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古代的生物都有哪些内容

古代的生物都有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22-05-30 13:06:03

㈠ 生物包括什么内容

按两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

如果按三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

如果按四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如果按五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

六界说就是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和非胞生物界(病毒)。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1)古代的生物都有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基石,离开细胞,就没有神奇的生命乐章,更没有地球上那瑰丽的生命画卷。

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有各自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他们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这三种结构。

【细胞的边界保卫- 细胞膜】

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

细胞质与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均含有核糖体。原核细胞仅含有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则含有其他细胞器。

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主要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质体(叶绿体属于质体中的有色体,还包括白色体)、微体、液泡、细胞骨架(微管、微丝、肌动蛋白丝)及中心体(只存在于低级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的调控中心- 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新陈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真核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一般为裸露的DNA分子,叫拟核或质粒。

㈡ 古代生物资料

三叶虫简介
这是有人对三叶虫的吹捧,不过作者不知,三叶虫身体虽化作落寞化石,思想却穿越了长空――
三叶虫(Trilobita),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三部分,横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已发现动物化石2500多种,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就是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它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现许多科、属和种,我国已经描述过的三叶虫就有1200多种。晚寒武纪发展到最高峰,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而后历经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到了二迭纪末完全灭绝。如今只有在古生代的沉积岩中才能发现它那美丽的化石。在化石中,如果你仔细的倾听,还能听到那2亿年前大海的波涛声和那有关三叶虫的久已失传的故事。多向往那个遥远而美丽,空旷而宁静的年代。多喜爱那个原始而单纯,顽强而壮丽的生命!从失落于2亿年前的三叶虫,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个崇高而伟大的使命,而仅仅是一种展现,是对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那种状丽现象的展现,尽管是昙花一现的闪现。我赞美三叶虫,那个曾经是如此壮丽而顽强的生命。如果将地球年龄比作一本共有4500页的厚书,则三叶虫出现于第4000 到4300页之间,占300页,大约3亿年的时间。而人只是出现于最后一页。人的发展能持续多少页?有三叶虫长吗?不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来无所顾及地思考一切,尽一切可能地展现自己吧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昆虫远祖:抚仙湖虫

抚仙湖虫是澄江动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属于真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成虫体长10厘米,有31个体节,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节数目不一致,与泥盆纪直虾类化石类似,而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这间接表明了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侯先光还发现,抚仙湖虫消化道充满泥沙,这表明它是食泥的动物。

·九眼精灵:微网虫

微网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因身上多边形的鳞状骨片而得名,体长可达8厘米,具有9对矿化骨片和10对足,这些骨片起到连接腿和关节的作用,目前只有在澄江才发现有这种生物完整的化石。

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一种繁殖后代用的储卵器,不过参照现代节肢动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个部位的特点,储卵器不可能这样分散。也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灵”的美称。不过动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头部,和微网虫类似的生物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

微网虫曾登在《自然》杂志封面上,成为化石明星。《纽约时报》曾经这样评论微网虫:“一些寒武纪生物很容易就扮演科幻小说里的角色,最奇怪的家伙就是一种身上长着10对足和覆盖有鳞片状骨骼的蠕形动物。”

·神奇的腔肠动物:栉水母

栉水母是一种食肉的腔肠动物,目前对澄江发现的栉水母化石仅限于描述,对其进化意义还未研究清楚。

它的身体上有类似楼梯一样的褶子,身体辐射对称,这在海洋生物中非常特殊。因为辐射对称的动物在海洋中保持平衡很难,捕食就更加不容易。栉水母身体顶端长了一个石质的平衡球,依靠它来掌握平衡。现代栉水母叫“海胡桃”,是最古老的无脊柱动物。

·寒武纪海洋巨无霸: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科学家还想象了一个虾头,由于它不是虾,所以命名为奇虾。1994年,我国科学家在帽天山发现完整的奇虾化石,纠正了从前的错误,所谓的“尾巴”其实是它的爪子。

科学家在奇虾粪便化石中发现小型带壳动物的残体,这说明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食肉动物,是海洋世界的统治者和食物最终的消费者。奇虾的发现表明,当时海洋确实存在完整的食物链。新的研究发现,奇虾的捕食肢能弯曲,腿能在海底行走,不过它的附肢没有分化,节之间缺少关节。

