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日光区有什么生物

日光区有什么生物

发布时间:2022-06-09 19:53:43

❶ 海洋稀有物种有哪些

1、蓝鲸

蓝鲸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共有四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

2、座头鲸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humpback whale),其“座头”之名源于日文“座头”,意为“琵琶”,指鲸背部的形状。为热带暖海性鲸类。身体较短而宽,一般长达13~15米。

座头鲸以其跃出水面姿势、超长的前翅与复杂的叫声而闻名。活动时多一双一对活动,性情温顺,有洄游习性,惟游泳速度较慢。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座头鲸栖息于世界各大洋,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黄海北部较少,台湾南部海区较多。

3、儒艮

儒艮是一种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者。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 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

主要生活在热带浅海中,以二药藻、喜盐草等水生植物为主食。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系。儒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4、文昌鱼

文昌鱼是文昌鱼属(Branchiostoma)动物的总称, 又称蛞蝓鱼。脊索动物,文昌鱼纲,文昌鱼目,文昌鱼科。长约50 mm。形似小鱼,无头,两端尖细。体侧扁,半透明,脊索贯穿全身。前端有眼点。口藏于口笠内,口笠边缘有38~50条缘膜触手。具背、臀和尾鳍。腹部有1对腹褶。雌雄异体,生殖腺左右成对排列。

栖息于疏松沙质海底,常钻在沙内,仅露出前端,滤食硅藻及小型浮游生物。春末夏初繁殖,幼鱼经短暂浮游期后即钻入沙中成长。分布于中国河北东部、青岛、烟台、厦门、合浦沿海。

历史上以厦门同安刘五店产量最多,形成世界唯一的文昌鱼渔场。是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也是研究脊索动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优良科学实验材料,具重要科学价值。鲜品清津味美,干品更是名贵食品。

5、鲎

鲎属于肢口纲(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

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后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❷ 海底暗无天日区的动物有哪些

海底的动物
石鳖、贻贝、珍珠贝、扇贝、牡蛎、文蛤、乌贼、章鱼
海洋食物链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从自营性细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开始,经浮游生物、草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的动物,依次形成捕食者与被食者的需求关系。食物链的结构和金字塔类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级就比前一级缩小,整个
是由多种复杂的食物链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见的:藻类--小鱼、虾子-鲨鱼、鲭鱼、金枪鱼等有些会发出超声波,比如鲸类。有些会发出次声波,通常用于呼唤同伴或求偶。 掠食动物通常是通过出其不意或者是用速度去追赶猎物,而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掠食动物的动物移动速度却很慢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深水鱼: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海下100米比较亮,200米就不那么亮了,300米、400米就暗下来,500米.

❸ 大海分为日光区午夜区,还有什么区

暮光区。

❹ 日光区午夜区是海底划分区吗还有什么区

还有暮光区。

❺ 生活在有光地带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远洋动物群,它们生活在开阔的海洋地带,通常在有光层(从海平面到200米深处)活动。这里海洋植物较多,浮游生物和漂浮动物也很多,加上阳光充足,底栖条件基本上没有,所以这里生活的动物种类也很丰富。大致上有分布范围很广的浮游动物,如有孔虫、放射虫等,还有数量巨大的甲壳类;漂浮动物如一些种类的水母在这里非常常见,另外还有大量的海生软体动物,如海牛等。海洋中极少见的昆虫类海螟在这里也能见到。这里的一些游泳动物一般行动迅速,体形也较大,如凶猛的鲨鱼类,哺乳动物则更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如许多种大型鲸类。如果说沿海动物群的特点是绚丽,那个这里的动物群则是多姿!

