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供应室生物监测方法怎么做

供应室生物监测方法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2-05-21 19:14:06

A. 医院消毒中心供应室必须有哪些监测

这个问题被浏览这么多次了,我也回答一下,作为讨论。
其实你所说的“哪些监测”,应为: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物理监测一般设备本身有打印功能,可以把清洗机或灭菌器等的物理数据全部记录;
2、化学监测就是对于包内、包外使用的化学指示卡和化学指示胶带;
3、生物监测是指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行业规范对于各种灭菌方式的生物指示剂的使用。

B.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空锅做生物监测怎么操作

如果是做灭菌效果检测的话,常用下面两种方法:

一、化学指示卡测试法

将化学指示卡放置拟灭菌物品包中央。灭菌后,将包裹取出,观察指示卡,如果指示卡色块颜色达到或深于卡面标准色,说明物品包中心已达到灭菌温度和时间;如果指示剂颜色无变化或变色浅于标准色,则表明未达到规定的灭菌温度和时间。

二、生物监测法。通常采用国际通用的热力灭菌试验菌株为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将生物指示剂放入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试验包大小为25 cm×30 cm×30 cm。测试设5个点,分别为灭菌柜(上层中心,中层左前,右后,下层左后,排气口附近)。按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结束后,压碎安瓿培养基与菌片混合一起置于56°C培养箱内,24 h~48 h之间观察结果。如培养基的灭菌管,说明无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繁殖,表示灭菌彻底;如由紫红色变为黄色,说明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繁殖,表示灭菌失败。

(2)供应室生物监测方法怎么做扩展阅读:

灭菌原理: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使灭菌室内形成负压,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与器械接触后饱和蒸汽释放出大量的潜热(2250KJ),当蒸汽遇到冷的灭菌物品时即冷凝成水,释放全部潜热,使灭菌物品的温度快速的升高,迅速升高的温度使细菌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将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全部杀死。

灭菌过程:待灭菌器械由消毒员放置到专用灭菌架内,推入灭菌器,关闭前门,操作人员运行灭菌器已预先设定好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处理。程序运行过程如下:脉动——升温——灭菌——排汽——干燥——结束。

a.脉动:对灭菌器内室进行抽真空、进蒸汽操作,反复进行三次,然后再次抽真空,待内室压力到达脉动下限后,程序转入升温阶段。经过该阶段后,内室的冷空气排除率可达到99%以上,确保内室无死点,保证灭菌的合格。

b.升温:蒸汽经过灭菌器夹层进入内室,对器械进行加热,同时内室疏水阀间歇性开启,将蒸汽冷凝后产生的水排出。内室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程序转入灭菌阶段。

c.灭菌:开始灭菌计时,在此期间内室进汽阀受到内室温度和压力的共同控制以确保内室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对器械进行灭菌。当内室温度高于灭菌器设定的数值上限时,进汽阀关闭,低于数值下限时,进汽阀打开;同时,当内室压力高于数值上限时,进汽阀也会关闭,低于内室压力下限值时,进汽阀打开以确保灭菌阶段温度的上下波动不超过3°。灭菌计时结束后,程序转入排汽阶段。

d.排汽:排汽阀打开,内室的蒸汽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排出,经过换热器的作用,大部分蒸汽冷凝成水,少部分蒸汽经过滤后排至大气。内室压力下降到设定值后,程序转入干燥阶段。

e.干燥:真空泵打开对内室进行抽真空,同时夹层保持一定的压力和温度,起到烘干器械的作用。

f.结束:蜂鸣器呼叫,此时可以打开门将灭菌车推出进行器械的晾放。

C. 供应室生物监测有哪些

生物监测或B-D监测 为保证消毒灭菌效果 必须每月对高压锅进行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锅可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监测 即每锅放置5个点((上层中心 中层左前 右后 下层左后 排气管附近)灭菌后取出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菌管 须在56摄氏度的专门培养器内进行细菌培养 24h看颜色变化 48h看结果 如培养基由淡紫色变为黄色 混浊 则表明有细菌生长 反之培养基不变色为灭菌合格 目前已有厂家生产出2h即可得到检测结果的生物指示剂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锅则采用B-D监测 即将B-D包放于灭菌锅温度最低处 如果灭菌后颜色变化均匀一致便说明灭菌合格 其次要做好供应室的管理工作 一是每年对供应室消毒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合格持证上岗 同时还要进行关于高压灭菌锅的构造 原理 保修 以及微生物学 院内感染等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二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确保灭菌时间 由专人负责 分类存放 标明消毒日期 认真做好记录 并将记录存档3年 四是供应室 无菌间每日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两次 每月对空气 物体表面等监测

