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细菌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 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 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 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五)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一)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客观因素
1.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 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3.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4.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
5.环境污染严重 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6.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贰’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包括哪些
传播途径有1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 3饮水 饮食传播 4注射 输液 输血传播 5生物传播
‘叁’ 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有哪些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按感染部位分类
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肆’ 根据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为哪几类
根据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1) 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的感染,也称自体性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临床诊疗措施有关,不易预防。例如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使原存在于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感染;由于诊断和治疗措施引起的损伤为存在于体内的非条件致病菌提供了侵入门户而发生的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制剂、激素等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 (2) 外源性感染:称为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其他患者或环境,可以通过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如诊疗过程中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及卫生材料的污染或院内场所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患者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陪护人员或探视人员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途径而引起的感染。
‘伍’ 院内感染的定义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为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值潜伏期或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出院后才发病者,应作医院内感染计。
‘陆’ 医院感染病原学有哪些特点医院感染病原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凡住院病人、陪护人员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显示症状的微生物性疾病,不管受害对象在医院期间是否出现症状,均视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具有以下特点:①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②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外环境污染较严重,因此容易发生交叉感染;③医院中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难以治疗[1]。 1 医院感染形成过程 医院感染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医院环境中的任何人和物体都可以成为传染源,主要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患者家属、医院工作人员、污染的环境、设备和空气等;②传播途径:任何传播方式都可以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经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经空气传播以及使用医疗器械导致的医源性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缺陷的患者,新生儿、婴幼儿和老年人(≤1岁或≥65岁者),有严重基础病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病、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阻塞性支气管肺疾患和血液病等),烧伤或创伤产生组织坏死者[1,2]。当这3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就可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甚至蔓延。 2 医院感染流行现状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难治性及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有待攻克的新课题。医院感染不仅造成病人住院期延长,还使病死率增加,给病人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医院感染率各不相同;就同一所医院而言,感染率也随时间变化而不同,不同科室感染率不同。
‘柒’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浇灌粪肥的蔬菜会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离施肥时间越近,蔬菜表面大肠菌群数量越多,用自来水浸泡、冲洗等方法对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肠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冲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杀灭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7)医院内感染微生物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
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条件致病病原体)。
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地,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捌’ 细菌感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1、来源
有外源性感染: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严重烧伤时,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感染。
内源性感染: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
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感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
2、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和尘埃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1、经飞沫传播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消毒飞沫在空气里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
3、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8)医院内感染微生物来源有哪些扩展阅读:
细菌感染的预防:
经常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创伤,切忌挤压或用针挑刺疮疖,应积极治疗、控制慢性病,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类药物,烧伤病房应严格消毒等措施,均可预防发生。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感染的发生就可以减少。
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细菌感染。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细菌感染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
‘玖’ 感染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血液传染
一、空气传染
1、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借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二、飞沫传染
1、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借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三、粪口传染
1、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借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
四、接触传染
1、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
五、垂直传染
1、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体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
六、血液传染
1、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
2、在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