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武器防护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防护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带防毒面具,防毒面具的式样很多,但主要由滤毒罐和面罩两部分组成。滤毒罐包括装填层和滤烟层。装填层内装防毒炭,用于吸附毒剂蒸汽,但对气溶胶作用很小。滤烟层是用棉纤维、石棉纤维,或超细玻璃纤维等做的滤烟纸制成的。为了增加过滤效果,滤烟纸折叠成数十折,它的作用是过滤放射性尘埃、生物战剂和化学毒剂气溶胶,滤效可达99.99%以上。
使用防护口罩,例如使用那种用过氯乙烯超细纤维制成的防护口罩。这种口罩对气溶胶滤效在99.9%以上。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护口罩,也可采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制造简便的呼吸道防护用具,例如脱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纱口罩以及防尘口罩等。此外,还需要保护好皮肤,以防有害微生物通过皮肤侵入身体。通常采用的办法有穿隔绝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护眼镜等。
对污染区要及时标示范围,监视疫情,控制人员通行。发动广大军民对工事、住房、仓库和交通要道,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
加强疫区管理,控制传染病向外传播。发现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人时,要尽快封锁疫区,组织好检疫工作,检疫时间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确定。传染病人原则上应就地隔离治疗,不作远距离后送,以防传播。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在可能发生生物战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预防针。
B. 如何做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中生物危害的防护工作
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的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简单介绍如下:
(一)一级生物安全防护(BSL-1)适用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
已知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很小。防护措施: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实验操作时应戴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区内。不得穿着进入办公区等清洁区域。用过的工作服应定期消毒。
(二)二级生物安全防护(BSL-2)适用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
实验对象: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防护措施:除符合BSL-l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要求:进入实验室时,应在工作服外加罩衫或穿防护服,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当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防止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应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如: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保护用品或其他防溅出保护设备)。
(三)三级生物安全防护(BSL-3)适用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
实验对象:是通过呼吸途径使人感染导致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疾病的感染性材料。防护措施:除符合BSL-2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要求:①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时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包括两层防护服、两层手套、生物安全专业防护口罩(不应使用医用外科口罩等),必要时佩戴眼罩、呼吸保护装置等。工作完毕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②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实验室区域内应配备应急药品。
(四)四级生物安全防护(BSL-4)适用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
实验对象:是危险的和新的感染性材料,表现出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实验室感染和致命疾病的高度危险性。防护措施:除符合BSL-3的要求外,还应该符合下列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进入BSL-4实验室时要更换全套服装。工作后脱下所有防护服,淋浴后再离去。在BSL-4实验室中工作人员需穿着整体的由生命维持系统供气的正压工作服或使用Ⅲ及生物安全柜操作病原。
C. 怎样防止生物入侵
1、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在1999年以前,美国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领导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工作,但日益严重的入侵危机和坚决的反入侵的决心促成了美国入侵物种理事会的诞生,而此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则是与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各个部门、机构、单位进行积极协作,并对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
2、完善风险评估制度
要阻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御,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制度就是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区将危害性较大的生物坚决拒之门外。
该评价系统根据待引进物种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以及气候参数等情况,设计49个问题,通过问卷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再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给出得分,将所有问题的得分相加,根据最终的得分与标准值的比较来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
3、跟踪监测
