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海洋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我国海域总面积达354万km2,其中水深200m的大陆架148万km2,中国诸海区的生物生产量为2.67t/ km2(加权平均值),总生物生产量为1261.53万t.我国可供捕捞生产的渔场面积约281万km2,合42亿亩.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高达20278种,其中鱼类3032种、螺贝类1923种,蟹类734种、虾类546种,藻类790种.其中,作为经济捕捞对象,在渔业统计和市场上列名的有200多种,这些足以表明我国海洋水产生物的资源丰富和物种丰富度高.我国的海洋渔场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如果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年可捕鱼量可保持500万t以上,是发展浅海养殖业和海上牧场,形成具有战略意义食品供应基地的重要资源.另外,远洋渔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海洋生物丰富的主要原因:中国是海洋大国,中国东、南两面濒临辽阔的海洋,归中国管辖的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大陆架宽阔,水体营养丰富.
我国海域辽阔,从北到南有四大海区渔场:
渤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 万平方公里,有辽东海、渤海海和莱州湾3 个大海湾,辽河、滦河、海河和黄河带来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形成鱼类的天然产卵场和重要的渔场.常见鱼类有70 多种,主要水产有条鳓鱼、对虾、毛虾及海蟹等.其中,对虾是我国着名的特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庙岛群岛、长兴岛、风鸣岛、西中岛和菊花岛,均可停泊渔船,还有天津、秦皇岛、龙口、营口等大中型渔港.海底平坦,有利于拖网作业.渤海水浅底缓,滩涂面积近200 万亩,发展养殖业潜力很大.
黄海海区鱼场总面积38 万平方公里.北部水域较深,是我国冷水鱼类和鳕鱼等分布的海区.此外,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影响黄海海区,形成外海高盐水体与沿海低盐水体的混合水区,从而使饵料生物具有两种水体的综合群体,为各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经济鱼类十分丰富,有300 种之多,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鲅、鲐、鳓鱼和对虾等.有海洋岛、鸭绿江口、大连、烟台和威海外海、石岛、青岛、海州湾及吕泗渔场, 它们是我国现代化海洋渔业生产基础较好的海区.黄海海区养殖业发达,牡蛎、贻贝、海带、紫菜、石花菜等为大宗,其中海带产量最大;海参、海豹、对虾等养殖也获得成功.黄海海区浅海滩涂460 万亩,潜力极大.
东海海区渔场总面积77 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面积52 万平方公里, 有长江、钱塘江、甬江、闽江、瓯江等注入.大陆架浅海水域,海岸线曲折, 各大江河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为海洋鱼类提供了极丰富的饵料,成为我国重要的渔场,鱼种有700 多种,以暖性鱼为主.大陆架以东深海水域,处于暖流高温水的控制范围内,以暖性鱼类占绝对优势.东海海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渔业产区,盛产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及软体动物乌贼,已建有上海、舟山、宁波、镇海、温州、马尾和厦门东渡等重要渔港.其中浙江东部的舟山群岛一带的海域,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被称为我国海洋鱼类的宝库.每至汛期,可以捕捞数亿斤水产品,东海滩涂宽广,总面积达300 万亩,是贝类、藻类的良好养殖场所,海水养殖业比较发达,主要养殖蚶、牡蛎、紫菜、鳗鱼和海带等.
南海海区渔场总面积350 万平方公里,有珠江、韩江、釜江、南渡江、龙门江及红河等注入.地处热带、亚热带,以暖水种鱼类为主,已经鉴定的鱼种有860 种之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池鱼、沙丁鱼等,还盛产金枪鱼、沙鱼等大洋性鱼类.共有海南岛、西沙群岛、黄岩岛等800 多个岛屿.还有北部湾、雷州湾、广州湾、大亚湾、红海湾和汕头港.各岛屿、海湾均是良好的渔船停泊地,有的还是远洋渔业的优良基地.其中,北部湾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海洋渔业区.广西北部湾合浦一带天然的和人工养殖的珍珠, 在色、光、圆、润各方面,都超过日本的“东珠”和欧洲的“西珠”,号称“南珠”.南海诸岛广大海区的鱼类资源有的还被别国占有,有待大力向海外开发.
