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有哪些生物学家
邹承鲁
邹承鲁
(1923~ )
中国生物化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生于 1923年5月17日。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考取庚款留英。在剑桥大学D.基林教授指导下攻读生物化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酶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等职。1981~1982年以访问教授身份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学一年。1986年被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聘为福格蒂(Fogarty)研究员。他留英期间最早观察到分离的与内源的细胞色素 c作用效率明显不同。发现肾上腺髓质中有细胞色素氧化酶。50年代和王应睐教授合作,首先提纯了具有重组呼吸链活性的琥珀酸脱氢酶。同时对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还原酶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8年他在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中,承担并成功地解决了胰岛素硫—硫键的拆开和重新形成有活性胰岛素的问题,并把重组胰岛素的活力提高到50%以上。1962年他广泛地研究了水解酶、转移酶和氧化还原酶,并着重研究了酶的化学修饰和不可逆抑制动力学。他提出的计算蛋白质必需基因的方法,已为国内、外所接受。他将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酶的构象和活性关系以及药理和毒理学研究。80年代以来又发现羧甲基化的甘油醛 3-磷酸脱氢酶和辅酶I经光照后形成荧光新物质,细胞色素b还原有三相过程等。他40年来共发表论文约 100篇,其中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获生物化学研究所一等奖和中国科学院奖金;他对蛋白质的化学修饰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的研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工作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民主德国科学院国外院士。邹承鲁为全国政协委员、美国生化学会荣誉会员、荷兰出版的国际性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杂志编委。
❷ 生物学家有哪些
童第周 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袁隆平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杨焕明
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82年于原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
许大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大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光合生理生化 1986年因“大豆增产综合技术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9年因“小麦光合午休成因及缓解措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65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陈仲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仲新副研究员 GIS及遥感农业应用、信息农业和数字农业、农业生态
1991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参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彭少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
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奖章 1993年入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
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中共广东省委授予“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员”荣誉称号、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佳个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十大标兵
1989年获得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德、英、澳等国
吴旻
李家洋
张亚平
❸ 中科院士有多少人,分几类
八个类别。据202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33人。
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7人,化学部13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5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0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评选情况:
1955年,第一批学部委员为233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61人;科学技术方面委员172人,两年后增聘18人,达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进行的增选学部委员工作,共新增283名学部委员,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进行的增选学部委员工作,投票选举出210位新学部委员,其中数理学部38人,化学部35人,生物学部34人,地学部35人,技术科学部68人。学部委员总人数达到528人。
1993年,增选学部委员59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物学部11人,地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8人。
❹ 中国着名生物学家及联系方式
许智宏 ,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中文名: 许智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 1942年10月
职业: 大学校长 、院士
1965年09月--1970年0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研究实习员 1965年09月--1966年02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 许智宏
外语 1966年02月--1969年0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968年08月--1970年02月,天津4701部队军垦农场劳动锻炼 1970年02月--1973年03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课题组长 1973年03月--1983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细胞生理室课题组长、室领导小组成员 1979年08月--1980年09月,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0年09月--1981年10月,英国诺丁汉大学植物系访问学者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 1988年11月--1991年02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1996年) 1989年00月--1992年00月,国立新加坡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访问教授(每年3个月) 1991年02月--1994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92年10月--2003年02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99年11月--2008年11月,北京大学校长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3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许智宏 院士