·人类远祖:云南虫

云南虫,身体呈蠕形,一般长3至4厘米,大者可以长到6厘米,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发现并命名。它的头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开始曾被认为是特殊的蠕虫。1995年,陈均远等研究者发现它有7对腮弓,可以呼吸,并把食物留在口腔里,这是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提出了“云南虫是脊索动物”的观点。

云南虫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当柔软,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似于如今脊髓中的软性物质,身体神经单元集中的脊索上,肢体的感觉可以通过脊索传到全身,脊索的出现提高了动物控制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云南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动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中国学者曾在《自然》杂志发表数篇文章,集中展现对云南虫的研究成果。1995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名为《从云南虫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说:“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地球将像遥远的月球一样永远寂寞冷清。”

·梦幻生物:怪诞虫

怪诞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头很大,躯干背侧具有7对斜向上生长的强壮的长刺,最早发现于加拿大,它是寒武纪最着名的动物。

由于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当英国古生物学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它身体上规则分布的两排刺时,误当成了用来走路的腿,而把本用来走路的腿误作装饰品。他认为这样的奇幻生物“只有做梦才能梦到”,所以命名为怪诞虫。

我国科学家在澄江发现的怪诞虫化石订正了这种错误的解释。后来,侯先光先生对采自澄江的最好的块标本修理后揭示,原先复原的怪诞虫头尾也颠倒了。在讨论动物演化时,怪诞虫被作为“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比现代多得多的门(门一级生物),后来大部分灭绝”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化石和古生物学

对许多人来说,“化石”一词已并不生疏,因自然博物馆里常陈列有化石。可若问你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它的科学意义何在?恐怕就较少有人会说得清楚了。简单说来,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比如,一条古代的鱼死了,尸体如果没被别的动物吃掉,也没被湍急的水流冲毁,而正好遇上沉积环境,被泥沙一层层掩埋起来。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几万年甚至几亿年,软体部分腐烂了,骨头,鳍条等坚硬部分,其有机质逐步被无机质(矿物质)所置换,最后变成了化石。化石的外形还和原来骨骼一样,但内容已是矿物质,所以分量就重多了。

照此说来,只有在沉积岩(或叫水成岩)中才能保存有化石,火成岩、变质岩中一般不会有化石。因为火山爆发时温度很高,即便有生物遗体,早已会被烧为灰烬。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也不可能把化石保存下来。不过,火山灰中却时有发现化石,因为火山灰飘落时业已冷却。所以,找化石,应到沉积岩地区去。不是经常有人发问,你们怎么知道哪里有化石?这是最简明的回答。

除动、植物的硬体部分如骨骼、牙齿、介壳、树干等最易保存为化石外,在特殊的情况下,有时生物的软体部分也可保存为化石。如山东山旺组硅藻土中的花朵、触须,西伯利亚冻土中猛犸象的肌肉等。这些,统称遗体化石,即生物体本身的某部分石化为化石。有时,动物的粪便、蛋也可形成化石,这叫遗物化石;而足印、洞穴等化石,则叫遗迹化石。

并不是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形成化石。恰恰相反,能形成化石的只占古代死亡生物的很少很少一部分。而完整保存或部分完整保存的化石,又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化石深埋在岩层中,只有在遇到地层上升的机会,或经风吹雨打,把表面的岩层风化了,化石才被暴露出来。这时如正巧遇上古生物学家去了,才有可能把化石挖出来。若没遇上有人去,暴露出来的化石,随同它的围岩一起,一点点被风化殆尽,化石也就告吹了。你看,采到一件化石有多难,特别是一件完整的化石,更是难上加难。无怪乎古生物学家视化石为珍宝!一只茶杯打碎了,你马上可以再去买一只来,可一件化石损坏了,尤其是珍稀标本,你可能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了。珍贵的化石不仅是出产国所有,它也是世界古生物学界的“财富”。德国的始祖鸟化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有模型,用以展览和对比研究。我国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标本丢失后,50年来,世界许多古人类学家一直在注意寻找。

广义来说,凡从地层的岩石中挖出来的,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古代生物的体形或构造方面资料的东西,无论是直接的或比较间接的资料,都可称为化石。按此,煤无疑也是化石,甚至连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也可归为化石。

古生物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古代生物的科学。古代生物现已死亡,古生物学的研究是以化石为依据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所以古生物学又与地质学有联系。实际上,它是一门介于生物学和地质学之间的科学。一位有作为的古生物学家,既要具备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具备地质学的知识。加之,古代生物是没有国界的,各大洲可以互通,我们在研究本国出产的标本时,务必了解其它国家出产的同类标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外语基础,并且多多益善。显然,培养一位有为的古生物学家多不容易!

