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生物的传播媒介有哪几种
非生物性的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或尘埃)为媒介传播,鸡在咳嗽、鸣叫时可喷出飞沫,这些沾有病毒、细菌的飞沫能在空气中漂浮较久,经健康鸡吸入后可感染疾病,如鸡的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带有病原体的尘埃在空气中飘散也可传播鸡病。(2)经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播,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菌病等,其传播媒介主要是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病鸡的分泌物、排出物和尸体及其流出物污染了饲料、料槽、水池、水井、水桶,或由于某些被污染的管理用具、车船、鸡舍等辗转污染了饲料、饮水而传给易感动物。(3)经污染的土壤传播:随病鸡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土壤性病原微生物。易感鸡接触被污染的土壤而被感染。(4)经污染的鸡蛋传播:如大肠杆菌病、伤寒、副伤寒、鸡白痢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卵巢和输卵管中,在蛋的形成过程中进入蛋内,这些蛋如果孵化可使雏鸡发病死亡。(5)经污染的羽毛和皮屑传播:鸡脱落的绒毛和羽毛容易被粪便污染而沾上细菌和病毒,在鸡舍内飞散漂浮使鸡感染呼吸道病,羽毛和皮屑是鸡马立克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2. 人类常见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称,传播途径
题目太大了。
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种方式:
1.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拥挤的临时工棚、看守所或监狱、旅客众多的船舱、车站候车室是发生此类传播的常见场所。
2.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为尘埃。落在衣服、床单、手帕或地板上。当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皆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对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儿童多见,故常称为“儿童传染病”。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二)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两种传播方式。一类是由饮用粪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与“疫水”(感染的水体)接触而引起的疾病。
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及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卫生习惯等。
经饮水传播常呈爆发或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凡饮用生水率相似者其发病率无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难从水中检出病原体。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经净化后,流行或爆发即可平息。如水源经常被污染时,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
经接触疫水(感染水体)传播的疾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如在流行区游泳、洗澡、捕鱼、收获、抢险救灾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一般在水网地区较常见,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
(三)经食物传播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的情况:如感染绦虫囊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蛎、蛤、贝壳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经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证实这次流行为甲型肝炎流行。调查发现,这次流行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饮食习惯。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养殖区水体因受污染而引起这次大规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常见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经空气、飞沫、尘埃使食品污染;④携带病原体的昆虫、鼠类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
食物传播与食物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有关。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发病者吃过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累及人数与吃污染食物的人数有关;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四)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所引起的传染病,病例多呈散发、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流行亦较缓慢;通常多见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不佳者。如切实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及个人卫生习惯后,可以减少或制止发病。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
1.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如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后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当它们觅食时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
2.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血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内有的经过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有的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有的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换言之,吸血节肢动物感染病原体后,不立即具有传染性,必须经过一个外潜伏期后,方有传播能力。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外,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
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后者的影响。所以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病一般均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有些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例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发病年龄有差异,新疫区各年龄组发病无差异,老疫区多集中于儿童。
(六)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疸、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
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体的意义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皮肤伤口被土壤污染易发生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赤脚下地在未加处理的人粪施肥土地上劳动,易被钩蚴感染;儿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虫病。
(七)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称为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或检验(检查)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针刺针、采血器、导尿管受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或消毒不严而引起的传播;另一类是药厂或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所生产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传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从广义上说,这两类传播方式均属于间接接触传播,是由于消毒不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种传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见,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过此方式传播;第二种传播方式与第一种相比,虽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波及人群数量较多,故危害也较大。此种情况在国内外曾有报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传播
在产前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种传播是孕妇与胎儿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应的。从广义上说,垂直传播可包括下列几种方式: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称为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的有风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及虫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妇在怀孕早期患风疹往往使胎儿遭受危害,使胎儿发生畸形、先天性白内障。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称为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存在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如孕妇产道存在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时,则有可能导致相应的感染。
3. 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需采用不同的什么
秋冬季节,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人类的历史。在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在秋冬季节来临之时,如何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主要有四个方面:
1.患者:是大多数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2.隐形感染者:在病原体被清除前是重要的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症状而排除病原体。
4.受感染的动物:以啮齿类动物最常见,其次是家畜、家禽。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结核病、禽流感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细菌性痢疾。
3.接触性传播:易感者与被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的感染,如血吸虫病等。
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鼠蚤等,于叮咬后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而引起疟疾等相关的疾病。
5.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6.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工作中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三、如何预防传染病
(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传染源才能及时进行管理,这对感染者个体及未感染的群体均很重要。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隔离和消毒。
1.隔离:是指将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的措施。
2.消毒: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消除或杀灭体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