D. 供应室生物测试包怎么做

上面的截图是来自最新消毒技术规范关于预真空或脉动真空灭菌器生物监测。

当然,你也可以采用一次性生物试验包(简称生物包)。

E. 消毒供应中心生物监测如何进行

监测按灭菌方式不同,监测频率及使用的指示菌种不同:
压力蒸汽:嗜热,每周一次
干热:枯黑,每周一次
环氧乙烷灭菌:枯黑,每批次
低温等离子体(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和低温甲醛灭菌:建议都用嗜热,频率分别为每天、每周一次。
一天内多次试验,同一批号,仅进行一次阳性试验即可。

F. 供应室三大监测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8

G. 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监测

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5.盘、盒、器、皿类物品应单件包装,若按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盘、盒、器、皿包装在一起时,则有盖的应打开,所有器皿口子应朝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湿毛巾隔开,以便蒸汽流通。
6.包布应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大小合适,禁用破损包布和无孔铝饭盒。
7.打包可捆扎,需松紧合适;包内放132℃压力蒸汽灭菌标记,包布补贴指示胶带。 1.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及清洁、消毒、灭菌、保养的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常规。
2.污染、清洁、灭菌的物品要严格分开,各种器械包和治疗包应有操作常规及物品卡,装备完毕的各种器械包、治疗包应有专人核对,防止差错。
3.各种灭菌治疗包应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或有效日期、签名和灭菌标记。
4.无菌物品应专室存放,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打扫、消毒,并每月进行空气采样培养,每日严格检查有效期(一般治疗用品7~10天,输液器具7天,霉季应酌情缩短),过期或有污染可疑时应重新消毒灭菌。
5.对灭菌物品每月抽样作细菌培养检查,输液器具每日作致热源测定,每种灭菌包(盒)均应放苯甲酸等指示剂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灭菌要求者应重新灭菌。
6.对高压铅,应定期保养检修并进行效能测定。
7.岗位明确,各岗一卡,相互检查督促。
8.每日工作完毕,做好清洁整理工作,每周大扫除,每月对室内空气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各种搪瓷器皿应每月擦洗一次。各种布类用品每次用后应换洗。
9.各科室用过的输液器具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供应室不定期抽样送检,测定含糖量,并做到及时洗涤、包装、消毒灭菌(包装后2~4小时内完成),防止致热源产生。
10.每月下科室核对各种治疗器材的贮备基数,征求意见。
11.供应室、洗涤室严禁洗涤非供应范围的一切物品,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12.无菌物品贮藏室不得存放任何杂物,非本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取放无菌物品时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13.收发各种供应器材时,必须填写清单,双方认真查对,签名。 1.凡是曾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
2.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洁精浸泡、擦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用流水冲净,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等的器械和器械皿,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张开或拆卸洗刷干净。
3.用流水冲净的物品,需用蒸馏水冲洗一次,测PH值中性后,方可包装、消毒、灭菌、供应临床使用。
4.各种穿刺针头清洗时,注意针套与针芯配套、斜面一致。
5.清洗手套时,先用消毒剂浸泡,取出后用适量洗衣粉在洗衣机中,正反面各洗涤10~20分钟,再用流水洗涤,甩干水分,自然晾干上粉。
6.各种导管经常规处理后,用加压器冲洗各导管15分钟,沥干水分,检查各导管,用松节油去胶布痕迹及污迹。
7.敷料、布类、纤维类织物,应在洗涤后予以晾干。 1、供应室周围环境应整洁,无污染源。
2、室内环境整洁,无蝇、无虫,墙上无裂缝、无灰尘、无霉点、无蜘蛛网,地面无垃圾死角,每天一小扫,每周二大扫。
3、每室工作前后均用消毒液擦抹物体表面一次,无菌室、包装间及其他各室抹布,拖把应分开固定放置,并有标志,地面用消毒液拖擦,每月二次。
4、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行通行的方式,不准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污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 1、供应室工作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得着工作服进食堂、幼儿园和离院外出。
2、注意认真洗手,操作前洗手,操作后洗手。
3、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做一次体检,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如乙肝三系阴性者,注射乙肝疫苗。
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5、供应室工人须培训方可上岗,消毒工人应持有上岗证。
6、定期深入临床科室,检查无菌物品的保管和使用情况,并提出改正意见,应有记录。 1、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无菌区和污染区。
2、下收下送应配有专人分别负责无菌物品的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下送车有明显标志,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污染物品,每次收发回来应用消毒液擦拭车子,每周彻底擦洗 ,车轮上油。
3、收回的污染物应在回收间分类,进行初步消毒后再作处理。
4、凡经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使用过的医疗物品,应先做初步消毒处理,包扎后送供应室,对有红色标志的传染物,应先用压力蒸气灭菌后,再做常规处理。 1、加强对注射器、针头等物品洗涤质量的监控,按常规含糖耐量测定和热源测定及细菌监测,每月一次。澄明度、PH值每周测定二次。
2、各种消毒标记明确、完整、必须有名称、有效日期、责任人、核对者。标记不清、记录不全,均不得发放。每包应粘贴胶带和132℃压力蒸气灭菌指示管,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要求者,重新灭菌。
3、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消毒员应严格执行高压灭菌操作程序,保证消毒效果,及时检查并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指示剂显示结果,并按规定保留7天,每晨每台预真空压力锅灭菌前进行一次13-0试验。供应室应有质量监测员,随时督促检查。
4、保证高压锅灭菌结果,每季度一次用嗜热嗜酸脂肪杆菌作为指示菌,以测定热力灭菌的效果。
5、经高压灭菌后,无菌物品在传递过程中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染,消毒室车子(分为灭菌物品车、清洁物品车)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并有标志。 1、无菌室通风干燥,应向外排风。
2、室内、柜内清洁、无杂物、无积尘,清洁工具(拖把、抹布等)专用,有标志,应每月用消毒液湿擦抹二次。
3、专职人员相对固定,入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换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4、接收无菌物品时应检查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针筒盒的孔有无关闭,监测每包3M胶带是否达到灭菌效果。物品应按顺序放置。每月检查,不得有过期物品。有效期通常为7天,霉季为5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者应重新消毒灭菌。
5、无菌室消毒合格,空气培养细菌菌数低于4cfu/(φ90mm平皿。5min)。
6、无菌室及各包装间紫外线灯管每天用95%酒精擦拭灯管,并记录照射时间,每60天(2个月)用紫外线强度卡自测强度一次,低于70μw/cm2时报告医院感染科,得测后确实低于70μw/cm2时,更换灯管。 1.由供应室统一向设备库房领取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进货的同时,认真检查产品的三证是否齐全,同时,检查批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消毒日期、外包装消毒标记等各项指标,均合格后方可领用。
2.对每一批号的一次性输液用品均应抽样检查热源反应、细菌培养,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发放给各临床科室。供病人使用。
3.随时征求各使用科室的意见,如发现有输液器漏水、漏气等现象,及时与设备科联系,或作退货处理。
4.各种输液用品由供应室统一以一对一调换的方式给各临床科室,及时回收用过的一次性用品。
5.回收后的一次性用品统一浸泡在1:100的施康等消毒液中,半小时后捞出沥干,固定放置,并毁形。
6.每月由卫生厅(局)指定的回收单位统一回收一次性用品。