❻ 阳光真的可以杀死细菌吗

阳光确实可以杀死细菌,因为只有6.1%暴露在紫外线下的细菌能够继续繁殖。然而,阳光杀菌的机理仍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通过这些类似的实验,研究人员希望为学校、医院、办公室和其他公共场所提供一些更好的照明方案,这将减少灰尘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这样我们在每当阳光明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衣服和被子拿到户外晾干,打开窗户让阳光进入房间并消毒。而且大家一定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有效地清除室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❼ 日光区分别有什么生物

日光温室蔬菜面积4200hm2(6.3万亩),由于连年重茬,化肥施用量过大,鸡粪等农家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日光温室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积累,土传病害、盐渍化逐年加重,酸化明显,土壤环境条件恶化形势严峻。通过对四种生物菌肥的推广,在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不同生产环节进行配套使用,可以大大改善日光温室土壤现状,从而达到抗病增产增效的目的。

❽ 生物与光有什么样的关系

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是建立在能量基础上的,绿色植物的光合系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的唯一通路,也是食物链的起点。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生物本身对这些变化的光因子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反应。

光是由波长范围很广的电磁波组成的,主要波长范围是150~4000纳米,其中人眼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纳米。可见光谱中根据波长的不同又可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小于380纳米的是紫外光,波长大于760纳米的是红外光,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占50%~60%,紫外光约占1%,其余的是可见光部分。由于波长越长,增热效应越大,所以红外光可以产生大量的热,地表热量基本上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紫外光对生物和人有杀伤和致痘的作用,但它在穿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纳米的部分将被臭氧层中的臭氧吸收,只有波长在290~380纳米的紫外光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在高山和高原地区,紫外光的作用比较强烈。可见光具有最大的生态学意义,因为只有可见光才能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它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所以在可见光谱中,波长为760~620纳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纳米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要。

光质(光谱成分)随空间发生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短波光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时间变化上,冬季长波光增加,夏季短波光增加;一天之内中午短波光较多,早晚长波光较多。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植物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程度直接与波长有关。

当太阳辐射穿透森林生态系统时,大部分能量被树冠层截留,到达下层的太阳辐射不仅强度大大减弱,而且红光和蓝光也所剩不多,所以生活在那里的植物必须对低辐射能环境有较好的适应。

光以同样的强度照射到水体表面和陆地表面。在水体中,水对光有很强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种情况限制了海洋透光带的深度。在纯海水中,10米深处的光强度只有海洋表面光强度的50%,而在100米深处,光强度则衰减到只及海洋表面强度的7%(均指可见光部分)。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波长的光被海水吸收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红外光仅在几米水深处就会被完全吸收,而紫色和蓝色等短波光则很容易被水分子散射,也不能射入到很深的海水中,结果在较深的水中只有绿色光占较大优势。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的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分布在海水表层的植物,如绿藻海白菜,所含有的色素与陆生植物所含有的色素很相似,主要是吸收蓝、红光,但是,分布在深水中的红藻紫菜,则能通过另一些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

能够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光虽然很少,但在高山地带紫外光的生态作用很明显。由于紫外光抑制了植物茎的伸长,很多高山植物具有特殊的莲座状叶丛。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利于植物克服高山障碍进行散布,因此它是决定很多植物垂直分布上限的因素之一。

色觉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分布也很有趣。在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中,有些物种色觉很发达,另一些物种则完全没有色觉。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动物才具有发达的色觉。

光照强度在赤道地区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例如在低纬度的热带荒漠地区,年光照强度为8.37×105焦/平方厘米以上;而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年光照强度不会超过2.93×105焦/平方厘米。位于中纬地区的我国华南地区,年光照强度大约是5.02×105焦/平方厘米。光照强度还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例如在海拔1000米可获得全部入射日光能的70%,而在海拔0米的海平面却只能获得50%。此外,山的坡向和坡度对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山的南坡所接受的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所接受的光照又比北坡多。随着纬度的增加,在南坡上获得最大年光照量的坡度也随之增大,但在北坡无论什么纬度都是坡度越小光照强度越大。较高纬度的南坡可比较低纬度的北坡得到更多的日光能,因此南方的喜热作物可以移栽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在一年中,夏季光照强度最大,冬季最小;在一天中,中午的光照强度最大,早晚的光照强度最小。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生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条件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各自独特的生态学特性和发育特点,并对光照条件产生特定的要求。

