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有哪些变异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有哪些变异

发布时间:2022-05-25 01:35:13

Ⅰ 关于一些海洋生物的详细资料

白鳍鲨

俗称:白鳍鲨 鲎鲛

学名:灰三齿鲨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学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区海域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温和 但偶有攻击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体长:可达210(厘米)

种属:海水鱼类,板鳃亚纲,真鲨目,白眼鲛科

特征:白鳍鲨在背鳍顶端与尾鳍处常有白色斑点

喜好:成群地栖息在热带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缝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动

食物:吃鱼 章鱼 龙虾 螃蟹

种名: 长吻真海豚
学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别名: 繁齿海豚、 热带真海豚
科属: 鲸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态: 体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较真海豚长,背鳍中等高,位于体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鳍肢末端尖。体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样,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与额交界处有一黑色带。下颌至鳍肢前基有一条黑色带,在口角处弯成V形。由眼沿体侧向后延伸至肛门有一条浅黑色带。上额每侧具小型齿55~65枚,下颌齿51~60枚。吻狭长,为颅长的2/3,吻长为吻基部宽的3.5倍以上,上颌骨腭面的纵沟较深。有些学者认为本种为真海豚的一个亚种,系长吻真海豚。
大小: 成体体长2~2.5米。
生态: 为暖海性种。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活动,性活泼,游泳中常跃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栖性中上层鱼类为食。
分布: 中国东海、南海、台湾省海域

物种名称→ 大翅鲸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须鲸科
现况→ 地区性普遍
现存→ 12000-15000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1-2吨
成年重量→ 25-30吨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区→ 大型族群 简介
大翅鲸又称“座头鲸”,是非常活跃的大型鲸,素以壮观的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与胸鳍拍水而知名,也是极易鉴别的鲸。独特的尾鳍通常从远处就可以分辨出来;近距离观察时,多突瘤的头部,以及长的胸鳍不致误认。然而,没有两只大翅鲸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鳍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独特;因此专家能够借以辨认,并为全球数千头个体命名。在繁殖区内的雄鲸素以能唱出动物界最长且复杂的歌曲而闻名。捕鲸人已经屠杀超过100000只大翅鲸,虽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复育中,但是现存的数量只占原来的一小部分罢了。

行为
可能会一连跃身击浪,鲸尾击浪以及胸鳍拍水数次。经常浮窥;会侧卧或仰卧,将一只或两只胸鳍举到空中。对船只有些惧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缓慢;潜水通常持续3至9分钟(有时可达45分钟),之后喷气4至8次,间隔约为15至30秒;在繁殖区,两次潜水之间通常会喷气3至6次。当竞逐雌性伴侣时,雄鲸可能变得非常强悍。摄食技巧变化多端。

别名
座头鲸(日文“座头”义为乐器“琵琶”,用来指鲸背的形状。

雄/雌
头顶与下颚有节瘤,头部侧看颇修长,背部呈蓝黑,黑或暗灰色,体型大而粗壮,背鳍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矮钝的背鳍基部宽大(个体差异明显),雄性可能有打斗留下的伤痕(通常在背鳍附近)尾鳍背面呈蓝黑或黑色,下颚末端附近有圆形隆起,头部可能有藤壶造成的环状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纹,喉腹褶有12-36道,间隔颇大,胸鳍非常长,前缘有节瘤,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为局部白色,尾干相对而言算窄,宽大的尾鳍后缘不规则,有许多节瘤。

鲸须
每侧270-400 长须鲸的鲸须最长可达70至90厘米,宽度可达20至30厘米。鲸须和头部一样,具有罕见的不对称色调:右侧前1/4至1/3的鲸须呈白,乳白或黄白色,期于的右侧鲸须与整个左侧则都呈暗灰色(经常间杂着黄白和蓝灰色的条纹)。鲸须刚毛比蓝鲸的软,呈黄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侧的所有鲸须都呈暗灰色。

胸鳍
大西洋大翅鲸 胸鳍两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则有黑色条纹。 太平洋大翅鲸 胸鳍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则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鳍
中央凹刻明显,后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尾鳍有黑白花色斑块(有个体差异)。

鲸尾扬升
大翅鲸尾鳍的后缘带有节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纹,非常独特。

摄食
大翅鲸的摄食技巧是所有须鲸中最多样,且最壮观者。它们穿越包含磷虾或鱼群的水团,大口吞食者,甚至会拍动胸鳍或尾鳍来震慑食饵。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摄食技巧莫过于“气泡捕鱼法”:先在鱼类或磷虾群下方绕圆游行,从喷气孔喷出气体,使之形成直径达45米,包围食饵的气泡网。接着张开大口,从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气泡网通常会在海面显现一圈或一道圆弧泡沫。

头部
鸟瞰大翅鲸,头部宽阔且相当浑圆,约占体长的1/3。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喙形上颚(喷气孔前方)以及下颚的大部分有一连串节瘤。节瘤的数目与位置因个体而异。高尔夫球大小的节瘤是毛囊,中心长有约1至3厘米长的粗糙毛发,可能具有某种感觉功能。 2个喷气孔明显,不明显的单一纵脊从喷气孔延伸至吻尖附近,节瘤从气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着隆脊外,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喷气孔前卫突起,鲸须在比例上算短而宽:最长可达70-100厘米;最宽可达30厘米,鲸须颜色通常从黑色至橄榄棕色不等,但是偶尔会带点白色;通常也会有灰白色的刚毛,下颚末端附近的圆钝突起似乎会随着年龄增长,喉腹褶。

喷气
喷气非常清楚且独特呈树丛状,高度可达2.5至3米;与其高度相较,宽度也显得有些大。

下潜程序
1.喷气孔前卫与喷气孔首先浮现海面。
2.当背鳍出现时,独特的斜背与海平面形成浅浅的三角形。
3.躯体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时背部的隆起特别清楚。
4.随着尾鳍没入水中,尾干明显拱起,并翻滚下潜。
5.当大翅鲸将下潜角度变陡时,尾干会降得更低,并持续向前翻滚。
6.大翅鲸潜得更深时,尾鳍开始浮现海面。
7.潜水时,尾鳍多会高举出水;但在浅水区则不然。

达摩鲨全长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体正圆柱形,细长;头稍宽扁;吻颇短,厚而肉质;眼卵圆形;口裂横平,上唇发达,口角具翼状厚唇褶;口角外侧具一颇长之斜行深沟;背鳍两枚,无棘,后位而颇小;盾鳞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鳞间稍有缝隙。

体背暗褐色,腹部浅色。胸鳍前方鳃裂处有一条明显的黑褐色环带。鳍褐色,胸鳍、背鳍和腹鳍后缘具淡白色边缘,尾鳍上下叶呈暗褐色。

身体腹部有发光器官,能发出绿光。

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于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鲨,夜晚常到水体上层,昼夜垂直洄游,常在水深85~3500米处。

可营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鱼或鲸豚身上,用剃刀状下颚齿咬破皮肤和肉;亦捕食甲壳类及乌贼等软体动物。虽然尺寸只有小猫那么小,但它却敢攻击像海豚和金枪鱼等大型猎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颚咬住猎物,有时,它咬得太深而无法一下松开牙齿,就随着大鱼游上一阵子。

身体下半部发出的鬼魅样绿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较大动物的一个方法,这样它们才有机会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异的是,原来达摩鲨的下颌能够旋转。它吸附在大型猎物体上,如果它想离开,会旋转双唇和下颌,噌地从活体上镟下椭圆形的一块肉,一边吞噬,一边走开了。

