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羊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牛羊的消化系统组成:
一、牛羊胃的组成和功能
牛羊都是反刍动物。牛羊的胃都是由4个胃室组成,即瘤胃(草肚)、网胃(蜂窝胃)、瓣胃(百叶肚)和皱胃(真胃)。饲料按顺序流经这4个胃室,其中一部分在进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内再咀嚼。这4个胃室并非连成一条直线,而是相互交错存在。前3个胃称为前胃,不分泌胃液。皱胃(真胃)有胃腺,能分泌胃液。
1、瘤胃,是四个胃中最大的,其功能是容纳采食的食物,作为临时贮存和发酵罐。暂时贮存饲料 采食时把大量饲料贮存在瘤胃内,休息时将大的饲料颗粒反刍入口腔内,慢慢嚼碎,嚼碎后的饲料迅速通过瘤胃,为再吃饲料提供空间。微生物发酵饲料不断进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稳定地进入瘤胃,调控酸碱度。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虫根据饲料类型进行不同的发酵,发酵终产物被牛经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纤维,分解糖、淀粉和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2、网胃,又名蜂巢胃,为球型,第一、二胃紧连在一起,其消化生理作用基本相似。网胃位于瘤胃前部,实际上这两个胃并不完全分开,因此饲料颗粒可以自由地在两者之间移动。网胃内皮有蜂窝状组织,故网胃俗称蜂窝胃。网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筛子,随着饲料吃进去的重物,如钉子和铁丝,都存在其中,因此,网胃也被称为“硬胃”。
3、重瓣胃,又名百叶胃,内壁有无数纵列的褶膜,对食物进行机械的压榨作用。 瓣胃是第三个胃,其内表面排列有组织状的皱褶。对瓣胃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饲料内的水分和挤压磨碎饲料。
4、皱胃,也叫真胃,胃壁有腺体组织,分泌胃液,主要为盐酸和胃蛋白酶,食物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消化。其功能与单胃动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变湿。真胃的消化液内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纤维素或淀粉。饲料离开真胃时呈水状,然后到达小肠,进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经大肠排出体外。
二、反刍
牛羊每日反刍时间约为8小时,分4-8次,每次40-70分钟。反刍时需要平静的环境。经过反刍将饲料磨碎,可使饲料暴露的表面积更大,有助于微生物对粗纤维的消化。但是最近的实验证明,反刍不能提高消化率,只能增加牛利用的总饲料量,因为饲料颗粒必须小到一定细度才能通过瘤胃。反刍时,每一个柔软的饲料团(即食团),从瘤胃经食管到口腔需要的时间不到1秒钟。每个食团的咀嚼时间约1分钟,然后全部吞咽下去。吃优质牧草用的反刍时间少,过瘤胃的速度快,因此采食量较大。应该牢记,采食的粗饲料量最多不应该超过反刍9小时的数量,否则容易引起消化性和营养性疾病。
三、牛羊肠道的组成
牛羊与猪等单胃动物一样,牛羊的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小肠是牛羊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长17~25米,食物在小肠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消化、分解、吸收,肠道越长,吸收能力越强,未被消化的食物,经肠蠕动进入大肠。大肠长4~13米,同时也有消化吸收功能,未被消化吸收的残渣形成粪便排出。
2. 瘤胃消化有什么特点
瘤胃容积很大虽不具备分泌消化液的能力但胃壁强大的纵形肌肉环能有力地收缩和松弛进行节律性的蠕动以搅拌和揉磨胃中的食物。胃粘膜上发达的乳头状突起更有助于食物的揉磨与搅匀。另外牛瘤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与牛“共生”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瘤胃的消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饲料中的70%~80%的可消化干物质和50%以上的粗纤维素在瘤胃内消化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和氨以合成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和B族纤维素及纤维素K。因而有人把瘤胃称作是一个活的、庞大的、高度自动化的“饲料发酵缸”。