2. 我国的生物资源有什么特点
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中国的八大植被带中植物种类是纷繁复杂,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而那些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现在已经绝灭的植物,例如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等却还幸存于中国。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其中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还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初步统计,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中国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并有羚牛、白唇鹿、黑麂、野牦牛、藏羚、台湾猴;鸟类的鸳鸯,晋、冀的褐马鸡,甘、川的蓝马鸡,台湾的蓝腹鹇,至锦鸡、黄腹角雉、绿尾红雉等,以及扬子鳄、白鳍豚、大鲵等众多独有的珍稀物种。长江中下游的扬子鳄为世界罕见的鳄类之一;中国中部及南部山区的大鲵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
3. 中国的生物资源怎么样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野生药用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过去曾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朱鹮,1981年仅发现残存种7只,经多年的保护繁殖,现在种群也只有130多只;大熊猫栖息地被人为经济社会活动分割,千余只国宝仅岛状分布在四川、陕西等地,几近濒危;海南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过去常见的坡鹿、长臂猿成了“濒危”物种。
目前,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国家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已分别达258种和354种。这种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令人担忧。
4. 中国大约有多少物种急!!!!
据统计,中国约有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32000种,占世界种数的10%;动物资源拥有世界总数的13%的鸟类和12.88%的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约有5000种,其中鱼类2864种,两栖类279种,爬行类376种,鸟类1186种和哺乳类545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种100万种以上。已发表的微生物种名数已超过10000种,除去同物异名的情况,实际认可的种类约有8000种,占世界已知种数的11%,其中粘菌260种、真菌7500种、细菌300种。
5. 我国自然资源居世界位次有哪些
1、动物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
2、国土资源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按利用类型区分的中国各类土地资源也都具有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3、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4、水能资源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5、生物资源
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的巴西,居世界第3位。
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
(5)中国生物资源有多少扩展阅读
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
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
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
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
6. 举几项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据《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 告》统计,我国哺乳类、鸟类和鱼类的种数都居世界前列,已知种数分别占世界的13.39%、14.25%和20.3%。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种类繁多,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大。四大海域有海洋生物超过300种,其中可捕捞的有1700多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有150多种。
7. 中国在世界上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各排第几
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1.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储备是指储存于地表和地下的可利用水量,也就是所谓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据有关部门计算,我国水资源总量每年28000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27000亿m3,在世界上排名第6位。地下水资源量8200亿m3,占水资源量的30%左右。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但由于人多地广,人均占有量很少,只有2600m3,为世界人均值1/4;亩均约1800m3,为世界亩均值3/4。
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是:①水资源量分布不均,南多北少,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4/5,广大北方地区只占有水资源总量的1/5;②我国的降水受季风影响,冬少夏多,夏季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并且多水年和少水年连续出现,因此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淡水资源不足,特别是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它必将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
2.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指大气圈中光、热、水、风能和空气中的氧、氮以及负离子等可以通过开发利用为人类形成使用价值的气候条件,主要由光照、热量(温度)、降水、风力等组成。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性、清洁性资源,但其价值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得以呈现。气候资源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但其在地理分布、丰富程度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陆地每年接受太阳辐射能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但由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丰富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全年气候干旱,云量稀少,大气透明度好,其总辐射量(5850MW/m2以上)和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均为全国最高,属世界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有很大发展,但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为太阳能热水器,2000年底达到2600万m2以上;甘肃、西藏、青海等地推广应用了20多万台太阳灶;1999年西藏7个无电县城安装了光伏系统,解决了机关和居民照明、通讯等用电问题;另外还有太阳能干燥器、被动太阳房、太阳能航标灯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海南、广东中部和北部湾西北部,超过2000mm;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少于50mm。除了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降水在时间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水资源丰富区,雨季4~5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80%以上。我国西北干旱区严重缺水,除了制约经济发展外,还会加快当地的荒漠化进程,对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都将造成严重影响。即使在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也存在局地性的水资源贫乏。天空水资源是可为人们所利用的另一部分水量。人工增雨是目前人们主动利用天空水资源的重要方式,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已发展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常被视为缓解旱情的办法之一,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风力资源的总储量为每年16亿K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达到36万kW,只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约为可开发储量的1.4‰。我国的风力发电与国际上发达的工业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非常巨大的开发潜力。
