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寒武系—奥陶系
寒武系和奥陶系形成于大规模海侵的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以形成和发展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台地为特点(刘德正,2002),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改造过程,各地层单元之间的联系性及地层产状变动较大(图1-3-12),但仍具有较广泛的分布。
图1-3-38 寒武系中—下统演化示意图(年代地层格架)
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的早期(崮山期—红花园期),沉积岩石地层由南向北穿时。后期(大湾期—宝塔期)则由南北两侧向中部穿时(图1-3-39)。反映出从张夏期开始,海侵方向变化由北向南,直至马家沟组大规模沉积时期为止,表明该时期盆地基底形态的改变,由中隆状改变为向北部的倾斜;马家沟组沉积时,南部和北部的白云岩地层开始向中部穿时,反映了华北盆地南部两侧的隆升作用,盆地基底形态已改变为中坳状。
图1-3-39 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演化示意图(年代地层格架)
‘贰’ 我国哪里有化石的分布
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发育的国家之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发现的河南南阳、湖北郧阳、内蒙古二连恐龙蛋及骨骼化石,辽西的鸟化石,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山东山旺动、植物等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特别是科学界的广泛青睐
恐龙化石分布
http://..com/question/296215.html
‘叁’ 嵩山有哪些景区比较有名
嵩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示范点。主要旅游景点有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三皇寨、卢崖瀑布、峻极峰、中岳行宫、嵩山滑草场等。
嵩山由太室山36峰、少室山36峰组成。太室山主要旅游景点有嵩阳书院、老母洞、中岳庙、卢崖瀑布、峻极峰、老爷庙、中岳行宫、老君洞、嵩山滑草场等。
太室山有36峰,峰多寺庙也多,以黄峰盖下的中岳庙最为显着,它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也坐落于嵩山的脚下。这些都为嵩山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今天的嵩山到处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河南嵩山(太室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
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嵩山以它自己诱人的山川风貌,灿烂的古老文化,独特的演变历史,天然的地质演变而在国际国内久负盛名,嵩山旅游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距离省会郑州市近,是登山游玩、野营探险、科研考古、了解中国历史的绝佳去处。
‘肆’ <<梦溪笔谈>>中记载: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生物化石.你能解释此现象吗还有类似现象的地方吗
这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好比大陆板块漂移说,造成大陆板块的漂移,同时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有的地方在陆地相互挤压作用下出现山脉,特别是在一些河流和海洋,当由于地壳运动出现山脉时,谁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流向地是比较低的地区,从而使某些水里的生物滞留在原地,久而久之形成死亡的,特别是有壳类生物化石。据报道,在珠峰就有生物学家发现好多水生动物化石。
‘伍’ 珠穆朗玛峰上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化石”呢
老师拿出一块三叶虫的化石,告诉学生们,这块化石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山顶找到的。三叶虫是远古时期的一种海洋生物,诞生于寒武纪,消亡于二叠纪末期,在地球上生活了3亿多年。“化石”准确来说应该叫做“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是由海洋生物的遗体沉积到海底,然后被后续的沉积物覆盖形成的。这些海底化石是如何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