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 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 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植物发育生物学、植物细胞培养及其遗传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在植物发育、组织和细胞培养以及生物工程领域,已发表论文、综述、专着共200多篇(册)。
编辑本段主要着作
1988年,《经济植物组织培养》, 罗士韦、许智宏 许智宏
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6年,《植物基因工程》,田波、许智宏、叶寅主编,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7年,《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及遗传转化》,许智宏、卫志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许智宏、刘春明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8年,《植物生物技术》,许智宏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编辑本段奖励荣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 许智宏
青年专家 1991年被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英国De Montfort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香港城市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日本早稻田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❺ 我国生物科学家有哪些急急急
许大全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许大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光合生理生化 1986年因“大豆增产综合技术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89年因“小麦光合午休成因及缓解措施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1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1965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 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陈仲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陈仲新副研究员 GIS及遥感农业应用、信息农业和数字农业、农业生态 1991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参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彭少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恢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生态学 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和国务院学位办、国家教委联合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和奖章 1993年入选“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 1999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中共广东省委授予“第一线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广东省职业道德建设百佳个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双文明”建设十大标兵 1989年获得中山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曾留学美、德、英、澳等国
吴旻
李家洋
张亚平
❻ 陈君石院士支持推广转基因,他在生物学界处于什么地位
着名的陈君石院士是一贯支持转基因的。他是这样评述转基因的:
“只要政府批准的转基因产品就是安全的。国际上的权威机构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北美、欧洲的权威学术都认为,经过严格评价程序,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我们的消化系统是不会区分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来了就消化吸收,不管是猪的基因、鸡的基因还是转基因的基因,都是一律消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陈君石院士的学术地位,但是如果你是攻读生物学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你就会对陈君石院士的大名如雷贯耳。学习物理学的大学生,没有不知道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的,而学习生物学的,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陈君石。当然,陈君石在学术界的地位当然比不上爱因斯坦这种“老祖”“通天教主”级别,但也相当显赫,他在生物学界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据《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介绍,陈君石在国内是生物学家的NO1,在国际上也是泰山北斗一级的大学者。据《知识分子》主编饶毅在一篇文章的按语里面介绍,陈君石院士是他的偶像。而饶毅是海归科学家的典型,是生物学学子的男神。被男神崇拜的偶像,这就是陈君石。而新华社三农首席记者董峻,也认为在国内生物学界,陈君石的影响力几乎无人可出其右。
我们要知道事实:陈君石是科学家,还不是一般的科学家,他是一位中科院院士。
陈君石的这个院士,不是一般的院士,他相当于院士的祖师爷级别,是科学宗师。陈君石开创了一个学科——中国的食品毒理学,就是陈君石创建的。而食品毒理学,是食品安全的基础。陈君石在食品安全领域,是绝对的权威。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好多院士弟子,而他的弟子又培养出院士弟子。说陈君石是院士界的祖师爷级别,名至实归。
(钟南山院士也是61个院士支持转基因推广的院士之一)
如果你不信这61个院士,那么,迄今为止有国际上诺贝尔奖151个得主署名支持转基因,而这些科学家绝大多数都是生物理科领域,这151个诺贝尔奖得主,他们都被收买了?
如果你不信这61个院士,那么,在国际帝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一共有超过1100篇顶级论文支持转基因,假设每篇论文两个作者,就是2200个作者。要知道,能在《自然》《科学》这类期刊发表论文的学者,基本上相当于院士这个级别。这2200个在全球都相当于院士级别的科学家,都被收买了?
如果你不信这151个诺贝尔奖得主,那么在公元1971年以来,在SCI上一共有超过100000篇顶级科学实验论文支持转基因安全的结论,这些论文作者,他们都被收买了?做这类科学实验,不可能一个作者,通常是好几个,乃至十几个。假设每篇论文平均有5个作者,100000篇论文就是50万个作者。请注意,这些作者研究转基因,不是最近十年八年开始,而是自50年前开始。历经50年之久,世界各地有至少50万个有份量的科学家,他们做科学实验,证明转基因的安全性。这50个科学家,他们都被收买了?
如果你对这50万科学家还有所质疑的话,那么,支持转基因的权威机构有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国际毒理学学会、国际生物学学会、FDA等30多个权威机构,外加全球多个国家科学院。这些机构组织都对转基因有认证安全的科学报告。这些机构组织,他们的会员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成员超过几百万人。这几百万科学家,他们都被收买了?
再说,科学界支持转基因的行为,不是十年八年,而是50年。时间越久,参加人数越多,则意味着出现一个大问题,即风险呈现几何形增长。很简单,一个不能公开的事情,可以最多几年不暴露,但是涉及到几百万科学家,这么多人联合起来保密,而且时间跨度为50年之久,几乎不可能。我们假设有这个极端情况,即几百万科学家都收了钱,他们联合起来欺骗了全世界整整半个世纪,这是区区可以做到的吗?怎么也得100倍吧?那就是40多万亿美金。
有40多万亿美金,还搞什么搞,直接去月球上建国得了。
我们再思考一下,假设“利益集团”真有这通天的大能耐,它就喜欢没事洒钱玩儿,目的就是堵科学家的嘴,那么,它是不是傻啊?花钱收买几百万科学家,还要收买50年之久,还要天天被人骂的狗血喷头,它为什么不直接动用其“巨大的能量”让那些着名的反对人士“量子蒸发”?明明很少代价就能做到的事情,凭什么要花几十万亿美金还要吃力不讨好?
