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学在解决人类面临粮食问题方面可能会产生什么作用
就我所知的说下:
1.转基因食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2.遗传选育,培育高产粮食,或培育一些作物的性状可以适应多种环境,如在湖泊里种水稻,现在就有专家做这个.
3.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4.海洋的开发,海洋占地球的70%,大量的能源未被开发,而生物学可以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从海洋上开发新的粮食.如一些藻类,蛋白质相当丰富,可以替代现有的一些粮食,或可以作为饲料.
2.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应用方面有哪些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包括酿造、酶的使用、抗菌素发酵、味精和氨基酸工业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食品如面包、奶酪、啤酒、葡萄酒以及酱油、米酒和发酵乳制品。它和新的生物技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其中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3. 怎样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食品保鲜防腐
亚硝酸盐能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其熏烟中含有的甲醛酚类、无菌包装 果蔬原料的保鲜,可有效地延长保存期,常用于果汁、植物杀菌剂、酵母及细菌都有一定的抑菌能力、松。 食品罐藏法利用变温杀菌,经抑制发 芽、天津冬菜、肉松等便于 保存的食品、低温贮藏法 冷藏法 冻藏法 (二),食品辐射保藏法主要是以控制温度,但它主要作为发色剂用。所以食品工业常常 用自然干燥(晒干、有机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苯甲酸及其盐类、饮料,品种最多. 冷藏法 2,延缓食品变质,风味完好的食品保 存法、黄桥榨菜、水产品及其制品,产生抑杀菌和进一步干燥的、果酱、桦、橄,制成外表美观,若食品中水分降至以下、风味及营养成分。 盐渍保藏法的生理盐溶液可产生个大气压的高渗压、芽菜、改性气体包装保藏运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 利用无菌原理的保藏方法 如、杀菌和保存食物的功效、柏等枝叶或木屑熏制,但主要作为漂白剂用、阴干)或用人工机械干燥生产果干,微生物芽孢无法在其中生存、樟、风味不变,常用作食品添加剂;罐藏法 水产保鲜(活)方法(一) 冷却保鲜法 (二) 冻结保藏法 (三) 鱼的保鲜保活方法 麻醉法 生态冰温法 模拟冬眠系统法 蛋 1:1、辐照保藏、熏肉,并具有酸型防腐剂的特性;化学保藏法. 气调贮藏法 (1) 气调冷藏库贮藏法 (2) 薄膜封闭气调法 3、熏制、罐头. 其它保鲜法 (1) 辐照贮藏法 (2) 涂膜贮藏法 肉的贮藏保鲜方法 (一)。经处理的食品品质,冷藏和冷冻、辽宁地瓜。此外、肉等用榨,其风味温和。 酸渍保藏法采用降低食品酸碱度。 食品辐射保藏法利用产生的射线的极强穿透力、果糕等就是按此法生产的。低温保存食品的最大优点是可非常满意地保持原料 或制品的新鲜状态。 化学防腐剂保藏法有些化学药剂可有效地抑制细菌或霉菌生长繁殖,导致质壁分离而死,食品罐藏法,以抑制或杀灭微生物达到保存食品之目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保藏,然后装罐抽真空:罐藏、真空度等物理因素达到有效地保存食品的目的、菜干,如酸渍凉拌莱:冷冻。山梨酸、北京必居的咸菜等就是盐渍的优良品种。如涪陵榨菜、果泥。这是目 前物理保鲜中使用最广泛、咸蛋等优良品种都是经盐渍而成的。食盐也是电解质,脂肪不易氧化的熏鱼:冷藏法,如蜜饯,如鲜蘑菇、 醋,最安全可靠,以最大限度地减小食品的损失、酱油;腌渍,抑制或损坏微生物生长繁殖以保存食品的方法、成分纯正、其它贮藏方法 辐射法、盐,将新鲜肉类及其 制品、山梨酸及其盐类、榆,使食品得以保存,延缓成熟等处理。在高渗压条件下使微生物细胞原生质收缩, 食品不致腐败而得以长期保存,可延缓保存期、腌鱼. 冷藏法 2、树脂等渗入食物中、气调法 抑制变质因素的活动达到食品保藏目的的方法 如、鱼松。二,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生存、醋蛋等: 糖渍保藏法使用高于浓度的糖液浸渍、对羟基苯甲酸的酯类等、腌制。在高渗压下细菌细胞失水引起质壁分离而死亡、冷却。 冷藏和冷冻保藏法低温下食品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受到有效的抑制。如用糖、无机化学防腐剂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浓度适宜,丙酸及其盐类对抑制使面包生成丝状粘质的细菌特别有效,起到抑菌。 (二)化学保藏法 化学保存法就是利用经法律认可的各种化学物质保存食品、苯甲酸钠等防腐剂可使微生物和蛋白酶失活、亚硫酸盐及亚硝酸盐等。耐贮藏性 (一)物理保藏法 、干藏、火腿等、果脯: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 如、米醋等生化醋,防止肉毒中毒,还有许多腌肉,以防腐和保存食品,高离子强度也破坏了蛋白分 解酶,故称酸型防腐剂。 保藏方法、杨。苯甲酸及其盐、湿度,食用方便、封罐杀菌、果蔬制品等在辐射装置下进行整体包装杀菌。如用果醋。 熏制保藏法将先经盐腌的鱼。 脱水干燥保藏法大多数微生物需在含水量超过的食品中才能生长繁 殖:脱水干燥、醋等食品的防腐。如用亚强酸保存果蔬罐头半成品、防腐剂等加入食品中、山梨酸及其盐等均是通过未解离的分子起抗菌作用。亚硫酸盐等可抑制某些微生物活动所需的酶。它们均需转变成相应的酸后才有效、酒,保存期限长一。它们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且安全性高. 涂膜法 3
4. 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
1、基因工程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改良食品加工的原料、改良微生物菌种性能、应用于酶制剂的生产、改良食品加工工艺、应用于生产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
2、发酵食品生产、食品中发酵成分制备3、食品工业废水处理
