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把什么比做活的生物

把什么比做活的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08 19:13:30

‘壹’ 活的和生物有什么区别

【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考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贰’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照应()形容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生物逼真,像活的一样()

交相辉映,蔚然大观,栩栩如生

‘叁’ 生长激素的比活到底是什么

比活性是指单位毫克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单位,这是重组蛋白质药物不同于化学药的一项重要指标。
进行比活性项目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产品生产工艺的稳定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不同表达体系、不同生产厂家生产同一产品的质量情况。比活性高说明产品的生产工艺更先进、纯度更高、质量更优。
1993年之前,比活性的测定是采用动物实验法,误差很大,一定量的生长激素成品不能对应固定的活性,只能用国际单位IU来衡量活性。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提升,能够做到一定量的生长激素成品对应固定的活性,而定量测定更精准,所以国际上在1993年就规定用含量(mg)来衡量活性,并用毫克(mg)标示替换原有的IU标示,同时将比活性统一固定为3.0。
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并与国际接轨,我国2010版药典规定生长激素成品只用毫克标示,比活性均固定为3.0,所以说,比活性3.0是生长激素产品上市的及格线,只能代表合格品,不能代表最高品质。值得一提的是金赛生长激素粉剂早在2000年比活性就达到3.0,比其它国产生长激素粉剂早10年达到这一标准。因国家未做强制修改说明书的要求,所以金赛2000年前上市的规格一直沿用1998年批准的说明书。
随着对于产品的不断研究推进,赛增水剂也随后面世了,经中检院多批次抽样实测比活性高达3.87,显着高于粉剂,起效更快,药效更好。2009年罗小平等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的文献显示:使用赛增水剂治疗GHD患儿3个月年生长速率达最大,计算年生长速率为16厘米/年;治疗12个月后,身高改善明显,年生长速率达12.87厘米。数以万计的孩子通过注射水剂摆脱了个矮的阴影。