我们看见的事实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些每天在公开场合叫的很欢的反转基因人士,他们一个一个都活蹦乱跳,开有机农场的,出书大骂的,卖300元一只鸡大腿的……他们不是都有滋有味的?
至少有40多万亿美金“封口费”的“利益集团”要对付他们,甚至把他们发配到月球挖矿都是轻而易举,怎么他们这些反对者各个活得潇洒呢?
这里,我要为科学家们说一点话,甭管你爱不爱听,那就是我的肺腑之言:
虽然科学界也有极少数害群之马,但并不能由此否认整个群体。我们不能因为发现数学张老师闯红灯,就认为全世界的老师都是坏人。就我亲身之接触,绝大多数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可敬的,也是无私的敦厚人士。可以这样说:
科学家群体的智慧、逻辑、判断、知识、经验、道德、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皆在普通人之上,更远远在这些居心叵测的自媒体之上。普通民众想到的可能性,科学家早就想到,而且思虑的更深远。普通民众的担心,科学家会更加担心,而且提前很多年就开始担心。科学家不仅是担心,而且早就开始了实践检验。为什么主流科学界几十年来都没有否认过转基因呢?
❼ 生物学最出名的教授是谁
做院士最早的:王晓东,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教授, 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 最年轻的教授:施一公,1967年生,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普林斯顿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 毕业于清华大学。 做教授最早的:罗明,阿喇巴马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 毕业于武汉大学。 做了带名字的讲座大学教授的: 刘阳, 俄亥尔大学免疫学教授。 王晓东,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教授。
❽ 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哪些
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阐明生命现象的规律,必须建立在阐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引自翟中和院士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膜的研究是当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引自汪x仁院士等主编的《细胞生物学》
❾ 中国海洋生物学科学家有哪几位
曾呈奎,男,1909年6月18日出生于福建厦门,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名誉所长。他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底栖海藻调查和分类区系研究,发现了上百个新种,2个新属,1个新科和1门藻类(原绿藻门)的新纪录。他在海藻分类区系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海藻分类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他亲自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海带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海带人工栽培方面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海带夏苗低温培育法、陶罐施肥法,海带施肥增产研究和海带南移养殖试验。他在研究温度对海带孢子体生长发育影响的基础上,组织所内外合作,在浙江枸杞岛胜利完成了海带南移养殖试验,使冷温带的海带在暖温带和亚热带海域的人工栽培养殖成为现实,并实现了海带切梢增产,合理密植,遗传育种,外海栽培。他取得的这些重大研究成果,使中国的海带栽培业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带栽培业和最大的海带生产国。这是人类改造海洋,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开发鱼、虾、贝类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54年前,紫菜的生活史一直是一个谜,无法进行人工采苗和养殖。曾呈奎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证明了紫菜孢子的来源,解决了紫菜栽培中的关键问题, 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为现实,南北方两种紫菜的丝状体培养、全人工采苗和养殖技术也迅速取得成功。海带、紫菜等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取得的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的兴起。曾呈奎院士十分重视海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954-1956年,他先后开展了琼胶、褐藻肢的提取加工方法的研究,组织并与合作者完成了从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的研究,用褐藻胶代替面粉浆纱,在青岛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并拓展为利用海带生产褐藻胶、甘露醇和碘,并将这些产品用于药品、食品和饲料生产,开辟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新领域。中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建立,使我国成为国际上仅次于美国的褐藻胶生产大国。
❿ 生物学家可以做什么
研究生物的形成和进化过程。做调查、实验、解剖以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简而言之,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
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根据研究生命活动的内容,又分为生态学家、生理学家、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分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家等。
童第周,男,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邹承鲁,男,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山东青岛,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邹承鲁在生物化学领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他在国际上最早尝试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发现了细胞色素C1与线粒体结合前后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证明细胞色素B与琥珀酸脱氢酶不是同一个物质。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他的学术成果曾经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裴文中,字明华,河北丰南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