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如何培养生物

如何培养生物

发布时间:2022-05-20 23:22:36

㈠ 如何培养水体浮游生物

1、水源

培养浮游动物的水,可以用湖泊里的水,但要做好过滤措施,防止野生杂鱼和敌害进入。如果是自己家的井水,要放置2~3周沉淀过滤以后才能使用。在用自来水时,要做好消毒措施,每一升水用5毫克的硫酸钠清除水中的有害氯。

2、水温

养鱼时,要用微生物制剂来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浮游生物的生长速度也会加快。到了冬天寒冷的季节,可以用塑料薄膜来提高温度。温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特别要注意水温变化的幅度。

3、PH值与溶氧量

培养浮游动物最适宜的PH值是7.2~8.5,在刚开始培养时,由于经过清塘消毒处理,水中的PH值比较稳定。但在中期的时候,由于水质发生变化,会发生PH值下降的问题,可以用适量的生石灰来调节水质,改善PH水平,生石灰的用量根据池塘环境和水温来决定。

浮游生物对池塘的溶氧含量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桡足类的浮游生物,当池塘的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就会全部死亡。在溶氧偏低的环境下,应补充新水,充气增氧,以防止浮游动物死亡。

4、光照

培养浮游动物时,对光照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在高温季节,不能直接接受强光照射。高温的时候,可以用安装遮阳棚的方法,减少阳光的照射,调节水温,有利于鱼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

5、水藻

浮游动物的饵料是微藻,要想培养浮游动物,首先就要肥水培藻。适合浮游生物生长的藻类有伊乐藻、苦草、小球藻等,根据藻种的需求,合理施加肥料和微量元素,特别是钙、磷、钾等元素,可以促进水体中的藻相平衡,避免出现倒藻的情况发生。

