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各化学元素缺失造成的的影响
人体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组成人体的元素有60多种。其中有钙、钠、钾、镁、碳、氢、氧、硫、氮、磷、氯等11种属必需的定量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头20个元素内,另有铁、铜、锌、锰、钴、钒、铬、钼、硒、碘等十余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钠、钾、镁四种元素约占人体中金属离子总量的99%以上。它们大多以络合物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传递着生命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当膳食中某种元素缺少或含量不足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下面介绍几种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占蛋白质分子重量的16%~18%。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主要成分。动植物体内的酶也是由蛋白质组成。此外,氮也是构成核酸、脑磷脂、卵磷脂、叶绿素、植物激素、维生素的重要成分。由于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人们将氮称之为生命元素。植物缺氮时,老器官首先受害,随之整个植株生长受到严重阻碍,株形矮瘦,分枝少、叶色淡黄、结实少,子粒不饱满,产量也降低。蛋白质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有多种蛋白质的参加才使生物得以存在和延续。例如,有血红蛋白;有生物体内化学变化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酶(一大类很复杂的蛋白质);有承担运动作用的肌肉蛋白;有起免疫作用的抗体蛋白等等。各种蛋白质都是由多种氨基酸结合而成的。氮是各种氨基酸的一种主要组成元素。
钠和氯在人体中是以氯化钠的形式出现的,起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和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人体每天必须补充4~10g食盐。
钙是一种生命必需元素,也是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大量金属元素,含量仅次于C、H、O、N,正常人体内含钙大约1~1.25kg。每千克无脂肪组织中平均含20~25g。钙是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它参与人体的许多酶反应、血液凝固,维持心肌的正常收缩,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巩固和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缺钙会引起软骨病,神经松弛,抽搐,骨质疏松,凝血机制差,腰腿酸痛。人体每天应补充0.6~1.0g钙。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铁的摄入不足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症。
磷是人体的常量元素,约占体重的1%,是体内重要化合物ATP、DNA等的组成元素。人体每天需补充0.7g左右的磷。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造成呆小症;会引起成人甲状腺肿大。
为了人体的健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的平衡,特别是要注意上述元素和其它一些微量元素(如铜、钾、镁、氟、硒、锌等)的补充,以保证某些生理功能的正常。
下面是各种元素与其生理功能及日常来源的对照表:
元素
生理功能
来源
钠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食盐。
钾
酶的激活剂
蔬菜(植物生长需要钾,在植物中含有较多的钾)。
钙
骨骼等硬组织不可缺少的元素,还与肌肉的收缩有密切的关系,它参与人体的许多酶反应、血液凝固,维持心肌的正常收缩,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巩固和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食物中含有较丰富的钙(但要注意不要与会与钙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一起食用):动物骨、鸡蛋、鱼虾和豆类等含钙丰富。
镁
酶的激活剂
绿色蔬菜(叶绿素中含有较丰富的镁),豆类,虾蟹
锌
缺锌会引起营养不良,生殖系统失调,还对酶有一定的活性作用和对蛋白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豆类、瘦肉、米、面
铜
铜是很多酶的活性元素,可促进细胞成熟、催化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并协同造血,缺铜会引起贫血和发育不良。铜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协助DNA的复制。
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软体动物等都含有较丰富的铜
铁
铁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并把CO2排出体外,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动物肝脏、蛋黄、海带、紫菜、菠菜(吃含铁高的物质忌饮茶)。
磷
磷在人体内主要分布于骨骼、牙齿、血液、脑、三磷酸腺苷中,其中三磷酸腺苷是人体能量仓库。
肉、虾、鱼、奶、豆等。
碘
甲状腺素的组成成分,缺碘会引起粗脖子病。
海带、紫菜、海参。
氟
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缺氟会引起龋齿,但氟过量会引起“氟骨病”和“斑釉病”
含氟牙膏
硒
是某些酶的成分,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缺硒会导致心血管病,还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和克山病。
海米、肉类、动物肝脏、大米、大蒜、芥菜等。