H. 请问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艺监测是什么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0.2 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20.2.1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0.2.1 化学监测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人每一待灭菌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3)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可认为该包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2.1.2 生物监测法
(1)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为5.0X105-5.0x106cfu/片,在121℃±0.5℃条件下,D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2)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
(3)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人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灭菌柜室内,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中,3O块10cm x 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 X 30cm x 30cm大小)。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 x 13cm x 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56℃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4)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 .2.2 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0.2.2.1 化学检测法
(1)检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该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剂分别放人待灭菌的物品中。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化学指示剂,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的颜色及性状均变至现定的条件,则可认为该包达到灭菌条件。
(3)注意事项:检测所用的化学指示剂需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2.2.2 物理检测法:(热电偶检测法)
(l)检测方法:检测时,将多点温度检测仪的多个探头分别放于灭菌器各层内、中、外各点。关好柜门;将导线引出,由记录仪中观察温度上升与持续时间。
(2)结果判定:若所示温度(曲线)达到预定温度,则灭菌温度合格。
20.2.2.3 生物检测法:
(1)指示菌株: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菌片含菌量为5.0XI05一5.0XI06cfu/片。其抗力应符合以下条件:在温度160±2℃时,其D值为1.3-1.9min,存活时间≥3.9min,死亡时间 ≤1.9min。
(2)检测方法:将枯草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人灭菌中试管内(1片/管)。灭菌器与每层门把手对角线内,外角处放置2个含菌片的试管,试管帽置于试管旁,关好柜门,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待温度降至80℃时,加盖试管帽后取出试管。在无菌条件下,加人普通营养肉汤培养基(5ml/管),以37℃培养48h,观察初步结果,无菌生长管继续培养至第七日。
(3)结果判定:若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判为灭菌合格,若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肉汤管混浊,判为不合格,对难以判定的肉汤管,取0.1ml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用灭菌L棒涂匀,放37℃培养48h,观察菌落形态,并做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指示菌生长;若有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不合格;若无指示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检测所用的指示菌片需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3 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20.3.1 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的测定
1)检测方法: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测定波长为254nm的紫外线辐照计探头置于被检紫外线灯下垂直距离1m的中央处,待仪表稳定后,所示数据即为该紫外线灯管的辐照度值。
(2)结果判定: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90U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Uw/cm2对为合格;30W高强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 Uw/cm2行为合格。
(3)注意事项:测定时电压220v土5v,温度20一25℃,相对湿度<60%,紫外线辐照计必须在计量部门检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20.3.2 生物监测法
(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按20.7执行。
①表面消毒效果监测:监测按20.6执行。
20.4 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
20.4.1 采样时间:在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20.4.2 常规监测
(1)检测方法:用无菌的方法将拟检缝合针、针头、手术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各5支,分别投人5ml的无茵洗脱液中;注射器则取5副在5ml无菌肉汤中分别抽吸5次;手术钳、镊子等大的医疗器械在无菌操作下取2份以上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并将棉拭子投入5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lml待检样品放于灭菌平皿内,加人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2)结果判定:平板上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
(3)注意事项:若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采样液中应加人相应中和剂。
20.4.3 无菌检验
20.4.3.1 无菌检验前准备