经常有人把古生物学和考古学混为一谈,认为凡是研究古代东西的学问统叫考古学。其实,它俩各有自己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大体说来,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是从地球上生命开始出现,到人类出现。生命出现之前的研究为天文学范围,而进入人类社会后则为考古学范围。不过,有时的确也没有绝对界线。

据研究,地球迄今大约已有45亿年历史了。为研究、叙述方便,地质学家根据生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把地球的历史划分为好几个代,代下分纪,纪下分世。代的名称从古至今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太古代历时最长,约有20亿年。当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可能在该代末期,海洋里才开始出现藻类。元古代除藻类外,还发现有海绵的骨针,水母的印痕,放射虫的矽质骨骼等。到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开始,生物才在地球上大量出现。古生代早期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那时,现代无脊椎动物的各大门类,海洋里几乎都已有代表。到古生代中期,鱼类已大为发展,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泥盆纪晚期鱼类上岸进化为两栖动物。

㈢ 古生物学及其内容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研究对象的,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学的基础工作包括化石的采集和发掘、处理和复原、鉴定和描述,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进化规律等,最终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学研究的化石中,有些生物体和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下就能直接进行研究,这些化石称为大化石(macrofossil)。但是某些生物类别,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沟鞭藻和硅藻等,以及某些古生物类别的微小部分或微小器官,如牙形石、轮藻和孢子花粉等,形体微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这些化石称为微化石(microfossil)。对于微化石的研究必须采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从岩石中将化石处理、分离出来,或磨制成切片,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微体古生物学(Micropaleontology),其中包括专门研究古代植物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的孢粉学(Palynology),以及以更加微小的超微化石(nannofossil)为研究对象的超微古生物学(Ultramicropaleontology)。

此外,在古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系列边缘、交叉学科,如与地层学结合产生的生物地层学(Biostratigraphy)和生态地层学(Ecostratigraphy),与物理化学结合产生的分子古生物学(Molecular paleontology)和古生物化学(Paleobiochemistry),研究古代生物和无机、有机环境关系的古生态学(Paleoecology),专门研究古代生物生活活动遗迹及其生态环境的古遗迹学(Paleoichnology),研究地史时期动、植物地理分布的古生物地理学(Paleobiogeography)等等,以及研究古生物的结构构造,并用以启发各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而形成的古仿生学等,都是近几年以来飞速发展的新学科。

应当指出,古生物学首先是随着地质学发展而诞生的,主要为地质学,特别是为地史学服务的,为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确定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地层,研究古地理、古气候以及成矿条件和地壳演变等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它与地质学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㈣ 古代的动植物分类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在动植物的大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分类知识,而且,对于动植物还有进一步的比较精细的分类。

古人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古老的传统动植物分类认识,区分出大兽和小虫,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口。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于是,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至今天,黄河鲤鱼的额头上还长着黑疤。

宋代陆佃的训诂书《埤雅·释鱼》记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思是说,鱼跃龙门,越过去就成为龙,只有鲤鱼也许能这样。

远在人类社会初期,古人在从事最简单的采集、渔猎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学会辨别一些有用的和有害的动物和植物。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比较,不断认识,逐渐产生了要把周围形形色色的生物加以分类的想法,并且逐步地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动植物分类体系。

对动植物加以分类,是人类认识利用生物的重要手段,它对农牧业的生产和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以后,我国古代生物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的主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一些有关动植物方面的着作。《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有文字记述各地的物产,其中主要是动植物。《山海经》不仅着录各地动植物的名称,而且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并记录它们的用途。

用草、木、虫、鱼、鸟、兽来概括整个动植物界的种类,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这一分类认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出来。

《尔雅》大概从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告完成,是一部专门解释古代词语的着作。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

前6篇主要包括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最末一篇主要讲家养动物。从它的篇目排列次序来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植物的分类认识,就是分植物为草、木两类,分动物为虫、鱼、鸟、兽4类。

