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肽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生物活性多肽:具有代谢和生理调节、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调节激素、抑菌等功能。
肽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表现形式,人体吸收蛋白质的形式是以小肽的形式吸收,肽能直接进入细胞膜,和细胞膜结合,形成抗体。提高人体抗病毒的能力。
功效:活性肽具有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易消化吸收,有促进免疫、激素、酶抑制剂、抗菌、抗病毒、降血脂等功效,食用安全性及高,是当前国际食品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和极具发展前景的功能因子。
(1)什么是脂肪转移生物肽扩展阅读:
生物活性肽对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有益或是具有生理作用的肽类化合物, 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000Da ,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多肽。
其分子结构复杂程度不一,是介于氨基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分子聚合物,小至由两个氨基酸组成,大至由数十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而且这些多肽可通过磷酸化、糖基化或酰基化而被修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物活性肽
② 傣族俏的
减月巴原理
1、加大脂肪消耗:它所含的绿茶素、脂肪转移生物肽、可迅速激活肾上腺素加大脂肪消耗,分解燃烧大量的脂肪。
2、阻止脂肪吸收:所含的膳食纤维、与食物中的脂肪相结合成不易吸收的复合物,通过肠胃蠕动排除体外,减少食物中的脂肪被人体吸收利用造成脂肪堆积。
3、加速分解:甲壳素可促进腺体分解酶的活性,尤其对分解腰、肚腩、臀部的效果更明显。
4、排毒、美容:服用它不会出现头晕、委靡、皮肤变差的现象,因为红色胶囊中含有大量的枸杞和缓解便秘,排毒,美容滋养皮肤等保健功效的。
③ 高中生物关于脂肪的问题
【脂肪的概念】
脂类是油、脂肪、类脂的总称。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温下是液体的称作油,而把常温下是固体的称作脂肪。脂肪所含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较简单,而脂肪酸的种类和长短却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不一样。自然界有40多种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种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酸一般由4个到24个碳原子组成。脂肪酸分三大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在多数有机溶剂中溶解,但不溶解于水。
【脂类的分类】
脂肪是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
(1)中性脂肪:即甘有三脂,是猪油,花生油,豆油,菜油,芝麻油的主要成分
(2)类脂包括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
糖脂:脑苷脂类、神经节昔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类固醇:胆固醇、麦角因醇、皮质甾醇、胆酸、维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是混合的甘油三酯,在食物中占脂肪的98%,在身体中占如%以上。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磷脂,它是细胞膜和血液中的结构物,在脑、神经、肝中含量特别高,卵磷脂是膳食和体内最丰富的磷脂之一。四种脂蛋白是血液中脂类的主要运输工具。
【脂肪的生物功能】
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合脂、萜类和类固醇及其衍生物、衍生脂类及结合脂类。
脂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肪是生物体的能量提供者。
脂肪也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分,油脂是机体代谢所需燃料的贮存和运输形式。脂类物质也可为动物机体提供溶解于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某些萜类及类固醇类物质如维生素A、D、E、K、胆酸及固醇类激素具有营养、代谢及调节功能。有机体表面的脂类物质有防止机械损伤与防止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脂类作为细胞的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有密切关系。
概括起来,脂肪有以下几方面生理功能:
1. 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并供给能量 1克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38KJ(9Kcal)能量,比1克蛋白质或1克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
2. 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脂肪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是人体内的三大组成部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一。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类脂层,胆固醇又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3和类固醇激素的原料。
3. 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 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减少身体热量散失, 维持体温恒定。也可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垫有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的作用。减少内部器官之间的摩擦 。
4. 提供必需脂肪酸。