3. 反刍动物是怎样利用饲料中的粗纤维
粗饲料尤其是饲料中的纤维物质对控制采食量和保证奶牛瘤胃的正常发酵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粗饲料中由于木质素和硅含量较高,
造成消化利用率低下。动物本身对日粮纤维几乎不能降解,
只是依赖于栖居其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来实现降解。日粮中最少数量的NDF对于维持瘤胃正常的发酵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过高的NDF
则会对干物质采食量DMI
产生负面影响。Mertens(1994)指出,在日粮满足奶牛足够的NE
情况下,NDF含量对DMI没有限制作用。在奶牛产奶量接近40kg/d,日粮NDF超过32%时,DMI受到抑窢伐促和讵古存汰担咯制。而当产奶量为20kg/d,日粮中NDF小于44%时,就不会抑制DMI。人们对纤维素的测定虽有上百年的历史,
但对其定义至今仍看法不一。
2.1
提供能量
瘤胃微生物消化利用纤维的基础是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类,
借助微生物产生的B-
糖苷酶,
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性物质,将其降解为VFA(
乙酸、丙酸、丁酸)
,
显着增加饲料中总能(GE)的可利用程度。日粮纤维在瘤胃内发酵产生的VFA
是反刍动物主要能源物质。
2.2控制采食量
反刍动物采食量的调节以物理调节为主,
化学调节为辅,
饲料磨碎和颗粒化可增加采食量。粗纤维由于体积大,
吸水性强,
有强烈的填充作用,
使动物产生饱感;
纤维素降解产物VFA
也有一定的化学刺激作用,
产生化学调节,
其中乙酸和丙酸对采食量影响较大。丁酸较弱。反刍动物过食现象不明显,
对苦味、酸味、咸味和甜味很敏感,
利用这一特点配制日粮时,
可合理利用某些饲料。
2.3
维护正常的生产性能
如果日粮纤维水平过高,
会导致动物热增耗增加和饲料利用率下降。如果控制在适宜的水平,
则有利于肉牛的肥育,
提高奶牛的产乳量和维持较高的乳脂率。反刍动物体内主要的生糖物质是丙酸,
主要生糖器官是肝和肾,
VFA
中如果丙酸比例增加,
则有利于肥育;
如果乙酸比例增加,
则有利于提高乳脂率。一般情况下,
三种VFA
的比例为乙酸70%
、丙酸20%
、丁酸10%,
但受日粮组成、饲料加工方法和饲料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饲喂青贮、苜蓿或干草时,
乙酸比例较高,
有利于提高乳脂率;
饲喂较多精料时,
丙酸比例较高,
则有利于肥育。研究表明,
泌乳母牛日粮中,
CF
应占日粮干物质的15%
~
20%
,
其中以17%为最宜,
最低也不能低于13%
。日粮内合适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SC)
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NSC)
比例对控制瘤胃内VFA
的生产和吸收有重要作用。
2.4
改善胴体品质
日粮内纤维水平超过一定值后,
日粮粗纤维每提高1%,
能量消化率下降113%,
ME利用率下降019%,
饲料转化率下降3%,
生长下降2%
(
Fernandez
和Jorgensen,
1986)
,但这些不利影响往往伴随有胴体含脂率下降、瘦肉率上升的正面效果。改善胴体品质以单胃动物明显。
2.5
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胃肠道正常蠕动和反刍是影响养分吸收的重要因素。CF
可刺激胃肠道,
促进胃肠蠕动和粪便的排泄。此外,
还对维持正常的微生态系统平衡,促进瘤胃的发育和动物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维持瘤胃正常功能和动物健康纤维和淀粉是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的主要底物,
纤维水平过低,
淀粉迅速发酵,大量产酸,降低瘤胃pH
值,抑制纤维分解菌的活性,严重导致酸中毒。
4. 反刍动物和马属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
解析:1、反刍动物:指把吃下的食物进入胃里以后,不直接被消化,而是再返回口腔重加咀嚼,这样的过程称反刍。反刍是野生祖先的一种防御性适应。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主要是口腔和胃。如:牛的胃分四室,第一室最大,叫瘤胃;第二室最小,叫窠胃;第三室较小,叫重瓣胃;第四室也较小,叫皱胃。前三室不分泌消化液,主要是贮存食物,软化食物。第四室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牛吃草很迅速,草在口腔里跟唾液混合,粗咀嚼就咽下去,经过食管进入瘤胃,进入蜂窠胃,牛休息时候,蜂窠胃里的食物逆行回到口腔里,再经细细咀嚼,嚼得很啐的食物进重瓣胃,最后进入皱胃,在皱胃里消化。