达摩鲨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鱼,一般以加工食之。

隶属铠鲨亚科达摩属。本属第一背鳍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约与腹鳍起点相对;第二背鳍不具硬棘;下颌牙尖,基部涵盖整个齿根,不另具一刀状突出。

大西洋斑纹海豚体型相当大且粗壮,在海上也颇醒目。具群居性,经常与白喙斑纹海豚,大翅鲸,长须鲸与长肢领航鲸为伍。最可能与白喙斑纹海豚混淆,不过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小,也较修长,而且背鳍下方的两侧都有白色色块,并一路延伸至尾干两侧的黄色条纹处。也可能与真海豚混淆,因为大西洋斑纹海豚身上也有类似的灰,白,黑,黄相间的图案。然而大西洋斑纹海豚的体型较粗壮,嘴喙较短,身上也没有真海豚独具的沙漏图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别名>>
跳跃海豚,弹跳海豚,迟缓海豚,大西洋白侧小海豚,大西洋白侧海豚

雄/雌>>
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鳍呈单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两侧有黄或黄褐色块,尾干接近尾鳍处突然变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背鳍下方有白色带,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条纹沿着整个身躯分布,体型粗壮,尾干非常粗,有明显的隆脊

区别>>
大西洋斑纹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时,通常黄色与白色色块同时浮现

白喙斑纹海豚
浮升呼吸时,浮现灰色块

尾鳍>>
末端尖锐,后缘向内凹,中央凹刻明显,上下两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为>>
具空中绝技,是快泳者。经常跃身击浪(虽然不象白喙斑纹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频繁)与鲸尾激浪。约每10至15秒就会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跃离海面,或仅稍稍破水而出,在头部上方兴起波纹。在某些地区对船只颇具戒心,但也会伴随航速缓慢的船只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只前进行船首乘浪;有时会乘着大型鲸造成的头前狼。在外海发现的族群通常大于沿岸的族群。单独或集体的搁浅事件十分常见。

何处观赏>>
分布范围与白喙斑纹海豚极类似。沿着分布范围的东部,偶尔能发现出没在范围北界的巴伦支海南方,很少超过英吉利海峡以南。分布范围的西部据记录显示,从西格陵兰至美国科德角以北),美国缅因湾数量似乎特别多,同时大型的族群可能会溯游至加拿大圣劳伦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向岸,离岸的季节性迁徙。似乎特别喜爱有陡峭海床及大陆架边缘的地区。

鉴别清单>>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条纹沿着体侧分布
背鳍下方有白色色块
尾干有黄色色块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鳍高耸,呈镰刀状
体型粗壮,尾干厚实
擅长空中绝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学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宽吻海豚

大小:出生约1~1.3公尺,成体1.9~3.8公尺,雄性稍大,体重可达350公斤。

形态特征:体粗壮,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会较长。体色变异大,背侧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匀,至腹部色渐浅,呈浅\灰白色或粉红色,偶有斑点。背鳍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离才可辨识)。体侧、脸部及喷气孔至吻界线有数抹黑带。背鳍高,呈镰刀状,位于中背。眼至胸鳍间有细纹(少部分个体无)。体型在不同区域之海域差异大,致使其分类仍不明确。在台湾海域至少就有两类,大类体型较粗壮,吻短,另一类体型较修长,吻长,亟待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地位,目前世界趋势是暂以一种视之。上下颌齿每侧18~26枚,近岸群中较老之个体颌齿磨损厉害。

自然史:本种之研究资料较其他种类为多。群体大小多在20只以下,们在深海区亦有数百只之大型群体。常与其他种共群,杂交种在水族馆及野外皆有记录。根据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会结构似开放,即组成分子会更换,但母子关系强。在有些地区,其有固定活动范围,而在某些地区则为迁徙性,台湾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无资料。本种性活跃,常以尾鳍拍打水面,跳跃及其他水上行为。春夏或春秋为育幼高峰。机会摄食者,即有什么吃什么,摄食行为变异大,可由个体捕食,群体合作,至跟纵渔船捕食。为人工饲养最常见种类,已证明其适应力高且易训练。