2. 生物体生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生物体不断的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过程是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有赖于酶的存在和作用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3. 人的生命迹象停止后多少时间后细胞全部死亡
人的死亡虽然有可能是突然的,如因颈部被切断、头部辗压伤、高空坠落所致的多数内脏破裂、身体支离断碎等而引起的死亡,但是,这些情况毕竞是少数。在一般情况下,死亡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变化是人体生命功能逐步丧失的结果。了解死亡的发展过程,对于急救患者、伤者和被害人,识别生前伤和死后伤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某些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法医学将典型的死亡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死因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不同死因的死亡过程各有特点和差异,但其基本规律是相同的。
一、濒死期
濒死期又称死战期或濒死挣扎期,是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身体和重要器官功能发生严重紊乱和衰竭。最初,病人或者被害者多有面容苦闷、时有鼾声、血压升高等现象。随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心搏减弱,体温、血压下降,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各种反射减弱、迟钝或消失,以及昏迷、抽搐等。最后,即渐次过渡到临床死亡期。
濒死期的长短和表观,与死因、年龄、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濒死期持续的时间,有的只有几秒钟,有的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更长。法医检验中遇到的暴力性死亡,濒死期短暂,甚至没有,如延脑、脑桥、心搏传导系统的损伤,心脏破裂大出血以及神经反射性心跳停止等引起的死亡,都是极为迅速的,好些都没有濒死期。除了上述死因外,由于窒息、中毒、损伤等引起的死亡,一般都有或长或短的濒死期。病死,特别是慢性病死亡者,都有较长的濒死期,但急病死亡者除外。在同等条件下,青壮年和体质健壮者,有较长的濒死期,而且较明显;老年人和体质瘦弱者,濒死期较短,其表现征象亦不明显。
法医尸体检验时,应当注意,濒死期所形成的损伤,仍有一定的生活反应;在特定场合下,应当注意应用濒死期的各种特点来鉴别是生前溺水还是死后沉尸,是生前上吊还是死后悬尸,等等。
二、临床死亡期
处于濒死状态的人,若未及时救治或者挽救无效,就会发展到临床死亡期。这是生物学上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在这个时期内,心搏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完全消失。一般情况下,我国医生就是根据这三大体征来诊断死亡的,所以称为临床死亡。处于临床死亡的人,从外表看,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停止,但是,机体组织内微弱的代谢活动仍在进行。在心搏和呼吸停止(神经反射消失一般都早于心搏和呼吸停止)后4~5分钟或稍长时间内,机体内稍存少量氧,还能保持最低的生活状态,如果使用人工呼吸机,心脏按摩、心脏起搏器等急救措施,生命尚有复苏的可能。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临床死亡的持续时间,也就是血液循环停止后,大脑皮层耐受缺氧的时间,为5~6分钟。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临床死亡期的长短是可变的,如在低温或耗氧量低的情况下,临床死亡期就可能延长,甚至可延长到1小时或更久。此外,濒死期长的,则临床死亡期一般就
短。
国外学者曾对1200例心跳停止后复苏成功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是:94%是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救活的;6%是在心跳停止后4分钟以上救活的;但这些患者都发生了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因此,国外资料一直认为人脑耐受缺氧的“临界时限”是5~6分钟,并认为在心跳停止3~4分钟后救活者常有永久性脑损害。当然这并不绝对,1973年,《中华医学杂志》曾报到,北京、上海、南京心脏复苏小组对循环骤停8分钟以上的12例病人复苏成功。由此可见,脑耐缺氧的“临界时限”不一定限于5~6分钟。但是,脑耐缺氧超过6分钟确实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法医工作者应当密切配合临床医务工作者,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病人或被害人,争取复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三、生物学死亡期
生物学上的死亡,指整个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它的外表征象,是躯体逐渐变冷,发生尸僵,形成尸斑。生物学死亡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大脑皮层和脑细胞的坏死,接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水久停止,最后是各个器官和组织功能的相继解体。生物学死亡是死亡的最后阶段,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病人已不能再复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对它已是无能为力。
4. 生物素缺乏会导致什么情况
缺乏生物素会导致以下情况:
掉发脱发
指甲易断、无光泽
皮肤粗糙、暗沉
如果你有以上情况,说明应该是缺乏生物素,缺乏生物素可以通过
蛋黄、酵母、牛奶以及家禽的内脏等摄取,如果吸收不好,就需要通过营养补剂摄取,像
IntraNaturals高级生物素就能很好的解决你的问题
5. 人死亡是因为人体内哪些细胞死亡
人体死亡是生物体整个个体的表现,而不是个别细胞的死亡早成。当然关键细胞死亡,会导致人体死亡的。
死亡 【中 文】 死亡
【拼 音】 sǐwáng
【英 文】 death(n.);die(v.)