2、马属动物的消化系统跟吃植物的食性相适应,马不是反刍动物,但马的大肠发达,盲肠尤其长大,能够充分消化吃进的草。它主要靠大肠、盲肠进行粗纤维消化。
5. 反刍动物对粗饲料和粗纤维有何需求
反刍家畜(如牛、羊、骆驼等),由于具有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4个功能不同的胃,对粗饲料的消化利用率高。粗饲料是反刍动物基本饲料,是瘤胃微生物正常生长繁殖的基础,更是瘤胃运转的条件。粗饲料的消化利用完全依赖于瘤胃微生物活动过程中的分解作用,而瘤胃微生物在降解粗纤维过程中必需有充足的能量供给。在放牧条件下,天然草地或人工草地就可基本满足其营养需要;在舍饲条件下,粗饲料应占日粮的70%~80%。反刍家畜对秸秆饲料有良好的利用效果,玉米秸消化率达40%~45%,氨化玉米秸的消化率在60%左右。粗饲料纤维含量均在30%以上,在消化道中起填充作用,并有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的功能。所以,在反刍家畜日粮中必须有足量的粗饲料,才能充分发挥其他饲料的作用。
(1)维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反刍动物的健康 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是瘤胃内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的主要底物。淀粉在瘤胃内发酵比NDF更快,更剧烈。若饲料中纤维水平过低,淀粉迅速发酵,大量产酸,降低瘤胃液pH,抑制纤维分解菌活性,严重时可导致酸中毒。饲料纤维能结合H+,本身就是一种缓冲剂,粗饲料的缓冲能力比籽实高2~4倍。此外,饲粮纤维可通过刺激咀嚼和反刍,促进动物唾液分泌增加,从而间接提高瘤胃缓冲能力。因此,适宜的饲粮纤维水平对消除大量进食精料所引起的采食量下降、纤维消化率降低、防止酸中毒、瘤胃黏膜溃疡和蹄病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泌乳牛饲粮至少应含19%~21%的酸性洗涤纤维(ADF)或25%~28%的NDF,并且饲粮中中性洗涤纤维(NDF)总量中的75%必须由粗饲料提供。
(2)维持反刍动物正常的生产性能 饲粮中纤维水平过低,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减少,导致乳脂肪合成减少;饲料中纤维水平过高,降低饲粮可利用能值,增加动物消化道内源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的损失。所以,将饲粮纤维控制在适宜的水平上,可维持动物较高的乳脂率和产乳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能值,减少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的损失。
(3)为反刍动物提供大量能源 饲粮纤维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主要的能源物质。挥发性脂肪酸能为反刍动物提供能量需要的70%~80%,可见饲粮纤维发酵对反刍动物能量代谢的重要意义。
6. 反刍动物瘤胃内的消化过程
反刍动物采食一般比较匆忙,特别是粗饲料,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经过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再吞咽进入瘤胃的过程。除骆驼和骆马以外,这些动物都没有上门牙,而是在相应的位置上长着坚硬的齿龈,用来支撑下门牙要撕咬的东西。进食时,反刍动物粗略咀嚼后咽下食物(主要是草木和小树枝),然后躺着或坐着将食物重新返回口中细嚼一遍。
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与单胃哺乳动物截然不同 , 要比单胃哺乳动物复杂得多。 单胃哺乳动物对三大营 养要素——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消化都是通过消化 液把它们分解为较简单的形式后吸收 ,再利用这些物 质维持自身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或合成自身代谢、生 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各种物质。 