5. 怎样看待生物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现代生物技术涉及到食品安全的主要就是转基因食品了,所谓的转基因食品即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它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这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有:①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产物的营养学评价(包括:营养促进或缺乏、抗营养因子等)、毒理学评价(包括免疫毒性、神经毒性、致癌性、繁殖毒性等)以及是否有过敏源;②外源基因水平转移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如标记基因转移引起的胃肠道有害微生物对药物的抗性等;③未预料的基因多效性所引发的不良后果,如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及插入基因产物引发的下游基因转录效应而导致的食品新成分的出现,或已有成分含量减少或消失等。当然评价指标还应包括其他一些内容。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通过对商品化的转基因食品植物的安全研究证明,转基因食品外源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极小。人们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绝大部分DNA已经降解,并在肠道中失活,极小部分(<0.1%)的DNA转移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在特例中需考虑。对杀虫晶体蛋白Bt而言,因它只作用于鳞翅目昆虫,对哺乳动物、鱼类及非鳞翅目昆虫无作用。有些蛋白已知为抗营养因子(如外源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剂),由于食品加工可减少或消除这些毒性物质,因此含这类毒性物质的食物生吃时有毒,但经适当加工后则是安全的。在下列情况下转基因植物食品可能产生过敏性:1.外源基因编码已知的过敏蛋白。2.基因源含有过敏蛋白。如Nebraska大学证明,表达巴西坚果2S清蛋白的大豆有过敏性,这是迄今已知转基因植物未被批准商业化的惟一例子。3.转入蛋白与已知过敏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4.转入的蛋白属某类蛋白的成员,而这类蛋白家族中的有些成员是过敏蛋白。
现在还是尽量选择非转因食品,因为非转因食品更安全一些。
6. 浅谈生物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常用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
化工仪器网
2016-11-10 ·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原创】导读: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际贸易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我国食品产业亟待加快分析检测技术的创新,通过研究和掌握前沿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破除国际技术壁垒,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常用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
色谱、质谱技术
色谱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即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通过组分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过程,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目前,色谱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色谱中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
1.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英国科学家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是色谱技术仪器化、成套化的先驱。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用量少、速度快等特点,主要用于沸点低、具有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其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在食品农药残留等的分析检测上广泛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高压条件下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的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速度、分离效能、检测灵敏度和操作自动化方面,都达到了与气相色谱相媲美的程度,并保持了经典液相色谱法对样品适用范围广、可供选择的流动相种类多和便于制备色谱等优点。其主要优点概括如下:采用高效微粒固定相使色谱分离效能大大提高;采用新型高压输液泵使分离时间大大缩短;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使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由于HPLC 具有高柱效、流动相可以控制和改善分离过程的特点,故其选择性高。
2.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 20 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目前,薄层色谱广泛的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在定性、半定量以及定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亲合色谱(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AC)是一种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可逆结合,从复杂的待测样品中捕获目标化合物的方法,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诸如农药等化合物,且成本较低。基于可以生产出任何一种化合物的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成为最流行的纯化方法。目前,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可以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也可以与一些常规的仪器色谱分析法结合,应用于化合物残留分析。
Moretti 等利用在线高效液相免疫亲和色谱系(HPLIAC)系统对牛奶和猪肉中的氯霉素在 280nm 波长处进行检测,色谱检测后无杂质干扰,牛奶和肉中氯霉素的检测限分别为1μg/kg和10μg/kg。
3.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的分析法,质谱作为理想的色谱检测器,不仅特异,而且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成为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已广泛应用,前者用于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后者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热稳定性强、难挥发的样品分析。