5. 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脂肪还能促进这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6.增加饱腹感 脂肪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所以有增加饱腹感的作用。
【脂肪的生物降解】
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磷酸化和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纳入糖代谢途径。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衬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在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四个步骤,每次β-氧化循环生成FADH2、NADH、乙酰CoA和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生成苹果酸。
【脂肪的生物合成】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反应有二个酶系参与,分别是乙酰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后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酰基载体,乙酰CoA为C2受体,丙二酸单酰CoA为C2供体,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先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丁酰ACP,每次延伸循环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单酰CoA、两分子NADPH,直至生成软脂酰ACP。产物再活化成软脂酰CoA,参与脂肪合成或在微粒体系统或线粒体系统延长成C18、C20和少量碳链更长的脂肪酸。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高等动物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须依赖食物供给。
3-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酰Co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经磷酸酶催化变成二酰甘油,最后经二酰甘油转酰酶催化生成脂肪。
【脂肪的供给量和来源】
脂肪的供给量
脂肪无供给量标准。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脂肪的实际摄入量有很大差异。我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脂肪供给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其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为1:1:1。亚油酸提供的能量能达到总能量的1%~2%即可满足人体对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脂肪的来源
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烹调用油脂和食物本身所含的油脂。表5是几种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从下表内的数字可见,果仁脂肪含量最高,各种肉类居中,米、面、蔬菜、水果中含量很少。
【脂肪营养价值的评定】
营养学上根据以下三项指标评价一种脂肪的营养价值:
1. 消化率 一种脂肪的消化率与它的熔点有关,含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熔点越低,越容易消化。因此,植物油的消化率一般可达到100%。动物脂肪,如牛油、羊油,含饱和脂肪酸多,熔点都在40℃以上,消化率较低,约为80%~90%。
2. 必需脂肪酸含量 植物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较高,营养价值比动物脂肪高。
3. 脂溶性维生素含量 动物的贮存脂肪几乎不含维生素,但肝脏富含维生素A和D,奶和蛋类的脂肪也富含维生素A和D。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这些脂溶性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
【脂肪有关疾病】
脂肪肝是肝脏内的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5%。近几年来,脂肪肝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
【脂肪的测定方法】
第一法 索氏抽提法
1 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抽提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物。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2 试剂
2.1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2.2 海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3 仪器
索氏提取器。
4 操作方法
4.1 样品处理
4.1.1 固体样品:精密称取2~5g(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滤纸筒内。
4.1.2 液体或半固体样品:称取5.0~10.0g,置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
4.2 抽提
将滤纸筒放入脂肪抽提器的抽提筒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量的接受瓶,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提取,一般抽取6~12h。
4.3 称量
取下接受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接受瓶内乙醚剩1~2mL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105℃干燥2h,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
4.4 计算
m1-m0
X = ——————— × 100
m2
式中,X--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m1--接受瓶和脂肪的质量,g;
m0--接受瓶的质量,g;
