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医学发展史的实验医学
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的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的进步;后来人们看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 (1913~)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总之,20世纪以来,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医学和系统医学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立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科学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20世纪医学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人类仍然面临许多严重问题亟待解决,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感染仍是目前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害病,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心因性疾病、心身疾病等等,以及人口问题,是医学正着手解决的部分问题。即使解决了老问题,也还会出现新问题,如当今已解决了传染病的大多数问题,但又出现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这一威胁人类的传染病。
要解决问题,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工程学等学科正方兴未艾。同时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等已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预计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进步的时代,医学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19世纪是实验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建立,20世纪是实验生物学迅速发展和系统生物学(生态、生理、遗传与医学等)范式形成,21 世纪进入了系统生物科学(简称系统生物学)全球化迅速发展时代。 中医药炼丹实践、本草纲目分类学,对近代林耐生物分类学和罗吉尔.培根的医疗化学实验方法作出了贡献。罗吉尔.培根融合希腊哲学与中国实践经验两种传统,诞生了医疗化学的实验传统,经弗兰克林.培根的理论阐述发展成为归纳方法论和实证科学范式。
近代医学革命来自血液循环的发现 - 其实是重新发现,因中医学已经有血液循环的概念。19世纪贝尔纳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1865)奠定了现代实验生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从生态系统研究、坎农的体液稳态原理发展了最早的系统思维,维纳发展了控制论,还艾什比从大脑生理学创立的稳态模型类似于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模型。
贝塔郎菲创立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后,系统生态学(1966年)、系统生理学(1973年)、系统生物医学(1992年4季度)、系统生物学(1993年)、系统生物工程(1994年)、系统遗传学(1994年)等学科概念先后诞生。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科学哲学届举办了系列系统科学、综合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医药学的学术研讨会。1992年4月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举办了首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西方综合(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与中医药的机遇与危机,曾邦哲(曾杰)“论中西结合全息医学人体结构模式”(后编入1994年5月《结构论》)讨论了中西医学融合形成系统心理学以及实验和系统医药学(systems medicine and pharmacy)的范式。
1929年出版了Titchener的系统心理学(systematic psychology)文稿,1992年Kamada T.发表了系统生物医学题头的论文,1993年Zieglgansberger W和Tolle TR论述了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的神经生物学与病理学应用。1968年美国举办了系统理论与生物学(systems theory and biology)的国际会议,1979年Joël de Rosnay的着作《The Macroscope》有非常明晰与现代的论述应用系统方法的生物学研究 。1989年在美国举办了讨论生物化学系统论与生物数学计算机模型(即早期计算系统生物学家的集会)国际会议。
1999年中国科学家曾(杰)邦哲在德国创建了首家系统生物科学(及系统医药学)与工程网,2000年日本Sony公司举办了第1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2000年美国胡德院士创建了第1家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21世纪伊始,权威刊物Nature、Science 发表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专刊,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医学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从而医学步入了系统医学与药物学的时代,并将带来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规模化的巨大前景。
㈡ 古代医学,近代医学,现代医学的划分界限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划分
古代医学、近代医学、现代医学的划分界限为医学模式转变。
古代医学经历了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近代的医学西方近代医学为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到20世纪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发展为现代医学。
20世纪的医学,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牢固地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在技术上有空前的进步;后来人们看到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 (1913~)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总之,20世纪以来,医学获得极大发展。在研究层次上,向微观和宏观发展,分子医学和系统医学并进。学科体系上,学科分立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进。医学研究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科学成果的取得,不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2)恩格尔提出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20世纪的哪个年代扩展阅读
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们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
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的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20世纪才开始出现。20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的进步。各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这形成现代医学的特点之一。
㈢ 1977年提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学者是谁
1.1977年提出医学模式转变的学者是恩格尔(O.L.Engel)
2.恩格尔(O.L.Engel)是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1977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的概念是在医学模式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由于医学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所以医学模式也就包括医学认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医学行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范式,即医学方法论。医学模式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概念,常用语言文字或图像表示。医学模式一经形成,便会成为医学实践的指导。
4.医学模式的转变主要由神灵医学模式,到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医学模式,最后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㈣ 20世纪医学发展理论成果
医学发展是建立在生物、化学、物理学等基础上的
20世纪医学发展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1977年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 (1913~ )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即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弥补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考察的缺陷,这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其他的如基因、克隆、器官移植等,在理论提出来的时候对医学推动意义不大,而且很快就通过试验证实了,都不再是理论上的东西,是技术发现了。
㈤ 恩格尔生物心里社会模型的背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理论是当代医学哲学的经典命题。这一思想源于20世纪西方精神病学领域的折衷主义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学 理论为开端,经由罗伊·格林科的创造性论述,最终因乔治·恩格尔的系统阐发而广为人知。恩格尔在其着名文献中分析了 生物医学模式 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其实践缺点,并据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构想。新的模式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主张从 人 的层级来整体考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恩格尔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对这一理论的逻辑缺陷和实践困难进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尔的这一理论,依然是我国医学哲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理论是当代医学哲学的经典命题。这一思想源于20世纪西方精神病学领域的折衷主义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学 理论为开端,经由罗伊·格林科的创造性论述,最终因乔治·恩格尔的系统阐发而广为人知。恩格尔在其着名文献中分析了 生物医学模式 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其实践缺点,并据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构想。新的模式以系统论为方法基础,主张从 人 的层级来整体考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恩格尔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对这一理论的逻辑缺陷和实践困难进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尔的这一理论,依然是我国医学哲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㈥ 护理心理学中生物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于哪个时代是谁题出的
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George L. Engel)正式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 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 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容
一般认为,在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可作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代表。
1.布鲁姆
1974年,布鲁姆(Blum)提出:影响人类健康有环境、生物、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四大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健康有重要影响。
2.综合健康模式
拉隆达(Lalonde)和德威尔(Dever)对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加以修正和补充后,提出了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为制定卫生政策、指导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模式认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四大类因素,每一大类可分为三个因素,则共计十二个因素;
各类因素对不同的疾病影响是不同的,如心脑血管病以行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为主,意外死亡以环境因素为主,传染病以卫生服务为主。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
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㈧ 医学模式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在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种医学模式。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会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观念,并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疾病观与健康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体现。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确立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
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辨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
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
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直到18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
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使解剖学、生物学获得了进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起点,生物科学在这一时期相继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发现。此时期的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之上,开始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科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实践,这时对健康的认识已有很大的提高,并建立了健康的生物医学观念。生物医学模式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细胞病变→组织结构病变→功能障碍。
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研究生物体本身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和疾病过程,至今仍是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但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只看到了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了它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
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同期布鲁姆提出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拉隆达和德威尔提出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了影响人群疾病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是一种含肯定于其中的辨证的否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整合的水平上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3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技术的新医学模式。
参考资料
医学教育网-医学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
㈨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谁
30年前,美国着名医学专家恩格尔(engel,g.l)提出要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来替代目前在西方主流医学中占据绝对主导的纯生物医学模式⑴,这一倡导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普遍关注
㈩ 生物-心理-社会 的医学模式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通过专业教师、教科书、临床实践以及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组织的各种设施和制度的影响,医务人员在对待疾病现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为方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新医学模式,是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专家恩格尔(G.L.Engel)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提出的新医学模式概念,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不仅关注人的生物性,同样关注人的社会性,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综合作用,是对旧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更正与补充,它不仅重视生物个体本身,更重视影响个体和群体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
因此,这里的“社会”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指社会因素对人疾病健康的影响、是指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医院应该也存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