【词 性】 动词,名词
【褒 贬】 中性词
【近义词】 灭亡
【反义词】 生存
【释 义】 [动词]失去生命(跟“生存”相对):因车祸死亡。 [名词]指死亡这一事件:他的死亡让我们很难过。
【辩 析】 两者都是指某个事物的消亡。“死亡”是指生命消失,对象一般是有生命的事物。“灭亡”是指国家,民族等不存在或不复存在,对象较广泛。
【例 句】 每天都有很多鸟类死亡。
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同化、异化过程的正常进行,首先需要呼吸、循环系统供给足够的氧气和原料,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极差,所以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可以立即引起死亡。所谓复苏也就是先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然后再进一步采取措施,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和心跳,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活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同时,积极纠正体液内环境的紊乱,使组织细胞有稳定的代谢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复苏抢救,重建体内同化、异化这一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才能复转机体的生命活动,逐步恢复健康。
死亡作为疾病的一种转归,也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由于生命自然终止而“老死”(据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自然寿命大约是140-160岁左右)的只是极少数,人类绝大部分都死于疾病。因病死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类:①由于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肝、双侧肾、肺及肾上腺等)发生了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②由于长期疾病导致机体衰竭、恶病质等以致代谢物质基础极度不足、各系统正常机能不能维持。③重要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损伤的急死,如失血、窒息、休克、冻死等。
过去人们习惯把呼吸、心脏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但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术的普及,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它们冲击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全脑功能停止,自发呼吸停止后,仍能靠人工呼吸等措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和除脑以外的各器官的机能活动。这就出现了“活的驱体,死的脑”这种反常现象。众所周知,脑是机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官。一旦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个体的一生也就终结。这就产生了关于“死亡”概念更新的问题。“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脑死亡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称为脑死亡。包括:
(一)大脑功能的停止:除运动、感觉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动功能,即意识也都永久性丧失。脑电波消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有自发呼吸,则不能称为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状态”。
(二)脑干功能停止:脑干有网状结构、脑神经核、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结构。因此,脑干功能丧失意味着上述结构功能停止。网状结构功能丧失导致昏迷,脑神经功能丧失则引起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延髓功能停止,则自发呼吸停止,血压急剧下降,直至脑死亡。
二、脑死亡的判断
目前关于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尚未统一,但大多数是根据意识、呼吸、反射、脑电图等方面进行判断,现将某些国家或地区所制订的脑死亡诊断标准总结如下,供参考(表16-1)。