分布:温至热带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过南北纬45度。

帮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

Ⅱ 海洋生物的介绍

【概述】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各种螺类和贝类。有脊椎动物包括各种鱼类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鲨鱼等。
海洋生物富含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食物蛋白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海洋中鱼,贝,虾,蟹等生物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9种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含量更比植物性食物高出许多,且易于被人体吸收.
【相关调查】
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最多(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种)。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水域海洋生物种数的分布趋势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种类较多,而黄海、渤海的种类较少。物种约占世界物种总数的10%,数量占50%
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贝类)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我国沿海滩涂生物的种数与海域生物一样,也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全世界的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空前的合作计划,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种生物?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出炉了。目前已经登录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在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科学家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个计划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预计要花上10年时间,至少需要花10亿美元的经费,共有来自53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参与到这个史无前例的合作计划中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海洋科学家可以一起合作。从2000年开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个新的海洋物种被发现。根据这个研究计划的估计,大约还有5000种海洋鱼类以及成千上万种其他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还没被发现。
这个普查计划希望能够评估各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数量,并且解释上述情况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个计划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经濒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区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机构发展出有效的连续经营策略。而随着成千上万的新种海洋生物被发现,科学家将开发出新的海洋药物和工业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学委员会主席、美国路特葛斯大学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尔说:“这是21世纪第一场伟大的发现之旅的开始。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努力,去测量海洋的各种生物,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防止海洋生物继续消失。”海洋至今依旧是未被探勘的领域,我们对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极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学家罗纳尔德·多尔说:“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不只是海洋状况的重要指针,同时也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
海洋哺乳动物是哺乳类中适于海栖环境的特殊类群,通常被人们称作为海兽。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
兽中之“王”——蓝鲸
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目前捕到最大蓝鲸的时间是1904年,地点在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附近。这条蓝鲸长33.5米,体重195吨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舌头重约3吨它的心脏重700公斤,肺重1500公斤,血液总重量约为8吨~9吨,肠子有半里路长。这样大的躯体只能生活在浩瀚的海洋中。
潜水冠军----抹香鲸
抹香鲸头重尾轻,宛如一头巨大的蝌蚪,头部占去全身的三分之一,看上去像个大箱子。鼻孔也很特殊,只有左鼻孔畅通,且位于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气时喷出的雾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喷出的。虽然抹香鲸的牙齿很大足有20多厘米长,每侧有40枚~50枚,却是只有下颌有牙齿,而上颌只有被下颌牙齿“刺出”的一个个的洞。不过,抹香鲸习性与蓝鲸截然不同它是非常利害的,猎物一旦被它咬住就难以脱身。它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深海大王乌贼因此“练就”了一身潜水的好功夫。
在所有鲸类中,以抹香鲸的潜水为最深,可达2200米。抹香鲸的经济价值很高,巨大的“头箱”中盛有一种特殊的鲸蜡油,过去人们误以为是脑子里流出来的,所以叫它“脑油”其实“脑油”与脑无关。这是一种用处很大的润滑油,许多精密仪器,如手表、天文钟甚至火箭,都离不了它一头大的抹香鲸的头部可以装一吨这样的油。着名的龙涎香就是这种鲸肠道里的异物,这是一种极好的保香剂,抹香鲸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横行的暴徒——虎鲸
虎鲸也属于齿鲸类。它体长近10米,重7吨~8吨,雌的略小一些,也有6米~8米。
虎鲸胆大而狡猾,且残暴贪食,是辽阔海洋里“横行不法的暴徒”。虎鲸的英文名称有杀鲸兇手之意。不少人在海上屡屡目睹虎鲸袭击海豚、海狮以及大型鲸类的惊心动魄的情景。
其体侧有一块向背后方向突出的白色区域,使它独具一格。
虎鲸身体强壮,行动敏捷,游泳迅速,每小时可达30海里。游泳时,雄鲸高达1.8米的背鳍突出于水面上,颇与一种古代武器——“戟”倒竖于海面的形状相似,虎鲸因此而另有“逆戟鲸”的别名。
有牙的鲸—— 齿鲸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海中智叟——海豚
海豚也是一种小型齿鲸动物。
海豚经过训练后,不仅可以表演各种技艺,例如顶球、钻火圈……而且在人的特殊训育下,它们可以充当人的助手,戴上抓取器可以潜至海底打捞沉入海底中的物品,如实验用的火箭、导弹等,或给从事水下作业的人员传递信息和工具,还能进行军事侦察,甚至充当“敢死队”,携带炸药和弹头冲击敌舰或炸毁敌方水下导弹发射装置。
貌似家犬的海豹
海豹的身体不大,仅有1.5米~2.0 米长,最大的个体重150公斤,雌兽略小,重约120公斤。
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海豹的潜水本领很高,一般可潜到100米左右, 在水深的海域还可潜到300米,在水下可持续23分钟。它的游泳速度也很快,一般可达每小时27公里。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公斤~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公斤~8公斤鱼。
深海打捞员——海狮
海狮吼声如狮,且个别种颈部长有鬃毛,又颇像狮子,故而得名。它的四脚像鳍,很适于在水中游泳
海狮主要以鱼类和乌贼等头足类为食。它的食量很大,如身体粗壮的北海狮,在饲养条件下一天喂鱼最多达40公斤,一条1.5公斤重的大鱼它可一吞而下。若在自然条件下,每天的摄食量要比在饲养条件下增加2倍~3倍。
食草的海兽——儒艮
儒艮 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沿海生活着一种海兽,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一些国家。 儒艮以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纤维的灯心草、禾草类为食,但凡水生植物它基本上都能吃。
爬行动物 】
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繁殖的变温动物。其中与海洋有关的海龟类和海蛇类等,目前在中国海共发现有24种。
海蛇
海蛇是一类终生生活于海水中的毒蛇。海蛇的鼻孔朝上,有瓣膜可以启闭,吸入空气后,可关闭鼻孔潜入水下达10分钟之久。 我国有海蛇19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山东、辽宁等省的沿岸近海。常见的有青环海蛇、平颏海蛇和长吻海蛇。海蛇可供药用,具有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滋补强身的功效。
古老而顽强的海龟
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生活在我国海洋中的海生龟类有5种(全世界也只有7种),主要分布在西沙群岛和广东省惠东县港口。
海龟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龟了。它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堪称海龟之王。
【种类繁多的海鱼】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
会爬树的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其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能发电和发射电波的鱼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会发电的电鳐,它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在头部的后部和肩部胸鳍内测,左右各有一个卵圆形的蜂窝状的大发电器。每个发电器官最基本结构是一块块小板——电板(纤维组织),约40个电板上下重叠起来,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柱状管,每侧有600个管状物,称为电函管。其内充填有胶质物,故肉眼观察为半透明的乳白色,与周围粉红色肌肉显然不同。每块电板具有神经末梢的一面为负极,另一面为正极,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电量70伏特~80伏特,有时能达到100伏特,每秒放电150次。人们解剖电鳐时,发现其胃内完整的鳗鱼、比目鱼和鲑鱼,这是电鳐放电把活动力强的鱼击昏然后吞食之。因此,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会发声的鱼
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
海中霸王——鲨鱼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称为“海中霸王”的鲨鱼遍布世界各大洋,在中国海就有70多种(全世界约有350种)。大部分鲨鱼对人类有利而无害,只有30多种鲨鱼会无缘无故地袭击人类和船只。鲨鱼的确有吃人的恶名,但并非所有的鲨鱼都吃人。
鲨鱼一般只吃活食,有时也吃腐肉,食物以鱼类为主。
珊瑚鱼的色彩与求生的伪装
美丽的珊瑚礁吸引着众多的海洋动物竞相在这里落户。据科学们估计,一个珊瑚礁可以养育四百种鱼类。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是动物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万种动物中,它约占85%。该门类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5。
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鲎
鲎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人称之为“马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的动物。