‘肆’ 把什么树和什么动物称为活化石

把【银杏树】和【熊猫】动物称为活化石

‘伍’ 活化生物是什么意思

托玛琳又叫电气石,英文名叫tourmaline,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材料被开发利用。如中国的碧玺、外国的祖母绿等都属于托玛琳材料。科学家研究发现,托玛琳是一种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的天然永久的电极晶体材料。在温度和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会引起晶体两极产生一定的电压,在世界上250多种的矿物质中,仅有托玛琳晶体同时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近十年来,随着保健科技的不断进步,托玛琳因其科技含量高、保健功能强、作用持久、应用范围广而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们的重视,在健康产业、食品业、建筑装饰业、家电业、农业、畜牧业等方面有着巨大发展前景,被喻为21世纪的环保健康新材料。托玛琳主要生产于巴西及我国的新疆、西藏等地,由铁(Fe)、锰(Mn)、镁(Mg)、锂(Li)等微量元素组成,由于主要化学成分的不同而呈现出黑、粉红、绿、紫等不同的颜色。化学式为Na(Mg,Fe,Mn,Li,Al)3Al6[Si6O18](Bo3)3(OH,F)4。托玛琳是一种晶体状的天然矿物质,带有永久性电极(该性能是目前被发现的大自然矿物中极少数之一),具有压电效应和热电效应。压电效应是指给晶体施加一定的压力,晶体既产生带电现象。热电效应是指给晶体一定的热量,即能使晶体出现带电现象。托玛纤维素是以托玛琳等纯天然燃料经高科技手段加工而成的环保健康新材料。以托玛琳纤维素为主要原料,经高科技加工制作的健康功能寝具产品,具有高效的远红外健康负离子、舒爽的生物电、丰富的矿物质、理想的抑菌力等五大功能,可对人体起到全方位的保健作用。二.托玛琳的保健作用1.高效的远红外红外线是指波长在0.76---1000微米的电磁波。电磁波波谱的波长由短至长依次排列为:Y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毫米波、微波、无线电波等。医学上把波长在2.5微米以上的红外线称之为远红外线。介于4---14微米的远红外线与人体辐射相匹配,能产生温热效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被“称为生命之光”。远红外线对人体健康有以下特殊作用:改善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以及排泻废物(包括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所以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当微循环功能障碍或微循环血液量灌注减少时,由于不能满足组织氧化代谢的需要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这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在医学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在远红外的作用下,皮肤和皮下组织温度升高,导致微血管扩张。血液中大部分物质都是水,随着大分子团的水变成小分子团的水,大大提高了水分子在微血管中的流动性。血粘度、血脂降低使血管内部光滑。也是微循环改善的重要因素。活化组织细胞,当人体接受红外光的照射以后,可以把体内某些缔和的大分子团(30到40个水分子)的长链切断,形成5到6水分子构成的小分子团,使水分子是水分子透入细胞膜的数量和速度大为增加。一方面对细胞进行清洗,加强有毒物质的排出。另一方面,加强氧和养料等物质的能量的交换,使细胞膜及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增强。2.健康的负离子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之一。然尔随着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程度日益发展,空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常识告诉我们,当你在喷泉、瀑布、风景优美的海边、湖泊驻足时,你会感觉到呼吸舒畅,心旷神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离子致使空气特别新鲜。既然空气负离子能使空气新鲜,有没有用人工的法获取空气负离子呢?经过科学家们的多年的努力,发现并应用高频电场、紫外线、放射线、利用水压撞击、高压静电场等方法使空气电离,以达到获得空气负离子的目的。科学家们把托玛琳能量宝石称之为“天然负离子发生器”,因而有“环境警察”、“空气维生素”、“大气长寿素”三大美名。负离子对人类健康的维持及促进极其有效。负离子有镇定、促使人精神安定、提高呼吸器官功能和对于构成人体单元的细胞吸收营养及排泄废物的新陈代谢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般细胞内的负离子缴细胞外的正离子多,细胞膜的活动变得活跃,新陈代谢旺盛。而负离子变少时,新陈代谢不能正常顺利的话,就会成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发生的根源。科学家们的大量研究证实,空气中的正离子增加,会使人的血液之中增加大量的血清素,有的还促使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患上一种“肾上腺衰竭综合症”。与此相反,增加人体生活空间中负离子的数量,可直接给人体带来自然保健和机病医疗的作用。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有以下三个方面:自由基无毒化自由基也叫游离基,就是指原子、离子、分子或其他基团的外曾轨道上具有不配对的电子,这种原子、离子、分子及其基团都称为自由基。过量的自由基对人体的危害是:A破坏蛋白质B加速人体衰老C破坏碳水化合物D破坏细胞膜E加速动脉硬化F抑制免疫功能G致癌作用空气负离子以呼吸为18%、皮肤为82%的比率被人体吸收,进入血管和淋巴,运送到全身。氧自由基是一种及不稳定的物质,外围电子比普通状态少,而负离子的外围电子比普通状态多,负离子多出来的电子,刚好可以供给缺少电子的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获得了刚好缺少的电子进行中和达到无毒化的作用。使液体成弱碱性所谓体液,是指人体内部的液体,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大部分。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脑积髓及一般组织液。体液恒定的酸碱平衡是保持细胞正常代谢的重要条件。血液PH值恒定在7、38---7、44这个范围内,平均7、4呈弱碱性。体液呈弱碱性身体状况良好;反之体液呈弱酸性,内脏功能就不会正常,新陈代谢迟钝,各种疾病也就产生。决定体液酸碱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氢离子浓度,氢离子越多,体液的酸性愈强;氢离子愈少,体液呈碱性。负离子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能使体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降低,使体液呈弱碱性。改善空气质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为由于空气严重污染,造成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逐年增加。据最新统计,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托玛素改善空气的作用原理是:释放的负离子能还原来自大气的污染物质、氮氧化合物、香烟等产生的活氧: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灰尘、工厂、汽车废气的排出、病毒、等悬浮污染物大多是带有正电荷的离子,空气负离子与其中和,直至无电荷后沉降,使空气得到净化。负离子能有效的十室内附着在墙壁、天花板上的臭气源分子发生反应,如苯、甲醛、酮、氨等刺激气体,使其臭气不在产生。

‘陆’ 科学家把什么叫做活化石

科学家把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叫做“活化石”。
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现存的一些古老的生物种类,属非科学术语。
活化石定义是一般先发现化石再发现活体,或活体与确认的化石属同一种且同时存在。
活化石是指物种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而大部分物种已经因地质、气候的改变而灭绝,这些现存生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生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数已灭绝,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生物便可称为孑遗生物或活化石。
于是相应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续了上千万年的古老生物,同时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绝灭,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适应了现代的环境,生活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被称为“活化石”。