㈡ 如何培养生物学习兴趣

一、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们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比如,在讲解完全花的结构时,我们常以桃花为例,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讲解,那么,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自然界才是学生真正的生物课堂。生物学知识,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文字概括。生物学教师只有把我们的生物课堂嫁接到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真实而具体,充满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自然现象是具有季节性的,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每一季节都有各自特有的生物现象.而各地的气候又略有差异.所有这些常常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不同步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季节同步.比如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是秋季,而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活动多在春季,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内容移到春季进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营养成分,健康地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泡菜和酸奶等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如果我们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加以体验的话,那么,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了微生物的用途以后,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泡菜和酸奶,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活动当中去的,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活动,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在活动中我们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再如,可以结合《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向同学们介绍仿生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给我们学多启迪。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非典”到“禽流感”“口足手病”,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然,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活动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为了猎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如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教师只须提到即可,不需要作深入的讲解,因为初中生还没有达到如此的水平。
三、将课堂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一些高新科技与生物知识有关,生物科学是现代的前沿科学之一,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学的应用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中来,以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正在拨开生物界的层层神秘面纱。所以,课堂上适当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进行教学,如将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活动引入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两栖类动物的学习兴趣;可以自编小品“多莉找妈妈”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可以将《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与“条件反射”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既增加了课堂的文学气氛,诗化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精彩活泼的教学活动方式,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来,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六、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㈢ 怎么培养学习生物兴趣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那么,对于这一门二十一世纪的领先学科,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它,学好它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让学生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生物老师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
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们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比如,在讲解完全花的结构时,我们常以桃花为例,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讲解,那么,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自然界才是学生真正的生物课堂。生物学知识,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文字概括。生物学教师只有把我们的生物课堂嫁接到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真实而具体,充满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自然现象是具有季节性的,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每一季节都有各自特有的生物现象.而各地的气候又略有差异.所有这些常常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不同步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季节同步.比如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是秋季,而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活动多在春季,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内容移到春季进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㈣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各个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因为现阶段中考生物考试成绩不记入升学总分,所以有些学生出现厌学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其求知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方法是: 一、明确目的,激发学习欲望 在第一堂生物课上,首先我热情洋溢地讲: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个世纪都有生物学的足迹,使学生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农、林、医的基础,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联系生活、生产,激发兴趣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校园内五彩缤纷的花仅仅是为了好看吗?为什么白花要比红花香?花对植物有什么重要意义吗?虽然学生每天都看到花,但对花的意义可能没有想过,这有利于激起学生课下对日常的生活现象留心观察、思考的激情。而且通过对这些生物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知道生物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既教书又育人。 三、宣传我国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提高兴趣 在讲《激素调节》时介绍材料《王应莱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感受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讲《生物的变异》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时,我国农科院鲍文奎研制的一种新物种叫八倍体小黑麦,它穗大、粒多、抗病性、耐瘠性很强、营养品质好,是举世瞩目的育种方面的新成就。而袁隆平在海南的水稻育种更是举世闻名,为全世界亿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数千亿元的价值。通过宣传我国生物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生物兴趣。 四、挖掘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开拓视野,提高兴趣 实践是学生直接接触生物学的一种方式,它能使学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是兴趣形成的重要环节。我经常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对万城饮用水源太阳河和万宁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调查,调查论文《万宁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情况调查》、《万宁水库生活用水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和《保护太阳河实践活动》先后获省科技创新二、三、二等奖。例如:在学完植物的新陈代谢后,向学生提出,大棚内种植蔬菜,如何提高产量?让学生分析浇足水,施好肥,保持适当温差、光照,增施二氧化碳等措施的理论依据,使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之后,组织学生参观万宁反季节瓜菜种植情况后改进大棚生产为小棚生产作品获省科技创新一等奖。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 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对生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每节课采用合适的标本、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的趣味性有着良好的作用;如讲种子的结构时,将浸泡的菜豆和玉米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进行解剖和观察,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去找出这两种种子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如在苔藓植物时,带领学生到教室后等阴暗潮湿的地方观察葫芦藓,指导学生观察葫芦藓的生活环境、植株形状、叶的形状和颜色、茎的特点、假根的特点等,学生印象极深。 生物教学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强,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备这种强的直观性,并充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的刺激,如我讲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时,用多媒体展示,映入眼帘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加上解说:狡猾的狐和凶猛的鹰,活像两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不论是显赫一世的蛇还是温和的兔、多害的鼠、羽毛美丽的歌声动听的小鸟,都成了它们的腹中餐,小鸟为了生存狠狠地吃掉了蝗虫;它们之间是你吃我,我吃它。我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图解,形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的概念后,又以动态方式显示了在大量捕杀蛇或鹰后所形成的严重后果,很好地向学生传授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很活跃,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效显着。 2、加强生物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生

㈤ 如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1,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这是基础,你要引起学生们的好奇
2,要培养学生求知精神,引导他们多去自己了解查询自己喜欢的生物学知识,培养这方面习惯,让他们多交流。上课时也别40分钟的照本宣科,要适当拓展交流,这也利于培养学生兴趣
3,要培养学生严谨精神和辩证精神。要知道,生物学不管初中时再像文科,到头来是一门理科学科,这就需要严谨的探究精神,同时也要有辩证精神。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自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利用自己的材料资源进行辩证,这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在培养兴趣之余,还要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主要培养思维方法,让他知道怎么样去全面严谨地考虑生物学问题
基本上这样就差不多了,这也只是我的一些小见解,祝你桃李满天下!

㈥ 如何培养微生物

液体接种
从中海生物技术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穿刺接种
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活体接种
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浇混接种
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中海生物的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划线接种
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涂布接种
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㈦ 如何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