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此外,鲎的肉、卵均可食用。
肉昧鲜美的虾蟹
虾蟹是节肢动物的另一家族,同属于甲壳纲的十足目。这类动物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是主要的水产养殖或捕捞对象,其中尤以虾、龙虾和蟹等,在我国海洋渔业捕获物中产量相当大,特别是对虾、毛虾、梭子蟹等,营养丰富,产值很高,地位更为重要。我国的虾蟹种类非常多,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发现的约有1000多种,其中虾类400多种,蟹类600多种。
生活在我国海洋里的蟹的种类也特别多,有肉细味美的梭子蟹,有行走如飞的沙蟹,有能上树的椰子蟹,还有背甲沟纹似关公脸谱的关公蟹等等。但是,蟹中之王却是生活在日本海和白令海的高脚蟹。高脚蟹的身体有30多厘米长,一条腿就有1.5米左右,两边的腿伸直了差不多有4米,体重约7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蟹。
体色变换的招潮蟹
。蟹体的两只螯长得很不对称,一只又粗又大,另一只又细又小。每当潮水退落,它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每当潮水滚滚上涨,快要淹没它的老巢时,它又躲进洞里,在洞口高举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欢迎潮水的到来,所以人们称它为“招潮蟹”。这种蟹的体色能昼夜变化。白天,它是黑色的,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它细胞里的色素向四处扩散,犹如撑开的大黑伞一样。到了夜间,色素颗粒收缩成一团于是体色变浅,成为青灰色。
擅长伪装的虾蟹
在海边潮间带常可抓到一种头胸甲好似京戏中关公脸谱的蟹,名为关公蟹。关公蟹常用足抓住石块或树叶,把自己身体遮盖住以便把自己巧妙地伪装起来而避开敌害。
蜘蛛蟹长相丑陋,为何在头胸甲上或大螯上戴上几朵艳丽的鲜花?不,那不是花,那是海葵,俗称“海菊花”。蜘蛛蟹靠触手上有毒的海葵来保护自己,以避敌害,同时也可美化自己丑陋的身躯。
有一种海绵动物常附着在寄居蟹的贝壳上海绵长满贝壳,只留下壳口让寄居蟹自由进出寄居蟹便靠这海绵分泌的臭昧来御敌。
【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
在海底世界里,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栖身之地,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软体动物门的种类非常多,在动物界中是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共分为7个纲,即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双壳纲、腹足纲、掘足纲和头足纲。除无板纲和单板纲之外,其余5个纲的种类在中国海都有分布。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我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以上。
石鳖
石鳖属于多板纲中原始类型的贝类,它们的颜色和岩石一样,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别的贝类身体外面不是有一个就是有两个贝壳,而在石鳖的身体背面,却生长着覆瓦状排列的、由8个石灰质壳片形成的一组贝壳。在这些贝壳的周围,外套膜的表面还生有许多小鳞片、小针骨、角质毛等等。因此,它的背部就像是一个全身披甲的武士,别的动物很难去侵犯它。
石鳖的种类很多,世界各地的海洋里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海水盐度正常的岩礁海岸或盐度较高的大洋底部。
石鳖的身体一般很小,我国常见的种类其身体的长度约2~3厘米。由于石鳖是贝类中的原始类型,所以在科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螠蛏
在沿海的泥滩上,生活着一种双壳类,叫作“螠蛏”。它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软体动物。
螠蛏的两个水管很发达,它完全靠着这两个水管与滩面上的海水保持联系,从入水管吸进食物和新鲜海水,从排水管排出废物和污水。螠蛏在软泥滩上挖穴生活,潜伏的深度随季节而不同:夏季温暖,潜伏较浅;冬季寒冷,潜伏较深。平时潜伏的深度大约为体长的5倍~6倍,最深可以达到40厘米,约为体长的10倍。如果我们在海滩上看到相距不远的两个小孔,用长钩触动一下能喷出少许海水来,那么底下一定有螠蛏。这两个小孔就是螠蛏两个水管伸出的地方。螠蛏的大小可以从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推算出来,其体长约为两孔距离的2.5倍~3倍。
海兔
有一种叫海粉的海产品,它不仅是消炎退热的良药,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是我国东南沿海居民所喜爱的大众化食品。海粉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它是一种贝类所产的卵,这种贝类就是海兔。
从外表看,海兔的体形确实像一只兔子,所以它就获得了这个名称. 海兔是在浅海生活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较通畅的海湾,在低潮线附近的海藻间最多。它们以各种海藻为食,体色和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极为相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隐蔽起来,使敌人不能发现。特别是海兔对它周围环境的颜色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当它食用某种海藻之后不久,就能很快地改变为这种海藻的颜色。例如:有一种海兔,小的时候以红藻为食,体色为玫瑰红色;大的时候,以海带为食的体色变为褐色,以墨角藻为食的体色变为棕绿色。
【五花八门的棘皮动物】
当你在海边的岩礁、海藻间漫步的时候,你可以见到一些海滨动物,如海星、海胆、海参等。这些动物的身体表面都长有许多长短不一的棘状突起,所以这些动物又叫作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身体构造比较有意思,都呈辐射对称,主要是五辐射对称。棘皮动物全部为海产,在陆地和淡水中绝对找不到它们的踪影。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海共记录到棘皮动物约600种。 下面介绍一下海星、海胆、海参。
分身有术的海星
海星是棘皮动物门的一纲,下分海燕和海盘车两科,不过人们都俗称其为海星或“星鱼”。
海星与海参、海胆同属棘皮动物。它们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有的多达40个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 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海星有好几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
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对我们并不陌生。然而,我们对它的生态却了解甚少。海星看上去不像是动物,而且从其外观和缓慢的动作来看,很难想象出,海星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还起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它为何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原因。
海星的食物是贝类。当海星想吃贻贝时,会先用有力的吸盘将贝壳打开,然后将胃由嘴里伸出来,吃掉贻贝的身体。所以,海星的经济价值并不大,只能晒干制粉作农肥。由于它捕食贝类,故而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全世界大概有1500种海星,大部分的海星,是通过体外受精繁殖的,不需要交配。雄性海星的每个腕上都有一对睾丸,它们将大量精子排到水中,雌性也同样通过长在腕两侧的卵巢排出成千上万的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形成新的生命。从受精的卵子中生出幼体,也就是小海星。
另外,海星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再生。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全身都是刺的海胆
海胆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另一成员,它长着一个圆圆的石灰质硬壳,全身武装着硬刺。对居住在海底的“居民”来说,它是难以侵犯的,没有哪个莽撞的家伙敢去碰它。在我国南方,大都在春末夏初开始捕捞海胆;北方的大连紫海胆则是在夏秋两季采集。这时的海胆里面包着一腔橙黄色的卵,卵在硬壳里排列得像个五角星。海胆的卵是一种特殊风味的佳肴,光棘球海胆、紫海胆的卵块是名贵的海珍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胆都可以吃,有不少种类是有毒的。这些海胆看上去要比无毒的海胆漂亮得多。
海中珍品---海参
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像黄瓜一样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名贵的海珍品。在中国海有20多种食用海参,有些价格昂贵,如刺参、梅花参、乌皱辐肛参等。
在我国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在海水稳静的海湾3米-15米深的岩礁或细泥沙的海底,生活着一种身体背部布满大大小小的圆锥状肉刺的海参,名叫刺参。刺参是海参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海参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营养滋补品,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抑制肿瘤、延年益寿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晶莹剔透的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它遍布于体表,触手上特别多,因此腔肠动物又被称为刺胞动物。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是1010种。它们分别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第一个纲是水螅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水母和薮枝螅,中国海已记录456 种。第二个纲是钵水母纲,典型代表动物是海蜇,中国海已记录39种。第三个纲是珊瑚虫纲,典型代表动物是珊瑚和海葵,中国海已记录515种。
轻盈飘逸的水母
在那蔚蓝色的海洋里,栖息着许多美丽透明的水母,它们一个个像降落伞似地漂浮在大海里,婀娜多姿的容貌使人赞叹不绝。
美丽的“海菊花”
陆地上的菊花,秋季开放,而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中,却有一年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海葵。
海葵形态繁多,有上千种,一般呈圆筒状,体色艳丽,基部附着在岩石、贝壳、砂砾或海底。海葵上端是圆形的盘,周围有几条到上千条菊瓣似的触手,它们在水中随波摇曳,一张一合,如花似锦。
多姿多彩的珊瑚
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拥挤固着在岩礁上。
新生的珊瑚就在死去的珊瑚骨骼上生长,有的生成树枝状,枝条纤美柔韧。珊瑚的形状美丽多姿:有像鹿角的鹿角珊瑚;有似喇叭的筒状珊瑚;有像蘑菇的石芝珊瑚等等,真是五花八门。那颜色有橙黄、粉红、浅绿、紫的、蓝的、白的……五颜六色。从珊瑚的触手数目来分,可分为两大类——八放珊瑚和六放珊瑚。珊瑚的触手很小,都长在口旁边,那“肚子”(内腔)里被分隔成若干小房间(消化腔),海水流过,把食物带进消化腔吸收。活的珊瑚虫有吸收钙质制造骨骼的本领。
活的珊瑚虫死去了,新的又不断生长,日积月累,死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便形成了珊瑚礁、珊瑚岛。
【绚丽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科学家们根据海藻的生活习性,把海藻分为浮游藻和底栖藻两大类型。
浮游藻
浮游藻的藻体仅由一个细胞所组成,所以也称为海洋单细胞藻。这类生物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生产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它们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又是养殖鱼、虾、贝的饵料。目前已在中国海记录到浮游藻1817种。
底栖藻
科学家们将栖息在海底的藻类称为底栖藻。它们在退潮时能适应暂时的干旱和冬季暂时的“冰冻”等环境,只要海水一涨潮,它们便又开始正常的生长发育。 底栖藻的颜色鲜艳美丽,有绿色、褐色和红色。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颜色,把海藻分为三大类:绿藻类、褐藻类和红藻类。
绿藻
绿藻的藻体呈草绿色。绿藻约有6000种,其中90%产于淡水,只有10%生活在潮间带或潮下带的岩石上。