‘柒’ 世界上有哪些生物被称为活化石

1、银杏

银杏树分雌雄,雄的银杏树,只长雄性的花,雌的银杏树,只长雌性的花,受精后才会结出圆圆的白果。

银杏是裸子植物银杏纲惟一存留下来的一个种。浙江天目山一带尚可见到野生银杏。因此,银杏有“活化石”、植物中的“熊猫”之称。

2、水杉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它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3、珙桐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叶互生,纸质,宽卵形,边缘有尖锯齿。花杂性,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顶生头状花序。花期4月~5月。花形似鸽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鸽子的翅膀,暗红色的头状花序如鸽子的头部,绿黄芭的柱头像鸽子的嘴喙,盛花时犹如满树群鸽栖息,被世界上誉称为“中国鸽子树”。

4、香果树

落叶乔木。叶对生,有柄;叶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全缘;托叶三角状卵形,早落。聚伞花序排成项生的圆锥花序状;花大,淡黄色,有柄。

5、中华鲟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捌’ 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的仪器”说明方法是什么

物候观测用的是”活的仪器”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仪器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依靠生物来完成的特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1、打比方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很多比方,看似巧妙,实际上是错误的。比如说,关于经济发展中的泡沫,曾经有非常着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它就像喝啤酒时的泡沫,有了泡沫喝起来才有味道,这不是一个好的比方。啤酒有泡沫才好喝,但经济发展有泡沫永远都是不好的。再是同一位经济学家,在别人问到他对经济发展的看法时说,经济发展就像骑自行车,太快了会摔跤,太慢了会倒,所以要不快不慢,这是个比较好的比方。因为经济增长太慢,社会问题就容易累积爆发出来。经济增长太快,就容易产生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2、打比方的第二个关键是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
3、一种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文章中和语句中。
但是要注意一点,打比方和比喻不同。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种物品,而打比方是有举例子的意思。
打比方在说明文中是一种可以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的说明方法。

‘玖’ 人类是什么什么生物呢人类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人类会活着的呢

人类(human):人的总称。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是地球目前居于统治者地位的物种。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对和错的能力,有呵护、爱护地球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中国有句成语是这样形容人的——顶天立地。“进化论”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粒线体DNA与化石证明人类大约于20万年前起源于东非。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抽象思维、语言、自我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类直立的身体构造使得人类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动,这让富有智慧的人类掌握了远超出其它任何物种的工具使用能力并最终发展出强大的劳动性和创造力。
中文名
人类
外文名
human
拉丁学名
Homo sapiens

哺乳纲

人种

地球上智能最发达的生命体

1人类进化编辑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2013年8月1日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人类进化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人是自然物质,顺应着自己本身的运动规律运动。人类今后会变成什么样?
专家观点
悲观论者:人类的进化已经走到尽头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斯蒂夫·琼斯声称,现代人种的正面和负面突变都已经结束。照他看来,人类进化过程是建立在基因能改变活生物体去适应外部周围环境的性能的基础上,可现代人不仅几乎丧失了对生物圈的依赖性,而且自己去改变它。
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大学的科研人员、哲学博士奥列格·瓦西里耶夫也认为,人类具有一些能导致其灭绝的弱点,比如低下的免疫性。瓦西里耶夫还认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猛犸就已经灭绝。而为了使人类消亡,如今有的是理由,有气候变化因素,也有微生物突变因素,抗药性。
乐观主义者:我们的身上还会有所变化
变化之一:基因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乔纳森·普里乍得认为,人类已经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近1.5万年来出现许多新的基因,比如说那些能保证吸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以及消化奶类的基因。正是由于有了它们,我们才能适应新的食物。顺便说说,白皮基因也是新的,人们在迁居北部地区之后才开始有它们。
变化之二:面孔
全俄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生物学博士韦尼阿明·普列沙科夫断言,人的脸孔在缩小,比1万年前小了三分之一。最大的变化在颌骨和牙齿的布局与结构,这可能是因为人类再不用咀嚼坚硬东西的缘故,但与此同时,人类的脑颅变得更加突出。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说到现在仍没有弄清楚。
变化之三:身高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青少年卫生与健康研究所科研人员、生物学副博士尤利娅·雅姆波尔斯卡娅说:“中世纪骑士的盔甲今天只有半大孩子能穿。不过,从19世纪末人们的个子在长,到1960年长高了20厘米,半大孩子长170~178厘米成了家常便饭。只是从1985年起,全世界的人都在缩个子,高个儿都变得矮小,今天30岁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65厘米。”
科学家还以俄罗斯人为例比较了一番,说明俄罗斯人的祖先一个个都长得高大魁伟,而现在的人则长得小柔弱和矮。
变化之四:大脑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布鲁斯·兰认为,大脑在发生突变,这可能会导致出现一种新的更理性的人种。计算表明,头小畸形基因从3.7万年前的马鲁克农人起就开始变化,正是这些马鲁克农人首先在洞穴的四壁上画画。而第二个为人们所熟悉的ASPM基因,大约于5500年前开始在我们的大脑里演变,那时候人们已经识字,开始建造都市。
变化之五:繁殖
俄罗斯老年学研究所实验部主任弗洛尔基斯认为,年轻姑娘的经期在提前,而女人的绝经期拖后5~6年,妇女的生育年龄在拉长,结果,人的寿命也在变长。

