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药与西药有什么区别
中药: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及其成药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 成药:按疗效显着的常用处方, 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制剂,给予通俗的名称,患者可不经医生处方直接购用,这种药品称为成药。 中药的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一般认为,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性,泻火,解毒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3、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4、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某些药物能治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则此种药物就归入该经。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亦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这也可作为药物归经的参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药的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只用一种药物称为“单行”;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合用使疗效增强称为“相须”;两种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一种为主药,另一种为辅药,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称为“相使”;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称为“相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相杀”;一种药的功效被另一种药破坏称为“相恶”;两种药同用能产生有害的作用称为“相反”。 6、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药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谓相反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所谓相畏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药的禁忌还有病情禁忌和药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属阴虚阳亢者忌用辛温燥烈之药;有实邪病者不宜用收涩之药等。药食禁忌俗称“忌口”。 中成药:是对于中药原药进行加工,配制中成药的原料,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调配。中成药的剂型:中成药的剂型分为:丸剂,散剂,膏剂,丹剂,胶剂,酒剂,露剂,茶剂,锭剂,冲剂,片剂,滴丸,糖浆剂,注射剂,胶囊剂等。 中成药的误区: 1、中成药毒性小,用量可大可小。中成药较西药毒副作用小,但并不是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无毒的,所以,服用剂量不可以任意加大。有许多中成药含有毒性成份,千万不可盲目加量服用。 2、中成药显效慢,需要长期服用。有些中成药含有重金属铅汞等,如果长期服用,会在人体内产生蓄积中毒。中医治病讲究“纠偏”,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应用中成药时间过长,必然矫栓过正,引起新的疾病产生。所以,不管哪种中成药都不适宜长期服用。 3、中成药显效慢,不能用于急救。有许多人认为,中成药不适合甚至不能用于急救,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成药中有许多是抢救危重病人的良药,如抢救中暑用的十滴水。 4、中成药没有失效期,贮存多久都能服用。目前,由于中成药的效期研究工作组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中成药还没有确定有效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药品就可以无限地使用下去。为确保药品质量,医药行政部门规定,对非效期药品效期管理实行“五年报验制”。
求采纳
Ⅱ 西药和中药有什么区别
西药和中药的区别在于,中药是通过传统的植物经炮制、锻造等方法加工出来的,它具有浓郁的草药味,治疗疾病的药效较慢,但对肠胃壁的刺激较小,西药包括有机或者无机的化学药品,以及生物制品,它的治疗范围较广,药效快,治疗疾病的效果明显。
Ⅲ 中西药的区别
中药: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及其成药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
两者从疗效上看最大的区别在于西药见效比较快适用于治病急症,而中药相对来说见效比较慢,但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另外相对来说西药的副用药比中药大。
中药见效较西药慢一些,但是,中药的副作用比西药少的多!
简单的说中药就是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比如黄连是一种中药,但是黄连素却是西药,学名盐酸小檗件碱.看说明书就可以区别,说明书上有解表,除湿,补肾,活血,化淤等功能主治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而西药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尤其儿童用量通常以公斤体重计算用量.
Ⅳ 怎么看药是中药还是西药
根据《中国药典》,药品分为中药部分,化学药部分和生物制品,通常中药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化学药为人工合成生产,一般人难于区分的是药店的中成药和西药,还有中西结合药。通常中成药为复方,西药为单一成分,用药品的批准文号来区别是比较准确的。但常见的药品批准文号有多种,国药准字(或卫药准字)+字母Z、H、S、J、X、F分别指中药、化学药、生化药、等等,详询“药品批准文号”。
Ⅳ 如何区分是中药还是西药
如果药品上药物成分说明的话,你就看看成分,要是有什么草啦,花啦,动植物类的就是中药了,
要是竟些什么大分子物质,什么盐酸克林霉素素,这一类的大都是西药,当然这样判断平时要有一些常识的,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药的时候直接问问医生了.