Ⅲ 海洋生物有哪些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种,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病毒等。海洋动物包括各种螺类、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各种鱼类、大型海洋动物等脊椎动物。

海洋生物有哪些
根据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数据,在我国管辖的海域已经记录到了2万多种海洋生物。

海洋动物有蓝鲸、虎鲸、海豚、海狮、海豹、海龟、海蛇、电鳐、星鳐、电鳗、虾蟹等。

海洋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其中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就有100多种。

Ⅳ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当属鲸,鲸类中又以蓝鲸(也称剃刀鲸)的体型最大。

蓝鲸

成体蓝鲸的平均体长雄性可达25米,雌性则可超过26米。国外曾捕获过一条体长34.6米、体重154吨的雌性蓝鲸,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所记录到的个体最大的生物,据说仅其舌头的重量就超过陆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体重。蓝鲸不仅是最庞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即使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蓝鲸,体长也有7米,体重接近3吨。鲸的妊娠期约11~13个月,最长寿命80年以上。虽然鲸的体型庞大但并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潜水本领都很强:最快游速可达37千米/小时,并可数小时内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时以上的游动速度;其潜水深度最深可超过1,000米。其中属抹香鲸的潜水本领最强,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200米,潜入水下的时间可长达1小时。

各类海洋生物的“巨无霸”

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并非鱼类,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应是鲸鲨。根据报道最大鲸鲨体长达21米,体重超过40吨。而体型最小的鱼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及马绍尔群岛的一种缎虎鱼,其体长一般只有1~1.5厘米,体重仅几十毫克,这种鱼需要几万条才有1千克重。

缎虎鱼

软体动物头足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王乌贼,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7米,其中头和躯体长6米,腕长11米;而体型最小的细乌贼体长则仅有1厘米左右。某些种类的章鱼个体也很大,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只太平洋章鱼腕长达7.8米,体重53.6千克。章鱼腕上生有许多吸盘,具有非常大的吸力,体型大的章鱼腕上吸盘多达2000个,每个吸盘的吸力约100克,总吸力可达200千克。

贝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砗磲,其最大个体壳径达1.2米,体重100千克;海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太平洋巨藻,全长可达60米,能从几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长到海面;水母类中体型最大的为霞水母,最大个体伞径可达2.4米,腕长则可达36米;有一种被称为丝带虫的蠕虫类的海洋生物,其体长平均约4.6米,最大者可达30米。这些也都称得上是同类当中的“巨无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当属旗鱼,最快游速可达110千米/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车。旗鱼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体呈流线型,背鳍长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为箭状,尾鳍发达有力,游动非常迅速。

旗鱼

海洋哺乳动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过50千米/小时。

企鹅是海洋鸟类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时可达35千米/小时。

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游泳冠军,当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胴体部的喷管喷射海水来产生推进力,短时游速可达32千米/小时。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从中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海洋生物游速简表种类旗鱼箭鱼金枪鱼海豚鲸鲨鱼企鹅乌贼燕鳐鱼鲤鱼游速(千米/小时)109978050373635323212会飞的鱼

鱼不仅会在水中游泳,有些还会离开水在空中飞翔,这种会飞的鱼被人们称为飞鱼。飞鱼的种类多达上百种,例如在我国南北沿海比较常见的燕鳐鱼就属于会飞的鱼。燕鳐鱼的体长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体呈流线型,胸鳍宽大,展开后呈翼状。当其在水中遇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惊吓时,能以每小时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冲出海面,并展开宽大的胸鳍,像鸟儿那样展翅在低空飞翔。有时为了增加前进的动力,延长飞行时间,燕鳐鱼还经常用尾不停地击打水面。据记载,燕鳐的最长飞行距离达396米,离开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鳐鱼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加以盛产飞鱼而闻名,据说其周围的海洋中飞鱼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超过1米,最大飞行距离近千米。

燕鳐鱼

飞鱼看似会飞,但实际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其鳍既不能像鸟翅那样上下扇动来产生飞行动力,也不能像昆虫翅膀那样不停地快速抖动来产生动力,而只能像滑翔飞机那样,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产生的原动力,冲出海面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仍要再落回大海继续游泳。

能上树的鱼

鱼不仅有会飞的,还有会跑的,甚至会爬树的。在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生活着一种小型海水鱼,学名叫弹涂鱼,体长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鳍和腹鳍的肌肉非常发达,能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跳跃前进,有点像陆地动物的四肢那样。退潮后,弹涂鱼常用其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在海滩上活泼地跳动,因而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跳跳鱼或跳鱼。弹涂鱼有时还能利用其胸腹鳍攀爬到水边的芦苇上或树丛上捕食昆虫。

弹涂鱼

会发电的鱼

鱼类中还有少数种类体内生长着可以产生电流的器官,能释放出电流,用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有的种类可产生比较强大的电流。例如:电鳐的放电电压最高可达200伏(V),完全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大的侵犯者;而电鳗的放电电压最高时可达600伏,甚至可以击昏一头大水牛。虽然它们的放电电压都比较高,但储存的电量有限,经几次放电便消耗殆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放电。

电鳐

据测量,电鳗在放电时的平均电压约350伏,电流可大于1安培(A),瞬时放电电压可达500~600伏、电流近2安培,功率约1千瓦(kw),最高放电电压可以达到650伏。电鳗和电鳐释放的虽然都是直流电,但放电频率可达每秒300个脉冲。

电鳐的自然分布较广,我国海域有时也可以发现。电鳗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电鲶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一带。

懂得“免费旅行”的鱼

海洋中有一种鱼叫做鱼,其头顶上生有一个形状像胶鞋底的大吸盘,它可以用该吸盘吸附到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进行免费旅行,被人们戏称为“免费旅行家”。但是,鱼并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鱼的劳动力,而是与被吸附鱼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因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鱼身上的寄生虫和食物残渣,起到免费清洁工的作用。

冻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本领。例如,生活在南极海域的一种鱼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会凝固,而普通鱼的血液在0.8℃左右就开始凝固了。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血红素比普通鱼少96%,但却含有大量含羟基的特殊物质,而含羟基物质常被人们作为汽车散热器防冻剂的重要成分。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还生活着一种鲑鱼,即使被冻入冰块中也不会死亡,在冰块融化后还能照样生活。当地人在捕到这种鱼后常将其放到篮子里然后在户外冻起来,想吃时再拿到屋里解冻,解冻后的鱼仍然是活鱼。此外,生活在高纬度海域潮间带的贝类耐寒能力也非常强。例如,我国北方沿海冬季的气温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间带滩涂的文蛤和褶牡蛎经常被冻入冰中。这些贝类被冻到冰中3~5天,解冻后照样还可以存活。

被称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东伦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条名为“空棘鱼”,也称腔棘鱼、矛尾鱼或者拉蒂迈鱼的特殊鱼类,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轰动。因为空棘鱼类的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至白垩纪,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在2亿年前就已灭绝,其中的一支——骨鳞鱼,还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的祖先。空棘鱼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古鱼类的某些特征,例如,其胸鳍骨骼与古代两栖动物相似,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可以在水底爬行;体内有一个类似肺的气囊;尾鳍呈矛形,由3叶组成;鳍条不分枝;鳍与身体之间的空棘鱼骨骼连接方式与古鱼类相似。因而这种鱼被人们称为海洋鱼类中的“活化石”。其后该种鱼又曾在南非、科摩罗等海域被捕获过数条,其中1999年发现的那条还被认为是一个新种。