20.4.3.2 无菌操作:取缝合针、针头、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5件直接浸人6管需一厌氧培养管(其中一管作阳性对照)与4管霉菌培养管C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取5副注射器,在5ml洗脱液中反复抽吸5次,洗下管内细菌,混和后接种需一厌养菌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管(共4管)。接种量:lml注射器为0.5ml,2ml注射器为Iml,5-10ml注射器为2ml,20-50ml注射器为5ml,培养基用量:接种量为2ml以下为15ml/管,接种量5ml为40ml/管。
手术钳、镊子等大件医疗器械取2件用沾有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采样,将棉拭子投人sml无菌洗脱液中,将采样液混匀,接种于需一厌氧培养管(共6管,其中1管作阳性对照)与霉菌培养基(共4管)。接种量为lml/管,培养基用量为15ml/管。
20.4.3.3 培养:在待检样品的需一厌氧培养管中,接种预先准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对照管液1:1000稀释1ml,将需一厌氧培养管以及阳性与阴性对照管均于30-35℃培养5天,霉菌培养管与阴性对照管于20-25℃培养7天,培养期间逐日检查是否有菌生长,如加人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混浊或沉淀,经培养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时,可取培养液转种人另一支相同的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培养48-72h后,观察是否再现混浊或在外面上有无菌落生长,并在转种的同时,取培养液少量,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生长。
20.4.3.4 结果判定:阳性对照在24h内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在培养期间应无菌生长,如需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内均为澄清或更显混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判为灭菌合格;如需一厌氧菌及霉菌培养管中任何1管显混浊并证实有菌生长,应重新取样,分别同法复试2次,除阳性对照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判为灭菌不合格。
20.4.4 注意事项
(1)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则不超过24h。
(2)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 ≥ 100Cm2,取 100cm2。
(3)若消毒因子为儿学消毒剂,采样液中应加人相应中和剂。
20.4.5 热原检查法:
20.4.5.鲎试验

