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肠菌群是什么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大肠菌群主要包括畅杆菌科中韵埃希氏菌属、柠檬酸杆菌属、魔雷伯氏菌属和肠杆菌属。这些属的细菌均来自于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孢;在35~37℃条件下,48 小时内能发酵乳糖声酸产气,革兰氏阴性。大肠菌群中以埃希氏菌属为主,埃希氏菌属教俗称为典型大肠杆菌。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本群中典型大肠杆菌以外的菌属,除直接来自粪便外,也可能来自典型大肠杆菌排出体外7~30 天后在环境中的变异。所以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J表示食品受动人寝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2. 最初谁提出的肠道微生物这个概念
肠道微生物指动物肠道中存在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这群微生物依靠动物的肠道生活,同时帮助寄主完成多种生理生化功能。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
作为人体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调节人体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Joshua Lederberg曾指出的,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构成了超级生物体(superorganism)。
1972年,微生物学家托马斯·拉奇(Thomas Luckey),在论文中估计消化道容积约有1升,而每克肠道内容物的细菌含量约有10,由此得出肠道细菌的数量大致为10。
2016年,以色列和加拿大的几位研究者对人体细菌与细胞估算,得出:一个体重70千克、身高1.7米的“标准参考人”身上的细菌/细胞比值平均为1.3:1。
3. 肠道菌群分为哪几类
肠道菌群的分类: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类。
有益菌:这是我们都会知道的肠道菌群,也是对于身体起到很好的作用的菌群,无论是在可以购买的食物成分表上会时常体现,而且也是我们被告知最佳的食物选择里。那么,我们最为熟悉的有益菌有哪些呢?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会对身体提到非常好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孩子们的肠道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可以抵制有害菌群对于宝宝身体形成的伤害。就是当妈当爸为孩子选择食物的首选。
中性菌:像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就是这类菌群,也会被视为是双重作用的细菌。怎讲呢?就是在人体正常的状态下,一旦增殖失控,就会是的肠道出现问题,会影响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出现问题。
有害菌:是我们都想避而远之的菌群,如果一旦这类菌群的数量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就会殃及到真个身体的健康,也会出现致癌物质,影响到宝宝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4. 什么是肠道微生物群
就是人体肠道里的所有微生物组成的群体
5. 什么是肠道微生物
就是生活在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类非常多。比如人肠道里有大肠杆菌、乳酸菌等细菌,牛的肠道里有纤毛虫。。。。。。
6. 大肠菌群的定义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
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胚杆菌。
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大肠菌群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多种细菌。
(6)肠道微生物群是什么扩展阅读:
大肠菌群对人体的危害: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
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大肠菌群是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食品中有否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粪便是人类肠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粪便,也有肠道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所以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
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必须看作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7. 肠道菌群有1000多种大致分哪三类
在人体消化道中,生存着不同的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等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共同组成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肠道菌群可以主要分为共生菌、致病菌、中性菌三类。
1、共生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益生菌”的范畴,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协助胃肠道进行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吸收和消化,同时这类菌群还有助于免疫功能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优杆菌、类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消化球菌。
2、致病菌:也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中的“有害菌”,这类菌群是能够直接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生的菌类,在健康状态下,这类菌群在我们的肠道中比较少,因此不会表现出致病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身体抵抗力下降或饮食不洁,摄入有害菌超标的食物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类菌群主要包括韦氏梭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假单胞菌等。
3、中性菌:菌如其名,其作用介于共生菌和致病菌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一定数量的中性菌是有益于肠道的消化、代谢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中性菌可能在肠道中积累,使肠道中的某些毒素、腐败物质或者致癌物质的含量增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类菌群包括大肠埃希菌、乳杆菌、链球菌(屎球菌)及韦荣球菌等。
肠道菌群有哪些功能
肠道菌群的数量庞大,类型复杂,与人体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它们的生长依赖于人体提供的丰富营养和相对安全环境,同时它们也在我们的体内形成了一套井井有条的工作网络,在维护人体身体健康,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是能够在人体肠道中某一特定部位“安家落户”,即黏附、定植和繁殖,这个时候,菌群就能够在定植的部位表面形成一层“菌膜屏障”,这层“菌膜屏障”就像是肠道表面的一层保护伞,对于流经消化道的外源性微生物(包括许多外源性病原体)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隔绝,通过竞争、消化和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菌素等,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和侵袭。
体内的正常菌群通过这种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人体不慎食入的病原菌在肠道的“安家落户”,维持体内微生态的平衡状态,使人体免于感染致病菌。