m2--样品的质量(如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按测定水分前的质量计),g。
第二法 酸水解法
1 原理
样品经酸水解后用乙醚提取,除去溶剂即得游离及结合脂肪总量。
2 试剂
2.1 盐酸
2.2 95%乙醇。
2.3 乙醚。
2.4 石油醚。
3 仪器
100mL具塞刻度量筒。
4 操作方法
4.1 样品处理
4.1.1 固体样品:精密称取约2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8mL水,混匀后再加10mL盐酸。
4.1.2 液体样品:称取10.0g,置于50mL大试管内,加10mL盐酸。
4.2 将试管放入70~80℃水浴中,每隔5~10min以玻璃棒搅拌一次,至样品消化完全为
止,约40~50min。
4.3 取出试管,加入10mL乙醇,混合。冷却后将混合物移于100mL具塞量筒中,以25mL乙
醚分次洗试管,一并倒入量筒中。待乙醚全部倒入量筒后,加塞振摇1min,小心开塞,放
出气体,再塞好,静置12min,小心开塞,并用石油醚-乙醚等量混合液冲洗塞及筒口附着
的脂肪。静置10~20min,待上部液体清晰,吸出上清液于已恒量的锥形瓶内,再加5mL乙
醚于具塞量筒内,振摇,静置后,仍将上层乙醚吸出,放入原锥形瓶内。将锥形瓶置水浴
上蒸干,置95~l05℃烘箱中干燥2h,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
4.4 计算
【脂肪的临床意义】
正常人每天从粪便中排出的脂肪占干燥粪便量的10%~15%其中含有结合脂肪酸(5%~15%)、游离脂肪酸(5%~13%)、中性脂肪(1%~5%)正常乳儿的粪便较成人粪便中脂肪含量高50%,幼儿粪便中的脂肪含量也高30%,且以中性脂肪为主。 脂肪正常值: 约2~5g/24h 。
中性脂肪在显微镜下呈大小不一的光亮圆形小球状腹泻病人的粪便中的脂肪排出增多,镜下超过6个脂肪滴/HP。当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中脂肪滴大量增多。
在阻塞性黄疸时因肠道中胆汁缺乏,有脂肪吸收障碍时,粪便中出现大量的脂肪酸。胰液分泌机能不全,致使消化功能障碍时,则粪便中可出现大量的中性脂肪(脂肪泻)。
【脂肪过量表现】
脂肪摄入过量将产生肥胖,并导致一些慢性病的发生;膳食脂肪总量增加,还会增大某些癌症的发生几率。
缺乏症
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等;另外,还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和视觉等多种疾病。
食物来源
除食用油脂含约100%的脂肪外,含脂肪丰富的食品为动物性食物和坚果类。动物性食物以畜肉类含脂肪最丰富,且多为饱和脂肪酸;一般动物内脏除大肠外含脂肪量皆较低,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禽肉一般含脂肪量较低,多数在10%以下。鱼类脂肪含量基本在10%以下,多数在5%左右,且其脂肪含不饱和脂肪酸多。蛋类以蛋黄含脂肪最高,约为30%左右,但全蛋仅为10%左右,其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
除动物性食物外,植物性食物中以坚果类含脂肪量最高,最高可达50%以上,不过其脂肪组成多以亚油酸为主,所以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④ 生物体内糖和脂肪是怎么转化的
多余的糖能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只有在糖大量消耗后才能少量的转化为脂肪。
脂肪的生物合成包括三个方面: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脂肪酸碳链的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场所是细胞液,需要CO2和柠檬酸的参与,C2供体是糖代谢产生的乙酰CoA。反应有二个酶系参与,分别是乙酰CoA羧化酶系和脂肪酸合成酶系。首先,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生成,然后在脂肪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以ACP作酰基载体,乙酰CoA为C2受体,丙二酸单酰CoA为C2供体,经过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先生成含4个碳原子的丁酰ACP,每次延伸循环消耗一分子丙二酸单酰CoA、两分子NADPH,直至生成软脂酰ACP。产物再活化成软脂酰CoA,参与脂肪合成或在微粒体系统或线粒体系统延长成C18、C20和少量碳链更长的脂肪酸。在真核细胞内,饱和脂肪酸在O2的参与和专一的去饱和酶系统催化下,进一步生成各种不饱和脂肪酸。高等动物不能合成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必须依赖食物供给。
3-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酰CoA在磷酸甘油转酰酶作用下生成磷脂酸,在经磷酸酶催化变成二酰甘油,最后经二酰甘油转酰酶催化生成脂肪
脂肪的生物降解在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经磷酸化和脱氢反应,转变成磷酸二羟丙酮,纳入糖代谢途径。脂肪酸与ATP和CoA在脂酰CoA合成酶的作用下,生成脂酰CoA。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膜上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系统的帮助下进入线粒体衬质,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在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β-氧化过程包括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四个步骤,每次β-氧化循环生成FADH2、NADH、乙酰CoA和比原先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此外,某些组织细胞中还存在α-氧化生成α羟脂肪酸或CO2和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经ω-氧化生成相应的二羧酸。
萌发的油料种子和某些微生物拥有乙醛酸循环途径。可利用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乙酰CoA合成苹果酸,为糖异生和其它生物合成提供碳源。乙醛酸循环的两个关键酶是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前者催化异柠檬酸裂解成琥珀酸和乙醛酸,后者催化乙醛酸与乙酰CoA生成苹果酸。
⑤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怎么转化的