在单胃动物,糖类通 常被消化液分解为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 )和双糖 (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这些糖类被吸收后 在体内氧化产生供应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或合成为脂 肪贮备;脂肪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将高级脂类分解为 甘油三脂或其它低级脂类被吸收,作为能量来源或重 新合成自体脂肪贮备;蛋白质则是在消化液的作用下 水解为氨基酸 ,氨基酸作为重新合成自体蛋白的构件[1] 。 在反刍动物,它们不是直接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自身的消化和吸收,无论是那一类营养物质都要 首先经瘤胃微生物发酵,发酵过程最终产生的有机酸 和一些初级脂肪酸,可经瘤胃吸收作为它们代谢的能 源 ,而其他营养物质则来源于对瘤胃微生物的消化。可以这样说,瘤胃微生物的菌体蛋白质、糖类和脂类,才是反刍动物最重要、最直接、也是利用效益最高的营养来源[1] 。 所以,在反刍动物的饲养上 ,必须重视瘤胃微生 物的营养需求,充分满足微生物繁殖的营养和对矿物 元素的需求,使瘤胃微生物最大限度的增殖 ,使反刍动 物能够获得更多的菌体营养。瘤胃微生物的增殖,又可 将更多的非蛋白氮转化为牛羊可利用的菌体蛋白 ,这 对于提高反刍动物饲料利用率和增进营养水平具有重 要意义。矿物质对于反刍动物的营养有双重作用,它不仅 是维持动物正常代谢所必需,而且是瘤胃微生物繁殖所必需。充分满足瘤胃微生物对矿物质的需要,对于提 高饲料的转化率有重要作用
7. 粗纤维在动物饲养中的作用有哪些有哪些影响消化的因素
(1)粗纤维在家畜饲养中的作用填充胃肠道:粗纤维不易被消化,吸水量大,能起到填充胃肠道的作用,给家畜以饱感。
促进胃肠道蠕动:粗纤维对家畜的肠黏膜有一种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有利于粪便的排泄。此外,对犊牛尽早补饲粗料,能促进瘤胃机能的发育。
能量来源:粗纤维能在瘤胃(反刍动物)及盲肠(单胃动物)中发酵形成挥发性脂肪酸,因此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2)家畜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 反刍动物日粮中除应含有必需水平的能量和蛋白质外,还应含有18%~20%水平的粗纤维。粗纤维含量过少时,丁酸增多,并发生酸毒症,膨胀、痉挛,反刍时间缩短或不反刍,唾液分泌减少,瘤胃乳头发炎和角化等。但粗纤维含量过多时,不仅引起能量不足,还易引起肠胃消化反常。猪、禽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应严格控制在6%~4%以下。
(3)影响反刍动物消化粗纤维的因素日粮粗蛋白水平:日粮蛋白质水平是影响瘤胃对粗纤维消化的重要因素。日粮蛋白质含量越少,纤维素的消化率越低。
日粮粗纤维水平: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粗纤维本身消化率越低,而且对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也有不利影响。
添加剂:日粮中加入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添加剂,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日粮中加入适量的钙、磷、硫等盐类,可提高粗纤维的消化率,但过量则降低粗纤维的消化率。体外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蛋氨酸,可提高粗纤维及干物质的消化率。补加食盐对改善瘤胃消化和提高粗纤维消化率有重要意义。
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如粗饲料粉碎过细,会降低粗纤维的消化率。这主要是由于加快了饲料通过瘤胃、网胃的速度,从而减少了瘤胃微生物作用于饲料的时间。如经碱化处理,秸秆类饲料的粗纤维消化率可提高20%~40%。
8. 瘤胃内微生物消化的作用
瘤胃微生物消化的优缺点?
优点:是微生物可将大量不能被宿主直接利用的物质转化成能被宿主利用的高质量的营养素,如借助于微生物产生的
β—糖苷酶,消化宿主动物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物质,显着增加饲料中总能的可利用程度;微生物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工供宿主利用。
缺点:是在微生物消化过程中,也有一定量能被宿主动物直接的营养物质首先被微生物利用或发酵损失,这种营养物质二次利用明显降低利用效率,特别是能量利用效率。
瘤胃微生物消化蛋白的优缺点?
