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潜艇周围为什么没有浮游生物

潜艇周围为什么没有浮游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04 19:01:16

1. 急!!!!!!!!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在东非还出现了长达八千公里的断裂谷。由于这样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致使世界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发展进化的呢?这些问题历来就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目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对古人类、各种猿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迹和遗物)的研究,以及对现在世界各地的人和猿猴类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比较研究。

一 人类的起源

在分类学上,现代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哺乳纲、灵长目。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最相似。但是,人类也具有类人猿所没有的特征:如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还有复杂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等等。那么,人类与类人猿具有怎样的关系?人类是怎样起源的呢?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①,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如图)。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www.hhfg.org/fjykx/f47.html
参考资料:www.sw-sj.com/rwdata/upload/zjm/dzkb/gzsw-2/703.htm

2. 为什么潜水艇能自由的上下沉浮

潜水艇是一种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潜伏于水中进行活动的军舰。它以其特有的隐蔽性、强大的攻击力、使用的灵活性以及越来越高的技术含量,使海洋战场的作战范围由水面扩展至水下,使海战样式日趋复杂、残酷。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来自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这个特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当物体重量大于浮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重量小于浮力时就上浮;当物体重量等于浮力时就在液体中悬着。

目前约有50多个国家发行了200多种潜水艇专题邮票,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邮戳和邮政用品,从中可以看到潜水艇的发展史。

最初的潜艇

1578年,英国人威廉·伯恩出版了一本关于潜艇理论的书。1620年,荷兰一位名叫科尼利斯·德布雷的物理学家,根据伯恩的理论研制了一艘世界上最早的潜艇。这艘潜艇可装载12名水手,用桨推进。船体用木框做成,外面蒙着涂了油的牛皮,能下潜到水下15英尺左右。船体内装有作为压缩水舱的羊皮囊,下潜时往羊皮囊中注水,上浮时则将水从羊皮囊中挤出。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70年出版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描述一位印度科学家尼摩船长制造了一艘潜水艇,游弋在神秘的大海,与当时统治印度的英国人作对。在尼加拉瓜发行的1枚邮票上可以看到尼摩船长的潜水艇(图1)。

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出现了用于实战的潜水艇。1776年,美国人戴维·布斯内尔制造了高约2米、外壳用橡木制成、可容纳1人的名为“海龟”的潜水艇。“海龟”曾携带水雷企图攻击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殖民者的舰艇,虽未能成功,却成为首次使用潜艇携带水雷作战的首例。1900年,美国海军购买了第一艘潜水艇“霍兰”号。这艘潜艇只能乘坐6个水手和1个船长

3. 潜艇是如何实现上浮的水里没有空气呀!

清空重力仓的水就行了

4. 鲸鱼与潜水艇的关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使舰艇在水下隐蔽航行而制造出潜水艇。当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原始的潜艇时,是先用石块或铅块装在潜艇上使它下沉,如果需要升至水面,就将携带的石块或铅块扔掉,使艇身回到水面来。以后经过改进,在潜艇上采用浮箱交替充水和排水的方法来改变潜艇的重量。以后又改成压载水舱,在水舱的上部设放气阀,下面设注水阀,当水舱灌满海水时,艇身重量增加使可它潜入水中。需要紧急下潜时,还有速潜水舱,待艇身潜入水中后,再把速潜水舱内的海水排出。如果一部分压载水舱充水,另一部分空着,潜水艇可处于半潜状态。潜艇要起浮时,将压缩空气通入水舱排出海水,艇内海水重量减轻后潜艇就可以上浮。如此优越的机械装置实现了潜艇的自由沉浮。但是后来发现鱼类的沉浮系统比人们的发明要简单得多,鱼的沉浮系统仅仅是充气的鱼鳔。鳔内不受肌肉的控制,而是依靠分泌氧气进入鳔内或是重新吸收鳔内一部分氧气来调节鱼鳔中气体含量,促使鱼体自由沉浮。然而鱼类如此巧妙的沉浮系统,对于潜艇设计师的启发和帮助已经为时过迟了。
鲸鱼和潜艇的“鲸背效应” 当代核潜艇能长时间潜航于冰海之下,但若在冰下发射导弹,则必须破冰上浮,这就碰到了力学上的难题。潜舴专家从鲸鱼每隔10分钟必须破冰呼吸一次中得到启迪,在潜艇顶部突起的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方面,作了加强材料力度和外形仿鲸背处理,果然取得了破冰时的“鲸背效应”。

5. 大海到底有多深,里面会有什么生物存在

大海平均三千多米深,最深处是马里压纳海沟,有一万一千多米深,就是把西马拉雅山填进马里压纳海沟,还需要近三百米才能露出西马拉雅山的山顶,而西马拉雅山却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后从海底隆起来的一座山脉,由于板块运动,海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人们说:“人类对海底的了解,远远没有人们对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对海底的探索是任何国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我国蛟龙号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步入了海底探索的先进行列。



我个人猜测,很可能并没有什么。
就整个地球而言,生命体其实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深海下就像地壳底下一样,那是地球在生物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东西,是一个稳定而庞大的存在,是地球的本体。那不是生物可以碰到的地方。
当然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地壳厚度不一样,有的地壳厚度高达65公里,而海洋所在的区域厚度约5至10公里,这样我们可以大约估算一个。当然只能用平均值了,也就是地球平均的地壳厚度17公里,减去海洋下的地壳厚度5至10公里,那么最大值就是12公里,虽然不算严谨,但这样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海洋大概最深的厚度就是12公里左右吧,也就是12000米左右。
在大陆架的边缘通常会出现一个坡度很陡,深度越来越深的陡坡,称为大陆坡,其深度从200米一直加深到2000米,甚至更深的大洋底部。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海底的沟槽,其深度一般在5000米以上,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其深度达到了11034米。