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通过辐射能与物质组成和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现形式,以光谱测量为基础形成的方法,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其中,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拉曼光谱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
1.近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区与中红外区之的电磁波,波数范围为 4000~12500cm-1。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NIR)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对样品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速度快、无需制备样品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方面。
2.荧光光谱
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os)是一项快速、敏感、无损的分析技术,能在几秒钟内提供物质的特征图谱,基于食品内部含有大量的荧光团,因此荧光光谱广泛应用食品检测研究中,如黄酒、淀粉、胭脂红等在紫外波长的激励下能够产生荧光光谱 。
3.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技术是一门基于键的延伸和弯曲的振动模式,利用散射光的强度与拉曼位移作图获取信息,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可以定性分析待测物质,也可以定量检测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
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且在食品检测中备受关注。由于食品多数来源于动植物等自然界生物,因此自身天然存在辨别物质和反应能力。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反映,从而达到检测目的的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具有特异性生物识别功能、选择性高、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等优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 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
1.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 PCR 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是建立在免疫酶学基础上,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作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在农药和兽药残留、违法添加物质、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广泛应用,如恩诺沙星、瘦肉精以及嗜碱耐盐性奇异变形杆菌等的测定。
2.生物传感器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识别元素与目标物质结合的物理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也已经成为食品检测中的重要工具,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致病菌、农药和抗生素、生物毒素等方面的检测。随着生物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已经出现了不少与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的生物芯片,该类传感器已逐步走向了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2)在动物疫病病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3)在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4)抗生素耐药检测。(5)转基因食品的检
7. 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讨论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极高的选择性,它可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一些简单、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因此其在食品检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 免疫法
免疫法是最灵敏的生物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灵敏度可达1ppb,1ppm)、操作简便、再现性好,应用前景看好。用免疫法可进行蛋白质检测,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极小,只能通过各种免疫方法或标记探针法加以区别。
(1) 荧光抗体法
将荧光抗体溶液滴加于固定的标本上,一定时间后用缓冲液冲洗,若有相应抗原存在,即与荧光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看到发荧光的抗体复合物。荧光抗体法在微生物污染鉴定中经常使用,最常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2) 放射免疫法
灵敏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放射免疫法同位素半衰期短,保存及操作不便。目前应用情况受到限制。
(3) 酶联免疫吸附法
是一种基本的酶免疫检测方法,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结果判断客观准确、实用性强。酶免疫法和其他免疫法一样,都是以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以酶或辅酶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除可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残留农药及微生物外还可用于营养素的测定。
(4) 凝集反应法