2生命周期编辑
人的生命开始于受精卵。男性通常通过性交的方式使得女性受精,有时也可能以人工受精。人在生长初期称为受精卵,受精卵在女性的子宫历时38周经过各种生长时期,最后终于变成胚胎,再变成胎儿。变成胎儿后,就可以准备出生,胎儿被女性从体内娩出后第一次靠自己呼吸的同时改称为婴儿。一直到成为婴儿后,人才开始受到法律保护,少数某些地区可能由子宫内的胎儿时期就开始保护。直至生命的结束于死亡。

胎儿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的生产过程显得复杂许多。长达24小时以上的痛苦分娩并不少见,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小孩或母亲的伤害或死亡。直到20世纪在某些发达国家才有比较高的生产成功率。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是否真的比较容易失败还有争议,因为这些地区的妇女声称她们所采用的自然分娩法不但较安全也较不容易对产妇与小孩造成伤害。
死亡往往带来不舒服的感觉或是惧怕(参看濒死经验)。葬礼是人类社会的特色之一,通常也起因于对死后世界的信仰。但一个人长生的方式往往只能透过后人的膜拜与继承。
3种族概念编辑
最早记载种族的文学作品,为古埃及的《地狱之书》,其中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可看出这个分类融合了“种族”、“民族”、“国家”等概念。后来的中国、罗马等文化比较注重于氏族,对于以外观划分的“民族”的认知则较少(Dikö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中国及周边居住的是黄种人,古代往往认为华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黄帝的子孙。不过古代中国后来也曾记载到白种人,一般称其为“黄毛人”,唐朝以后也记载了黑种人。希腊、罗马、中国等文化对外观不同的“种族”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导致其古代文献中(如中国的《山海经》)出现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的奇异种族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罗马作家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居住环境决定的(Isaac 2004)。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过采纳所在社会的文化标准而成为该社会完全的一员(Snowden 1983;Lewis 1990)。古代犹太人以及欧洲中世纪根据《圣经》认为人类是挪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
近现代对于种族的理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Smedley 1999)。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之间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猜想。同时由于非洲奴隶贸易使欧洲人的奴隶来源渐渐地由欧洲、中东转变成非洲,欧洲也因此产生了将人类分类的动力,以作为奴役并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过借鉴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当时欧洲内部的关系,例如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之间的不和(Takaki 1993),欧洲人开始将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划分为外表、行为、能力皆有分别的群体,并把可以遗传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的智力、行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联系(Banton 1977)。虽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观点(Lewis 1990;Dikötter 1992),但是这种观点开始影响社会的构造,主要是在欧洲及其殖民地开始的。
由于人类演化的各大区域内在直立人阶段已经出现的一些地区性形态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得各地区的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人种分化形成了我们这种情况,即由于皮肤颜色、头发的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着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但是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几个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我们今天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在继承从中国直立人到中国早期智人一脉相传的黄种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独特性状的基础上,中国的晚期智人已经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黄种人的特征,虽然,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原始性状。在确定是属于原始黄种人的前提下,山顶洞人与现代的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特别接近,而柳江人则与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凯洛头骨有明显的相似性状。
澳大利亚所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现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万多年,因此估计人类最早到达澳洲的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前。
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骨骼粗壮、身材魁梧,例如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骨骼较为轻巧、身材较为纤细,例如凯洛人、芒戈湖人等。他们的文化也不一样。
这些骨骼粗壮的类型与爪哇发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栋人)在形态上有明显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轻巧纤细的类型则与中国柳江人在头骨上有明显相似的性状,显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贾克人类头骨、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塔普头骨,都表现出一方面与澳大利亚土着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国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黄种人相似的性状。
上述这些事实说明,澳大利亚土着人的起源可能有两个来源。许多学者在分析了上面这些情况尤其是澳大利亚两类不同的古人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后相信,人类从亚洲向澳大利亚散布时曾经发生过两次互不相关的迁徙:一次是南路,一批来自东南亚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从爪哇经过蒂汶迁入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然后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来自华南的骨骼轻巧身材纤细的人,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迁入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然后沿其东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还经过陆桥迁到塔斯马尼亚。后来,这两批来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杂交,结果产生了现代澳洲土着人,他们的形态则介于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温度很低、冰川大规模发育,因而海平面较低,现代的白令海峡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黄种人追赶着他们的猎物,穿过这个陆桥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陆,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散布到了整个美洲。
美洲土着人(包括印地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和其它东亚地区的黄种人非常一致,因此他们与东亚黄种人分离的时间不会太长,估计最多不过1万4千年~2万年。
美洲大陆所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1万1千5百年的尖状器,1932年出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附近;同时出土的有猛犸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该州的福尔索姆附近,发现过时代稍晚的另一种尖状器,伴有现已绝灭的一种野牛骨骼。
4人类研究史编辑
东非的发现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非洲寻找人类化石的活动,逐渐转移到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东非的地质特点是,存在一条由南到北的大裂谷,其地表为一系列峡谷和湖泊。这个地区有几百万年以来大量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沉积,这为同位素年代测定提供了良好材料。因而,埋藏在这些火山层中的化石的年代,可以被准确地测定出来。