20.4.5.2 动物试验法
(1)原理:将一定剂量的供试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2)供试家兔:试验用的家兎应健康无伤;体重1.7-3.0kg,雌兔应无孕。预测体温前7日起,即应用同一饲料饲养。在此期间内,体重应不减轻,精神、食欲、排泄等不得有异常现象。未经使用于热原检查的家兔,或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但组内升温达06T的家兔;或供试品判定为不符合规定,但其组内家兔平均升温未达0.8℃,且已休息两周以上的家兔;或三周内未曾使用的家兔,均应在检查供试品前3-7日内预测体温,进行挑选。挑选试验的条件与检查供试品时相同;仅不注射药液,每隔lh测量体温1次,共测4次,4次体温均在38.0-39.6℃的范围内,且最高最低体温的差数不超过0.4℃的家兔,方可供热原检查用。用于热原检查后的家兔,如供试品判定为符合规定,至少休息2日方可供第2次检查用。用于热原检查后的家兔,如供试品判定为不符合规定,且其组内家兔平均升温达0.8℃或更高时,则组内全部家兔不再使用,每一家兔的使用次数,用于一般药品的检查,不应超过10次。
(3)试验前的准备:在作热原检查前l-2日,供试用家兔应尽可能处于同一温度的环境中,实验室和饲养室的温度相差不得大于5℃,实验室的温度应在17-28℃,在试验全部过程 中,应注意室温变化不得大于3℃,应避兔噪音干扰。家兔在试验前至少lh开始停止给食并置于适宜的装置中,直至试验完毕c家兔体温应使用精密度为±0.1℃的肛温计,或其他同样精确的测温装置。肛温计插人肛门的深度和时间各兔应相同,深度一般约为6cm,时间不得少于Imin,每隔30-60min测量体温1次,一般测量2次,两次体温之差不得超过0.2℃,以此两次体温的平均值作为该兔的正常体温。当日使用的家兔,正常体温应在38.0-39.6℃的范围内,且各兔间正常体温之差不得超过l℃。
(4)试验用的注射器、针头及一切和供试品溶液接触的器皿,应置烘箱中用250℃加热30min或用180℃加热2h,也可用其他适宜的方法除去热原。
(5)检查法:取适用的家兔3只,测定其正常体温后15min内,自耳静脉缓缓注人规定剂量并温热至约38℃的供试品溶液,然后每隔lh 按前法测量其体温1次,共测3次,以3次体温中最高一次减去正常体温,即为该兔体温的升高度数。如 3只家兔中有 1只体温升高 0.6℃或0.6℃以上,或 3只家兔体温升高均低于 0.6℃,但升高的总数达 l.4℃或 l.4℃以上,应另取 5只家兔复试,检查方法同上。
(6)结果判定:在初试3只家兔队体温升高均低于0.6℃,并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数低于1.4℃,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兔数仅有1只,并且初试,复试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数为3.5℃或3.5℃以下,均认为供试品符合热原检查条例规定。
在初试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家兔超过1只,或在复试的5只家兔中;体温升高0.6℃或0.6℃以上的兔数超过1只,或在初试、复合并8只家兔的体温升高总数超过3.5℃,均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20.5 手和皮肤粘膜消毒效果监测
20.5.1 采样时间;在消毒后立即采样。
20.5.2 采样方法
(1)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人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2)皮肤粘膜采样:用 5cm × 5crn灭菌现格板,放在被检皮肤处;用没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人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试管内,立即送检。不规则的粘膜皮肤处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0.5. 3 检测方法
(1)细菌总数检测:将采样管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内加人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2)致病菌检测:致病菌检测按2015原则执行。
20.5.4 结果判定
(1)消毒洗手
l、ll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lll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lV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 ≤1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及其它致病菌。
(2)皮肤粘膜:参照手的卫生学标准执行。
20.5.5 注意事项
皮肤粘膜采样处,若表面不足 5cm × 5cm可用相应面积的规格板采样。
20.6 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的监测
20.6.1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0.6.2 采样方法:用5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采样面积≥100cm2,连续采样4个,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于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均匀涂擦各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后,将棉拭子投人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0.6.3 检测方法
(1)细菌总数检测:检测方法按20.5.3(1)执行。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2)致病菌检测:检测方法按 20 .14执行。
20.6.4 结果判定
l、ll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Ill类区域:细菌总数≤10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lV类区域:细菌总数≤15 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20.6.5 注意事项
(1)送检时间:按20.4.4(1)执行。
(2)采样面积;按20.4.4(2)执行。
20.7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0.7.1 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20.7.2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20.7.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I. 供应室的监测制度