《尔雅》各分篇比较细的动植物分类认识,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界的客观实际。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动植物分类的朴素、自然的认识。这一朴素的分类方式,起源由来已久,流传也比较广。

根据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动植物名称的文字来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4000多年前,人们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就已经把某些外部形态相似的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以表示这类动物或植物的共同性;把某些外部形态相异的动物或植物相比较,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异性。如:繁体字的雉、鸡、雀、凤文字,都从“佳”形,有羽翼,表示它们同属鸟类。

甲骨文中关于虫类名称的字形不多,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虫类的分类认识。例如,虫、蚕都从“虫”形,表明它们同属虫类。谷类植物都是草本,生长期短,适宜于农业栽培,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甲骨文中有关谷类名称的有禾形,表明它们同属一类,都是草本植物。

也许当时人们对各种鱼类还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在甲骨文中没有反映各种鱼类名称的文字。各种鱼类都用形来表示,以示它们同属一类。所以,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虫、鱼、鸟、兽的分类认识的雏形。

《尔雅》中的分篇,正是应用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分类方式。从每篇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清楚地表明,人们对每一类的分类认识是相当明确的。

《释草》中所包含的100多种植物的名称,全部是草本植物。

比如葱蒜类,《释草》中说:“蒮,山韭。茖,山葱。勤,山薤。蒚,山蒜。”

把山韭,山葱、山薤、山蒜等植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明它们是一类的。而韭仍葱、薤、蒜等植物,在现在的分类学上认为是同一属的,称“葱蒜属”。

《释木》中的几十种植物名称,都是木本植物。这说明人们把植物分为草本和木本两类,和现在分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

比如桋栜类,《释木》中说:“桋,赤栜;白者栜。”显然,把栜分为赤、白两种,自然是把桋和栜看作一类,反映我国古代已经有“桋树属”的概念。其他如桃李类、松柏类、桑类、榆类、菌类、藻类、棠杜类等,不一而足。

《释虫》所包含的80多种动物名称中,绝大多数是节肢动物。其余是软体动物。

比如蝉类,《释虫》中把蜩、蚻、蠽、蝒、蜺等动物名称排列在一起,表示它们同属一类。这些不同种类的蝉,在现代分类学上属同翅目蝉科。

又如甲虫类,《释虫》中说:“蛣蜣,蜣蜋。蝎,蛣。蠰,啮桑。诸虑,奚相。蜉蝣,渠略。蛂,蟥蛢。蠸,舆父,守瓜。”把这些名称排列在一起,显然是认为它们同属一类。

蛣蜣就是现在的蜣螂,属鞘翅目金龟子科。蝎又名蛣,是一种甲虫的幼虫。蠰一名啮桑,可能是现在的啮桑,属鞘翅目天牛科。

诸虑和啮桑同类,是甲虫的一种。蜉蝣属鞘翅目金龟子科的一种,名叫双星蛂或角蛂。蛂一名蟥蛢,当是现在的金龟子,属鞘翅目。蠸又名守瓜,是金花虫一类的昆虫,属鞘翅目金花虫科。

古人把这些甲虫排列在一起,列为一类,可知他们已经有甲虫类的概念。甲虫在现在分类学上是鞘翅目的总称。

《释鱼》所列举的动物名称有70多种,种类比较复杂,其中以鱼类为主,其次是两栖类、爬行类、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

如果按照《尔雅》中“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的概念,把节肢动物、扁虫类和软体动物归入虫类,那么《释鱼》所包含的动物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也就是所谓冷血动物。

《释鸟》列举的动物大约90多种,除蝙蝠、鼯鼠应列入兽类外,其余都属鸟类,大致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鸟类。

《释兽》列举的动物名称大约有60多种,都属兽类,和现代分类学上的兽类同义。

在《释兽》、《释畜》篇中,有“寓属”、“鼠属”、“齸属”、“须属”、“马属”、“牛属”、“羊属”、“狗属”、“豕属”、“鸡属”等名称。从各属所包含的内容来看,这里的“属”,和现代分类学上“属”的定义不尽相同。

比如,“马属”所包含的动物有马、野马,也有良马,还有按毛色变异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称的马达40种之多,大抵是家马和野马两类,相当于现代分类上的马科。