空棘鱼

产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鹦鹉螺则被人们称为贝类中的“活化石”。鹦鹉螺最早出现于晚寒武纪,在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纪最繁盛,延续至今已有4~5亿年。其外形与现代其他螺类有些相似,但鹦鹉螺贝壳的盘旋方向是沿着同一个平面,而其他螺类的盘旋方向则是三维的。此外,鹦鹉螺的壳内还被横隔片分隔为许多个小室,称为气室,横隔的中部有一个小孔,使各气室相互连通。它的软体部生活在最外侧的一个室内,这个室称住室。鹦鹉螺可以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状态,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适应匍匐生活,也可以适应半浮游型生活。鹦鹉螺的头部生有许多腕状触手,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与乌贼和章鱼等同属一大类。

鹦鹉螺

鲎也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最早见于泥盆纪,同期出现的三叶虫等均灭绝,成为化石生物,而鲎的繁衍却一直延续至今,大约已延续了4亿多年。因而鲎也被人们称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鲎的某些形态结构及幼体发育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其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形态与古老的化石生物三叶虫非常相似,被称为三叶虫幼体。鲎的外形比较怪异,在我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海怪,有些地方也称马蹄蟹。鲎的躯体由头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组成。头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单眼和复眼各一对。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生有6对锐棘,鲎腹面有片状游泳肢6对,其中的后5对肢基部各生有书鳃一对;尾细长而坚硬,剑状,可以自由摆动。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鲎属于节肢动物,与虾蟹同属一大类。目前全世界仅存在5种,比较局限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个区域。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学名为中国鲎,也称东方鲎或三刺鲎,多栖息于沙质海底,并可潜入沙层内,过着昼伏夜出式生活,有时也能爬到海滩上活动。鲎生长缓慢,大约需要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鲎常常像鸳鸯那样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雄鲎可利用其带钩的附肢匍匐在雌鲎背上,随雌鲎一起行动。鲎的雌雄个体的体型大小差异比较明显,雌大雄小。鲎的血液比较特殊,一般动物的血大多为红色,而鲎血却呈蓝色,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因而血液显红色。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因而鲎血显蓝色。鲎血对细菌的反应非常敏感,受伤后其血液能在伤口处很快凝结,起保护作用。用鲎血制成的试剂可以用于检验内毒素,其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化指示剂。

只见雌性不见雄性的鱼

沿海的渔民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所捕到的鱼全都是雌鱼,雄鱼都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鱼的雌鱼与雄鱼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其中有的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仅个体小,而且外形与雌也不太一样,大多都附着在雌的身上,当雌鱼被捕获时它们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们注意。还有的种类雄鱼发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仅起着产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鱼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宛如雌鱼身上的一条角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因而人们捕获的鱼便只能全都是雌鱼了。

靠爸爸养大的海洋生物

海马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也隶属于鱼类,但其外形与鱼类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其头部像马,与躯体呈90°弯曲;腹部突出;体外被覆有一层坚硬的环状骨片,好似盔甲;尾鳍消失,尾细长,可以卷曲,平时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体上。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育儿袋,繁殖季节雌海马把卵产在育儿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马就在育儿袋中生长发育,直到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育儿袋。这点虽然有些像陆地上的袋鼠,但海马看起来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马是一味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效。

海马

鲆与鲽

鲆鲽鱼有时也称比目鱼,地方名偏口鱼,是鲆类和鲽类两大类鱼的总称。鲆鲽鱼的外形比较特殊,身体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树叶。上侧体色较深,多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下侧色浅,多为白色或黄白色;比目鱼

两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侧,其中一只眼位于头的中间部位,另一只则偏向头的一侧;口虽然也生在头的前端,但开裂方向却不像其他鱼那样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倾斜开裂,偏口鱼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鲆类与鲽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将鱼体侧立起来,使其头朝向前方、偏向头一侧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两只眼均生在身体的左侧(即体色深的一侧在身体的左方)则为鲆,若在身体的右方则为鲽,也即人们常说的“左鲆右鲽”。常见的鲆类鱼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见的鲽类鱼有黄盖鲽(地方名小嘴)、高眼鲽(地方名长脖)、石鲽(地方名石礓子)、星鲽等。

鲆鲽鱼一生多数时间都匍匐在海底,色浅的一侧朝下,色深的一侧朝上,而且上侧的体色还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体色可变得深一些,有时可变得浅些,有时还能出现一些深浅不同的小斑点,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色泽一致,起保护色作用。鲆鲽鱼在小时候形状与普通鱼相似,身体也是呈侧扁形,两只眼分别生在头的两侧,在海水中自由游动。

石鲽

但长至1厘米左右时鲆鲽鱼开始下沉至海底,鲆类身体右侧朝下侧卧于海底,鲽类则左侧朝下侧卧于海底。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鲆鲽鱼体型也随之逐渐改变,身体开始向背腹方向伸展变宽,贴近海底的一侧体色变浅,而朝上的一侧体色变深,同时头部朝下的一侧也逐渐向背方扭转,眼和嘴都随之扭转移位,向下一侧的眼移向背侧,嘴扭转成斜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即变成形态基本与成鱼相同的怪样子了。鲆鲽鱼体形与体色的改变是为了更好适应底栖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鳐与

鳐与,地方名有时通称为老板鱼,也是经常栖息在海底的鱼类。鳐与是两大不同类的鱼,两者的外形比较相似,鱼体皆为扁平的团扇形,后部生有一条长长的尾,游动时身体的两侧上下扇动,好似蝴蝶飞翔。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鳐的尾为细长的棒状,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圆片状尾鳍,尾的上侧还有两片不大的背鳍;而的尾为鞭状,末端细长,没有尾鳍,背鳍大多变异为尖锐的棘刺状。

鳐和与鲆鲽鱼一样,也是长到一定时候身体逐渐伸展而变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鲽类用身体的一侧着底,体形变宽的伸展方向为背腹向;而鳐类与𫚉类则是腹部向下着底,伸展方向是向两侧,体形变宽,因而其两只眼都移至背侧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鲽鱼那样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头的一侧。太平洋海鳐是鳐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体宽可达7.6米,重1,300千克。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为什么都不属于鱼类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等虽然都被人们称为“鱼”,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鱼,而是其他类别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鱼”的称呼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罢了。

鲸鱼学名鲸,因其外形与鱼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长年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鲸鱼。其实鲸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并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鲸的呼吸器官为肺,需要经常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幼仔为胎生,幼鲸需要雌鲸的乳汁喂养,这些特征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相似,与鱼类则完全不同。外观上,鲸与鱼最明显的区别是鱼类尾鳍呈垂直方向,而鲸类的尾鳍呈水平方向,鱼类头部两侧有鳃裂,而鲸的头部两侧无鳃裂,但在头部上侧有呼吸孔。

杂色鲍

鲍鱼学名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贝类。其体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状贝壳,属单壳贝类。鲍的足部肥大,肉细嫩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我国,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珍”之中,与海参、干贝、燕窝、鱼翅等齐名。全世界共有鲍100多种,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鲍国,近几年的鲍鱼产量中有2/3以上为养殖产量。我国沿海自然分布有8种鲍,其中有一定产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两种,分别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两种鲍中以皱纹盘鲍的味道最鲜,肉质最好,价格也最贵,为鲍中的上品。但是,两种鲍的外形又比较相似,一般人不易区分。其主要区分方法是:皱纹盘鲍的壳孔数(即贝壳右侧的一列小突起顶端的开孔数目)一般为3~5个,而杂色鲍的壳孔数一般为7~9个;前者个体较大,野生个体贝壳表面大多为绿褐色,养殖个体一般为绿色或翠绿色;而后者的最大个体一般不超过8厘米,壳色大多为红褐色至暗褐色。