光照强度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也有变化。一般来说,光照强度在生态系统内部将会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由于冠层吸收了大量日光能,使下层植物对日光能的利用受到了限制,所以一个生态系统的垂直分层现象既决定于群落本身,也决定于所接受的日光能总量。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光照强度将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是很有效的,在清澈静止的水体中,照射到水体表面的光大约只有50%能够到达15米深处,如果水是流动和浑浊的,能够到达这一深度的光量就要少得多,这对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种很大的限制。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处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如果海洋中的浮游藻类沉降到此点以下或者被洋流携带到此点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到表层时,这些藻类便会死亡。在一些特别清澈的海水和湖水中(特别是在热带海洋),此点可以深达几百米,但这是很少见的。在浮游植物密度很大的水体或含有大量泥沙颗粒的水体中,透光带可能只限于水面下1米处,而在一些受到污染的河流中,水面下几厘米处就很难有光线透入了。

由于植物需要阳光,所以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这里的海水深度一般不会超过100米。生活在开阔大洋和沿岸透光带中的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浮游植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小型浮游动物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因为这里的食物极为丰富。但是动物的分布并不局限在水体的上层,甚至在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中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动物靠海洋表层生物死亡后沉降下来的残体为生。

接受一定量的光照是植物获得净生产量的必要条件,因为植物必须生产足够的糖类以弥补呼吸的消耗。当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其他生态因子都保持恒定时,生产和呼吸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平衡就主要决定于光照强度了。光合作用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

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即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植物的呼吸消耗量相平衡之处)下,植物的呼吸消耗大于光合作用,因此不能积累干物质;在光补偿点处,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质刚好与呼吸消耗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提高并超过呼吸强度,于是在植物体内开始积累干物质,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也就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各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也不相同,阴地植物比阳地植物能更好地利用弱光,它们在极低的光照强度下便能达到光饱和点,而阳地植物的光饱和点则要高得多。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光饱和点也不相同,一般在苗期和生育后期光饱和点低,而在生长盛期光饱和点高。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具有很高的光饱和点,即只有在强光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植物个体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远不如群体高,夏季当阳光最强时,单株植物很难充分利用这些光能,但在植物群体中对反射、散射和透射光的利用要充分得多。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当上部的叶片已达到饱和点时,群体内部和下部的叶片还远没有达到光饱和状态,有的甚至还处在光补偿点以下,所以植物群体的光合作用是随着光照的不断增强而提高的,尽管有些叶片可能已超过了光饱和点。例如水稻单叶的光饱和点要比晴天时的最强光照低得多,但水稻群体的光合作用却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和光合能力。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即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的比值。要提高植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叶面积以截留更多的日光能。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和植物生产量成正相关,但并不意味着叶面积指数越大越好。农作物的最适叶面积指数一般是4,其中小麦为6~8.8,水稻为4~7,玉米为5,大豆为3.2。光合时间是指植物全年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光合时间越长,植物体内就能积累更多的有机物质并增加产量。延长光合时间主要是靠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光合能力是指大气中CO2含量正常和其他生态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时的植物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光合能力是以每天每平方米叶面积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来计算的[克/(平方米·天)]。一般说来,个体的光合能力与群体的产量成正相关,而群体的光合能力则决定于叶层结构和光的分布情况。

另外,光还是影响动物行为的重要生态因子,很多动物的活动都与光照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有蹄类、松鼠、旱獭和黄鼠,爬行动物中的蜥蜴和昆虫中的蝶类、蝇类和虻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适应于在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夜鹰、壁虎和蛾类等,这些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因其只适应于在狭小的光照范围内活动,所以又称为狭光性种类。昼行性动物所能耐受的日照范围较广,故又称为广光性种类。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它们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的不断交替,如很多种类的田鼠,它们也属于广光性种类。土壤和洞穴中的动物几乎总是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并极力躲避光照,因为光对它们就意味着致命的干燥和高温。幼鳗的溯河性洄游则是选择在白天进行,一到夜间便停止洄游并躲藏起来。蝗虫的群体迁飞也是发生在日光充足的白天,如果乌云遮住了太阳使天色变暗,它们马上就会停止飞行。