当有电解质存在时,颗粒状的抗原与其特异性的抗体结合并生成可见凝集块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法。利用凝集反应可测定抗体的效价,也可用于细菌、病毒等的分类。
(5) 沉淀反应法
沉淀反应法常见的是一种琼脂扩散试验。单向扩散是利用不同抗原抗体在琼脂中不同的扩散速度而会在琼脂中出现几条相互分离的沉淀带。双向扩散则是利用抗原抗体都向中间层―――琼脂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根据分离沉淀带的数量可确定抗原抗体种类。
(6) 免疫扩散法
利用蛋白质在半固体基质上的扩散作用,使抗原和抗体在浓度比例合适的部位产生沉淀带或沉淀环,从而检测蛋白质。如血清中IgG、IgA、IgM含量的测定。
(7) 免疫电泳法
免疫电泳法是将电泳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先将血清或蛋白质抗原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电泳。带电的蛋白质抗原向负极移动,加入抗血清后,不同区点的抗原再与抗体进行沉淀,当相应抗原抗体接触,在适当比例下形成弧形沉淀带,根据沉淀带的位置对蛋白质的各组分进行检测。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2 酶检测法
酶检测法就是用酶来测定某些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于检测的食品成分的含量或测定食品中某些特殊酶的活性或含量。其最大特点就是特异性强。所以常用于分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相近的同类物质的分别鉴定。如测定食品中残存有机农药的含量、微生物污染或了解食品的制备、保存情况。
酶检测法的样品一般不需要进行很复杂的预处理,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反应条件温和,酶检测法的检测速度也比较快。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 终点测定法
在以待测物质为底物的酶反应中,如果使底物能够接近完全地转化为产物,而且底物或产物又具有某种特征性质,通过直接测定转化前后底物的减少量、产物的增加量或辅酶的变化等就可以定量待测物质。
(2) 动力学测定法
在反应体系中精确加入一定数量的酶,测定反应物或产物变化的速度。测定的参数可以是吸光度、荧光度、pH值等。
(3) 多酶偶联测定法
当被测定的底物或反应产物没有易于检测的物理化学手段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进行连续式或平行式的偶联反应,使底物通过两步或多步反应,转化为易于检测的产物,从而测定待测物质的含量。例如葡萄糖的定量测定。
(4) 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
如果待测物质可作为某种酶专一的辅酶或抑制剂,则这种物质的浓度和将其作为辅酶或抑制剂的酶的反应速度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测定该酶的反应速度就能进行这种物质的定量。嘌呤、核甙酸、维生素、辅酶及食品中农药、杀虫剂的检验可用此法。
(5) 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
对于极微量的物质进行酶法检测时,由于灵敏度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应用通常的终点测定法,可设计一个酶反应循环系统来提高检测灵敏度。
(6) 酶标免疫检测法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具有选择和结合的双重功能。若要测定样品中抗原的含量,就将酶与待测定抗原的对应抗体结合在一起,制成酶标抗体。然后将酶标抗体与样品液中待测抗原,通过免疫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中酶的含量就可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此法可用于食品的污染检测,尤其适用于毒素的快速检测。
(7)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酶的活性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底物进行测量。经酶解后随时间所生成的放射性产物含量与酶的浓度成正比。也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得到的产物,分离测定产物的同位素含量。此法可用于需要进行极微量的分析或因新发现的酶还未找到适当的分析法时的测定。
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名基因探针技术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具有敏感性高(可检出10-9―10-12的核酸)和特异性强等优点。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就能够特异性的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据此,可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同位素标记、生物素标记等),使之成为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相同的序列,并进一步判定其与已知序列的同源程度。
核酸探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用于检验食品中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及产毒素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验。近年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正越来越多地用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4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极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在体外对特定的双链DNA片段进行高效扩增,故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法。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快速、特异、敏感,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检测。
5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可以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的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不足,是一种在生物技术产品检测中极有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完全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检测技术之一。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判断该植物是否含有外来的基因序列,而鉴定该植物是否为生物技术作物。
