转变来的烃类物质,因而其浓度相对较低。因此,未成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浓度高,也是由其成熟度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取自王场油田的两个特别富含硫的重质原油中,除伽马蜡烷外的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异常的低,与具有相当演化程度的原油相比,其各生物标志物浓度只有1/4~1/20,取而代之的是这类原油的芳烃馏分中存在丰富的各类有机硫化物,其中包括一些含硫的藿烷和甾烷(见第三节)。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富硫原油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异常低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可能暗示了硫在早期成岩阶段与有机质结合形成了大量的含硫大分子。含硫大分子的形成降低了那些含氧基因的生物前身物直接经脱官能团形成相应生物标志物的概率,结果导致生物标志物的浓度下降。同时它给我们提供的另一重要信息是硫与有机质发生键合的时间可能早于生物类脂物的脱官能团作用,或者是在这一阶段硫与有机质发生键合较生物类脂物的脱官能团作用更容易进行。
图5-12 江汉盐湖盆地不同未—低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1—潜深10井;2—明斜4-2井;3—广27井;4—王14井;5—王31-12井;6—王31-6井;7—王8-1井;8—潭34井;9—王4-5-1井;10—潜深5井;11—王3井
如上所述,不同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了不同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呢?图5-13是所研究的原油中C2920S/(20S+20R)成熟度参数与各类生物标志物浓度间的关系图。除了上述王场油田两个原油外,它们之间存在良好的负相关性,突出表现为未成熟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明显较其他原油中高,反映出它是一个特殊成因类型的原油。因此,完全有可能依据原油中各类标志物的绝对浓度来判断原油的成熟度,而且结论可能更加可靠。有研究表明,当成熟原油受到微量未熟沥青的浸染时,其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就会显示出低成熟性,但此时如果有该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的信息就不难澄清浸染这一问题,因为微量的浸染不会掩盖成熟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低这一基本事实。
图5-13 江汉盐湖盆地原油中C2920S/(20S+20R)
与各类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间的关系
④ 环境污染作用人体后产生的生物标志物包括哪些
生物学标志又称生物标志物或生物学标记。 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
所致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接触生物学标志包括内剂量(如化学物原型或其代谢物)和生物效应剂量(如蛋白质加合物、DNA加合物等)两类标志物。接触生物学标志如与外剂量相关或与毒效应强度相关,可用于评价接触水平或建立生物阈限值。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检测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敏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如化学物接触者体内代谢酶、修复酶及靶分子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属遗传易感性标志物。环境因素作为应激原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及适应能力,亦可影响机体的易感性。易感性生物学标志可用以筛检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⑤ 生物学标志有哪些
不是很清楚你的问题
是这个吗? 希望对你有帮助满意谢谢采纳
定义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是食品毒理学的范畴。
分类1:接触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2: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标志,包括反映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及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3:易感性生物学(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包括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意义通过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研究生物学标志并推广到人体和人群研究,生物学标志可能成为评价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有力工具。接触标志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接触量;效应标志可将人体接触与环境引起的疾病提供联系,可用于确定剂量—反应关系和有助于在高剂量接触下获得的动物实验资料外推剂量接触的危险度;易感性标志可鉴定筛选易感个体和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生物学标志(biological markers,biomarkers)是宿主生物材料(如人类的组织,细胞与体液)中可测量的细胞的,生物化学的,免疫的或分子的结构,性状和数量及其变换。这种可测量的物质是信息实体,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代表着从暴露到疾病过程的一个个信导。
⑥ 生物学标志
生物学标志(biological indicator)是古气候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标志。生物对气候变化很敏感,随着气候的变化生物会发生迁移和兴衰,乃至灭绝。对现代生物研究表明,生物的类型、形态、分布与气候(气温、降雨、湿度)和环境(海洋、沙漠、草原、水温、盐度等)密切相关,不同的生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四纪的古生物与现今的生物很相近,有不少是同种或亚种,因此利用这些古生物(化石)与现代生物的对比可恢复第四纪时期的气候面貌。
1. 植物化石标志
在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物化石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植物的枝干和叶子的化石; 二是植物种子的花粉(pollen)和孢子(spore)化石。但它们在沉积物中被发现的几率很不相同,植物枝干和叶子化石不是很常见的,而植物的孢粉(spore-pollen)却很常见,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第四纪沉积物中,只是由于形成沉积物的环境不同可造成植物孢粉种类出现差异及含量丰沛的不同,所以在第四纪气候研究中更多地是利用孢粉。