3.森林资源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hm2和101亿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hm2和9m3,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我国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我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包括各种农作物、林木、牧草、家畜、家禽、水生生物、微生物和各种野生动物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各种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按照生物的自然属性,可将生物资源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
我国疆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物种多样性居世界第8位。其中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5700余种,蕨类植物2400余种,苔藓植物2100余种,合计约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占全世界近30万种高等植物十分之一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三位。在高等植物中,中国林木资源(乔木)有2000余种,材质优良的树种1000余种;中国北方草原上各种野生牧草有4000多种,南方草地饲用植物达5000多种。陆栖动物仅鸟、兽、两栖、爬行类就有2290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0%,其中鸟类1187种,兽类490多种,两栖类27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约有100万种。中国海洋生物有3000多种,其中鱼类有1694种。浅海及滩涂的生物资源总数超过2500种,重要养殖资源有238种。内陆淡水鱼类有709种,回游性鱼类64种,国外移植的有30多种。
8. 什么是中国的5大种资源
①土地资源。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之一。中国丰富的土地资源具有两个显着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较高、起伏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占的面积超过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与1/3之比;二、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难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点。目前,草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4%,耕地占10.4%,林地约占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积雪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则合计约占20.5%。尽管如此,中国土地资源进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潜力仍很大,除现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计全国还有约3300万公顷的宜农荒地、60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开发利用(见中国土地资源)。
②能源。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见中国能源)。
③矿产。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钛、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见中国矿产资源)。
④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见中国水资源)。
⑤森林资源。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见中国森林资源)。
⑥生物资源。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有色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见中国动物资源、中国植物资源、中国水产资源)。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9. 中国 几种自然资源的储量
② 能源。
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见中国能源)。
③ 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 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 钛、 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见中国矿产资源)。
④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见中国水资源)。
⑤ 森林资源。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24亿公顷,虽占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盖率仅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积量91.41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种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见中国森林资源)。
⑥ 生物资源。
中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种子植物即达2.45万种,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种类繁多的植物中,经济植物(按单项用途一次一种计)即达2411种,不仅提供各种食料、药材、纤维和其他多种工业原料,并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条件。水产资源中有鱼类约2400多种,其中海洋鱼类约占3/5,其余为淡水鱼类。此外尚有甲壳类、贝类和海藻类等(见中国动物资源、中国植物资源、中国水产资源)。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从中国各项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看均甚可观,但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顷,而世界人均却达3公顷;耕地面积列世界第4位,人均约0.1公顷,世界人均约0.36公顷;草场资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约0.35公顷,世界人均为0.76公顷;森林面积人均0.107公顷,世界人均为0.65公顷;地表径流总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时,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价值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却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矿产三种资源更为突出。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长江流域水量最大,占全国总水量的37.7%,次为珠江和广东、广西沿海各河流域占17.2%;反观淮河以北,黄河虽为大河,但其水量仅占全国径流量的2%,海河、滦河为1%。但黄河下游及海、滦河流域的豫、鲁、冀 3省的耕地面积却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1.25%,相互对照,水土资源的失调,灼然可见。能源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将近80%分布于中国北方(其中64%集中于华北地区),10%在西南地区,而江南8省只占2%;石油探明储量98%在北方;天然气探明储量有限,67%在四川;水力资源西南、西北、中南3大地区占90%,其余10%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中国东南部的滇、黔、桂、湘、赣、粤 6省具有世界上第1、2位的钨、锡、锑、锌、汞、铅等储量,成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上一大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交通运输有着重大的影响。
10. 中国的自然资源是什么
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土地资源,能源,矿产,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概括如下: 丰富多样、潜力巨大。 中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例如水资源,中国水资源初步估算为27115亿立方米。中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相当于世界径流总量的5.8%。
矿产:
中国是世界矿产种类多、分布广、 储量大、大部分矿产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国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国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种达148种。其中以有色金属居优势,钨、锑、锡、汞、钼、锌、铜、铋、钒、钛、稀土、锂等均占世界前列。
如钨的储量为世界各国总储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属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锑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44%。铅、铁、银、锰、镍等的储量亦具世界意义。
铁和锰的储量虽均占世界第3位,但贫矿多,富矿少;此外,还多伴生矿。如攀枝花铁矿中,有钒、 钛、 镍等伴生。非金属矿中的硫铁矿、菱镁矿亦居世界首位,磷矿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