1、糖类-->血糖(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过量转化为糖原,再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也可将分解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2、脂类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血糖(葡萄糖)。
3、蛋白质在机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或病变情况下,氧化分解,转化为糖类和脂肪,或者蛋白质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储存起来。
(5)什么是脂肪转移生物肽扩展阅读:
糖类(carbohydrate)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糖类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粮食中的淀粉、植物体中的纤维素、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属糖类。糖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切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植物中最重要的糖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多糖是糖原。
蛋白质是由C(碳)、H(氢)、O(氧)、N(氮)组成,一般蛋白质可能还会含有P(磷)、S(硫)、Fe(铁)、Zn(锌)、Cu(铜)、B(硼)、Mn(锰)、I(碘)、Mo(钼)等。
这些元素在蛋白质中的组成百分比约为:碳50% 氢7% 氧23% 氮16% 硫0~3% 其他微量。
(1)一切蛋白质都含N元素,且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2)蛋白质系数:任何生物样品中每1g元N的存在,就表示大约有100/16=6.25g蛋白质的存在, 6.25常称为蛋白质常数。
参考资料:网络-蛋白质
⑥ 生物多肽是做什么用的
肽涉及人体的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激活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或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肽是涉及人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肽可以合成细胞,并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肽在人体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息。肽可在人体作为运输工具,将人体所食的各种营养物质与各种维生素、生物素、钙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输送到人体各细胞、器官和组织。
(6)什么是脂肪转移生物肽扩展阅读:
在不同的年龄时期,各种活性肽的分泌量也有很大差别,按分泌量划分,人的一生一般可分为:
1、分泌充足期(25岁以前的青年期)这个时期内分泌量均衡、免疫功能强劲,人体一般不易出现疾病;
2、分泌不足期(失衡期)(30—50岁壮年和中年期)这一时期如果活性肽分泌不足或失衡会出现各种相关的亚健康状态和轻微疾病症状(40岁以上的人群常见);
3、分泌匮乏期(严重不足期)(50岁以上中年和老年期)这一时期严重如果活性肽严重不足和严重失衡,可能出现非常突出的衰老症状,或会引起各种相关疾病发生(50岁以上人群比较明显);
4、分泌终止期(衰老期),这一时期很短,由于控制人体内分泌的“司令官”活性肽不分泌或分泌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功能衰退,引发器官功能衰竭和丧失,最后导致生命终结。
⑦ 脂肪瘤被神经线包住了.有什么办法解决
恕我直言 没有一家能治好你的病 给你资料自己看 以下是简介
生物肽涉及激素、神经、细胞生长、生殖 及排除毒性、重金属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
生物肽的生理和药理作用主要是启动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或翻译而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其药理作用。
生物肽在生物体内作为神经递质,传递资讯;肽具有极强的活性和多样性,可全面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生理活性。
日本东京大学名取俊二教授在小鼠身上肿瘤实验中,惊奇地发现被注射生物肽免疫蛋白的小鼠身上肿瘤组织竟然有缩小并逐渐消失的迹象。
他平均每隔一天给肿瘤小鼠投用50微克的抗菌肽,结果给药后的第20天肿瘤缩小到直径8mm,30天后肿瘤完全消失。而没有投用抗菌肽的小鼠,30天后肿瘤直径为35mm。
同时发现其中所含的外源性凝集素能促进哺乳动物体内肿瘤细胞相互粘接并抑制其增殖。他们在用小白鼠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添加了这种外源性凝集素后,本来不会相互粘接的癌细胞相互粘接在一起,而细胞的增殖也得到抑制,这样对肿瘤细胞的转移便可起到抑制作用。
生物肽免疫蛋白营养活性源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能提高NK细胞活性,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有增强作用;能抑制动物S180实体瘤的生长,延长EAC腹水瘤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
天然免疫营养蛋白活性源具有辅助抑制肿瘤、免疫调节、调节血脂等保健作用。蛋白质成份中含有丰富的特征蛋白及抗菌蛋白,包含:抗菌肽、外源性凝集素、免疫蛋白、弹力蛋白、金属硫蛋白等等,为人体所需及珍贵的营养元素。
生物肽中的免疫蛋白,可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修复机体内环境,提高自身清除癌细胞能力,配合手术及放化疗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耐受力,加快机体恢复,提高生活品质。
165例患者跟踪资料统计报告2004年起,对165例肿瘤患者进行产品服用情况定期随访,统计资料如下:165例患者均为接受常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2例从手术、放化疗结束时服用产品,63例在放化疗期间就开始服用产品。
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93例,最低年龄20岁,最高年龄85岁。其中肝癌12例,胃癌29例,肠癌35例,肺癌16例,乳腺癌34例,卵巢癌8例,宫颈癌3例,恶性淋巴癌7例,骨癌5例,鼻咽癌8例,膀胱癌3例,白血病1例,肉瘤4例。(患者中有39例服用前经诊断已发生转移)。服用3年来,仅7例发生复发转移,3年以上生存率高达98%。