2、营养作用:肠道菌群在我们的肠道中不仅扮演着“卫兵”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肠道组织的发育、参与肠道营养物质的代谢以及合成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肠道细菌参与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为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支持,促进人体肠道上皮的生长与分化。
同时,肠道菌群还参与合成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等,如 B 族维生素、维生素 K、烟酸、泛酸等。此外,肠道中微生物还能够能促进人体对钙、铁、镁、锌等多种离子的吸收,这些离子对于促进身体某些结构的生长与发育,如:骨骼、牙齿等,对体内氧的输送等有重要作用。
3、代谢作用:肠道菌群还能够为我们机体的某些代谢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催化剂”——酶类,通过发酵和降解多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胶质等)以及不能被宿主吸收的寡糖,产生一些短链脂肪酸,例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这些脂肪酸都是宿主生长、增殖的能量和生化反应的重要底物。此外,肠道菌群还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协助机体对于糖类、脂类、氨基酸、维生素、胆固醇以及诸多外来化合物的代谢。
4、免疫作用:肠道细胞发挥着类似皮肤的免疫屏障作用,阻止致病因素经过肠道时对机体造成损害,同时,肠道正常菌群发挥着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激活细胞免疫等作用。研究发现,肠道中的两大代表性有益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他们的活菌体和菌体中的一些成分(破碎液、发酵液)都能够起到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
此外,双歧杆菌能通过刺激免疫细胞产生重要的细胞因子白介素来促进我们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增强免疫细胞的对病原体的杀伤力。
为什么会出现菌群失调呢?菌群失调的危害有哪些?应该如何识别和治疗呢?请关注本公众号下期讲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肠道菌群的那些事儿(上)------消化病公益科普1588帖
马医生推荐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8. 家兔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的构成如何
兔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并不引起兔体发病,这些微生物就是正常微生物群。兔在出生后,幼兔接触到外界环境微生物后,在消化道内很快就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逐渐适应定殖下来,形成一个微生物群体。肠道内容物中,按传统观念,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占绝对多数,但事实上,像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这些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只占肠道菌群的5%以下,而占95%以上的都是厌氧菌。这些厌氧菌,以往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很难培养出来,因而认为无此类菌存在。随着厌氧培养技术的不断提高,占多数的厌氧菌都能进行分离培养。厌氧性细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主要在大肠和盲肠段。肠内正常菌群的平衡是相对的,饲料的种类、抗菌药物、疾病、气候变化以及日龄等因素,均可对菌群种类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兔日龄的增长,其体内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球菌等逐渐减少;乳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不大。
食道内的菌群以乳酸菌为主,其次还有肠球菌、大肠杆菌,胃中的pH非常低,微生物在此部位能否存活取决于对酸的耐受性。在小肠中存活的主要有乳酸菌、肠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此外,还有少量的酵母。小肠前段细菌数量较少,后段数量逐渐增多。微生物很少在十二指肠内增殖,因其液体内容物的流动性很高,但在生长停滞的兔中,小肠肠球菌可以在十二指肠绒毛上形成集落。盲肠充满黏稠黏液,内有数量很高的微生物,且微生物菌群种类繁多,十分复杂。盲肠内的正常微生物主要是厌氧性细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等,兼性厌氧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也存在,但数量少。另外,还存在少量的其他微生物如酵母等。
兔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大致有三大类型:共生性类型——这一类微生物对家兔有益无害,是生理性细菌,数量大,恒定存在,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球菌。在微生态平衡时,不会对兔产生不良反应,具有维生素、蛋白质合成和辅助消化、吸收作用,可防止外袭菌侵入,刺激免疫功能,保持机体健康。致病性类型——此类菌在生态平衡时数量少,不会致病,而且作为保持微生物群落中生态平衡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兔的疾病。这类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中间性类型——此类菌具有生理性作用和病理性作用,换言之,它们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中间类型微生物群的增加可导致腐败物质和毒素的增加。
9. 如何看待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的统称。
健康人群肠道内菌群的总量多达1014个,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左右。肠道内不同微生物编码的基因总和是整个人类基因组的150~300倍,又称为“人体第二基因组”。
目前人体可检测到的细菌种属包括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变形菌门等,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作为优势菌群占肠道细菌的90%。
近年来,肥胖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全球约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面临肥胖和超重困扰。最新研究表明引起肥胖可能并不单指缺乏锻炼、过度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甲状腺功能衰退等某些后天性疾病这些传统的因素,与人的肠道菌群有很大的关系。而肠道菌群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它会将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减少摄入过多含有高脂的食物会减少体内短链脂肪的产生。此外,多吃一些富含乳酸菌以及益生菌的食物会有效地降低体内短链脂肪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肥胖。
10. 什么是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体肠道内并长期与人体相互依存的细菌群,包括40多个菌属,400到500种菌种,数量达100万亿之多,是人体细胞的10倍,重量上相当于一个人的肝脏,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粪便的1/3到2/5。
小肠内基本上是无菌的,除胆汁和消化液以及粘膜分泌的IgA具有抑菌作用外,小肠的蠕动对除菌也起重要的作用,这种蠕动使肠内容物不会停留于某一处,故能使小肠内保持相对无菌。由于回盲部的反流在末段回盲内可有一定量的肠菌繁殖,食糜残渣进入结肠后要在结肠内浓缩储留较长时间,故有机会让细菌大量繁殖定居。自出生后两小时结肠内就有细菌存在,成年后结肠内的菌群构成和数量趋于相对稳定,正常人的结肠菌群与人体共生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无害。相反能排挤外来有害病菌,对人体起保护作用。此外,肠菌的代谢还能制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供机体所需,因肠道内含氧甚少,故繁殖的细菌主要是厌氧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兼性菌,只占肠道菌群的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