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常见疾病有哪些

微生物常见疾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09 17:54:20

Ⅰ 你所知道的疾病中,哪些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其病原体是什么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Ⅱ 微生物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有
流感、麻疹、流脑、水痘、腮腺炎、白喉、百日咳、肺炎、肺结核、军团病。

Ⅲ 医学微生物学中垂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有哪些

垂直传播病原体以病毒多见,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很多病毒都可通过垂直方式由母体传染给胎(婴)儿,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IV等10余种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

垂直传播可分为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

1、经胎盘传播:指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常见的有风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3、分娩时传播: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而暴露于严重感染的产道而致皮肤、黏膜、呼吸道或肠道等被感染。如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疱疹病毒等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

(3)微生物常见疾病有哪些扩展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明确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规范》提出,要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至2025年年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要达95%以上,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

《规范》提出,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对于疫情相对较重地区或感染风险较高的孕产妇,在孕晚期再次进行检测。对分娩前未能明确感染状况的孕产妇,原则上按照感染者处理,及时实施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Ⅳ 高分在线等!!七类病原微生物都引起什么疾病

1.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Ⅳ 列举20种病原微生物求答

病原微生物只有11个分类,分别是:

1、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原始核,但无核膜和核仁,缺乏细胞器,其繁殖是简单无性二分裂法;可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及伤寒、痢疾、百日咳等传染性疾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可被高温、干燥、紫外线、多种化学毒剂和抗菌素杀灭或抑制。

2、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微小,能通过滤菌器,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主要由核酸和包在核酸外的蛋白质壳组成,以复制形式增殖,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可以引起麻疹、流感、小儿麻痹症、脑炎等病疾;绝大多数病毒对磺胺及抗生素不敏感。

3、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有相似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虽义寄生在各种节肢动物体内(恙虫、虱、蚤),并通过这些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能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疾病;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繁殖方式为二分裂,对一些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敏感,对磺胺不敏感。

4、螺旋体:是食亍细菌与原虫之间的一类微生物,体形细长、弯曲,呈螺旋状,具有细菌所有的基本结构,二分裂繁殖,可引起梅毒、回归热及钩端螺旋体等病。

5、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胆餐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具有完整的细胞器,以出芽形成菌丝,产生孢子:及菌丝分枝断裂等方式繁殖,可引起各种皮肤癣、白色念珠菌病等。

6、革兰阳性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老年人、婴幼儿败血症。B群链球菌常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炭疽芽胞杆菌(肺型、肠型、皮肤型)均可引发败血症。

7、革兰阴性杆菌: 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氏菌、沙门菌属、坂畸肠杆菌、空肠弯曲菌、鼠疫耶氏菌。

8、厌氧菌: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9、非细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衣包裹核酸构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朊粒是一种感染性蛋白质分子,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类脑组织慢性海绵体变性,如疯牛病及...

10、原核细胞型生物:由裸露的DNA盘绕形成原始核质,没有核膜和细胞器,包括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属于广义的细菌范畴。

11、真核细胞型生物:包括真菌、原虫等。

病毒性质分析

病毒它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但是它比细菌还小,它是有遗传有这种复制能力的这样一种微生物。所以说它的这种产生和它的致病性。

它的这种特点,比如这几年出现的一些病毒性肝炎,像各种病毒的这样一些感染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这种变异性很快,所以对于病毒性的这种特别,在发明这种疫苗生产比较难,跟这个是有关系的。

Ⅵ 人类常见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名称,传播途径

题目太大了。

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种方式:

1.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拥挤的临时工棚、看守所或监狱、旅客众多的船舱、车站候车室是发生此类传播的常见场所。

2.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为尘埃。落在衣服、床单、手帕或地板上。当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皆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对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儿童多见,故常称为“儿童传染病”。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二)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两种传播方式。一类是由饮用粪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与“疫水”(感染的水体)接触而引起的疾病。

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及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卫生习惯等。

经饮水传播常呈爆发或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凡饮用生水率相似者其发病率无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难从水中检出病原体。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经净化后,流行或爆发即可平息。如水源经常被污染时,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

经接触疫水(感染水体)传播的疾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如在流行区游泳、洗澡、捕鱼、收获、抢险救灾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一般在水网地区较常见,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

(三)经食物传播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的情况:如感染绦虫囊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蛎、蛤、贝壳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经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证实这次流行为甲型肝炎流行。调查发现,这次流行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饮食习惯。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养殖区水体因受污染而引起这次大规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常见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经空气、飞沫、尘埃使食品污染;④携带病原体的昆虫、鼠类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

食物传播与食物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有关。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发病者吃过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累及人数与吃污染食物的人数有关;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四)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所引起的传染病,病例多呈散发、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流行亦较缓慢;通常多见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不佳者。如切实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及个人卫生习惯后,可以减少或制止发病。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smission),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

1.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如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后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当它们觅食时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

2.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血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内有的经过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有的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有的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换言之,吸血节肢动物感染病原体后,不立即具有传染性,必须经过一个外潜伏期后,方有传播能力。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外,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

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后者的影响。所以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病一般均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有些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例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发病年龄有差异,新疫区各年龄组发病无差异,老疫区多集中于儿童。

(六)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疸、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

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transmission)的病原体的意义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皮肤伤口被土壤污染易发生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赤脚下地在未加处理的人粪施肥土地上劳动,易被钩蚴感染;儿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虫病。