再如,“鼠属”所包含的动物有10多种,大多属现代分类上的啮齿目。其他如“鸡属”,基本上和现代分类学上的雉科同义。

《尔雅》中的动植物名称,在排列上是略有顺序的,从它的排列顺序,不难看出古代比较精细的分类认识。

古人在虫、鱼、鸟、兽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动物概括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动物分类认识的又一发展。

根据和《考工记》差不多同时期的《周礼·地官》、《管子·幼官篇》、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汉初的《淮南子·时则训》中的有关记载,大兽所包含的5类动物不是别的,而是羽、毛、鳞、介、裸。

羽,这类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体被羽毛”。《考工记》的描述是嘴巴尖利,嘴唇张开,眼睛细小,颈项长,身体小,腹部低陷。因此,“羽属”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鸟类。

毛,古人往往把虎、豹、貔之类的动物称为毛兽,也是因为它们“躯体被毛”的缘故。这类动物实际上是传统分类认识中的兽类。

鳞、介两类是从古老的传统分类的鱼类中分化而来的。鳞,是因它“体被鳞甲”而得名的。一般是指鱼类和爬行类。《考工记》认为小头而长身,团起身体而显得肥大,这正是“鳞”的形象描述。

介,是传统分类认识中鱼类的另一部分,就是龟鳖类。这类动物的躯体包裹在骨甲里面,古人称它为“介兽”。

至于裸属,根据大量事实证实,指的是人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人科动物。在古人看来,人的体外没有羽、毛、鳞、介等附属物,所以称为“裸”,意思是裸体的,就是人。

上述5类动物在现代分类学上都同属脊椎动物,因此“大兽”的含义自然也和现代分类学上的“脊椎动物”一词同义。

小虫之属,是以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行动方式以及发声部位来区分的。

据《考工记》记载:骨长在外的,骨长在内的,倒行的,侧行的,连贯而行的,纡曲而行的,用脖子发声的,用嘴发声的,用翅膀发声的,用腿部发声的,用胸部发声的,这些都是小虫类。

小虫之属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古老的传统分类中的虫类,相当于现代分类学上的无脊椎动物。比如,体外有贝壳的软体动物,以两翅摩擦成声的昆虫等。这是我国古代传统分类认识的一次飞跃。

综上所述,我国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古老的传统分类认识,有了草、木、虫、鱼、鸟、兽的区分,又把动物分为大兽和小虫两大类。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生物学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㈤ 有那些古代生物的知识