㈧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生物学兴趣

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观,激发兴趣坚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可以与教师平等对话和交往的生命体。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要我学”发展为“我要学”,从而确立生物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2突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实施“师生互动”,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谓角色互换是指让学生当一次教师,而教师则作为学生来听其讲课。在中学生物学课本当中有很多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此时建议教师把这些内容拿出来让学生讲,而自己则充当学生听讲,一般给每个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完后由班上其余学生提问进行讨论,一节课讲三个学生,一周组织一次,一学期基本每人可以讲一次。这种角色转换一方面无形中就给学生一种压力促使其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表现欲望会促使其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涉猎关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这种自我过程中建立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4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给果树施肥时为什么要在树梢垂直指向地面的位置挖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领悟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对知识领悟得更透切,同时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论文学生很容易领悟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相,对有丝分裂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来学生兴趣非常浓;又如讲生态系统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生态系统的课件欣赏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6实时提问,强化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在每堂课知识点基本讲完后学生就能够对导言中的悬念做出解释,其学习兴趣也就开始下降,自满情绪有所高涨,觉得自己好像学懂了所有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实时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应用问题,①消除学生产生的自满情绪;②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从而达到一箭三雕的多重教学效果。实时提问不仅可以达到上面所说的三种教学效果,更能使课堂具有节奏感,让学生处于持续的思维兴奋状态,从而抓住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完全进入课堂。7课堂结尾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个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够对所讲知识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讲完植物激素一章过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西瓜苗生长到一定时期要打尖?”为什么未成熟的水果和成熟的香蕉放在一起会很快成熟?等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然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引导,比如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那些网址查到,通过那些期刊查到。在这种好奇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去通过网络和诸多期刊去查找相关知识,在这种自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够建立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㈨ 怎么培养微生物

原理:1.单个微生物过小,一般采取菌落培养法进行培养观察.
2.由于不同的微生物生长环境不同,种群间有明显界限.一个菌落可认为是同一菌种的集合.
仪器:接种铲和接种针(用于陆生菌种) 接种环(用于水生菌种) 酒精灯 培养皿
步骤:1.配置不同浓度的营养液稀释液:取营养液1ml溶于9ml无菌水中,振荡 5min配成10%的溶液.
2.将容器口靠近(注意不是对着)酒精灯灯焰用吸管从此溶液中吸取1ml加入到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1%,0.1%,0.01%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3.将试管口靠近(注意不是对着)酒精灯灯焰,左手拿试管,右手托培养皿(仅露一条小缝,且靠近灯焰).将溶液倒入培养皿中,在各培养皿上标上浓度.
4.将有细菌生长的样品容器口靠近(注意不是对着)酒精灯灯焰,用接种环挑取菌落上的少量菌体加入10%的营养液中.把接种环放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再次取样加入盛1%的营养液的培养皿(仅露一条小缝,且靠近灯焰)中.重复这个操作,将各浓度的营养液接上种.
5.轻轻摇匀接上种的培养皿,置于恒温箱内37摄氏度保存,3天后就有菌落出现.