在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昼行性动物)或下降到一定水平(夜行性动物)时,它们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例如夜行性的美洲飞鼠,冬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大约是16时30分,而夏季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将推迟到大约19时30分。昼行性的鸟类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也是随季节而变化的,例如麻雀在上海郊区(晴天)每天开始鸣啭的时间,3月15日为5时45分左右,6月15日为4时20分左右,9月15日为5时18分左右,12月15日为6时20分左右。这说明光照强度与动物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称为日照长度。在北半球从春分到秋分是昼长夜短,夏至昼最长;从秋分到春分是昼短夜长,冬至夜最长。在赤道附近,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夏半年(春分到秋分)昼越长而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昼越短。在两极地区则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夏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多于12小时,而冬季的日照时间总是少于12小时。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的日照长度也逐渐增加,而冬季的日照长度则逐渐缩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虽然生长期很短,但在生长季节内每天的日照时间很长,所以我国北方的作物仍然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例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以及动物的迁移、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以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在长日照地区,即北半球高纬度地带,如我国的北方。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每天有较长的光照时数,即日照必需大于某一时数(这个时间称为临界光期);或者说暗期短于某一时段才能形成花芽。长日照时间越长,开花时间越早。例如北方体系的植物,大麦、小麦、油菜、菠菜、甜菜、甘蓝、萝卜以及牛蒡、紫菀、凤仙花等都属于长日照植物。它们的开花期通常是在全年光照最长的季节里,如果人工施光,延长光照时间,就可使其提前开花;如果光照时数不足,它们将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不能及时开花。

与长日照植物相反,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长开花越早。这种植物在长日照下是不会开花的,只能进行营养生长。我国南方体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棉、烟草、向日葵、菊芋均属于短日照植物,它们多在深秋或早春开花,人工缩短其日照时数,则可提前开花。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暗期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甘蔗是中日照植物的代表,它要求每天12.5小时的日照,否则不能开花。

自然界的现象也不一定绝对严格,还有一些植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合适,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都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四季豆等,就是中间类型日照的植物。

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在园艺工作中也常利用光周期现象人为控制开花时间,以便满足观赏需要。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也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因为这些因素各年相差很大。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温带鸟类的生殖腺一般都在冬季时最小,处于非生殖状态,随着春季的到来,生殖腺开始发育,随着日照长度的增加,生殖腺的发育越来越快,直到产卵时生殖腺才达到最大。

生殖期过后,生殖腺便开始萎缩,直到来年春季才再次发育。鸟类生殖腺的这种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为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提高母鸡产蛋量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它们在秋季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随着日照长度的逐渐增加,它们的生殖活动也渐趋终止。实验表明,雪兔换毛也完全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缩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实验证实,光可以影响鱼类的生殖器官,认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鲑鱼的生殖能力,这一点已在养鲑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日照长度的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例如光周期决定着三刺鱼体内激素的变化,激素的变化又影响着三刺鱼对水体含盐量的选择,后者则是促使三刺鱼春季从海洋迁入淡水和秋季从淡水迁回海洋的直接原因,归根结底三刺鱼的迁移活动还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引起的。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秋季的短日照是诱发马铃薯甲虫在土壤中冬眠的主要因素,而玉米螟(老熟幼虫)和梨剑纹夜蛾(蛹)的滞育率则决定于每日的日照时数,同时也与温度有一定关系。

太阳紫外光辐射虽然对地球上的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但其大部分将被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所吸收。紫外光可区分为两种类型,波长范围从315~380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A,而波长范围从280~315纳米的紫外光属于UV-B。太阳UV-B辐射从热带地区(臭氧层最薄)到两极地区(臭氧层最厚)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海拔高度越高,UV-B辐射越强,大约每升高1000米增强14%~18%。近年来,由于破坏臭氧的一些人造化合物(如含氯氟烃)的大量释放,已使平流层的臭氧量减少,这对两极地区和热带地区的影响最大,使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加,尤其是UV-B辐射。