菊石
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因为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
菊石是由鹦鹉螺进化而来,属于头足类动物,即运动器官在头部的动物。说到鹦鹉螺与菊石的关系,我们就不得不感概大自然的神奇:菊石虽然早已灭亡,但是鹦鹉螺作为它的祖先至今仍然生存于深海之中。菊石的结构也与鹦鹉螺相似,体外有一个硬壳,它内部分为隔壁和气室两部分,通过气室排水或吸水作用来控制自身升降。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的直径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一厘米;最大的比农村的大磨盘还要大,可达到2米。我们馆中出口处也展示了一块直径在1米左右的非洲菊石。菊石同样也是一种游速不快、运动连贯性很差的动物。闽、台一代民间认为菊石可以转运、行气,给人带来好运气、好风水,多喜收藏,室内成对摆放。不过菊石总体产量还是很大的,它的科研价值胜过收藏价值。
菊石是推算岩石年代最有用的化石。利用菊石,专家可以将地质年代划分精确到50万年。如果你认为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那么50万年就是非常短的时间段。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利用菊石以此种方法划分的。菊石化石分布地很广——发现相同种类化石的地点可能相隔数千英里。这是因为在侏罗纪,泛大陆开始分裂,给菊石散布到全世界提供了航道。
尾羽龙
尾羽龙生存在早白垩世,身长约1米,如火鸡般大小,它的前肢短且呈翼状,上面长满大片华丽的羽毛,尾巴上也长有羽扇。另外,全身则遍布绒毛状的短毛。羽毛并不是用来飞行,而是用来保持体温和吸引异性的。尾羽龙属于窃蛋龙类。窃蛋龙类是外形奇特、身披羽毛的一类恐龙。虽然它们是从肉食性的兽脚类演化而来,但这类恐龙却是杂食性或植食性的。关于尾羽龙还有一个故事:美国的前总统克林顿先生曾经想要来我们中国,他在会议上手中拿了一本杂志,杂志封面的图片就是尾羽龙,他想用这个说明我们中国不仅有历史,还有文化。
尾羽龙的发现在世界上首次为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鸟类羽毛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我们对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化石证据的基础上。这些发现表明羽毛的最初功能并非飞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配偶等,羽毛不能再作为鉴定鸟类的特征,羽毛发生在鸟类出现之前。以后如果我们发现长羽毛的动物化石,必须仔细观察它的骨骼形态,才能确定它属于鸟类还是肉食类恐龙。因为,长羽毛的动物未必是鸟类,它有可能是一个长着羽毛,栖息于地面上的肉食类恐龙。
顾氏小盗龙
顾氏小盗龙由于四肢都长有鸟类飞行所需的飞羽,所以也被称作“四翼恐龙”。小盗龙生存于早白垩世,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和鸽子差不多大小。这种恐龙全身覆盖着羽毛,靠把四肢张开像两对翅膀一样在树林之间滑翔。小盗龙是驰龙类的一种,同属肉食性恐龙,它不是鸟类。和鸟类不一样之处就是,它有牙齿和尾椎,前肢上还长有大爪子。但化石上也清晰地显示有飞羽的印痕,这说明羽毛并非鸟类所特有,在恐龙身上也会发现。小盗龙的尾巴末端是菱形的尾扇,上面长有羽毛。有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的。由于它的后肢上长长的羽毛在奔跑行走时会很碍事,因此小盗龙一般只呆在树上。
顾氏小盗龙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批会飞的恐龙。对于鸟类飞行起源这个谜,一百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大推断:“树栖起源说”和“地栖起源说”。 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树栖假说”,即鸟类的祖先栖息在树上,借助于羽毛,它们能从树“滑翔”下来,逐渐进化出了主动飞行的能力。另外一种“地栖假说”,这一理论认为鸟类的祖先生活在地上,它们肢体上的羽毛有助于行动,帮助捕食或者逃避捕食者。经历了一个高速奔跑的阶段之后,最终演化出飞行的本领。通过仔细研究“顾氏小盗龙”等带羽毛恐龙的化石标本。徐星博士认为,“顾氏小盗龙”的发现为“树栖起源滑翔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证据。
三叶虫
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三叶虫横向分为头、胸、尾三部分,纵向分为中间的中轴和两边的肋叶,由于横向和纵向都分为三部分,因此取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虫期、分节期 、成虫期。三叶虫与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动物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以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远洋中漂浮生活。生活习性的不同决定着其身体构造各异。三叶虫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化石中最多的一类是保存在石灰岩或页岩中,可见当时它们大多生活在浅海底或游移于淤泥之上。它们有的稍能游泳,有的随水漂流。
三叶虫灭绝的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两腭强大,互相之间由关节连接的鲨鱼和其它早期鱼类的出现与同时出现的三叶虫数量的减少似乎有关。三叶虫为这些新动物可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此外到二叠纪后期时三叶虫的数量和种类已经相当少了,这无疑为它们在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提供了条件。此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虽然没有后来的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那么严重,但是也已经大大地减少了三叶虫的多样性。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百合花,人们就给它们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的名字。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植物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事实上,它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
这些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在地下沉睡了两、三亿年,如今依然栩栩如生,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完整的海百合由冠、茎、根三部分组成。构成冠部的萼和腕,如同美丽花朵的花萼和花瓣一样,是海百合的主体部分,它主要生活在海底和海木桩上。它吃食的方法很特别,是依靠类似花一样的触手在摇曳的过程中过滤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来吸收营养维持生命的。
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百合,大多在浅海底栖。海百合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几度(石炭纪和二叠纪)繁荣。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一,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
孔子鸟
孔子鸟(Confuciusornis,或根据拉丁文音译作孔夫子鸟)是一种古鸟属,化石遗迹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的热河(即四合屯和李八郎沟等白垩纪时期的沉积岩)中发现。在已公开的化石标本中,孔子鸟的骨骼结构十分完整,并有着清晰的羽毛印迹。这一切使得孔子鸟成为最出名的中生代鸟。根据出土地点的地质形成史推断,这种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到1.1亿年,即西方学者所称的白垩纪早期或中国学者所称的晚侏罗纪。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
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它的脊椎骨退化,胸骨发育,尾巴很短。从进化角度来看,孔子鸟的形态特征比始祖鸟显得进步,生活时代也应该比始祖鸟晚。
孔子鸟的化石样品在羽毛上显示了样品差异:大概5到10%的样品显示有一对长的尾羽。很多研究人员相信这是性别特征。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孔子鸟就是最早的两性异形鸟类。这种两性异性在行为学上有着很多可能性:首先存在择偶,来自其中一别性的个体会观察异性的羽毛。如果有长尾羽的是雄性的话,根据上面提到的性别比例失调,可能出现一夫多妻制现象。但是,若雄性参与护幼活动,例如保护雏鸟等,这种制度有其经济性的一面。 这种羽毛上的差别提示,早在下白垩纪的鸟类,就可能有复杂的社会行为。