(1)可以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和必需氨基酸,满足反刍动物的维持需要,并保证一定的生产水平。
(2)可以利用劣质蛋白质合成微生物菌体蛋白,利用非必需氨基酸合成必需氨基酸,提高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
(3)瘤胃蛋白质消化的缺点在于大量饲料蛋白质在瘤胃中被微生物降解,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双重损失。
瘤胃蛋白质降解率不仅决定了过瘤胃蛋白的数量,也影响着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
适宜的瘤胃蛋白质降解率有利于充分发挥瘤胃的消化吸收优势,避免饲粮蛋白质的浪费。
9. 牛瘤胃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瘤胃的发酵原理
饲料不断进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稳定地进入瘤胃,调控酸碱度。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虫)根据饲料类型进行不同的发酵,发酵终产物被牛经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纤维,分解糖、淀粉和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瘤胄细菌和原虫需要不断从日粮中获得营养物质
10. 牛的消化系统特性是什么,求详细资料...
牛的消化系统
一、牛胃的组成和功能
牛的胃由4个胃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饲料按顺序流经这4个胃室,其中一部分在进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内再咀嚼。这4个胃室并非连成一条直线,而是相互交错存在。
(一)瘤胃 成年母牛的瘤胃容积可达151升,能存136千克内容物。瘤胃的功能有:
1.暂时贮存饲料 牛采食时把大量饲料贮存在瘤胃内,休息时将大的饲料颗粒反刍入口腔内,慢慢嚼碎,嚼碎后的饲料迅速通过瘤胃,为再吃饲料提供空间。
2.微生物发酵 饲料不断进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稳定地进入瘤胃,调控酸碱度。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原虫根据饲料类型进行不同的发酵,发酵终产物被牛经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纤维,分解糖、淀粉和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
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维生素及蛋白质,瘤胄细菌和原虫需要不断从日粮中获得营养物质,包括:
(1)能量 除粗纤维等缓慢释放的能量外,牛还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释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淀粉。牛在饲养中必须考虑适当的精粗比来配合日粮,才能使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值。
(2)氮源 分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饼)。两者比例合适才能使微生物生长速度最快。生产中一般要求前者占25%,后者占75%。
(3)无机盐 以钠、钾和磷为最重要,如果饲料中使用尿素,也须考虑硫和镁。对微生物生长比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钴,因为钴不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还是合成维生素B12的原料。
(4)未知因子 也叫生长因子。对于牛,有两个重要的未知因子来源,一是苜蓿,一是酒糟,两者都能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但具体是什么物质起作用,目前还不知道。
瘤胃微生物发酵饲料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氨,还有少量的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正常情况下,这些气体经呼吸道排出,有时牛不能及时排出气体,就会发生瘤胃臌胀病。
(二)网胃 网胃位于瘤胃前部,实际上这两个胃并不完全分开,因此饲料颗粒可以自由地在两者之间移动。网胃内皮有蜂窝状组织,故网胃俗称蜂窝胃。网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筛子,随着饲料吃进去的重物,如钉子和铁丝,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国的牛仔都称网胃为“硬胃”。
(三)瓣胃 瓣胃是第三个胃,其内表面排列有组织状的皱褶。对瓣胃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饲料内的水分和挤压磨碎饲料。
(四)皱胃 牛的皱胃也称为真胃。其功能与单胃动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变湿。真胃的消化液内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质,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纤维素或淀粉。饲料离开真胃时呈水状,然后到达小肠,进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质经大肠排出体外。
二、反 刍
肉牛的反刍时间每天约为8小时,反刍时需要平静的环境。经过反刍将饲料磨碎,可使饲料暴露的表面积更大,有助于微生物对粗纤维的消化。但是最近的实验证明,反刍不能提高消化率,只能增加牛利用的总饲料量,因为饲料颗粒必须小到一定细度才能通过瘤胃。反刍时,每一个柔软的饲料团(即食团),从瘤胃经食管到口腔需要的时间不到1秒钟。每个食团的咀嚼时间约1分钟,然后全部吞咽下去。吃优质牧草用的反刍时间少,过瘤胃的速度快,因此采食量较大。应该牢记,牛采食的粗饲料量最多不应该超过反刍9小时的数量,否则容易引起消化性和营养性疾病。
三、犊牛的胃
犊牛出生时瘤胃最小,皱胃最大,消化过程与单胃动物相似。犊牛吃的奶经过前两个胃直接到达皱胃,皱胃分泌凝乳酶原和其他消化牛奶的酶类。如果犊牛咽得太快,牛奶就可能进入瘤胃,这时由于瘤胃的消化功能差,很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当犊牛开始采食少量干物质进入瘤胃时,瘤胃才开始发育,并逐渐达到成年牛瘤胃的容积。