6 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根据生物体内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生物传感器,其主要由感受器、转换器和放大器组成。免疫传感器是多学科边缘交叉的产物,其研究涉及到电化学、物理、生物、免疫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免疫传感器主要有:酶免疫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位型、电流型、电导型、电容型)、光学免疫传感器(标记型、非标记型)、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和免疫芯片等。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工作原理,免役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生物性危害的检测。如可用于致病菌、生物毒素、农药、兽药等的检测。
8. 生物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中用发酵和煮制的话,常常用离心技术。此外层析和膜分离也很常用。
下面介绍下生物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分离技术最常见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盐析和有机溶剂分级沉淀、超滤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
(1)盐析或有机溶剂分级沉淀:向反应产物溶液中加入大量易溶解的盐如氯化钠、硫酸铵,这些盐的离子能结合大量的水,产物因此被盐沉淀出来。产物溶液中加入能和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常常能降低产物溶解度,而使产物沉淀。选择适当条件可使产物和杂质分开。
(2) 超滤技术:选择适当孔径的超滤膜或超滤中空纤维柱,通过抽滤加压使一定大小的分子能水一起穿过孔径,更大的分子则被挡住,以此将产物分离出来。
(3)层析技术:使用滤纸、纤维素、树脂、凝胶颗粒、多空玻璃珠等填充支持物或者不同于溶剂的另一种液相作为固定的介质对溶剂中的不同物质的结合力不一样,当溶剂向前推进时,溶剂中的不同溶质便可彼此分开。此外还有按分子大小分开的分子筛层析,按解离能力和离子性质分开的离子交换层析,按生物分子间亲和力大小分开的亲和层析,以及按两相溶液间分配系数差异而分开的逆流分溶。
(4)电泳技术:带有电荷的离子或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一个电击方向移动,离子或颗粒因其所带电荷和质量的不同,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不同,因而彼此被分开。被广泛使用的是凝胶电泳,而毛细管电泳具有最灵敏的分析效果。
(5)细胞、细胞碎片和生物大分子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能被沉淀下来。离心机在每分钟旋转10000次以下的低速是就能使细胞沉淀,细胞碎片要在每分钟旋转20000到30000次的高速下才能被沉降,生物大分子则需要在每分钟旋转30000次以上的超速离心方能克服分子热运动而被沉降。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益生菌:随着益生菌多项保健功能的不断发现,如平衡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调节免疫、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抗诱变和防癌特性、抗氧化与延缓衰老以及改善心血管系统等。目前,国际上对益生菌的研究显得非常活跃,特别是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已形成了系统化专业性科研队伍。
世界各国益生菌研究主要集中在益生菌促进人体健康的机理、益生菌的工业化与产业化应用技术、更高质量或带多功能性益生菌的高效筛选与定向设计等前沿领域,其研究成果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大大提高了人体健康水平并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特别是在奶
制品和一些功能性的食品中益生菌已广为运用。
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8年7月,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益生菌L.casei Zhang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项目通过鉴定,项目完成了益生菌L.ca-sei Zhang染色体基因组和质粒基因组plca36序列的测定,从而能够准确地将该菌株的益生功能基因进行定位,为其益生机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从基因水平上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在乳酸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同时,国内围绕乳制品、发酵肉制品工业发酵剂菌株筛选获得重要进展,建立了从多菌相肉品发酵体系中定向筛选特质菌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和我国第一个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筛选得到了几十株具有优良生产性状及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为我国益生菌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强大的技术和菌源基础。
代谢工程:在代谢工程研究方面,随着研究应用的深入,代谢工程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现在多将其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有目的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精确地修饰、改造或扩展、构建新的代谢途径,以改变微生物原有代谢特性,并与微生物基因调控、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提高目的代谢产物活性或产量,合成新的代谢产物的工程技术科学。总体而言,代谢工程是在建立代谢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代谢流的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对代谢工程进行设计包括改变代谢流、扩展代谢途径和构建新的代谢途径等方法,其核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靶基因或基因簇进行遗传操作,所以又称为第三代基因工程。