㈥ 关于中国古代的神话生物

1.赑屃(音必洗):形似巨龟,喜好负重物,多用为石碑或石柱的基石装饰。

2.螭吻(螭音吃):龙头鱼身,性好在高处眺望,多用于殿堂屋脊上的装饰,以镇宅辟邪。

3.蒲牢:形状似龙,生于海中,非常怕鲸鱼,如果遇到鲸鱼,就会大吼。因其好吼,所以古时铸造大钟时,都刻上浦牢为钟钮。

4.狴犴(音必岸):形似虎,因外形威武,故多雕饰于监狱大门上。

5.饕餮(音淘帖):龙角虎面,好饮食,故多用来铸造在鼎器之上,所以好吃的人被称为“饕餮之徒”。

6.蚣虫夏:头以狮而尾像龙,是水中的猛兽,性好水又善饮,古人多作桥柱之图饰。

7.睚眦:性残好杀,所以多用于刀柄、斧钺等兵器的装饰,以增加威势。

8.狻猊(音酸泥):外形像狮,性好烟火,多铸于香炉上作辟邪之物。

9.椒图(又名椒涂):外形像狮,性喜牢闭,故古人多用来做门上的饰物,或用来镶上门环,镇守门户,现代人误以为“狮头”。
◇ 人神 ◇
盘古:号称第一大神,开天辟地者

女娲:与祝融,共工是三兄妹,第二代神?有补天,造人等传奇

元始天尊:三清祖师

黄帝:==天帝?统治者

刑天:战神

禺号:东海海神,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黄蛇,足踏两条黄蛇。

禺京:禺号的儿子,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青蛇,足踏两条红蛇。风神兼北海海神。

旱魃 :热神,身着青衣,头戴青帕,面容冷漠。性别是女的。

祝融:火神,兽身人面,驾两条火龙。

共工:水神,蛇身人面红发,驾黑龙。乃祝融玄孙。

后土:土神。

噎鸣:时间神。

句芒:木神,又名重,鸟面人身,驾两条龙。

神荼,郁垒:冥府之神,居东海桃都山。

不廷胡余:南海海神。

烛阴:钟山之神。

帝台:中山大神。领中山之地。

西王母:人身豹尾虎齿,乱发蓬松的头上精心地别着一支玉胜。大神,居西方之玉山。

英招:人面马身,背长双翅,通体虎纹。

陆吾:昆仑山神,人面虎身九尾。

开明兽:昆仑山神,身如巨虎,九头,每个头都有一张人面。

离朱:昆仑山护树神。眼睛最明亮。

长乘:赢母山神。

帝江:天山神,六脚四翼无头。

瑶水:型如牛,八足马尾,两个脑袋,喊叫地声音象鸣号筒,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战乱。

白泽神兽:将天地间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精怪奇物描述出来的神兽。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生坚角,耳旁毛发直竖如剑 ,以沙石金钱为食。

魑魅:人面兽身四脚的怪物,以柔媚的女儿声迷人。

神辉:人面兽身,独脚单手,能以催人入眠的哈欠声迷人。

魍魉:象三岁小娃娃,通身黑里透红,长耳红眼,长了一头乌黑的长发,能用呀呀学语的童声迷人。

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

雨师屏翳:形如七寸细蚕,背生鳞翅。

夔牛:牛形无角,灰身一足,进出海水,必定有大风雨伴随,双目如日月般明亮,吼声如打雷震惊天地。

雷兽:龙身人头,肚大如鼓,每自拍打肚腹,便放雷。

肥遗:六脚四翅的蛇,当人们看到它在天生翱翔的时候,地上就会发生可怕的旱灾。

柃柃:牛形虎斑纹,鸣声似人呻吟,它一出现就会发生大水灾。

蜚 :牛形白脑袋,一只眼,尾似蛇,它经过水水干枯,经过草草枯萎。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瘟疫。