四、牛肠道的组成
与猪等单胃动物一样,牛的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和回肠;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
B、肉牛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一、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碳水化合物一是来自精料,主要含有淀粉和可溶性糖;二是来自牧草和其他粗饲料,如干草、作物秸秆和青贮料,这类饲料的粗纤维含量很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肉牛的主要能量来源。
(一)可溶性糖的消化 可溶性糖主要包括单糖和双糖,是谷物饲料的成分。这些糖类几乎全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发酵生成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分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二氧化碳。挥发性脂肪酸是反刍动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能量,也可被细菌直接利用转变为菌体多糖。
(二)淀粉的消化 淀粉是谷物和某些作物块茎的主要成分,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形式。淀粉进入瘤胃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迅速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粉的消化速度受饲料来源和加工条件的影响,例如,加热可以加快淀粉的消化速度。在瘤胃内未被消化的淀粉与菌体多糖一起到达小肠,被分解生成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后被利用。
(三)粗纤维的消化 粗纤维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的总称,约有45%在瘤胃内消化,10%在大肠内消化.粗纤维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挥发性脂肪酸,到达大肠的粗纤维也同样被栖居在那里的微生物所降解。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一)瘤胃内脂肪的消化与代谢 饲料脂肪进入瘤胃后,发生3种变化,即水解作用、水解产物的氢化作用和脂肪酸的合成。瘤胃微生物能够把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被微生物氢化饱和,甘油则进一步发酵降解生成丙酸。瘤胃微生物能合成各种结构的脂肪酸。
(二)小肠内脂肪的消化 尽管瘤胃微生物对脂肪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小肠。在胆汁和胰液的作用下,脂肪在空肠后段被完全降解并吸收。
三、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蛋白质在瘤胃内的消化 饲料蛋白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消化,可分为4个过程:
第一,瘤胃微生物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与肽酶将食入的蛋白质水解,变为肽与游离氨基酸;
第二,游离氨基酸直接被利用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或微生物的其他成分,如细胞壁和核酸;
第三,氨基酸被继续分解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与氨;
第四,氨被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约60%~80%在瘤胃内降解,剩下20%~40%直接进入皱胃与小肠;
(二)非蛋白质氮(简称非蛋白氮,NPN)饲料在瘤胃内的消化 目前使用最多的非蛋白氮是尿素。尿素在微生物脲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被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质。但是,尿素在瘤胃内的分解速度太快,利用效率低,还容易出现氨中毒。提高尿素饲料利用效率的方法有:
1.延缓尿素在瘤胃内的分解速度,使微生物有充分的时间利用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①使用分解较慢的非蛋白氮作饲料,如缩二脲、缩三脲等;②采用保护剂,以硫、蜡及某些化学聚合物包裹尿素,以减缓其降解速度,效果较好。目前已用于生产的“糊化淀粉尿素”系将玉米、高粱、大麦等富含淀粉的谷物粉碎后与尿素混合,配成相当于粗蛋白质含量40%~70%的混合物,再经糊化处理而得的产品。⑧利用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降低脲酶的活性,减慢尿素分解的速度,从而提高尿素的利用效率和避免氨中毒。脲酶抑制剂技术属90年代国际新技术,优点是成本低,效果明显,易于工业化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增强微生物的合成利用能力 包括;①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利用尿素的能力不同,因此饲喂尿素时可以由少到多,逐渐增加,使瘤胃微生物逐步适应,15天后饲喂较大量的尿素也就安全了。②除了氨以外,其他许多物质也为微生物合成自身菌体蛋白时所需要,其中能量最重要。在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中,纤维素发酵太慢,提供的有效能不足,糖类发酵太快,不易做到与氨的生成同步,而淀粉可以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碳水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氨基酸合成所需的碳架。除了能量以外,日粮中应含有一定数量的真蛋白质,以及矿质元素钴。此外,在尿素用量较大时还应考虑补充一定量的硫,以满足含硫氨基酸合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