路易斯.利基
1959年7月17日,经过30年的寻找,古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ouis Leakey)及其妻子玛丽·利基(Mary Leakey),终于在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了一个粗壮型南方古猿近乎完整的头骨和一根小腿骨。头骨特别粗壮,牙床上带有硕大的臼齿。利基夫妇将这个头骨所属个体的种命名为鲍氏东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后又改为南方古猿鲍氏种(Australopithecus boisei)。他们认为,鲍氏种是粗壮种的东非变体。属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东非的人”,而boisei这个种名则缘于鲍伊斯(Charles Boise)。他曾支持过利基一家在东非的工作。用钾-氩法测定化石的年代,确定“东非人”生活在175万年前。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了石器和灭绝动物的被打碎的骨片(似乎是为取食营养高的骨髓而造成的)。“东非人”是否已能够制造石器,甚至狩猎动物呢?从头骨来判断,要完成这样复杂的技术操作和劳动,其脑子还是太小了。如果这些石器不是“东非人”制造的,那么又是谁制造的?
1960年,在发现“东非人”头骨地点的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儿子乔纳森·利基(Jonathan Leakey)发现了一个10~11岁小孩的部分头盖骨和下颌骨,不同年龄人的手骨,一根成年人的锁骨和近乎完整的足骨。1963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一件头骨和附有大部分牙齿的下颌骨。对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人。其脑量比“东非人”几乎大出50%,头骨的形状更为进步,牙齿比“东非人”小,生活于178万年前。根据达特的建议,路易斯·利基等将其命名为“能人”(Homo habilis),作为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Homo habilis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有技能的人”。
路易斯·利基相信,那些在“东非人”的发掘中找到的石器是“能人”制造的,破骨片也是“能人”打碎的。他认为,虽然南方古猿是人类早期祖先的一部分,但只有“能人”才继续向后一阶段的人类演化,并最终产生现代人。“东非人”和东非“能人”的发现,也是两种类型的人科成员同时生活于同一地区的最早的证据。此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又发现了一批“能人”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一个儿子理乍得·利基(Richard Leakey),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东岸发现的编号为KNM-ER1470的头骨。
从60年代开始,在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和阿法地区的哈达尔,发现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从约350万年前到150万年前的人科化石。其中,1973年在哈达尔发现的构成一个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的两段骨头,已显示出具有直立行走功能。这些化石的年代为350万年前。197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松(Donald Johanson)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大部分骨架,命名为“露西(Lucy)”。根据对她的骨盆、脊柱和膝盖骨的研究,可以肯定她是两足直立行走的,生存年代测定为340万年前。
1976年,玛丽·利基在坦桑尼亚的莱托里地区,发现了一组凝结于火山灰中的人类足迹。这组370万年前留下的足迹相当完好,对其进行的年代测定也相当可靠。根据对足弓形态和步态的分析,可以认定是直立行走时留下的。上述发现是人类两足直立行走最早的证据。
根据对哈达尔和莱托里化石的对比研究,约翰松等认为,这两个地点的标本非常相似,即都能完全两足直立行走,且都有较小的脑子和大的犬齿,故属一类,应归入一个新种--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们认为,阿法种的一些性状介于猿与人之间,但其似猿的性状在明显向人的方向转变。因而,阿法种既是南方古猿非洲种的祖先,又是“能人”的祖先。阿法种一方面经过南方古猿非洲种变成粗壮种和鲍氏种,最终灭绝,另一方面发展成“能人”,再到直立人和智人。
到90年代初,在非洲发现的南方古猿已达5个种,即非洲种、阿法种、粗壮种、鲍氏种和埃塞俄比亚种。这五种南方古猿分别归类为前面所述的南方古猿纤细型和粗壮型。非洲种和阿法种属于纤细型。其中,阿法种年代较早,以“露西”为代表;非洲种则年代稍晚,并且只在南非有发现。其余3个种属于粗壮型的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种是根据一块250万年前的下颌骨命名的。这块化石1967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南部。许多古人类学家不承认这个种,认为应将其归入鲍氏种。