表16-1 脑死亡诊断标准比较
标准 瑞典 意大利 墨西哥 英国 美国联合调查 中国台北 日本厚生省脑死亡研究班
年度 1972 1975 1976 1977 1977 1984 1985
深昏迷 0 0 0 0 0 0 0
无呼吸 0 0 0 0 0 0 0
瞳孔散大 0 0 0 0 0 0 0
脑干反射消失 0 0 0 0 0 0 0
脊髓反射消失 × 0 0 0 0 0 0
足底反射消失 0 0 0 × × × ×
脑电波平坦 0 0 0 × 0 × 0
脑循环消失 0 × × × △ × ×
低血压 × × × × × × ×
时间 (分钟) 25 12 24 24 6 4 6
条件 (1) (2) (3) (4) (5) (6) (7)
(1)~(7):
(1)原因明确。药物中毒除外
(2)脑电波在4小时之内记录3次,每次30分钟。
(3)低体温及服用溴化物、巴比妥、酒精等除外
(4)原因明确。抑制剂、肌松剂、低温体,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除外
(5)进行了相应治疗
(6)原因疾病诊断明确。不可逆性脑器质性损害。除外代谢障碍、药物中毒,低体温。
(7)器质性脑损害,进行了相应的治疗。6岁以下儿童、急性药物中毒、低体温、代谢、内分泌障碍除外。
死亡的种类和别称之来源
由于对死字有所忌讳,汉语对人的死亡描述的词汇有极其丰富,据研究不同的说法共有两百多种。
* 天子死:崩,也叫“驾崩”或“山陵崩”;诸侯或后妃死:薨(或薨逝、薨亡);大夫死:卒;士死:不禄;庶人之死才称死。(据《礼记‧曲礼下》)又,唐制,凡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平民称死,或者叫“亡”。
* 民间说法:过世、过去了、过了、去了、走了、返乡、回去、离开、长眠、先走一步、老去、作老人、作古、千古、上西天、苏州卖鸭蛋、老了
* 雅称:辞世、与世长辞、辞去人世、百年之后、寿终正寝(男)、寿终内寝(女)、成为故物、呜呼哀哉、已故、作古、大去、仙逝、安眠、安息、往生(佛家语,指到另一个世界生活)、驾鹤西归。
* 未成年人死:夭、夭折、短折、夭亡、殇、夭殇、早逝(英年早逝)、夭逝、天逝、弃养、夙殒、天服之殇、早夭。
* 敬爱的人死了(褒义词):逝世、去世、长逝、溘然长逝。
* 憎恨的人死(贬义词):挂了、领便当去、溘了(方言)、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断气、数尽、完蛋、翘辫子、吹灯拔蜡、嗝儿屁着凉、一命呜呼、挺腿儿。
* 和尚、尼姑死:圆寂、涅磐、坐化。
* 道士死:羽化、登仙、兵解
* 天主教或基督教: 释劳归主、魂归天国、荣登天国、主怀安息、蒙主宠召
* 中国穆斯林称死为:归真
* 美人死:香消玉殒、天妒红颜、红颜薄命
* 自杀:弃世、自尽、杀身、厌世、触槐(典出春秋时锄麑不忍从晋灵公之命刺杀赵盾而撞槐树自杀)、自绝于人民,具体有自缢、自裁等
* 自然之死:寿终、登仙、百年、老了、谢世、长逝、长往、长辞、归室、归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寿终正寝、寿终内寝。
* 非正常死亡:遇难、丧身、蒙难、罹难、暴亡、身亡、殉亡、暴毙、毙命、绝命、骤亡、丧生、非命、亡命、断命、病逝
* 在非生活地或非成长地死亡:客死
* 光荣的死:牺牲、就义、成仁、殉道、殉国、捐躯、光荣、殉职等。
* 形象的说法:见马克思、见老祖宗去了、去移民
* 比较婉转的说法:风去楼空、天妒英才、南极星沉、驾返瑶池、音容宛在、师表长存、大义凛然、杀身成仁、等等。
*其他:殁、殒、殂、殪等
* 长眠:太平广记˙卷九˙郑郊:“闻冢中言曰:‘何不云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人死亡的定义是大脑坏死,但人体各部分器官并非伴随大脑细胞死亡而死亡,在大脑细胞死亡后它仍可存活一段时间,其存活期限依保存方法不同,而有显着差别。
角膜:在组织培养液中最长能保存3至4个月,在冷冻状态下最长保存期不超过6至12个月。肝:注入电解溶液后一般可保存2至8小时,在此时间内可以进行移植。近来已经有保存16小时后移植成功的实例。
血液:美国红十字会在冷冻状态下能保存3周。超过3周的血液一般均用于研究。
骨髓:在零下50℃条件下可保存6至12个月。
心脏:在活着的心脏血管里注入电解溶液可以存活4小时。据说,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动物心脏在24小时后已经移植成功。
肾脏:保存方法有两种,一是将肾脏从人体分离后,立即置入冰冷的盐化合物电解溶液中进行冷却,这样可以保存18个小时;二是“脉动式局部灌流法”,即向肾脏内注入含氧的冰冷液体加以急速冷却,采用此法可保存72小时。
精液:目前利用在冰冻状态下保存13年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已获成功。据说精液的实际保存时间还可延长,因为用冷冻保存25年的动物精液孕殖后代已见效。
细胞:人体各部分细胞构成各异,其寿命也不尽相同。血小板和白血球分别可存活4天和9天,皮肤细胞20天,红血球长达120天。肌肉和神经细胞则和人的寿命相同。
死亡的法律效力:
作为自然人的权利义务归于消灭,发生财产继承关系。但是有特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死亡人依然享有一定期限上的保护。如着作权的保护。
死亡的三个阶段:
濒死期:主要特点是脑干以上神经中枢功能丧失或深度抑制,表现为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消失。各种反射迟钝或减弱,呼吸和循环功能进行性减弱。
临床死亡期:主要特点是延髓处于深度抑制和功能丧失的状态,各种反射消失、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后两者认为是临床死亡标志。
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的最后阶段。此期各重要器官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发生不可逆性的代谢。整个机体不可能复活。
6. 什么是生物素
生物元素,或曰生命元素,指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元素。按照过去数百年里的研究,这些元素有各自的作用:
有些构成生物体,如钙参与构成动物骨骼;
有些构成化合物,如碳、氢、氧、氮参与构成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
有些具有特定功能,如血红蛋白中的铁参与运输氧气;
有些调节生命活动,如钠和钾参与渗透压等调节。
目前一般认为地球生命必需的元素共有28~29种,这是随着研究深入一点点增加的,早几年还是27种。
29种生命元素:
氢、硼、碳、氮、氧、
氟、钠、镁、硅、磷、
硫、氯、钾、钙、钒、
钛、铬[1]、锰[2]、铁、钴、
镍、铜、锌、砷、硒、
溴、钼、锡、碘。
硼对哺乳动物来说似乎不是无法替代的,但对许多植物和藻类来说必要。
按照元素在体内含量的高低,可以将其分为大量元素(也叫宏量元素、常量元素,每一种占生物体万分之一以上)和微量元素(每一种占生物体不到万分之一):
碳、氢、氧、氮、磷、硫、氯、钾、钠、钙、镁这十一种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按质量通常各自在0.04%到62.8%,共计占人体总质量的99.97%;
其它元素共计占人体总质量的万分之三左右,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之外还有一些矿物质被部分学者建议列为至少部分生物所必需或有益的营养素,其中某些实验数据和常识大相径庭,例如:
铋,铷,锶(在多种生物中代替钙),碲,钨(在一些生物中替代钼),
镧系元素(可互相替代),铝,锗,镉,铅。
……对人有害的镉可能是多种生物必需的元素,惊喜不惊喜。
铝在人的活细胞内没有任何已经确认的功能,多了会有毒。转铁蛋白会和铝结合[3]。
要注意的是,生命必需元素在体内的含量通常也有一定的浓度范围,过量和缺乏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乃至造成死亡。
例如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成人每天摄取量以100微克左右为宜,长期低于50微克可增加癌症发病率、出现心肌损害等;但是过量摄入硒可以造成腹泻、神经官能症、缺铁性贫血等,乃至中毒死亡。
生命必需元素的存在形式也和其效果直接相关。
例如铁在特定生物大分子结构(主要是蛋白质)包围的封闭状态发挥生理功能,而一旦成为自由铁离子,就会催化过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和自由基去造成细胞损伤。
7. 人体每天的新陈代谢,究竟要死掉多少细胞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人类也不例外。我们的细胞和组织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不停地在与环境交换能量和物质。
以前小天从不知道人体一天能够产生多少个细胞,读书时的教学书上没有写过,在平时上网冲浪时也没看到过这个信息。
现在有科学家给出了答案,据悉,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人体每天会新生成约3300亿个细胞,每小时137.5亿个细胞,每秒产生超过380万个新细胞。
通过计算得出,细胞更替率大约为每天80克,即3300亿个细胞。其中大部分是血细胞,其次是肠道细胞,而其他细胞仅占不到百分之二。
具体来说,其中86%是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另外12%是胃肠道上皮细胞,其余的则包括少量的表皮细胞(1.1%)、血管内皮细胞和肺细胞(各占0.1%)。
虽然血细胞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质量上却完全不同。血细胞仅占新生细胞总质量的48.6%,胃肠道上皮细胞则占了41%,皮肤细胞占4%。而那些几乎仅有极少数量的脂肪细胞,就占据了4%的质量。
当然,随着年龄、健康状况、体型和性别等因素,这些数字可能因人而异。
看来为了让我们更健康,应该更好地提供骨髓造血红细胞所需的营养。我们可以多补铁离子,提供更好的营养,让新细胞产生的更容易,这样或许也能间接的有益健康!