而且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洋板块“钻”在欧亚板块下,喜马拉雅山一直在继续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长高“身高”被公布于众——8848.86与2005年相比,珠穆朗玛峰顶部岩石面的海拔高程8844.43米高了4.43米。据报道,目前处于碰撞前沿的珠穆朗玛峰每年向长春或北京移动约3厘米;在垂直方向上,珠穆朗玛峰每年上升约4毫米。因此,珠穆朗玛峰也需要定期测量“身高”,理论上,每10到15年重测一次。因此,海洋生物化石将存在于珠穆朗玛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当化石和海底沉积物形成时,这个地方曾经是海洋。
‘陆’ (十一)华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环境的演化
华北地区自早寒武世海侵开始至早奥陶世亮甲山期海退为第一沉积旋回。由于怀远运动的影响,造成了早奥陶世亮甲山期与“马家沟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自“马家沟期”至中奥陶世峰峰期华北地区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海侵,构成了第二沉积旋回。在这两个明显的二级沉积旋回控制下,华北地区的沉积环境经历了由简单—复杂—简单的发展和演化。
海侵初期古陆及古隆起提供了丰富的陆源物质,致使围绕吕梁古陆发育的潮坪相区接受了陆源碎屑沉积。辛集期吕梁古陆分布范围较大,将华北地区以中部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辛集期后全区发生了短时间的海退,在华北北部地区形成了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至馒头期、毛庄期及徐庄早期华北地区均仍以潮坪相沉积为主,形成了一套碎屑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的沉积建造。这一时期全区以潮坪环境为主,其中包括潮上、潮间潟湖和局限海湾、滨岸滩坝等环境,辛集期在华北北部存在开阔海环境。这一时期华北南部最早发育滨岸滩坝,并逐渐向开阔海环境演化,反映出这一时期海侵方向以南及东南方向为主,但也存在北及东北方向的海侵,尤其是辛集期较为明显。徐庄晚期海侵范围日渐扩大,至中寒武世张夏期华北地区几乎全被海水漫浸,海侵达到最大。水下高地演化为浅滩环境,这些地区久处浪底之上,频受水体簸选和搅动,所以多形成鲕粒、砂屑和生屑等颗粒灰岩。与浅滩环境密切伴生的则有局限海和开阔海展布于滩后或滩间。由于海域面积不断加大,古陆由物理风化向化学风化转化,远离陆源区渐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距陆源区较近地区仍可夹有少量页岩、粉砂质页岩,而陆源碎屑砂岩则极为少见。泥岩-碳酸盐岩组合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沉积建造。
范围较小,仅表现为南部地区地壳轻微的抬升。但仅此及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共同作用,晚寒武世华北地区明显发生了海退,导致全区再次出现潮坪、滨岸浅滩环境,并有泥质条带状泥晶灰岩、竹叶状灰岩的广泛分布。海退以晚寒武世长山期、凤山期表现强烈,海水由南向北退出,因此,华北南部地区以潮坪环境为主。在南部局部地区如鲁山辛集一带已缺失上寒武统的沉积。
晚寒武世之后至亮甲山期,怀远运动强烈影响了华北地区,华北南部地壳抬升形成熊耳伏牛古陆,而华北北部地壳相对下沉。使华北南部部分地区缺失了冶里组及亮甲山组的沉积,形成了平行不整合,下马家沟组直接覆盖于晚寒武世凤山组地层之上。华北地区沉积沉降中心由寒武纪时期的南部转移至华北北部一带。华北北部地区因受怀远运动影响较小,所以冶里期沉积环境仍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张夏期浅滩环境,如唐山、北京、易县、曲阳等地在冶里期接受了生物泥晶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泥晶灰岩和云斑灰岩或中细晶白云岩等沉积,反映了水下浅滩与开阔海或局限海的交替沉积环境。亮甲山晚期白云岩含量骤增,局部地区如临清坳陷、峰峰等地均有石膏出现,表明了海退期潮坪、潮间潟湖与局限海交替沉积环境的广泛分布。自冶里期开始,因地表的长期夷平,已很少有陆源物质供给,开始了清水碳酸盐沉积,相应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建造。
华北地区早古生代第二沉积旋回自“马家沟期”开始,无论其海侵规模或沉积厚度均较第一旋回要大。华北地区南部下马家沟组底部(相当于马一段)以白云质泥岩、钙质云岩为主,至华北中部及北部则以准同生泥质白云岩、盐溶角砾岩为主,常见石膏、石盐假晶及泥裂、鸟眼及鸡笼状构造。这些海侵初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潮上和潮间环境,但随着海侵规模和范围的迅速扩大,下马家沟组上部就已转为厚层状泥晶灰岩,夹泥质灰岩,其沉积环境以局限海和开阔海交替为主。上马家沟组与下马家沟组相同,底部(相当于马三段)以盐溶角砾岩为主,上部以厚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反映了“马家沟期”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发生了两次海退、海进,从而形成了两个三级旋回,沉积环境由潮坪演变为开阔海的两次交替。中奥陶世峰峰期与“马家沟期”相似,早期为潮坪沉积,形成了含膏云灰岩,局部地区膏、盐后期溶蚀垮塌形成盐溶角砾岩,晚期则演变为开阔海环境,沉积形成了一套灰色厚层泥晶灰岩。