毕方鸟:象鹤,轻身白嘴,红斑纹,一只脚,它出现在哪,哪就会发生怪火。

酸与鸟:象蛇,四翅六眼,三只脚,见到它的地方就会闹恐慌。

玄丹山的五色鸟:人脸长发,栖息在哪,哪里就会有亡国之灾。
◇ 嗜人兽 ◇

诸怀:四角,象牛大耳,嘴形状怪。

麃鹗:象长腿大狗,眼长在前脚后面。

穷奇:牛形红身,人面马脚,叫似婴儿啼哭的怪物。(跟黄帝有血缘关系)

浮游:人面兽身有翼,身披红毛,常浮游水上,善兴风作浪。

相柳:九头怪物,天界第四次大战结束后与共工不知所踪。

腾蛇:火神,家在巳,主惊恐怖畏,凶将.腾虵,腾蛇也

凿齿:人身兽首,口生六尺长的凿刀般的利齿的怪物。

修蛇:又名巴蛇,身长百丈,黑身青首,一口可以吞下一头大象。

强良:嘴里衔着蛇,手里握着蛇,人身虎头,有很长的手。

日猋:长居地心烈岩,暴躁凶狠,浑身如烈日煞白,足迹到处,裂地焦土。群火中凶芒。

魍狐:狡猾奸诈,占有欲强,黄色昧火能僵化所有生命。代表群火中之惑昧。

尚飨:贪嘴暴食,可吞天地,口喷腐蚀性的紫光,可溶解坚矿金鉴。代表群火之贪芒。

螟蛟:愤世嫉俗,凶性爆发青色烈火,蒸云化雾,损害天地干旱连年。代表群火之怒火。

金鳌:水陆双栖,内容玄寒,深蓝之光能凝固万物成冰。代表群火中之冰寒。

凫鷩:疯狂妄为,熊熊烈火无孔不入,催发火山天灾,令生灵涂炭。代表群火之狂焰。

貔貅:嗜杀残暴,双目照射红光,高热令万物化成灰烬。代表群火中之血光。

崔嵬:生于阴暗,讨厌光明,闇黑邪芒蚕食日月之辉,遮天蔽地。代表群火中之黑暗。

狡猊:怨毒乖张,以摧毁世上一切美好为乐,蓝色烈火可焦土千里。代表群火中之怨炎。

㈦ 古生物学都研究了哪些东西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古生物学全面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活方式、生存条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学还阐明了生物进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规律。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岩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考察,配合对含化石岩层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关地质问题的研究,就能解释古代生物中的各类问题。古生物学研究中最着名的就是验证大陆漂移学说。另外,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着不同的生物,也沉积着不同的沉积物,通过对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断当时的古地理和古气候,而且有些矿产,如煤、石油等的形成与生物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可了解这些矿产的成因。

㈧ 古生物都是有哪些

古生代
寒武纪:奇虾,三叶虫,云南鱼,海口鱼等
奥陶纪:鹦鹉螺,彗星虫,三叶虫等
志留纪:头甲鱼,布隆度蝎子等
泥盆纪:海纳皮东,熨板鲨,含肺鱼等
石炭纪:巨型蜻蜓,巨型蜘蛛,巨型马陆,游曳岩蜥等
二叠纪早期:基龙,棘龙等
二叠纪晚期:利齿兽,杯龙,二齿兽,迷龙
中生代
三叠纪早期:派克鳄,水龙兽,加斯马吐龙,瘦头兽等
三叠纪后期:(恐龙时代开始,恐龙种类繁多,只例举几种)理理恩龙,虚形龙,板龙,始盗龙等
侏罗纪:异特龙,跃龙,巨兽龙,剑龙,脘龙,迷惑龙,梁龙等
白垩纪:禽龙,雷利诺龙,木他龙,副栉龙,暴龙,翼手龙等
新生代
第三纪:狐猴,龙王鲸,巨犀等
第四纪:长毛犀,猛犸,板齿象,后弓兽,剑齿虎等

㈨ 古生物有哪些!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古生物(三叶虫)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阅读全文

与古代的生物都有哪些内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