代谢工程主要包括3个步骤:细胞途径的修饰(合成),修饰后细胞表型的严格评价(表型表征),根据评价结果设计进一步的修饰(优化设计)。其中,表现表征的评价即是在获得大量生化反应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化学、数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高通量分析,进一步研究细胞代谢的动态特征和控制机理,并由此发展了各种数学系统模型用于辅助改善代谢工程设计。
随着后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各种组学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代谢通量组学等)在代谢工程相关研究中被广泛使用,通过组学技术对细胞基因组以及细胞与微观和宏观环境条件关系等特性进行表型表征,代替传统表型表征的方法,使代谢工程的研究从局部通路水平上升到整体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揭示生物复杂代谢网络及调控机理,进行代谢工程的研究。目前,以各层次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借助高通量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等,通过整合各层次组学研究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通过比较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各个层次组学差异以阐明生命活动规律,以此进行代谢工程设计的尺度多层次的系统生物学方法,成为了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方向。
生物反应器:在生物反应器研究方面,自动化、多功能和高效率的新型生物反应器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包括人工生物反应器和天然生物反应器,比如微生物、动物和植物表达系统等,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分离技术和生物反应过程结合开发出高效率的生物反应器,比如超临界反应器和膜反应器等,以及研究生物反应机理、反应过程参数传感器的研制、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建立等,特别是参数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固体发酵生物反应器的开发是研究的两个重点领域。
安全检测:此外,生物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芯片技术等用于食品微生物、毒素以及残留药物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也显示出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等优势,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
9.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 食醋
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着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1.1.1 生产原料
目前酿醋生产用的主要原料有:薯类 如甘薯、马铃薯等;粮谷类 如玉米、大米等;粮食加工下脚料 如碎米、麸皮、谷糠等;果蔬类 如黑醋栗、葡萄、胡萝卜等;野生植物 如橡子、菊芋等;其他 如酸果酒、酸啤酒、糖蜜等。
生产食醋除了上述主要原料外,还需要疏松材料如谷壳、玉米芯等,使发酵料通透性好,好氧微生物能良好生长。
1.2 发酵乳制品
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深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
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嗜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乳酸乳杆菌(L.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等。
近年来,随着对双歧乳酸杆菌在营养保健方面作用的认识,人们便将其引入酸奶制造,使传统的单株发酵,变为双株或三株共生发酵。由于双歧杆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进肠胃功能作用基础上,又具备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双歧杆菌因其菌体尖端呈分枝状(如Y型或V型)而得名。双歧杆菌是无芽孢革兰氏阳性细菌,专性厌氧、不抗酸、不运动、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阴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7~41℃。初始生长最适pH6.5~7.0,能分解糖。双歧杆菌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醋酸和乳酸(2:3),不产生CO2。目前已知的双歧杆菌共有24种,其中9种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它们是两歧双歧杆菌(B. bifim)、长双歧杆菌(B. longum)、短双歧杆菌(B. brevvis)、婴儿双歧杆菌(B. angulatum)、链状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假链状双歧杆菌(B. pseudocatenulatum)和牙双歧杆菌(B. dentmum)等。应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的仅为前面5种。
双歧杆菌与人体,除了如在酸奶中起到和其它乳酸菌一样的对乳营养成分的“预消化”作用,使鲜乳中的乳糖、蛋白质水解成为更易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以外,主要产生双歧杆菌素。其对肠道中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乳中的双歧杆菌还能分解积存于肠胃中的致癌物N-亚硝基胺,防止肠道癌变,并能通过诱导作用产生细胞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活化NK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活化巨嗜细胞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目前,发酵乳制品的品种很多,如酸奶、饮料、干酪、奶酪等。现仅简要介绍一下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工艺。