皱纹盘鲍

鱿鱼也称柔鱼或乌贼,章鱼的学名为蛸,它们均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筒状或者椭圆形的胴体,胴体的前部为头,头的两侧生有一对大眼睛,头前部还生有10条或8条长长的腕状足。腕足都生在头上,这也是它们被统称为头足类的主要原因。鱿鱼的胴体一般多呈圆筒状,头上生有10条腕,其中的8条腕的长度略短于胴体,另外两条腕在捕食时可迅速伸长,伸展时大约为胴体长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时则可缩至与其他腕基本等长。鱿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进与后退灵活自如,有时简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章鱼也称八爪鱼,其胴体多为椭圆形,头上生有8条等长的腕,腕的长度大约为胴体长度的2~5倍,因而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前者为十腕目而后者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种类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类不小心被其咬伤或者蜇伤后会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有一种被称为“海黄蜂”的水母,其体内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性超过陆地生物中毒性最强的眼镜蛇毒的毒性。该毒液被稀释1万倍再注入实验生物体内,几秒钟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伤往往是致命的。我国沿海一些常见的大型水母类,如海蜇等,其触手上也生有刺细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伤,轻者能引起红肿剧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伤,大多也是致命的。贝类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喷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伤后能引起红肿剧痛。我国南方海域生长的刺冠海胆的壳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伤也能引起红肿剧痛。

海黄蜂水母

此外,还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误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鱼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鱼类了。该鱼的肝脏、卵巢、血液、皮肤、眼球等均含有剧毒,被称为“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会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

河鲀

鱼的肉白嫩细滑,味道非常鲜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险而食之,在日本甚至还有“拼死吃河豚”之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发生。除河豚之外,鲅鱼(马鲛)、草鱼(鲩鱼)等的肝脏中也含有毒素,鲐鱼(鲭)等红肉鱼类储存不当还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组胺”的有毒物质。某些贝类,如贻贝、毛蚶等,有时体内会积蓄一种被称为“贝毒”的有毒物质,人们一旦食入这些毒素后,轻者可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重者则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体内,特别是鳃上及消化道内,容易积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则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疾病。例如,发生在我国江苏如东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的甲型肝炎爆发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产品后容易引发上吐下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净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击人类,并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最多的鱼类是鲨鱼。

噬人鲨

全世界鲨鱼约有350种,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种类才可能袭击游泳者和冲浪者,对人类造成危害。噬人的鲨鱼中以大白鲨对人类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对游泳者的威胁最大。此外,噬人鲨、虎鲨、双髻鲨、长尾鲨等也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南亚沿海,鲨鱼袭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游泳者经常是“谈鲨色变”。

Ⅳ 深海里的生物奇形怪状,是原始物种还是变异物种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着许多多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大自然它所设计,人类也只不过是他所设计的产物之一,正因为如此,大自然的伟大依旧被人们所歌颂,虽然说已经过去多年。但在许多人类未知的领域中,却有许多的一些动物,它们依旧还存活着。就比如说深海的灯笼鱼,大乌贼,还有抹香鲸鱼等等这些动物。这些动物它们都是十分的神奇,深海里的动物是奇形怪状,它们是原始物种还是变异种了?这要看它的一个生长发育来决定,其中导致他们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三、深海的动物它们的体型更加的庞大。

最后一点就是深海地区他们很少能够遭遇到其他的掠食者者,正因为如此深海八爪章鱼,它的体型能够非常的庞大。

Ⅵ 污染造成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海洋生物也产生变异

看具体的吧:富营养化,危害海水水质,导致水中含氧量降低,还能产生很多有毒物质,使水中浮游生物死亡,导致鱼类死亡。重金属污染,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是食物链高层生物受害严重。石油污染,覆盖海平面,使阳光,空气不能进入海水中,水域中的鱼类兽类还有鸟类受害,粘上了难以去除,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Ⅶ 十大变异鲨鱼

有如下:

1、大白鲨

大白鲨(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称噬人鲨,是最大的食肉鱼类,身长可达6.5米,体重3200公斤,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锯齿缘,呈三角形,牙长10厘米,大型进攻性鲨鱼。但正因为其特别巨大型,可以认为已经是食物链最终极猎食者,即最高级消费者。

Ⅷ 随便一个海洋生物的资料!帮个忙了,谢谢啦

ocean

鲨鱼属于鱼纲鲨目,是肉食性海洋鱼类。鲨又叫鲨鱼、鲛,是软骨鱼类。身体呈纺锤形,眼睛大都在头部两侧,无鳔。生活在深海区。全世界有300多种鲨鱼,性情温和的鲨鱼吃小鱼虾`和贝类;凶猛的鲨鱼会吃海兽,甚至攻击人类。多数卵生或卵胎生,少数胎生。
鲨鱼的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鲨鱼都能伤害人类,只有少部分个头大的鲨鱼能伤害人。鲨鱼的嗅觉十分灵敏,主要靠嗅觉寻找食物,所以,它们能在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大洋里安家。鲸鲨是最大的鲨鱼,但是它们不吃肉,而是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般的鲨鱼则吃鱼类、章鱼、贝类,有的鲨鱼甚至会把个头小的鲨鱼当成食物。

大白鲨这是一种人类绝不会认错的鲨鱼。身体呈巨大的纺锤体,鳃裂也是巨大的,鼻子又尖又长。它们的呈钩状的第一背鳍非常宽大,远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较大和尾鳍一样为新月形。背部颜色均匀为灰色或者为棕灰色,在背部与白色的腹部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大白鲨也是游泳好手,它们每小时可前进25公里,体温在10℃—15℃之间,它们什么都吃包括鲸鱼。这种鲨鱼的危险程度就不用再说了吧!

海马是海龙的同类。尾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到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