Ⅵ 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 三、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如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 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更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 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 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 2.一个药可称作中药又可称作西药到底如何称呼,应看药物概念内涵的两方面(如上述)。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再举例。如大黄,无疑是一味中药,因它具中药基本内容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西医药学体系亦使用它,使用时并不考虑其中药基本内容,只考虑其西医药学术语表示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味苦,少量使用 作为苦味健胃药;具致泻作用,用来治疗便秘等。故在此种情况下,只能称之为西药。 其它如氯化铵(硇砂)、甘草等,均可称作中药或西药。 3.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成分或部位,到底算中药还是算西药? 到目前为止,一般来讲,还是称作西药为宜。如延胡索乙素,是得自中药元胡,且为其镇痛有效成分之一,但因其尚不具备中药基本内容,只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即考虑其具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对慢性持续 性钝痛尤内脏痛效佳,主要用来治疗内脏钝痛、脑震荡后头痛及痛经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称作西药。其它如降压灵、黄连素、麻黄素等亦然。然而,现在不能称作中药,并不意味着永远绝对不能称作中药。只要将它们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内涵即中药的基本内容,还是能成为中药的。即西药还是能中药化的。 中草药的药理是与“四气五味”来调理人体“五脏六腑”之间之“阴阳平衡”,以固本培元为目的,增加自身的免疫力, 把病毒排出体外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什么叫“四气五味”?指药物的气与味,四气即温、热、寒、凉,五味即甘、酸、苦、辛、咸。根据中草药气味不同来决定药物之功效, 比喻甜味必和中, 芳香能止痛, 辣味能驱风, 味苦是清凉等。什么叫阴阳平衡? 简单来说就好比水与火, 水如太大必克火, 火如太大必烧干水。亦好比汽车的发动机一样, 要靠水箱之水来冷却才能正常运转, 如水箱没水肯定烧坏发动机,就是这个道理。 西药属于化学性药物, 由化学份子组成, 它的治病机理是用药物产生化学反应来杀灭病菌或病毒, 与抗菌消炎为主。所以一般浅表性病菌病毒用西药治疗, 效果非常快速。很多漫性病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见明显, 原因很简单, 漫性病多由治疗不及时所造成, 久病人必虚, 体虚得不到滋养就会波及其它器官引起连锁反应。因为人体是由多个器官所组成, 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分工及作用。比喻心脏是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但是单靠心能泵血吗?不能。心要靠肺的供氧, 有肺气的充盈才有脉博的跳跃。所以话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相辅相连的, 决一不可。任何一个器官有病变不及时治疗都会影响到其它器官, 西药治疗只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能医好慢性病吗?但凡事都有一分为二, 中医所讲叫辩证施治, 有些病用中西结合来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之疗效。举个例:好比一棵树已被虫食到七零八落, 首先要将虫杀死, 再漫漫淋水施肥才能使树从新生长。 如果单杀虫不淋水施肥可能亦生长不了, 单淋水施肥不杀虫也不行。因为树生长得再快都不够虫食, 所以要先杀虫, 就如西医的杀菌消炎, 淋水施肥就如中医的固本培元。 在中国落后的年代我国中医药被先进的西方医疗所鄙视, 但近代有很多在外国居住的华侨得病, 先进的西方医疗已诊断为绝症, 回到祖国寻求中医药治疗能神奇般好转。去年在香港治疗非典就是一个实例, 开始用西药治疗反复发作, 后来还是靠广东的专家用中医药治疗, 得到世界卫生组识的认可。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 在美国也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我国的中草药。我衷心希望中草药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加巨大的贡献。
Ⅶ 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
中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但是像国内生产的很多中药饮片,中成药中其实部分掺杂了化学制剂,不能严格意义上说是中药了……
单从定义上也比较难区分。
有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说明书:说明书上有解表,除湿,补肾,活血,化淤等功能主治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使用的中药.而西药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尤其儿童用量通常以公斤体重计算用量.
Ⅷ 怎样分辨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
主要是从药物的成分上区别。看说明书中的成分介绍。中药写的都是草药的名称,而西药写的都是一些化学成分的名字和化学分子的结构式。再有看说明书介绍的治疗适用症,应用术语不一样。
例如感冒药:西药一般都写是解热止痛类的。而中药写的是适用于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或暑湿感冒等等。
注意市场上也有一些是中西药合制的,例如:“感冒清胶囊”【成 份】穿心莲叶、大青叶、南板蓝根、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 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吗啉胍等。
用途: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烧,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肿痛,全身酸痛等症。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Ⅸ 如何区分西药和中成药
我国一般把药物分为、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剂、进口药品国内分包装、辅料。国家对药品分类有明确规定。作为非专业人员或消费者,只要通过药品包装上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后面的字母就能判断是什么药品了。药品在包装上一定能够看到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或Z.S.J.B.F)+4位年号+4位流水号”,它的意思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上市**的药品,H字母代表化学药品、Z中成药、S生物制品、J进口药品国内分包装、B保健药品、F辅料。你看到药品包装上有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就是药品了,国药准字的后面是字母H就是化学药,Z就是中药。 看药品说明书,中药多为多种药物复方合制,西药多为单一药物。 最简单的是看每种药的化学组成,西药的组成是一些合成或者天然的化学品,说明书上一般还附带它的化学式,分子量等信息。中药的组成一般就是我们日常所看到的草啊,树根,花朵什么的。其实很好辨认的。 看药名。中成药一般是疾病名称或者植物动物名称,如鼻炎灵,六味地黄丸;西药是化学名称,如氨苄青霉素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