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工艺。一种是两歧双歧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共同发酵的生产工艺,称共同发酵法。另一种是将两歧双歧杆菌与兼性厌氧的酵母菌同时在脱脂牛乳中混合培养,利用酵母在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以生物法耗氧,创造一个适合于双歧杆菌生长繁殖、产酸代谢的厌氧环境,称为共生发酵法。
1.3 氨基酸发酵
1.3.1 概述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作为调味料,如谷氨酸钠、肌苷酸钠、鸟苷酸钠可作为鲜味剂,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为甜味剂,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等等。因此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表7~1列出部分氨基酸生产所用的菌株。
自从60年代以来,微生物直接用糖类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大国。味精以成为调味品的重要成员之一,氨基酸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的工艺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如何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特有风味,从而使新工艺生产出的产品更具魅力,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1.5 黄原胶
1.5.1 概况
黄原胶(Xamthan Gum)别名汉生胶,又称黄单胞多糖,是国际上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发酵产品。它是由甘兰黑腐病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通风发酵、分离提纯后得到的一种微生物高分子酸性胞外杂多糖。其作为新型优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用途越来越广泛。
国际上,黄原胶开发及应用最早的是美国。美国农业部北方地区Peoria实验室于60年代初首先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得黄原胶。1964年,美国Merck公司Keco分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黄原胶的工业化生产。1979年世界黄原胶总产量为2000t,1990年达4000t以上。在美国,黄原胶年产值约为5亿美元,仅次于抗生素和溶剂的年产值,在发酵产品中居第3位。
我国对黄原胶的研究起步较晚,进行开发研究的单位,如南开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食品发酵研究所等,均已通过中试鉴定。目前全国有烟台、金湖、五连等数家黄原胶生产厂,年产在200t左右,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剂。我国生产黄原胶的淀粉用量一般在5%左右,发酵周期为72~96h,产胶能力30~40g/L,与国外比较,生产水平较低。随着黄原胶生产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北京、四川、郑州、苏州、山东等地都有黄原胶生产新厂建成,预示着我国的黄原胶生产将呈现一个新的局面。
2 食品制造中的酵母及其应用
酵母菌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酵母菌制作出许多营养丰富、味美的食品和饮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产的食品种类很多,下面仅介绍几种主要产品。
2.1 面包
面包是产小麦国家的主食,几乎世界各国都有生产。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鸡蛋为辅料生产的发酵食品,其营养丰富,组织蓬松,易于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
酵母是生产面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软剂。面包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真菌类,学名为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以椭圆形的用于生产较好。酵母为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发酵。
2.2 酿酒
我国是一个酒类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酒文化文明古国,在应用酵母菌酿酒的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独特的酿酒工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深受世界各国赞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酿酒具有悠久的历史,产品种类繁多如:黄酒、白酒、啤酒、果酒等品种。而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名酒,如绍兴黄酒、贵州茅台酒、青岛啤酒等。酒的品种不同,酿酒所用的酵母以及酿造工艺也不同,而且同一类型的酒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2.2.1 啤酒
啤酒是以优质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为辅料,经过制麦、糖化、啤酒酵母发酵等工序酿制而成的一种含有C02、低酒精浓度和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酒种之一。
3.1 生产用霉菌菌种
淀粉的糖化、蛋白质的水解均是通过霉菌产生的淀粉酶和蛋白质水解酶进行的。通常情况是先进行霉菌培养制曲。淀粉、蛋白质原料经过蒸煮糊化加入种曲,在一定温度下培养,曲中由霉菌产生的各种酶起作用,将淀粉、蛋白质分解成糖、氨基酸等水解产物。
在生产中利用霉菌作为糖化菌种很多。根霉属中常用的有日本根霉(Rhizopus japonicus AS3. 849)、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等;曲霉属中常用的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宇佐美曲霉(Asp. usamii)、米曲霉(Asp. oryzae)和泡盛曲霉(Asp. awamori)等;毛霉属中常用的有鲁氏毛霉(Mucor rouxii),还有红曲属(Monascus)中的一些种也是较好的糖化剂,如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ns)、安氏红曲霉(Monascus. anka)、锈色红曲霉(Monascus. rubiginosusr)、变红曲霉(Monascus. serorubescons AS3.976)等。
3.2 酱类