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Syngnathidae)鱼类,对饲养生存的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在国内水族市场比较多见的是黑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和斑节海龙(Dunkerocampus Dactyliophorus),比较名贵的红海马(Hippocampus Coronatus)、黄金海马(Hippocampus Kuda)和产于澳洲的桨鳍龙王(Pyhllopteryx Taeniolatus)并不多见。 Oj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尽管它们深受海水水族爱好者的宠爱,但是,这种独特的习性,使得它们在水族箱里的饲养存活颇具难度。虽然,丰年虾、轮虫、仔鱼苗,都是适合它们的饵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们能够充分的觅食,这一点是海马和海龙饲养存活的关键所在,喂食过程中需要关闭过滤系统造就一个平静的无流环境,以便它们能够慢丝条理的觅食,还有一点就是它们的生活伙伴--如果,将海马、海龙和较为活泼的鱼类饲养在一起,那么在喂食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活饵将是被那些鱼类所抢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饲养海马和海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将它们单独饲养在水流平缓、环境安静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时,选择虾鱼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鱼(Aeoliscus Strigatus)、松球鱼科(Monocentridae)的凤梨鱼(Monocentris Japonica)等等这些生活习性差不多的小巧鱼类共同饲养,它们将是海马和海龙良好的生活伙伴。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雄海马腹部有一个小袋,可用来装小海马.每次可装2000只小海马。海马孕期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交配季节来临,“对上象”的雄海马与雌海马的尾部就会交织在一起,缠绵动人,很有诗意。更重要的是这种交配动作使雌海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雄海马也能够准确地接住卵子。海马的“爱情”之舞大约持续8个小时。交配前,雄海马下腹部的腹袋就会胀大,准备接受雌海马的卵。雌海马长着长长的产卵管,可将卵子排入雄海马的腹袋里。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里经过数周后,便会孵化成小海马,准备诞生。这时雄海马就会用尾巴勾住一根结实的海草茎,不断地来回弯曲或伸展身体,尤如人类女性生育时阵痛时的痉挛。同时它们腹袋的口微微张开并逐渐扩大。随后,一只小海马从开口处喷了出来,雄海马不断痉挛,小海马也不断蹦出腹袋。小海马出生后马上升到水面吸气,让体内的鱼鳔充满空气。每只小海马约有1厘米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自行摄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马此时也巳精疲力竭。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5℃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着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类动物的祖先原来也是在陆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滨一带的食虫类或食肉类,后来由于被水中的鱼类等食物所吸引,经过漫长的岁月,又从陆地回到了海洋,并逐渐了适应海洋生活。最早的鲸是出现在大约5500万?/FONT>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鲸、始齿鲸和始新世后期的原鲸等,它们和现存的鲸比较,头骨比较小,鼻孔位于头部的前方,尚未移至头的上方,牙齿和古代的食虫类、肉齿类的牙齿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齿形、头骨也很相像等,仅有少数不同点,但它们已经具有适应在海水中生活的、与鱼类相似的体形。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金枪鱼类属鲈形目鲭科又叫鲔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同金枪鱼最相似的是鲣属鱼类,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鲣属腹部有4—6条黑色纵带,其它相近鱼种如舵鲣、狐鲣等有暗色纵带等。而金枪鱼类,鱼体无任何黑斑,或深色纵纹。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具有鱼雷体形,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鳞以退化为小圆鳞,适于快速游泳,最高游速达每秒20米。鱼体肥满,其横断面略呈圆形。金枪鱼活动旺盛,生命力很强金枪鱼的主要品种有: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和鲣鱼,其中前三种为延绳钓的主捕对象,后一种为杆钓的主要对象。它的产卵期很长,产卵海域甚广,使得全年都有金枪鱼在各海域中产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鲜美滋味。

由于金枪鱼必须时常保持快速游动,才能维持身体的供给,加上只在海域深处活动,因此肉质柔嫩鲜美,且不受环境污染,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味美新鲜的金枪鱼向来是日本、台湾人最爱的海鲜料理之一,尤其是金枪鱼生鱼片堪称生鱼片之中的极品,不但老食客深得其中滋味,即连少吃生鱼片得人也会选择金枪鱼生鱼片大块地品尝一番。

金枪鱼的肉质非常特别,生食是极品,熟食也香浓美味,制成罐头的油浸金枪鱼非常可口,俗称海底鸡,不但深受东南亚一带人民喜爱,连欧美人士也喜欢用来配制三明治。

金枪鱼是鱼类中营养价值较高的种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及其广阔,日本、西欧和美国是金枪鱼产品的三大市场。日本对金枪鱼的需求量很大,一般年消费80—90万吨,约占世界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鲜金枪鱼更受喜欢,消费量是需求量的60%,每年进口额约10亿美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会吃、也越来越注重饮食保健,对高档的海鲜如龙虾、象拔蚌、三文鱼等海鲜,已失去了新鲜感。因此我现正开拓国内市场,将一部分运往日本市场销售的金枪鱼直接运回国内销售,以期国人可以随时享用这个美味而营养的海中珍宝。

金枪鱼种类

1、黄鳍金枪鱼(Yellowfin Tuna):鱼体呈纺锤型,稍侧扁,头小,尾部长而细,肉粉红色。体背呈蓝青色,体侧浅灰色,带点黄色,有点状横带,成鱼的的二背鳍和臀鳍及其后面的小鳍,均呈鲜黄色。第一背鳍和腹鳍均带有黄色。体长1—3米,因不同海区而异,体重一般为40—60公斤。

黄鳍金枪鱼食性很广,以鱿鱼、表层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作长距离洄游,其洄游与海流的季节变化有关,在热带雨季,它远离较淡的沿岸水域,游向高盐度的海区。

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斗争三大洋的赤道海域,是热带海区的代表种。 黄鳍金枪鱼常见水深达160米,水温达20—28℃,最大游泳速度为90公里/小时。

黄鳍金枪鱼占全球金枪鱼产量的35%。大部分用来制罐头,生鲜和冷冻产品也持续增长。黄鳍金枪鱼现在以处于合理开发状态。

2、蓝鳍金枪鱼(Bluefin Tuna)是金枪鱼类中最大型的鱼种。身体短而结实、锥状细长的身躯,尾鳍成交叉状;身躯底部至侧边的色彩明亮,上身躯则是深蓝色,鳍是深暗色,小鳍则是呈现微黄色,尾柄隆起嵴呈黑色。全身被鳞,口相当大,眼不大,胸鳍短,末端不到第一背鳍的中央,这是本种的最大特点。体长一般1—3米,大者长达3米多,体重700多公斤。

蓝鳍金枪鱼常以50—60尾成群,也有1000尾以上的鱼群。栖息水层从表层至50米深层,最适宜水温10—20℃,饵料以鲱鱼、沙丁鱼、鲐鱼、鱿鱼和甲壳类为主。

平均大小:200 ~400公斤

3、大眼金枪鱼(Bigeye Tuna)又称肥壮金枪鱼和副金枪鱼,体长约1.5—2.0米,体重大的在100公斤以上,一般为16—35公斤。体背蓝青色,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肉粉红色,略柔软。胸鳍长,其末端甚突,达第二背鳍下方,第二背鳍也较窄,与第一背鳍高度相近。鱼体呈灰色,肥满、尾短、头和眼明显较大。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为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目前大眼金枪鱼渔获产量较低,但价格较高,很有发展潜力。

4、长鳍金枪鱼(Longfin Tuna)体背呈深蓝色,侧面及腹侧为银白色,体色均匀。体长 1—1.5米,体重15公斤左右。大的个体可达45公斤。肉粉红色,胸鳍呈刀状、极长,长度大于头部是本种最显着的特点。

长鳍金枪鱼白天主要分布在90—150米水层,有时较深达150—200米深层,傍晚分布在近表层。长鳍金枪鱼适温范围为14—20℃。饵料以沙丁鱼以及甲壳类为主。

长鳍金枪鱼的产量约占金枪鱼总产量的7%,大部分用于制罐。

Ⅸ 大海中那些奇形怪状的生物,究竟是不是变异物种呢

在这颗蔚蓝的地球上,表面积的71%都是海洋,地球上大部分的未知都藏在深海中。在远古时代,每个地域的文明大多都有关于海洋的传说,每个传说中都有关于海洋的巨大怪物,所以远古先民们对于海洋是既好奇又害怕,不知道海里有什么,也不知道海的另一头是什么。

时至今日,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上天入地,可以上九天揽月,可以下五洋捉鳖。科学考察潜水器可以下潜到深海一万米处,这已经是人类已知的最深的海底深度了。海洋诞生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调节地球的气候,还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海产资源。

200米-1000米深,这个区域阳光不是很充足,显得很昏暗,就像傍晚快黑的天色一样,所以又叫它晨昏带,在这个区域中,海水温度就有点儿低了,在700米-1000米水深处,这里的温度只有约10℃左右。据了解,海洋中95%的鱼类都生活在1000米水深以上的水域中,因为这里温度高,食物充足,光线可以照射进来。

阅读全文

与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有哪些变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