㈩ 如何培养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二十一世纪被称为生物学世纪,那么,对于这一门二十一世纪的领先学科,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它,学好它呢?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让学生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在这种境况下,我们生物老师就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文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我们教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比如,在讲解完全花的结构时,我们常以桃花为例,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不知所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讲解,那么,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自然界才是学生真正的生物课堂。生物学知识,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生物现象的一种文字概括。生物学教师只有把我们的生物课堂嫁接到大自然,才能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真实而具体,充满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兴趣。
当然,自然现象是具有季节性的,春花秋实,四季轮回,每一季节都有各自特有的生物现象.而各地的气候又略有差异.所有这些常常造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不同步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生物教师适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季节同步.比如植物的无性生殖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是秋季,而植物的扦插,嫁接,压条活动多在春季,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的内容移到春季进行,教师示范,学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特别紧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营养成分,健康地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泡菜和酸奶等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上的讲解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那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如果我们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加以体验的话,那么,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的提高。比如,在讲解了微生物的用途以后,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泡菜和酸奶,学生一定会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活动当中去的,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活动,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在活动中我们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再如,可以结合《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向同学们介绍仿生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给我们学多启迪。结合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及人口问题与生物学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艾滋病”“非典”到“禽流感”“口足手病”,从克隆羊到转基因生物,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关心周围的生物,关注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上列举的生物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让学生了解此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揭开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奥秘。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热点、焦点和进展,感知生物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促使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当然,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活动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为了猎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如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教师只须提到即可,不需要作深入的讲解,因为初中生还没有达到如此的水平。
三、将课堂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有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一些高新科技与生物知识有关,生物科学是现代的前沿科学之一,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当代的许多行业,特别是医学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学的应用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生物技术研究的领域中来,以他们的热情与创新精神正在拨开生物界的层层神秘面纱。所以,课堂上适当引入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物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
四、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爱实验才爱生物学的。实验除了真实、直观、形象、生动之外,还是一项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操作活动。它对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力求使学生实验成功。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不仅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实验成功之后,此时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能够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从而刺激学生更深入地探求。
例如,讲血液凝固的原因时,补充了下列实验:用粗糙的竹条不断搅动刚刚从动物体内流出的新鲜血液,竹条就会缠上许多丝状物,其上粘有一些红色物质,是红细胞。洗去红细胞,丝状物呈现白色,这就是纤维蛋白,余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学生一定感到很新奇,并想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述血液凝固的原因,并就此讲清血浆和血清的区别。特别要说明血浆中有一种纤维蛋白原,它是小分子蛋白质,在血小板释放的某种物质的作用下,能转化为纤维蛋白。做上述实验的同时,让一部分新鲜血液凝固,将凝固的血块切开,让学生观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红色有何不同,启发他们思考原因,学生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血红蛋白的特性今后再也不会忘记,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标准也不会搞糊涂了。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好课堂演示实验,做好随堂实验,上好学生实验课。通过实验,可以体现活动情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为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奠定基础。
五、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我们的教学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进行教学,如将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活动引入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两栖类动物的学习兴趣;可以自编小品“多莉找妈妈”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可以将《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的故事与“条件反射”的教学结合起来,这既增加了课堂的文学气氛,诗化了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精彩活泼的教学活动方式,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来,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六、将课堂教学与生物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生物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课内外结合和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除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生物活动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生物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食用菌的栽培、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小组应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不能为了组织活动而强行学生加入。课外活动小组要有自己完整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案,最好还要有相关的活动教材。教材应由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编写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和生活经验,并由学生选择阅读。通过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将课堂教学与谚语俗语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节课整个过程如果只有干巴巴的生物学科的专业术语贯穿始终,教学氛围肯定显得沉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谚语和俗语来调动学生。
所谓谚语俗语是指那些具有哲理性的地方语言,它们是一些将某些现象、事实或规律用精练上口的词句加以描述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巧妙地辅以一些与生物知识有关的谚语俗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利用谚语和俗语设计精彩而艺术的“开场白”,这样既能够给学生以新异亲切的感受,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如生物的遗传可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引入;条件反射可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引入。
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谚语和俗语。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引出食物链。还有的如“飞蛾扑火”
——昆虫的趋光性、“叶落归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望梅止渴”——条件反射、“不劳而获”——寄生、“大树底下好乘凉”——蒸腾作用等等。
当然,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妙语,会让学生思维散乱,注意力难以聚焦在学习内容的知识重点上。因此妙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用量适中。
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短暂兴趣引导到稳定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课学习的兴趣向高层次发展。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往往是短暂的,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此时教师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兴趣从“有趣”发展为“情趣”,使学生真正通过学习获得体验而对生物课学习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促使一部分学生的“情趣”发展为“志趣”,使这部分学生能把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与自己的理想、信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将来从事生物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这样才能使短暂兴趣成为稳定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脱离开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能为激发兴趣而去迎合学生,更不能为激发兴趣而用庸俗的玩笑或不恰当的比喻去逗学生发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趣味性,教学的趣味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教学的趣味性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学不宜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教学的趣味,应该高雅别致,而不是低级庸俗。不要让学生把“有趣”变成“好玩”。课堂不是娱乐的舞台,它具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知识的传授。
(3)注意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以自己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机智、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注意了这一点,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总之,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要在备课中充分地准备好能调动学习兴趣的资料、练习等,要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阅读全文

与如何培养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