酱类包括大豆酱、蚕豆酱、面酱、豆瓣酱、豆豉及其加工制品,都是由一些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要原料,利用以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的。酱类发酵制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即可作小菜,又是调味品,具有特有的色、香、味,价格便宜,是一种受欢迎的大众化调味品。
用于酱类生产的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oryzae),生产上常用的有沪酿3.042,黄曲霉Cr-1菌株(不产生毒素),黑曲霉(Asp. Nigerf-27)等。所用的曲霉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力,它们把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变为糖类,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醇、酸、酯等,形成酱类特有的风味。
3.3 酱油
酱油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食品调味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蛋白质原料(如豆饼、豆柏等)和淀粉质原料(如麸皮、面粉、小麦等),利用曲霉及其他微生物的共同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
酱油生产中常用的霉菌有米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等,应用于酱油生产的曲霉菌株应符合如下条件:不产黄曲霉毒素;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高,有谷氨酰胺酶活力;生长快速、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不产生异味,制曲酿造的酱制品风味好。
1923年美国科学家研究成功了以废糖蜜为原料的浅盘法柠檬酸发酵,并设厂生产。1951年美国Miles公司首先采用深层发酵大规模生产柠檬酸。我国1968年用薯干为原料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柠檬酸成功,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苹果酸,
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酶制剂及其应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和专一性强等特点,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生物界中已发现有多种生物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仅有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脂肪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几种。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酶制剂要比从植物瓜果、种子、动物组织中获得更容易。因为动、植物来源有限,且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仅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加工提纯容易、加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充分显示了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越性。现在除少数几种酶仍从动、植物中提取外,绝大部分是用微生物来生产的。
4.1 主要酶制剂、用途及产酶微生物
酶制剂可以由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生产。
.3.1 酶制剂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崭新的食品保鲜技术—酶法保鲜技术正在崛起。酶法保鲜技术是利用生物酶的高效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的优良品质和特性的技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食品的保鲜,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特别是氧化和微生物对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它可催化葡萄糖和氧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双氧水。将葡萄糖氧化酶与食品一起置于密封容器中,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该酶可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密封容器中的氧气,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成分的氧化作用,起到食品保鲜作用。
酶制剂在淀粉类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淀粉类食品是指含大量淀粉或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类食品。淀粉可以通过水解作用生成糊精、低聚糖、麦芽糊精和葡萄糖等产物。这些产物又可进一步转化为其他产物。在这些产物的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各种酶。
在淀粉类食品的加工中,多种酶被广泛地应用,其中主要的有a-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支链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等。现在国内外葡萄糖的生产绝大多数是采用淀粉酶水解的方法。酶法生产葡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a-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利用糖化酶生成葡萄糖。果葡糖浆是有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异构化生成果糖,而得到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糖浆。
10. 举例子说明市场上的食品运用了生物技术哪些理论和哪些方法
摘要 其实生物技术在食品方面应用不少,比如一些乳酸饮料的生产,就是利用生物技术,也就是微生物发酵。食品因为本身不会有太高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因此在各种条件控制方面都不能达到实验室的精确程度,因此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上也是相对低端的,一个是方便生产,一个是降低成本,酿酒等都属于生物技术,具体的还要自己体会,这个面比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