1.专人负责,定期、定时监测消毒质量,并随时进行抽查。
2.每季用指示剂监测高压锅的灭菌性能,每锅有大于5个点的化学监测指标,并有操作记录,每月对治疗包及注射器进行细菌培养、热原试验及氯化物测定各一次。
3.每周二次抽检注射器的洗涤质量,包括澄明度测定、酸碱度测定,均需阴性,并记录。
4.购进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每批抽样监测热原试验及细菌培养,阴性后方可发放。
5.每天对清洗室、包装室、手套间、无菌室用紫外线灯照射60分钟,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无菌室进行一次空气培养。 1.物品应分类包装,同一品种或类别的物品应按顺序摆放整齐,以便于使用。
2.空针筒装配时,必须严格检查是否配套、清洁、有无裂缝、漏气管,并按需要放上针头,贮盛于带有通气孔、筛孔的方盘中,在物品放入后应将筛孔密闭(到灭菌时再打开),写上有效期,签名。
3.对要保管的金属器械上油,尤其是器械的关节处,以防生锈,检查刀、剪是否锐利,其他器械功能是否良好,按各包装所需配齐器械,经第二人核对后进行包装,挂上小牌,注上名称、有效期,并签名。
4.器械包装重量不超过7Kg,纤维类织物应按使用的顺序折叠排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30×30×25cm,重量不超过5Kg。
5.盘、盒、器、皿类物品应单件包装,若按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盘、盒、器、皿包装在一起时,则有盖的应打开,所有器皿口子应朝一个方向,器皿之间用吸湿毛巾隔开,以便蒸汽流通。
6.包布应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大小合适,禁用破损包布和无孔铝饭盒。
7.打包可捆扎,需松紧合适;包内放132℃-134℃压力蒸汽灭菌标记,包布补贴化学指示胶带。 1.供应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性能及清洁、消毒、灭菌、保养的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常规。
2.污染、清洁、灭菌的物品要严格分开,各种器械包和治疗包应有操作常规及物品卡,装备完毕的各种器械包、治疗包应有专人核对,防止差错。
3.各种灭菌治疗包应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或有效日期、签名和灭菌标记。
4.无菌物品应专室存放,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打扫、消毒,并每月进行空气采样培养,每日严格检查有效期(一般治疗用品7~10天,输液器具7天,霉季应酌情缩短),过期或有污染可疑时应重新消毒灭菌。
5.对灭菌物品每月抽样作细菌培养检查,输液器具每日作致热源测定,每种灭菌包(盒)均应放苯甲酸等指示剂测定灭菌效果,未达到灭菌要求者应重新灭菌。
6.对高压铅,应定期保养检修并进行效能测定。
7.岗位明确,各岗一卡,相互检查督促。
8.每日工作完毕,做好清洁整理工作,每周大扫除,每月对室内空气进行一次细菌培养,各种搪瓷器皿应每月擦洗一次。各种布类用品每次用后应换洗。
9.各科室用过的输液器具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供应室不定期抽样送检,测定含糖量,并做到及时洗涤、包装、消毒灭菌(包装后2~4小时内完成),防止致热源产生。
10.每月下科室核对各种治疗器材的贮备基数,征求意见。
11.供应室、洗涤室严禁洗涤非供应范围的一切物品,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12.无菌物品贮藏室不得存放任何杂物,非本室人员不得擅自入内,取放无菌物品时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
13.收发各种供应器材时,必须填写清单,双方认真查对,签名。 1.凡是曾接触过病原微生物的物品,应先以化学消毒剂处理(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
2.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洁精浸泡、擦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用流水冲净,具有关节、齿槽和缝隙等的器械和器械皿,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张开或拆卸洗刷干净。
3.用流水冲净的物品,需用蒸馏水冲洗一次,测PH值中性后,方可包装、消毒、灭菌、供应临床使用。
4.各种穿刺针头清洗时,注意针套与针芯配套、斜面一致。
5.清洗手套时,先用消毒剂浸泡,取出后用适量洗衣粉在洗衣机中,正反面各洗涤10~20分钟,再用流水洗涤,甩干水分,自然晾干上粉。
6.各种导管经常规处理后,用加压器冲洗各导管15分钟,沥干水分,检查各导管,用松节油去胶布痕迹及污迹。
7.敷料、布类、纤维类织物,应在洗涤后予以晾干。

J. 生物监测的特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监测技术和方法。

生物监测直观简单,不需要实验室操作,可以通过指示生物的表现直接确定环境中某些物质是否存在。难以定量

阅读全文

与供应室生物监测方法怎么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