现在只有这个药能至你的病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⑧ 生物肽是什么
肽是涉及生物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体内已发现几百种肽,是机体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性必不可少的参与者。所有细胞都能合成多肽物质,其功能活动也受多肽的调节。 肽涉及人的激素、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领域,其重要性在于调节体内各个系统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激活体内有关酶系,促进中间代谢膜的通透性,或通过控制DNA转录影响特异的蛋白合成。最终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或发挥其药力作用。科学家把超过10个氨基酸的“牵手”称之为多肽,而通过生物技术提取的肽通称“生物活性肽”简称“活性肽”。
⑨ 生物多肽作用是什么
活性多肽的作用是:参与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蛋白质、脂肪、糖三大物质的代谢,正是因为它在体内分泌量的增多或减少,控制着蛋白质的正常合成速度,质量,控制着细胞的正常复制和合成。常见作为细胞内部或细胞间传输化学信号的信使,调控细胞间或器官间的行动。包括神经、免疫、衰老等许多最新的研究方向都与小小的活性肽有关。
常见而重要的活性多肽包括:谷胱甘肽gsh、催产素、脑肽等等。
拓展资料
活性多肽又称活性肽,指在生物体内有着特殊功能的肽。小到只含有两个氨基酸,大到由上百个氨基酸组成。
活性肽广泛分布于生物界。起着许多各种各样的作用。常见作为细胞内部或细胞间传输化学信号的信使,调控细胞间或器官间的行动。包括神经、免疫、衰老等许多最新的研究方向都与小小的活性肽有关。
常见而重要的活性多肽包括:谷胱甘肽gsh、催产素、脑肽等等。
活性多肽是人体内的一种物质,它在人体内发挥着巨大而神奇的作用,它能促进细胞的分裂,调整细胞的新陈代谢,确保基因的表达和复制,保证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处在正常状态,提高蛋白质的合理利用率。进而控制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衰老与疾病。活性多肽,是人体细胞调理的总工程师
有人说,大自然最优美的作品是人的身体,而组成这一作品的是由成千上万的用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单个细胞并不存在智慧成分,但它们构成的生命为什么却能做出很复杂的事情呢?在这些数以亿计的细胞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调控制机制。正是这个调控机制使得人体能够用相对较少的细胞数量,以最佳的细胞搭档和最精确的联络反馈方式演绎着大自然最精彩的乐章,而演奏这个精彩乐章的每一个音符就是有不同分子链组成的成千上万的互相协调工作的活性肽。
在人体内所有的细胞以及由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都受活性肽的控制。它决定着人的长相和得什么样的疾病。活性肽控制着人体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参考资料:搜狗网络:活性多肽
⑩ 脂肪代谢的必要物质是什么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和植物油脂两大类。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亦称中性脂肪)和类脂两种。类脂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脂几大类。
1、供给热能。脂肪所含的碳和氢比碳水化合物多。因此在氧化时可释入出较多热量。1克脂肪可释入9.3千卡的热能,是营养素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
2、构成人体组织。脂肪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脑细胞和神经细胞中含量最多。一些固醇则是制造体内固醇类激素的必需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3、供给必需脂肪酸。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是靠食物脂肪提供的。它主要用于磷脂的合成,是所有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皮肤微血管正常通透性,以及对精子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方面的作用等,都是必需脂肪酸的重要功能。
4、增加食欲,促进一些维生素的吸收。没有脂肪或脂肪少的食物不好吃,脂肪性食物可增加风味,还可促进一些溶解在脂肪中的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利用。
5、调节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脂肪大部分贮存在皮下,用于调节体温,保护对温度敏感的组织,防止热能散失。脂肪分布填充在各内脏器官间隙中,可使其免受震动和机械损伤,并维持皮肤的生长发育。
6、增加饱腹感。脂肪在胃内消化较缓停留时间较长,可增加饱腹感,使人不易感到饥饿。
(10)什么是脂肪转移生物肽扩展阅读
脂肪代谢是体内重要且复杂的生化反应,指生物体内脂肪,在各种相关酶的帮助下,消化吸收、合成与分解的过程,加工成机体所需要的物质,保证正常生理机能的运作,对于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脂类是身体储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也是生物膜的重要结构成分。脂肪代谢异常引发的疾病为现代社会常见病。
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上段经各种酶及胆汁酸盐的作用,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等。 脂类的吸收有两种:中链、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乳化后即可吸收,经由门静脉入血;长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乳糜微粒,最后经由淋巴入血。
脂肪吸收后在体内代谢的生化过程主要分成: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血浆脂蛋白四类脂类物质的代谢,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饮食营养、体内生化酶活性等复杂而精密的调控,转变成身体各种精细生化反应所需要的物质成分。肝、脂肪组织、小肠是合成脂肪的重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