8. 人死亡的全过程,具体描述身体变化
通常将人死亡过程分为三期:
1、濒死期。又称挣扎期,指人在临死前挣扎的最后阶段。一般多有面容苦闷,时有鼾声,血压升高,意识模糊或消失,身体的各种反射减弱、迟钝或消失,血压降低,脉博和呼吸变弱或出现周期性呼吸,该期持继时间长短不一,可由数秒钟持续到数小时或更长。
2、临床死亡期。是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表现为呼吸与心跳停止,身体的各种反射完全消失,从外表看来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停止,但组织内微弱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生命有复苏的可能,此期通常为5—6分钟。
3、生物学死亡期。身体各组织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而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要经过一个过程,首先是大脑皮质,接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能回复变化,身体各个器官组织功能解体,心跳、呼吸停止。人工方法复苏不能成功,脑缺氧5—6分钟以上,脑细胞坏死,中枢神统系统功能永久停止。
(8)人体内生物素下降多少生命终止扩展阅读:
人类死亡的原因归类
1、根本死因,就是引起死亡的初始的原因,如引起死亡的原发性自然性疾病或暴力因素。在自然性疾病致死案例中,其主要死因与主要疾病一致,如晚期恶性肿瘤致死,冠心病心肌梗死致死等。在暴力性死亡中如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等引起的死亡。
2、直接死因。如果根本死因不经过中间环节直接引起死亡,则此死因既是根本死因,又是直接死因,也是唯一死因。根本死因没有立即致死,而因它的继发后果或合并症致死,则后者为直接死因。在法医学中常见的直接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中毒、全身衰竭。
3、辅助死因,主要死因之外的自然性疾病或损伤,它们本身不会致命,但在死亡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例如严重脂肪肝患者因酒精中毒死亡,则酒精中毒为主要死因,而脂肪肝为辅助死因。巨大动脉瘤患者被人拳击后动脉瘤破裂死亡,动脉瘤是主要死因而拳击是辅助死因。
4、诱因,诱发身体原有潜在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的因素,包括各种精神情绪因素、劳累过度、吸烟、外伤、大量饮酒、性交、过度饱食、饥饿、寒冷等。这些因素对健康人一般不会致命,但对某些重要器官有潜在性病变的人,却能诱发疾病恶化而引起死亡。
5、联合死因,两种或两种以上难以区分主次的死因在同一案例中联合在一起引起死亡而共同构成。包括:病与病联合致死、病与暴力联合致死、暴力与暴力联合致死。
9. 人死后,所有的生命体征都消失了吗
不是,如果人刚死,会维持一段时间生命特征。
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7摄氏度左右。人死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尸温逐渐降低、变冷,尸体冷却速度的快慢,常常要受到尸体的各种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周围环境的温度、衣着或覆盖物的厚薄等情况。普通成年人的尸体,在通常室温环境中死后的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大约下降1摄氏度,十小时以后下降的速度减慢,经过24小时左右,尸温就降至与环境温度基本接近。
生命四大体征包括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医学上称为四大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如何判断它们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逐渐正常也代表着疾病的好转,表示由危转安。如心跳骤停时,出现意识丧失、无血压等症状,表示由安转危,经抢救后,逐渐恢复正常。
总之,院外急救人员对生命四大体征认真观察,做出正确判断,有利于发现疾病的安危和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
10. 人体如果失水多少会危机生命
离不开生命之水——人 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成分与海水有着惊人的相似,并证实,地球上一切生命都起源于海洋,起源于水。当胎儿在母体中孕育的时候,水占体重的90%,而到了老年后,水在人体内的比例降到50%-60%。 根据生物学家的报告,成年人人体内水分约占人体体重的70%。其中脑脊髓中水占99%、淋巴腺中水占94%、血液中水占70%、肌肉中水占62%、骨髓中水占22%。人体失水1%2%就会口干舌燥,失水5%则烦躁不安,失水15%会导致昏迷, 失水20%则会危机生命 随着水分在人体的不断丧失,一些如皮肤干燥、毛发脱落、骨髓变脆等现象也随之产生,疾病纷至沓来,渐渐丢掉自己的生命。 最新医学研究显示,人体内有酸碱之分,健康人体液的正常PH值(酸碱度)为7.35-7.45,呈弱碱性。随着体外环境的污染和废物毒素堆积,人的体液中碱性含量呈下降曲线,酸化也意味着老化。 所以,人体内水分的减少和体液的酸性化是导致人体疾病和衰老的根本原因. 因此说,人是水做的,人离不开生命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