6. 海底深处的生物是什么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带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区终年黑暗,阳光难以透入,盐度高,压力大,水温低而恒定,动物种类和数量非常贫乏,且大多属碎屑性动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动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三大类。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鱼类,其次为乌贼、章鱼和虾等。

7. 鲸鱼和潜水艇有什么关系

鲸鱼是通过释放肺部的空气来控制下潜深度的,因为鲸鱼是用肺呼吸的,是哺乳动物哈。

潜水艇也是学习了这一原理 ,通过控制空气的多少,来控制潜水深度。

8. 海底的生物是怎样生存的

海里虽然有无数大鱼、小鱼和其他生物,但它们从来不会为粮食发愁,因为海里有无数可供小鱼吃的浮游动物,而且,供浮游动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惊人,30天内就有1亿后代被繁殖出来。不过,却一定要有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动物获得粮食。所以,一般来说,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赖阳光的。

浮游动物随昼夜日光的变化在海中沉浮,这种在海中上下移动的幅度,大约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数生长在这样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间,当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太平洋东边,厄瓜多爾尔尔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壳裂缝一带,第一次调查和研究深海的温水出口处时,却无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5个“沃洲”,每一处各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虫等。

25位科学家,对这项新发现都深感惊奇。在那样深的海里,既然没有食物,就不会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动物从何而来,它们何以生存呢?

他们打开由小型研究潜艇“阿尔文”号带上来的深海水样时,那充满臭蛋气味的硫化氢终于使他们的理论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们认为,海水经地壳裂缝,在高度的压力和热度下,水里所含的硫酸盐便变成硫化氢。而这种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隐藏着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奥秘。某种细菌借硫化氢而产生代谢变化,得以繁殖;而较大的生物,甚至蛤则从细菌获得所需的营养。这么一来,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种阳光以外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系列的生命。这种程序叫“化学合成”。在深海里发现这种作用,这还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压力大约达到每平方厘米0.3吨。在那里,水温本应接近冰点,但温水出口处附近的水温则约为12℃~17℃。在加拉巴哥裂缝约几英里的范围内,在生物生存的区域,由西边起,第1区有很多比餐碟还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2区有很多已死的牡须,可能因那一区内的温水已停止流出,没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氢,于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会后遗下的残物。第3区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种最新发现的原生动物,它们有放射状的细丝附在岩石上。第四区虽然定名为蚝场,实际上却布满了我们俗称淡菜的贻贝。第五区定名伊甸乐园,巨型管形虫是那里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个这种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踪迹。大体而言,差不多每一区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当海底温水开始涌出时,刚巧有动物幼体漂流到那附近,它们便留下来,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发现了适合的环境,便定居下来一样。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芜,只是偶尔有几只红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点缀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长达6.4万公里的地壳裂缝,到底有多少海底温水出口处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们会使我们对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认识吗?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谜,只有靠科学家以后的研究来揭开这个谜底。

9. 为什么有些海洋是蓝色的,而有些是绿色的

蓝色的海水,绿色的海水,无色透明的饮用水……那么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答案让人出乎意料:纯净的水是蓝色的。但是由于我们喝水的杯子容量有限,很难分辨出水的颜色来。如果将一个像楼房那么大的杯子装满纯净水,我们就能看到它真正的颜色是蓝色。

水的颜色取决于水分子对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白光,比如阳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也叫光谱。在光谱中,红色到绿色波长范围的光比较易于被水分子吸收,蓝色部分的光则被反射出去,所以我们就看见了蓝色。

但水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远离海岸的海域中心位置,海水是深蓝色的,甚至有些发紫。然而在靠近陆地的海岸线一带,由远及近,海水的颜色由蓝变绿,再由绿变成黄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与水里的浮游物质和水深有关。

在海岸线附近,海水充满了从陆地上冲来的有机物和水生植物。其中有一些很小的绿色植物,叫做浮游植物,它们含有一种叫做叶绿素的化学物质。叶绿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红色光和蓝色光,反射绿色光,于是我们看见的海岸边的海水就是绿颜色的了。

在宇宙空间里,海洋的颜色让我们可以分辨出地球生命的聚集区。绿色的海域好比是陆地上的热带雨林,充满了生命;而深蓝色的水域是很少有生命的地方,这里好比是大陆上无人居住的沙漠。

海水和海水里的浮游物对光的吸收方式也改变着水面下的颜色。假设你正在驾驶一辆黄色潜艇,在水面附近,你的潜艇是黄色的,但是随着潜艇慢慢潜入海底,照到潜艇上的光越来越少,当潜艇下降到水下30米的深度时,阳光中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光几乎都被水分子吸收了,只有蓝色和绿色的光能到达潜艇表面,这时你的潜艇就变成了蓝绿色。如果再往下降,直到绿色光也消失了,潜艇就变成深蓝色了。

浮游物越多,海水越混浊,对光的吸收量就越多。所以越是混浊的海水,你下降时看到周围环境变暗的速度就越快。

10. 大海中没有氧气,潜水艇的氧气从何而来你知道吗

不知道,可能是通气管输送的氧气,或者是潜水艇里有制氧的设备,也有可能是排出的废气分离出了氧气。

阅读全文

与潜艇周围为什么没有浮游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