(七)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transmission)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称为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或检验(检查)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针刺针、采血器、导尿管受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或消毒不严而引起的传播;另一类是药厂或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所生产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传播,如用第Ⅷ因子引起的艾滋病。从广义上说,这两类传播方式均属于间接接触传播,是由于消毒不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目前,第一种传播方式以乙型肝炎多见,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过此方式传播;第二种传播方式与第一种相比,虽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波及人群数量较多,故危害也较大。此种情况在国内外曾有报道,值得注意。

(八)垂直传播

在产前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称为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此种传播是孕妇与胎儿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是相应的。从广义上说,垂直传播可包括下列几种方式: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称为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的有风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及虫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妇在怀孕早期患风疹往往使胎儿遭受危害,使胎儿发生畸形、先天性白内障。

2.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称为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的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存在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如孕妇产道存在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时,则有可能导致相应的感染。

Ⅶ 微生物包括哪几类,试举例说明并说出其所致疾病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按我国学者提出的分类法将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不难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占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其研究的对象也是十分广泛而丰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Ⅷ 常见微生物有哪些

常见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1、细菌:

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

2、放线菌:

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原核生物中一类能形成分枝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殊类群,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3、蓝细菌:

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8)微生物常见疾病有哪些扩展阅读

微生物为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缺少了它们,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将中断,地球上的生命将难以繁衍生息。微生物为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其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人类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传染病种类繁多,如2003年爆发的SARS和近两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长的艾滋病病例。尽可能地减小病原微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Ⅸ 在所学的微生物中,试列举哪些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等.
一,结核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曲的杆菌.偶见有分枝生长而得名.能抵抗盐酸酒精脱色,又称抗酸杆菌.
分类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三类.
特点
1)细胞壁含大量脂质.
2)一般不易着色.
3)无鞭毛,芽胞和荚膜.
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以肺结核最常见.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Ⅹ ~!!!!一些简单的微生物疾病问题 高分进~!!

食物中毒是指吃了不洁或有毒食物而导致的疾病。通常在吃了有问题的食物1至72小时内发病,病情严重者可以致命。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各类食物中毒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其中又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
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较高而病死率较低,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
(一)几种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常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及其粪便中。进食受到沙门氏菌污染的禽、肉、蛋、鱼、奶类及其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2-3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一般病程3-4天。
2.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化脓性病灶中。进食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奶类、蛋及蛋制品、糕点、熟肉类即可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剧烈的呕吐(严重者呈喷射状)、腹痛、腹泻等。一般在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空气、尘埃、昆虫中。进食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剩米饭、剩菜、凉拌菜、奶、肉、豆制品即可导致食物中毒。呕吐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型中毒一般在进食后8-16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预后较好。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食品的采购关。禁止采购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以及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包括病死牲畜肉)。
2.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3.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堂从业人员有皮肤溃破、外伤、感染、腹泻症状等不要带病加工食品。
5.食堂从业人员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
6.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7.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8.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9.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要低温保藏。
10.储存食品要在5。C以下。若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
毒鼠强中毒:毒鼠强毒性极大,对人致死量5—12毫克。一般在误食10-30分钟后出现中毒症状。轻度中毒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口唇麻木、酒醉感。重度中毒表现突然晕倒,癫痫样大发作,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小便失禁、意识丧失。
亚硝酸盐中毒:俗称“工业用盐”。摄入亚硝酸盐0.2-0.5克就可以引起食物中毒,3克可导致死亡。发病急,中毒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等。
预防措施:
1.严禁食品贮存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
2.不随便使用来源不明的食品或容器。
3.蔬菜加工前要用清水浸泡5-1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
4.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5.手接触化学物后要彻底洗手。
6.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7.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
8.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经常上锁,防止坏人投毒。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中毒是指误食有毒动植物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动植物种类而异。
近几年学校常见的集体有毒动植物中毒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等。因学生误食有毒动植物导致的中毒有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蓖麻籽中毒、马桑果中毒等。
1.四季豆中毒
未熟四季豆含有的皂贰和植物血凝素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如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可导致中毒。
一般在进食未烧透的四季豆后1-5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预防措施: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2.生豆浆中毒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进食后0.5-1小时出现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预防措施: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
3.发芽马铃薯中毒
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预防措施: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4.河豚鱼中毒
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含河豚毒素,其毒性稳定,经炒煮、盐淹和日晒等均不能被破坏。
误食后10分钟至3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呼吸衰竭等。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5.毒蕈(有毒蘑菇)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夏秋阴雨季节多发。
一般在误食后0.5-6小时出现症状。胃肠炎型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神经精神型中毒主要症状有幻觉、狂笑、手舞足蹈、行动不稳等,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溶血型中毒发病3-4天出现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6.蓖麻籽中毒
蓖麻籽含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以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儿童生食1-2粒蓖麻籽可致死,成人生食3-12粒可导致严重中毒或死亡。
食用蓖麻籽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严重的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救治不及时,2-3天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目前对蓖麻毒素无特效解毒药物。
蓖麻籽无论生熟都不能食用。但由于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7.马桑果
马桑果,又名毒空木、马鞍子、黑果果、扶桑等。马桑果有毒,其有毒成分为马桑内酯、吐丁内酯等。
误食后0.5-3小时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腹痛等,常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血压上升、瞳孔缩小、呼吸增快、反射增强,常突然惊叫一声,随即昏倒,接着出现阵发性抽搐。严重者可于多次反复发作性惊厥后终于呼吸停止。一次服大量者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而致心搏骤停。
因外形似桑椹,所以常被当作桑椹而误食,许多小孩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在外玩耍时因采食而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食。

阅读全文

与微生物常见疾病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