UV-B辐射强度的增加对动物的影响比对植物的影响更大。光色素生物尤其敏感,特别是人类,因为紫外光最容易诱发人患皮肤癌。在美国70%的皮肤癌是由紫外光辐射引起的,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皮肤癌的患病率都有所增加。据估计,平流层的臭氧每减少1%,由UV-B辐射引起的皮肤癌就会增加1.4%。

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也会对植物产生影响,在实验室和温室中所做的实验表明:UV-B辐射可使DNA受到损伤、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植物的生长型和减缓植物的生长。但是这些有害作用还未用野生植物加以阐明。

植物通过进化对UV-B辐射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防护适应,使UV-B辐射不能进入叶的内部。防止UV-B辐射进入叶内的主要障碍是叶的表层细胞,它们含有某些能吸收UV-B辐射的物质,但能确保有光合作用活性的辐射进入叶内。植物在防护UV-B辐射能力方面存在着广泛差异,热带植物和高山植物由于受紫外线辐射比较强烈,因此它们对UV-B辐射的防护比温带植物和低海拔植物更为有效。

❾ 海洋深处有哪些动物

太阳光是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不仅陆地上的生物是这样,海洋的生物也是这样。

海洋里的各种生物都会形成一种不可断缺的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则利用太阳将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化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浮游植物是海洋里的基本食物。海中动植物的残骸则沉入海底,一些将成为海底动物的食物外,还有一些都腐化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再升到水面供给浮游植物的需要。这样,生命便循环不息。然而,阳光是推动这个大循环的必须因素。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命循环中最基本的分子。这些浮游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和海中的化学物质制造糖和淀粉,这种生产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海里虽然有无数大鱼、小鱼和其他生物,但它们从来不会为粮食发愁,因为海里有无数可供小鱼吃的浮游动物,而且,供浮游动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惊人,30天内就有1亿后代被繁殖出来。不过,却一定要有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动物获得粮食。所以,一般来说,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赖阳光的。

浮游动物随昼夜日光的变化在海中沉浮,这种在海中上下移动的幅度,大约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数生长在这样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间,当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太平洋东边,厄瓜多爾尔尔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壳裂缝一带,第一次调查和研究深海的温水出口处时,却无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5个“沃洲”,每一处各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虫等。

25位科学家,对这项新发现都深感惊奇。在那样深的海里,既然没有食物,就不会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动物从何而来,它们何以生存呢?

他们打开由小型研究潜艇“阿尔文”号带上来的深海水样时,那充满臭蛋气味的硫化氢终于使他们的理论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们认为,海水经地壳裂缝,在高度的压力和热度下,水里所含的硫酸盐便变成硫化氢。而这种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隐藏着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奥秘。某种细菌借硫化氢而产生代谢变化,得以繁殖;而较大的生物,甚至蛤则从细菌获得所需的营养。这么一来,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种阳光以外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系列的生命。这种程序叫“化学合成”。在深海里发现这种作用,这还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压力大约达到每平方厘米0.3吨。在那里,水温本应接近冰点,但温水出口处附近的水温则约为12℃~17℃。在加拉巴哥裂缝约几英里的范围内,在生物生存的区域,由西边起,第一区有很多比餐碟还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二区有很多已死的牡须,可能因那一区内的温水已停止流出,没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氢,于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会后遗下的残物。第三区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种最新发现的原生动物,它们有放射状的细丝附在岩石上。第四区虽然定名为蚝场,实际上却布满了我们俗称淡菜的贻贝。第五区定名伊甸乐园,巨型管形虫是那里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个这种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踪迹。大体而言,差不多每一区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当海底温水开始涌出时,刚巧有动物幼体漂流到那附近,它们便留下来,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发现了适合的环境,便定居下来一样。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芜,只是偶尔有几只红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点缀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长达6.4万千米的地壳裂缝,到底有多少海底温水出口处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们会使我们对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认识吗?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谜,只有靠科学家以后的研究来揭开这个谜底。

❿ 生物圈的形成和演化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日光是能源,日光的照射加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物圈的环境中出现了风、雨、潮汐、水流等多种运动,也是生物圈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因此,生命长期进化发展的结果,不同地区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生物群落。

阅读全文

与日光区有什么生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