总之,华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旋回清晰,环境分异显着,各地质时期沉积建造互不相同(表1-3-1),碎屑岩-泥岩-碳酸盐岩建造多见于早期,冶里期之后本区开始了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早期沉积旋回形成的岩石类型复杂、多变、单层厚度较小,并以潮坪为主。这些特点反映了海侵初期地壳升降频繁、沉降幅度小、海侵和沉积速度均较缓慢等特点。中、后期海侵范围、规模均较早期广泛,一般海侵迅速达到最大,所以其岩性较为单一,单层厚度、较深水相和广海生物组合多见,如马家沟组二、四段厚层泥晶灰岩中含有丰富的螺类、笔石等生物化石,显示了环境相对稳定、沉积速度较快等特点。
表1-3-1 华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对比
此外,华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突变环境较为少见。潮坪与局限海、局限海与开阔海,及台地浅滩与开阔海环境间相互转化的实例极为普遍,从而反映了华北稳定台地发育历史的总特征。
‘柒’ 太行山上为什么有许多生物化石
太行山区的主要出露岩石为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和前寒武纪滹沱群沉积
前者为下地壳的产物,不会出现化石
lz所说的生物化石应该多产于滹沱群以及再向上的层位,主要到达早古生代
那个时候中国华北地区以海洋沉积为主,因此海生动物富饶。
‘捌’ 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
依据主要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化石种属、地理分布特征,结合各地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可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六大古生物化石片区。
东北片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辽宁省、黑龙江省。主要化石产地有辽宁北票热河生物群产地、黑龙江嘉荫恐龙化石产地、内蒙古二连浩特恐龙化石产地、内蒙古巴彦淖尔恐龙化石产地、黑龙江鸡西龙爪沟地层古生物产地和青冈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化石产地。
华北片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山西、河南5省(直辖市)。主要化石产地有山东山旺中新世化石群产地,莱阳青岛龙动物群产地,诸城山东龙动物群及足迹化石产地,大汶口寒武纪三叶虫化石产地,河北泥河湾新生代生物群产地,丰宁热河生物群产地,北京延庆硅化木化石及恐龙足迹产地,山西天镇白垩纪恐龙化石产地,武乡和榆社早中三叠世肯氏兽动物群产地,河南汝阳、栾川白垩纪恐龙化石产地和河南南阳西峡恐龙蛋化石产地。
西北片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3省(自治区)。主要化石产地有新疆五彩湾侏罗纪硅化木化石及恐龙产地,新疆阜康黄山街三叠纪水龙兽动物群化石产地、柯坪早古生代脊椎动物化石产地,甘肃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印产地、和政新近纪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肃北早白垩世动物群化石产地,宁夏灵武白垩纪恐龙化石产地、中宁石峡沟泥盆纪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和同心古近纪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
西南片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3省。主要化石产地有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禄丰恐龙化石产地、曲靖翠峰山古生代鱼类化石产地,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产地、兴义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产地、瓮安生物群产地,四川安县晚三叠世生物礁产地和自贡大山铺侏罗纪恐龙化石产地。
中南片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浙江4省。主要化石产地有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产地、松滋古近纪鱼类化石产地,湖南长沙跳马涧中泥盆世鱼类化石产地,安徽淮南生物群产地和浙江新昌白垩纪硅化木产地等。
华南片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2省(自治区)。主要化石产地有广东河源白垩纪恐龙蛋化石产地、南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广西横县六景泥盆纪古生物化石产地、广西扶绥县岜盆恐龙化石产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片区的划分只是参考了现有的地理区域划分及化石群分布特点,而并非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方案。