(三)保护易感人群: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
1.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改善营养、科学运动、合理睡眠、心态平衡等,可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避免与患者接触。
2.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采取有重点的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起着关键性作用。
4. 感染性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垂直传染、血液传染
一、空气传染
1、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借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二、飞沫传染
1、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借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
三、粪口传染
1、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借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A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于已开发国家也可能发生。
四、接触传染
1、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享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享的场所。
五、垂直传染
1、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B型肝炎。
2、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螺旋体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
六、血液传染
1、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
2、在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享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艾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5. 微生物传播污染的五大途径
微生物污染传播污染的四大媒介为:空气、水、表面、人
1.空气:
空气携带着微生物来污染食品。每立方米的空气中至少含有60万颗尘粒,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这样的空气条件下进行生产,肯定会污染食品。
因此,要杜绝带有大量尘埃微粒和微生物的空气污染食品的有效办法是对空气采取过滤和消毒措施。
2.水:
从理论上来讲,微生物在纯水中是不能生长的。但是,用于生产中,还用于设施、设备清洗中的水,总会含有一定量的可溶性有机物和盐类。正是这些可溶性的物质可被微生物利用作为它们生长的养料源泉。
当带有大量尘埃粒子和微生物的水用于生产或清洗设施、设备时,就转移到食品上面,污染了食品。
因此,我们直接用于食品生产的水必须经过处理,以防止微生物通过水来污染产品。
3.表面:
由于空气中的湿度,所有车间物体表面(包括天花板、墙壁、地面、设备、容器、工具或桌子)都包上一层含水的薄膜。表面因尘埃微粒和微生物由空气传播的回降而受到污染。
我们应该了解:一个看起来很干净的表面,实际上已经被千百万个微生物所污染,除非已经做了正确的消毒灭菌。
4.人:
可能大家都不会想到的,人包括我们自己,是一个永不休止的污染媒介。当我们进入食品加工车间,也许将几百万细菌随我们一起带入车间。
6. 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侵入途径主要有哪些
病毒的传播方式与侵入途径主要有
1、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播侵入:如U盘、CD、软盘、移动硬盘等,而且因为它们经常被移动和使用,所以它们更容易得到计算机病毒的青睐,成为计算机病毒的携带者。
2、通过网络来传播侵入:网页、电子邮件、QQ、BBS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运行频率,计算机病毒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3、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弱点传播侵入: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病毒利用应用系统和软件应用的不足传播出去,因此这种途径也被划分在计算机病毒基本传播方式中。
(6)微生物中病毒如何传播扩展阅读:
常见病毒:
1、木马病毒、黑客病毒。木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
2、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
3、CIH病毒。通过软件之间的相互拷贝、盗版光盘的使用 和Internet网的传播而大面积传染。CIH病毒发作时将用杂乱数据覆盖硬盘前1024K字节,破坏主板BIOS芯片,使机器无法启动,彻底摧毁电脑系统。
7. 医学微生物学中垂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有哪些
垂直传播病原体以病毒多见,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很多病毒都可通过垂直方式由母体传染给胎(婴)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等10余种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
垂直传播可分为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1、经胎盘传播:指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常见的有风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3、分娩时传播: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严重感染的产道而致皮肤、黏膜、呼吸道或肠道等被感染。如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疱疹病毒等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7)微生物中病毒如何传播扩展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明确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规范》提出,要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至2025年年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要达95%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
《规范》提出,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对分娩前未能明确感染状况的孕产妇,原则上按照感染者处理,及时实施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8. 病毒传播的基本特点
1.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包括病毒从动物到人的传播。常见的水平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经呼吸道传播:病毒经空气、飞沫等吸入感染,如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
(2)经消化道传播:病毒污染了食物和水源,经口食入而感染。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3)经泌尿生殖道传播:由直接性接触而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4)经皮肤伤口传播:经昆虫媒介的叮咬、动物咬伤或皮肤伤口直接接触病毒而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5)经血液传播: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包括经注射、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的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2.垂直传播
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可经垂直传播的病毒有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9. 微生物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
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至于途径很多的,而且不同的微生物传染途径不同,大多通过性传染,还可以通过手、眼、毛巾、浴器、衣物、便具、游泳等途径传染。
10. 请问一下病毒的定义,特点,分类,传播途径
简单理解
[编辑本段]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绝大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各种病毒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形态,并具有严格的寄主专一性,即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增殖。病毒的基本化学组成为核酸和蛋白质,某些病毒还含有脂类、多糖及无机盐类等。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遗传物质。根据寄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概述]
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根据其宿主种类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病毒的形态
(1) 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有包膜的球状病毒;(5)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6)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的大小
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病毒的组成]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有囊膜和刺突,如流感病毒。
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壳、病毒大分子的合成、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结构]
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 T偶数噬菌体。在脂质的包膜上还有1种或几种糖蛋白,在形态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特点]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 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
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 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
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 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
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 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与真病毒 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
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 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折实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 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银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内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分类]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 V)第七次报告(1999),将所有已知的病毒根据核酸类型分为DNA病毒——单股DNA病毒,DNA病毒——双股DNA病毒,DNA与RNA反转录病毒,RNA病毒——双股RNA病毒,RNA病毒——单链、单股RNA病毒,裸露RNA病毒及类病毒等八大类群。此外,还增设亚病毒因子一类。这个报告认可的病毒约4000种,设有三个病毒目,64个病毒科,9个病毒亚科,233个病毒属,其中29个病毒属为独立病毒属。亚病毒因子类群,不设科和属。包括卫星病毒和prion(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或朊病毒)。一些属性不很明确的属称暂定病毒属。
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感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常引起宿主发病。但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也可与宿主共存而不引起明显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