90年代以后,东非的早期人类化石研究又获得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国古人类学家怀特(Tim White)等宣布,他们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440万年前的大量人科化石,并命名为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s)。Ramid在阿法语(当地的一种部落语言)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命名所发现的化石,表示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直接祖先。在此之后,理乍得·利基的妻子梅亚维·利基(Meave Leakey),与美国古人类学家沃克(Alan Walker),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西岸,又发现了4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化石,定名为南方古猿湖畔种(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由于学术界对始祖种的人科地位还有不同看法,因此通常都认为湖畔种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
人类演化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边的故事
学术界一般将人科分为南方古猿属、能人属、直立人属和智人属。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脑子扩大、并逐渐获得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向人属的方向转化的呢?
1500万年前的非洲,从西到东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那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生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时,非洲大陆东部下面的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结果,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像起泡那样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这些高大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非洲的地貌,也改变了非洲的气候。它破坏了以前从西到东一贯的气流,使东部成为少雨的地区,丧失了森林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开始断裂成一片片的小树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丛。大约在1200万年前,持续的地质构造力量使这里的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长而弯曲的峡谷。大峡谷的存在造成了两种生物学效应:一是形成了妨碍峡谷东西两侧动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进一步促进了镶嵌型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这种东西向的屏障对于人和猿的分支进化是极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体分成两部分。大峡谷西部的群体生活在湿润的树丛环境,最终成为现代的非洲猿类。而大峡谷东部的群体,为了适应开阔环境中的生活,发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两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从而经过南方古猿向人属方向转化。法国古人类学家科庞(Yves Coppens)将这种演化的模式叫做“东边的故事”。
考古新发现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2月27日报道,以色列考古学家近日在该国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距今约40万年的数颗现代人的牙齿化石和其他遗迹。这是截止2010年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遗迹,因此可能彻底推翻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进化史理论,对人类史和考古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拉维夫大学的阿维·戈福尔教授和拉恩·巴尔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发现了这些牙齿化石,该洞穴于2000年被发现,此后便一直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以色列一个洞穴中发现的牙齿
这些牙齿化石形状大小均和现代人的牙齿极为类似。经过X光和断层扫描测定,它们距今约40万年,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现代人化石仅有20万年历史。这项发现把现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万到20万年。
除此以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人类打磨过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类活动遗迹。据此,他们认为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石制工具、开始人工取火并且从事打猎和采矿活动。
根据这次重大发现,戈福尔教授和巴尔卡伊博士上周在着名的期刊《人类学》上共同发表文章称:现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拾’ 为什么生物是活的

活着就是为了生存,让物种延续;更进一步,与其说活着是为了延续,不如说没有延续就没有活着,生物的一切行为和特点都是为了延续而存在的,如果不能延续就只能灭绝

阅读全文

与把什么比做活的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