‘玖’ 哪里有化石的资料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形成条件 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以生物的遗体、遗迹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埋藏学。
保存类型 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构造,称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轮甚至植物细胞形状仍能清晰可见。②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根据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型化石。③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蠕形动物的爬迹化石和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化石。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旧古器时代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物等。④化学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足以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这类化石叫化学化石。
研究意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W.史密斯在地层层序律的基础上,根据化石的纵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顺序律。这不仅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且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古生物学家发现地层层位越高,所含化石类别越多,化石的形态构造越复杂,反映了生物类别从少到多、形态构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生物化石的古生态研究是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每种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在其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构造上都具有反映环境条件的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就可以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例如海生生物化石珊瑚、有孔虫等反映海洋环境;陆生植物叶片、树根、昆虫等则反映大陆环境。根据一个地质时期各种生物化石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研究,就可以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等。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建对地质历史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物的硬体部分还可以形成反映古环境、古气候的岩石标志,如贝壳岩反映海滨环境,生物岩礁反映低纬度暖海环境,泥炭或煤反映潮湿沼泽环境等。
化石资料的大量收集还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现代生物是古代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发展而成的,各种生物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反映生物界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
化石的类群 古生物与现代生物一样,一般分为低级的原核生物和高级的真核生物两大类,共有5个界,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界以下依次为门、纲、目、科、属、种等单位。
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到现代的,地史上各个时期的生物门类都不相同,每个时期的化石类群与当时的生物门类相关。不同地史时期有其发达的生物门类,也就有其特征的化石类群,有些门类在该时期占统治地位,有些门类在该时期衰退或灭绝。总之,按时间的进程,生物门类与化石类群的变化,显示了生物演化的系统发展历史。
‘拾’ (二)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华北地区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由于中条、吕梁等陆岛的存在,导致吕梁山以东广大地区成为古陆边缘沉积区和相关相带的空间展布;吕梁山以西,因毗连秦岭和祁连海槽,故以台地边缘和盆地沉积区为主。下古生界沉积相的划分及沉积特征见图1-3-2。