尽管植物的枝干和叶子化石不常见,但在指示气候特征上具有较大的意义,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植物枝干和叶子化石的保存地与植物的生长地相距不会太远,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化石产地的古气候特点,如在某地点发现了云杉(Picea)和冷杉(Abies)的枝干和树叶化石,那么这个地点在那个时期是相当寒冷的,因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云杉和冷杉生长上限的年均温度约 6℃。根据对现代植物形态和分布的研究,植物的叶相、种类与生长环境(气候类型,气温和降雨)密切相关。总体而言,植物叶面越大表明气温越高,反之就气温越低,所以从热带雨林到高寒地区的森林,大叶面的树种所占比例是降低的(表 11-1)。在暗针叶林中,针叶树种就占绝对优势。另外,叶缘的形态、表面特征、叶脉等也与气温和降水相关(表 11-1),若降雨量和气温高,全缘叶型植物所占比例就越高,而浅裂型和锯齿型叶缘的树种会随着气温的降低其含量增加。在热带雨林地区,多数植物的叶面比较光滑、细腻,叶脉密度也较小;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雨量较少的地区,植物叶面一般比较粗糙,具纤维状毛,叶脉密度大。树木年轮的宽窄也能指示气候变化,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年轮宽,而干冷气候形成的年轮窄。植物的这些现象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特征,因此我们对植物叶化石的形态研究有助于重建第四纪的古气候。
表 11-1 植物的叶级和叶缘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在植物化石的标志中,孢粉利用得最普遍,相对而言孢粉也最易获得。在利用孢粉研究第四纪古气候时,通常采用的是孢粉组合,单是一、二种孢粉其指示意义不大,因为孢粉不像植物的枝干,它可以随风或流水扩散到较远的地方,像松(Pinus)的花粉可以散落到松林以外上千千米远的地方。一个孢粉组合是由多种植物孢粉构成的,有木本花粉、草本花粉和蕨类孢子(图 11-1),它们当中可能有喜暖的植物,喜干的植物,也有广布的植物(表 11-2),但是在一个组合中有优势植物种,它们是恢复古气候的主要标志。因此孢粉组合反映的是一个植物群落,不同的植物群落与不同的气候类型相适应,如热带雨林、温带雨林、暗针叶林、干旱草原、高山草甸等都有自身的植物组合特点,有它的优势种,代表的是一定的气候类型(降雨量、气温、湿度、1 月均温、7 月均温)。如暗针叶林,其主要构成为云杉和冷杉,目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N40° ~70°的寒温带和高寒山地(海拔 1600~3000m 以上),生长地的 7 月均温为 10 ~15℃,年降雨量大于 500mm,林中表土云杉和冷杉花粉含量高于 40%。根据现生暗针叶林的孢粉组成特点、气候特点、生长的海拔高度,可以反演第四纪沉积物中云杉和冷杉花粉含量高于 40%的古暗针叶林的气候特征,乃至可以根据古暗针叶林与现代暗针叶林的海拔高差推算气温的变化值,这与利用雪线、冰斗海拔高程的变化推算古气温的方法相似。
图 11-1 河北东部更新世冰期与间冰期孢粉组成(据李文漪,1998; 修改和补充)
表 11-2 常见的植物的气候型
2. 哺乳动物化石标志
尽管哺乳动物化石不及孢粉那么常见,有时寻找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哺乳动物对气候的变化比植物更敏感,随着气候的变化哺乳动物会发生明显的地理迁移,形成与气候相适应的动物组合,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某些特征动物或动物组合来推断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征。
图 11-2 周口店第 1 地点哺乳动物组成显示的生态环境变化(据李炎贤,1981)
根据对现今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生存地气候特点的研究,通常把哺乳动物划分成多种环境类型(表 11-3),如有草原型、灌丛型、森林型、荒漠型、喜干型、喜湿型、喜暖型、喜冷型等,每种类型都具有一定的气候指示意义。但在自然界,生态环境很复杂,在一个地点或一个地区很少只有一种生态类型,常常是多种生态环境交织在一起,这就必然导致生存在这个地区哺乳动物组成的复杂性。因此在第四纪的哺乳动物群中,几种生态环境类型的化石哺乳动物组合在一起是常见的,这时我们要分析这个动物群中的主体部分,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的气候总体特点和生态环境特点。如周口店第 1 地点从下到上的哺乳动物组合反映的是从森林草原到森林为主再到森林草原的变化过程(图 11-2)。
表 11-3 第四纪常见的哺乳动物化石与气候的关系
近几年,有人试图利用啮齿类中的 科(Arvicolidae)和鼠科(Muridae)的统计,定量或半定量地推算古气温和古降水量,其计算的公式如下:
T =-2. 73 × Sp + 20. 09(T 为古温度,单位为℃ ; Sp 为 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T = 1. 15 × Sp + 9. 15(T 为古温度,单位为℃ ; 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P = 84. 4 × Sp + 3(P 为古降雨量,单位为 mm; 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尽管上面的计算公式是经验公式,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会不断地完善,在分析气候变迁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⑦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从功能上一般分为:
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effect);
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⑧ 生物学标志各自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应用
生物标志物是从生物学介质中可以检测到的细胞、生物化学或分子改变.
生物学介质包括各种体液(如血液、尿液)、粪便、组织、细胞、头发、呼气等.
为什么要用生物标志物暴露测量:精确研究对象选择:减少错分机体反应:提前发现个体易感性:健康损害:有助于阐明机理
易感性标志物举例
标志物 暴露 疾病
α 1 抗胰蛋白酶 吸烟 肺气肿
N-乙酰转移酶 芳香胺 膀胱癌
芳香烃羟化酶 吸烟 肺癌
个体易感性
暴露内部剂量生物学有 早期反应 机体结构/ 疾病
效剂量 机能改变
⑨ 什么是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可以标记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的改变或可能发生的改变的生化指标,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⑩ 医学中存在生物学标志,请问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生物学标志可以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大类。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异常增高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