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淀粉酶来源于的微生物
能水解淀粉的酶都可以叫做淀粉酶。
人可以产生,你口水里就有,微生物也可以产生,实际上大部分异养生物均可产生淀粉酶。
② 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有分解淀粉的能力
淀粉是由生物产生的一种性质稳定的长链状聚合物,在自然界中,如果没有生物作用,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分解速度非常慢,甚至比一些塑料的性质还要稳定.
但实际上自然界中的淀粉很快就会被分解,原因就是生物既然能产生它,当然也能分解它.生物分解淀粉用的是淀粉酶.所以,只有是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生物,就能分解淀粉.
在微生物中,多数能够产生淀粉酶.其中产生淀粉酶最多、分解淀粉效率最高的是丝状真菌,如霉菌.有些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的真菌不但能够分解淀粉,甚至能够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酵母菌也能产淀粉酶,但能产淀粉酶的种类比丝状真菌少得多.细菌也能产淀粉酶,但主要是杆菌,特别是芽孢杆菌.其它如放线菌也能产生淀粉酶.
③ 什么是淀粉酶包括哪些种类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和糖原的酶类总称,通常通过淀粉酶催化水解织物上的淀粉浆料,由于淀粉酶的高效性及专一性,酶退浆的退浆率高,退浆快,污染少,产品比酸法、碱法更柔软,且不损伤纤维。淀粉酶的种类很多,根据织物不同,设备组合不同,工艺流程也不同。
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γ-淀粉酶、异淀粉酶。
(3)产淀粉酶微生物有哪些扩展阅读:
淀粉酶会导致嘴唇干燥,有些人为了滋润口唇,喜欢用舌头去舔,其实这是一种不良的坏习惯,因为舔唇只能带来短暂的湿润,当这些唇部水分蒸发时会带走嘴唇内部更多的水分,使你的唇陷入“干—舔—更干—再舔”的恶性循环中,结果是越舔越痛,越舔越裂。
同时唾液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风一吹,水分蒸发了,带走热量,使唇部温度更低,淀粉酶就粘在唇上,会引起深部结缔组织的收缩,唇粘膜发皱,因而干燥得更厉害。严重者还会感染、肿胀,造成痛苦。
④ 土壤中哪些细菌能够产生淀粉酶如何分离出它们
筛选产淀粉酶的细菌,用的培养基一般营养丰富并且含有淀粉,得到单菌落后用碘液检测是否产生淀粉酶,因为产生淀粉酶的菌种分解淀粉后,菌落周围遇碘不变蓝.请注意不是要筛选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所以培养基中不是只以淀粉为碳源. 一般正常的薯仔里面应该是无菌的,表面可能细菌.
⑤ 1固体发酵生产α-淀粉酶的微生物主要是A霉菌B细菌C原生动物D放线菌
是霉菌 一般用的是黑曲霉
⑥ 哪种霉菌分解淀粉的能力更强
在微生物中,多数能够产生淀粉酶.其中产生淀粉酶最多、分解淀粉效率最高的是丝状真菌,如霉菌.有些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的真菌不但能够分解淀粉,甚至能够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酵母菌也能产淀粉酶,但能产淀粉酶的种类比丝状真菌少得多.细菌也能产淀粉酶,但主要是杆菌,特别是芽孢杆菌.其它如放线菌也能产生淀粉酶.
⑦ 自然界中产淀粉酶的菌可以从哪些地方或植物中提取
可以在土壤中分离枯草芽孢杆菌,它可以产淀粉酶。可以取淀粉厂附近的土壤,进行菌体的分离;也可以在种植薯类的田地里取土壤进行分离。
⑧ 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这三种细菌都产淀粉酶么求回答求回答,呜呜!
大肠杆菌不能产生淀粉酶,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另外两种菌都能,为革兰氏阳性菌!
⑨ 生产α-真菌淀粉酶的菌株有哪些啊
一般利用曲霉属微生物,但是这些微生物的产量也不高,中国目前还不能自主生产真菌α—淀粉酶。高产的的菌株都是经诱变来得,例如
真菌α—淀粉酶生产菌株诱变选育路线图谱
出发菌株~米曲霉2197产酶148u/g
↓紫外线
突变株~米曲霉ZLA16产酶324u/g
↓硫酸二乙酯
突变株~米曲霉ZLB35产酶416u/g
↓钴60γ—射线
突变株~米曲霉ZLC06产酶685u/g
↓微波
突变株~米曲霉ZLD14产酶788u/g
↓亚硝酸
突变株~米曲霉ZLE09产酶801u/g
↓离子束
突变株~米曲霉ZLF13产酶946u/g
真菌α—淀粉酶提取工艺流程图
水
麸曲(粗酶)—→浸提—→压滤—→滤渣—→饲料
↓
超滤浓缩←—稀酶液
↓
乙醇沉析
↓
过滤—→酶泥(饼)
↓
低温烘干
↓
标准化—→成品
⑩ 淀粉酶的产生菌株及其产酶条件
淀粉酶
淀粉酶(amylase)一般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键的酶。根据作用的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EC3.2.1.1.)与β-淀粉酶(EC3.2.1.2.)。(1)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唾液、胰脏等)、植物(麦芽、山萮菜)及微生物。微生物的酶几乎都是分泌性的。此酶以Ca2+为必需因子并作为稳定因子,既作用于直链淀粉,亦作用于支链淀粉,无差别地切断α-1,4-链。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剧下降和碘反应的消失,最终产物在分解直链淀粉时以麦芽糖为主,此外,还有麦芽三糖及少量葡萄糖。另一方面在分解支链淀粉时,除麦芽糖、葡萄糖外,还生成分支部分具有α-1,6-键的α-极限糊精。一般分解限度以葡萄糖为准是35-50%,但在细菌的淀粉酶中,亦有呈现高达70%分解限度的(最终游离出葡萄糖);(2)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不同点在于从非还原性末端逐次以麦芽糖为单位切断α-1,4-葡聚糖链。主要见于高等植物中(大麦、小麦、甘薯、大豆等),但也有报告在细菌、牛乳、霉菌中存在。对于象直链淀粉那样没有分支的底物能完全分解得到麦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作用于支链淀粉或葡聚糖的时候,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因此生成分子量比较大的极限糊精。从上述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作用方式,分别提出α-1,4-葡聚糖-4-葡萄糖水解酶(α-1,4-glucan
4-glucanohydrolase)和
α-1,
4-葡聚糖-麦芽糖水解酶(α-1,4-glucan
maltohydrolase)的名称等而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