1.古陆边缘沉积区
古陆边缘沉积区和碳酸盐台地沉积区是本区沉积类型的基本特征,前者根据其沉积岩的岩石类型、层理及结构、构造特点,生物组合及其他标志,可分成潮坪相和近岸浅滩相;后者又可分为局限海、台地浅滩和开阔海等微相。
古陆边缘沉积区主要指沿古陆、古岛边缘分布的潮汐作用带。此带具有海水极浅,有时暴露,蒸发作用强,盐度高不宜于生物繁衍,间歇性水流能量弱,并常接受来自古陆剥蚀区的陆源砂、泥物质以及席状藻普遍发育等特点。常形成泥、粉晶白云岩,叠层藻白云岩,膏质白云岩,泥质或云质条带泥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等,并常夹有粉砂岩、页岩。多具薄层、页状或微细纹层构造,石灰岩中不溶组分偏多。岩石颜色普遍具强氧化或氧化色,其中的颗粒(如砾屑)常有氧化边。有时伴有异地生物屑和砂屑、球粒等。化石少,组合单一,在潮汐流作用下,扁平砾石和生物屑多呈定向或叠瓦状、扇状、菊花状或涡流状排列。干裂、膏盐假晶、雨痕、岩溶角砾、鸟眼、帐篷等浅水标志及爬痕、垂直潜穴等构造较普遍发育。淡水渗流作用形成的渗流砂、重力胶结和溶蚀等成岩标志均较常见。根据沉积部位、海水盐度、水体能量及沉积物性质可进一步划分微相。
(1)潮坪相
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及潮上、潮间潟湖环境,有时也包括部分浅潮下带。潮上环境最靠近古陆边缘,只有风暴高潮可以淹没的地带。平缓的潮上坪在干旱炎热气候下由强蒸发引起的“毛细管浓缩作用”常形成泥、粉晶白云岩,泥晶泥质白云岩或藻席白云岩,并构成云坪亚相。当有大量陆源物质混入时,可形成泥云坪、砂云坪,甚至泥坪亚相。潮间及部分浅潮下环境除具潮坪相常见的沉积特征外,泥质或云质条带泥晶灰岩为此带典型微相,有时其中夹有潮道或潮池沉积,其微相以竹叶状灰岩为主。
总之,潮坪环境是以紧邻古陆、岛屿,时而暴露,时而被极浅水淹没,介质能量主要来自潮汐作用而具间歇性,缺乏有利生物繁衍条件,微相组合简单为基本特点,空间上随古陆边缘地貌条件而呈宽窄不一的展布。潮坪相的识别与圈定是判定古陆位置和剥蚀程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华北地台东部潮坪相极为发育的广大地区,其研究意义甚为重要。
早寒武世海侵初期,古陆边缘沉积区较为发育。华北东部的南部及北部、东北部主要为碎屑、粘土岩组合,靠近东部西侧的陆岛或水下隆起区则以潮上云坪、灰云坪为主。淮北的猴家山组和郑州一带的辛集组是最早出现的潮坪沉积,因为海侵刚刚开始,这些相带正处于淮阳古陆北侧,故以含磷石英砂岩、砾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但在鲁南、鲁西南则为碳酸盐潮坪沉积,并以泥质灰岩、准同生白云岩、角砾云岩、紫色页岩等为主。长治、林县、范县、枣庄一带为潮上和上潮间泥云坪亚相,总厚度33~70m以上,岩石中少见生物碎屑,具纹层、干裂、鸟眼和变形层理等指相构造。在沛县发育了膏质云坪,石膏层占10%以上。至馒头、毛庄期海侵范围加大,波及全区,潮坪亚相继而广为发育,东部各区以紫、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为主,夹薄层泥晶灰岩。徐庄期至凤山期在鄂尔多斯古隆起以东广大地区内,仍不时出现潮坪沉积,如东部早、中徐庄期继承了潮坪环境,从山海关往西经唐山、京西、曲阳至峰峰和聊古1井、古2井、东1井、大1井等钻孔揭露的平原区以及济南、皖北等地均以潮上及潮间带为主,局部为潮下带沉积。在鄂尔多斯古隆起东缘文水、沁源以西地区,在柳林、离石残留岛屿控制下,自馒头期至上寒武世,接受了大量陆源粗粒碎屑后发育了含砂泥云坪,其中临县泥云坪中泥云岩占60%以上。临县、离石、中阳以西亦沉积了60%以上的潮上含砂泥质泥晶白云岩。地台东部凤山组由泥质条带泥晶灰岩和钙质页岩组成的韵律性沉积也是潮间带沉积的典型产物。
图1-3-4 地台东部寒武系沉积模式
华北东部徐庄期,在北京、曲阳、任丘、莒县等地均有厚层鲕粒灰岩分布,表明水下浅滩环境已间歇性出现。至张夏期,鲕滩分布较广,自唐山、京西、曲阳至峰峰等地,鲕粒灰岩产出部位各异,从而反映纵向上随地壳升降,浅滩间歇性发育和横向上,相带有规律展布(图1-3-4)。
此外,环吕梁陆岛的河津、洪洞、昔阳、平鲁等地,以及地台南部的徐淮、嵩山、洛阳等地,均有点状浅滩出现。在黄骅、济阳、任丘坳陷等掩盖区,经钻井揭露亦有点滩发育,如港59井、堂2井等均为岩性稳定的厚层亮晶鲕粒灰岩。
张夏期广泛发育浅水高能滩环境,滩间多局限海或开阔海环境。浅滩环境稳定,鲕灰岩单层厚度大,水体能量高,多以亮晶鲕或豆粒灰岩为主,竹叶砾屑滩或砂屑滩少见。浅水鲕滩易出露水面之上,在山东张夏、徐淮和峰峰等地均在张夏组厚层块状鲕粒灰岩内部发现暴露标志。大气淡水淋溶和淡水胶结等成岩标志也常见。
冶里期浅滩主要为竹叶状砾屑灰岩,据冯增昭所倡导的单因素定量统计综合分析方法,以组颗粒含量15%为依据,曲阳、津塘、鲁中和莒县均为浅滩。竹叶灰岩或白云岩中,砾屑含量多>50%,填隙物以灰泥为主,亮晶不时出现。砾屑多不具氧化边,呈扁平状,磨圆好,分选中等,砾间常见砂屑、生屑。水体一般浅,盐度正常。中奥陶世第二次大规模海侵,导致沉积环境以云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为主,有时虽夹竹叶灰岩,但厚度较小,横向不稳定,已基本不具浅滩沉积特点。在工作区外的地台西部,在鄂尔多斯古隆起、秦岭祁连海槽和淮阳古陆控制下,沉积区狭窄,台地浅滩沉积不甚典型,而台地边缘斜坡相和盆地相较发育。鄂尔多斯古隆起以东的华北地台东部,台地边缘相和盆地相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