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对资源再生是怎么理解的
为了合理利用好各种生物资源,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一些保护生物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的方法。比如《孟子》对森林自然更新的能力有所认识,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
生物资源的重要特点是能够再生更新,一个成熟的森林群落,只要不是频繁过度地采伐,就能承受一定量的择伐而很快恢复的。《孟子》中的这句名言正是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已经关心到森林的生态平衡。
荀况也提出要“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进一步阐发了《孟子》中的资源保护思想。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管理保护生物资源的职官和制度。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上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法制观念,并按月令的方式制订一些适合的措施。
比如:正月禁止伐木;二月无焚山林;三月无伐桑柘;四月无伐大树;五月令民无割蓝以染;六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木,不可以兴土功;九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这些论述以各个月份规定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做法,以便有计划地利用好资源。它可能是战国时有关环保礼制和法律的综合,并作了进一步的通俗化。
‘贰’ 地球上可再生资源并说明如何再生
地球上可再生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资源、海洋能资源、地热资源、气候资源等。
地球上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包括:
(1)可以通过生长繁殖增加数量的,如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等;
(2)可以通过循环运动再生的资源,例如水资源等;
(3)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4)数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太阳能资源、海洋能资源、地热资源等。
‘叁’ 如何实现陆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国家保护整 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 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 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 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 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 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到2000年,使环境 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逐步使资源、环 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到2000年的具体目 标如下:
(a)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吨 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率达到20%左右;
(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 23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 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7亿平方米;
(c)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45%-50%,控制有毒有害废物污染;
(d)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维持1990 年水平,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比1990年提高15~20个百 分点;
(e)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大力植 树造林,1991~2000年净增有林地面积1900万公顷左右, 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左右;
(f)预防和控制荒漠化扩展;加强 水土保持工作,今后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 平方公里;
(g)保护耕地资源,控制建设占用 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22亿公顷,扩大耕地 面积,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积330万公顷;
(h)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同时注意保护所有自 然生态系统。
2.4 保证上述目标实现的主要对策 应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 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特 别是规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政策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战略目标指标体系的建设,以及资 源环境、生态综合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社会经济 发展计划统计系统,信息支撑系统,以及发展教育 事业,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实施能力在内 的能力建设;
(c)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
(d)因地制宜,有步骤地推广可持 续农业技术;
(e)重点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 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
(f)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资 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产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压力;
(g)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努力实现废物产出最小量化和再资源化,节约资源 、能源,提高效率;
(h)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
(i)组织开发、推广重大环境污染 控制技术与装备;
(j)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处 理,保护、扩大植被资源,以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支 持物种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提高土 地生产力,减少自然灾害。
‘肆’ 自然资源如何再生
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通常称为自然资源,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自然资源,分如下: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
已经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自然资源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两大类,其中有限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通常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它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燃料来源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场所。自然资源仅为相对概念,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科学技术进步,部分自然条件可转换为自然资源。如随海水淡化技术的进步,在干旱地区,部分海水和咸湖水有可能成为淡水的来源。
自然资源具有3个特点:①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②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着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③整体性。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内含,随时代而变化,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按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①可再生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风)、水资源、地热资源(地热与温泉)、水力、海潮。②可更新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③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前者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其成矿周期往往以数百万年计;后者如土壤资源,其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对这类自然资源,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这类资源形式周期漫长。
<<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使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大英网络全书的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源泉的环境功能。
于光远的定义为: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
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伍’ 为什么说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呢减短一些
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比如动物都是可以不断的生孩子,然后孩子再生孩子不断的繁衍生息的。比如我们吃的猪肉以及鸡肉等等都是属于生物资源。
‘陆’ 在水资源,矿物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中,哪些可以再生
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之时的能源称为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空气资源,森林资源等等,那些可以再造的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
‘柒’ 人类如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光合作用
!!!!我们吃的菜,我们吃的肉能量来源,都来自那里。
这是最直接的利用
药用,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很多都来源于生物体,各种草药啦,一些动物分泌物啦(蟾酥),动物器官等等……
生物培养珍惜抗生素,利用一些微生物通过感染抗生素然后大量繁殖,使抗生素也成倍增加,然后再提取。
观赏作用(其实是小作用)
生物发电
生物制造
……
还有就是不能随便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全能性,这样就能很好利用生物资源了
其实这些都只是我想的,应该还行吧!
对了
这里给个网址给你,可能用得上,呵呵
‘捌’ 生物资源如何再生
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