某一外来生物品种被引进后,如果不继续跟踪监测,则一旦此种生物被事实证明为有害生物或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转化为有害生物后,对一国来讲,就等与放弃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将其彻底根除的机会,面临的很可能就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害。
4、综合治理
对于已经入侵的有害物种,要通过综合治理制度,确保可持续的控制与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外来有害物种一旦侵入,要彻底根治难度很大。因此,必须通过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各种治理方法的优势,达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最佳治理效果。
(3)如何进行生物防护扩展阅读
生物入侵影响
1、对个体的影响
入侵种对于本地种个体具有着快速而显着的影响。例如,个体在面临入侵的捕食者或竞争者时,生长或生殖率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生物个体的形态在面对入侵者时也会产生改变。个体也会由于入侵者的捕食或竞争而产生行为学上的反应,例如改变对资源的利用模式。
2、对种群的影响
种群的分布、结构(年龄或大小)以及增长率等,都会严重受到入侵种的影响。例如入侵种可能会通过占领本地种的生态位,减少本地种的可利用资源,导致本地种种群的增长率大大降低,进而将本地种排斥出去。
3、对群落的影响
入侵种会严重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尽管入侵种的大量迁入可能会增加总体的物种丰富度,但由于入侵种竞争力强,本地种往往被其取代,甚至群落的建群种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导致其他的本地种的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例如引入澳大利亚北部的含羞草(Mimosa pigra)将开阔的莎草湿地转变成灌木丛,导致一些特异的本地动植物失去其生境而消失。
D. 生物武器有哪些防护措施
对生物武器的防护:(1)接种免疫疫苗。
(2)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3)隔离染病人员。
(4)做好灭菌消毒工作。
(5)做好杀虫、灭鼠等消灭传染媒介的工作。
为了在遭遇灾难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救、互救,每个家庭都应备有一只急救箱(包),其中配备一些必需的急救用品。一旦发生意外灾情,只需打开家庭急救箱(包),便能基本满足自救、互救的需要。
E.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是指生物实验室的防护措施。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而进行分级,一共分为四级。
一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这类的实验室可以处理较多种类的普通病原体,例如犬传染性肝炎、 非感染性的埃西里氏大肠杆菌,以及对于非传染性的病菌与组织进行培养。 在这个水平中需要的防范问题的生物危害性的措施是微乎其微的,手套和一些面部防护。在一般情况下,被污染的材料都留在开放(但分别注明)废弃物容器。实验后洗净程序与我们在许多方面对现代日常生活对于微生物的预防措施皆相同。实验室环境中使用的所有细胞和/或细菌所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必须经过高压釜的灭菌消毒处理。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程序中必须经由普通微生物学或相关科学训练的科学家监督且必须事先训练之。
二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类实验室较能处理较多种的病菌,且该病菌仅造成轻微的疾病给人类,或者是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中的气溶胶中生存。适合它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和病毒但仅造成轻微的疾病给人类,或者是难以于实验室环境中的气溶胶存活,如艰难梭菌、大部分的衣原体门、A;B与C型肝炎、 A型流感、莱姆病、沙门氏菌、腮腺炎病毒, 痳疹病毒、艾滋病毒,羊搔痒症, 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与VRSA。实验人员与处理病原体人员需为特定培训和高级培训的科学家;实验时限制特定人士的出入;采取极端的防治污染物品预防措施; 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制设备进行可以创建;在可能造成传染性气融胶或喷雾被制造时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柜进行。
三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该级别适用于临床、诊断、教学、科研、或生产药物设施,这类实验室专门处理本地或外来的病原体且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借由吸入而导致严重的或潜在的致命疾病。这些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寄生虫和病毒可能导致人类严重的致命性疾病,但已经有治疗法包含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利什曼原虫、鹦鹉热衣原体, 西尼罗河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东部马脑炎病毒, SARS冠状病毒、伤寒杆菌、贝纳氏立克次体、裂谷热病毒、立克次氏体与黄热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对于致病性和潜在的致命或致病性病原体的具体培训,且必须被对于此方面有经验之适任科学家之监督。所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过程是在生物安全柜,专门设计的通风柜,或备有其他物理抑制装置/穿着适当的个人防护衣物和设备的人员进行。该实验室具有特殊的工程和设计特点。
四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此级别需要处理危险且未知的病原体且该病原体可能造成经由气溶胶传播之病原体或造成高度个人风险,且该病原体至今仍无任何已知的疫苗或治疗法,如阿根廷出血热与刚果出血热、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萨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天花,以及其他各种出血性疾病。当处理这类生物危害病原体时必须且具强制性地使用独立供氧的正压防护衣。生物实验室的四个出入口将配置多个淋浴设备、真空室与紫外线光室,及其他旨在摧毁所有的生物危害的痕迹安全防范措施。多个气密锁将被广泛应用并被电子保护以防止在同一时间打开两个门。所有的空气和水的服务,将和来自生物安全实验室将进行类似的消毒程序,以消除意外释放的可能性。 当一个病原体被怀疑或可能有抗药性时都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处理,直到有足够的数据得到确认必须在此规格实验室持续工作,或移交至一个较低水平的实验室。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对于他们在处理极其危险的传染性有具体和深入的培训并且理解的标准和特殊的措施、抑制配备与设计特色。他们将会受到受过训练与实地处理这些病原体的合格科学家的监督且实验室的出入受到实验室主管的严格控制。实验室必须建立防止污染的协议,经常使用负加压设备并准备或采用一个特定设备操作手册,如此一来即使实验室受到损害,会严重抑制透过气溶胶传播之病原体的爆发,而工作领域内的所有活动只限于III级生物安全柜,或II级生物安全柜一且只有配有生命支持系统与正压通风的人才能使用。
F. 怎样进行病虫害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有哪些重要措施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或生物制剂来防治害虫。比如利用鸟防止森林害虫,利用赤眼蜂来防止棉铃虫。采用生物防治要比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更优越。因为防治效果好,且不污染环境,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防治中有可能加以利用的有拮抗作用和交叉保护作用等。
(1)拮抗作用及其利用
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这种作用在微生物之间广泛存在,在高等生物间、高等生物和微生物间也广泛存在。拮抗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抗生作用、寄生作用和竞争作用等。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能够杀死或抑制其他生物的现象,称为抗生现象。具有抗生作用的微生物称为抗生菌,这些抗生菌主要来源于放线菌、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病原物有寄生作用的微生物很多,如噬菌体对细菌的寄生,病毒、细菌对真菌的寄生等,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在枝、干、根、叶、果、花的表面及周围的微生物区系中,除直接作用于病原物并具有抗生作用或寄生作品的微生物之外,还有一些同病原物进行阵地竞争或营养竞争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往往可以防止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利用这些微生物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两类:①直接使用。把人工培养的拮抗微生物直接施入土壤或喷洒在织物表面,可以改变根围、叶围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组成,建立拮抗微生物的优势,从而达到控制病原物的目的。②促进繁殖。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有拮抗微生物的存在,创造一些对其有利的环境条件,可以促使其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例如多施有机肥,会促进鳄梨根腐病菌的多种抗生菌的增殖,大大减轻该病的危害。在土壤中施入二氧化硫、甲基溴化物等化学物质可以刺激木霉的增殖,杀死或抑制根朽病菌。此外,把拮抗微生物与其适宜的基物混合在一起施入土壤中,可以帮助拮抗微生物建立优势,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
(2)交叉保护现象及其利用
在寄主植物上接种低致病力的病原物或无致病力的微生物后,诱导寄主增强其抗病力,甚至可保护寄主不受侵染,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例如在番茄花叶病的防治上,即在番茄播种20~30天,或在番茄有3~4片真叶时,接种无致病力的弱病毒株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新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上述使用途径外,新近的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途径,如某些生防因子与某些化学药剂混合使用可发生协同作用。如果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对病害进行综合防治,可以大大提高防治效果。
G. 如何对红火蚁进行生物防治
入侵红火蚁是当今世上最可怕的入侵蚂蚁之一,现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和澳洲的许多地方。凭借惊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它们每到一地,往往能够迅速建立起强大的生态优势,排挤和取代本地蚁种和节肢动物,最终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下降。
面对这种严峻局面,许多蚂蚁专家都在着手研究本地蚂蚁和红火蚁之间的竞争关系,他们希望能够找出一些足以抗衡红火蚁的本地蚁种,从而优化红火蚁的防治策略,抑制红火蚁的扩散传播。
阿氏盘腹蚁
那些对抗指数小于1的蚁种,往往和红火蚁占据不同的栖息地,比如说北美的盘腹蚁虽然在所有生境都有分布,但它们尤其喜欢森林生态系统,而红火蚁则不太喜爱林地,也许是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取代后形成了一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治理红火蚁,有学者提出一种方案,即人工设计一个动物群落,在已被入侵的地区引入强力的、足以抗衡红火蚁的蚁种作为它的竞争对手,比如本文中比较厉害的蚁种。当然,这种方法可能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确保被引入的物种不会像红火蚁一般制造生态灾难,在未来,还需要对这些蚁种进行严格的行为、生态和系统研究。
虽然有些种类的蚂蚁在数量相当的公平较量下可以打败红火蚁,但它们的自然群落都太小,而且与红火蚁生活在不同生境,难以起到在野外防治红火蚁的作用。看来,红火蚁能入侵几大洲并泛滥到如此程度,确实有其厉害之处啊。
表中还有种叫新黑毛蚁的蚂蚁也能打败红火蚁,我在别的文章里讲过了。
H. 如何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的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简单介绍如下: (一)一级生物安全防护(BSL-1)适用实验对象和防护措施 已知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很校防护措施: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实验操作时应戴手。
I. 如何防治外来生物入侵
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方法
1.人工清除
通过人工对该生物进行捕捉或打捞,若该生物可以为人利用可以把捕上来的生物进行利用,如果它对我们毫无用处直接杀死丢埋即可。
2.找寻天敌
仔细在本生态系统中查找该生物的天敌,利用本土的生物对该生物进行驱逐。不过利用生物法除去外来生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可以人工、生物两种方法一起使用。
3.引入天敌
这个和第二种方法的原理一样,但效果有可能完全不一样。引入天敌是指从外来生物原本的生活环境中引入它的天敌,由于它的天敌也算是外来生物,随意引入也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所以此种方法使用之前一定要经过严格考虑,确定它的天敌不会对本土环境造成破坏后再引入。
4.化学防治
这个是指通过化学方法一般是化学药剂来杀死外来生物。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效果好以及便于推广的优点。不过使用此方法在杀死外来生物的同时也有可能大量杀死本地原有生物,有可能对环境产生更大影响。
5.杜绝入侵
生物入侵一般发生在外来人员携带的各种植物或者动物身上,所以杜绝入侵最源头的办法就是严格监察入境的各种生物,若发现有可能产生生物入侵的生物即进行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