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主要依据不包括哪些
不包括微生物的来源。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农业部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为:
1、第一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
2、第二类是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如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某些病原体
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治疗药物后,其反应性不断减弱,以致最后病原体可抵抗该药而不被杀灭或抑制,这就是病原体对药物的耐受性,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剂量不足或长期使用某种药。许多细菌会发生抗药性。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常使疗效减小或完全失效。抗药菌株具有遗传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⑵ 生物性危害的危害等级
生物性危害的等级大多以美国的疾病管制中心(CDC)所规范的四等级为主:
第一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较轻且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微的,主要措施是接触时要戴上手套,接触后要洗手以及清洗接触过的桌面及器皿等。列于此等级的有枯草杆菌、大肠杆菌、水痘等。
第二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中等,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微的。列于此等级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莱姆病、HIV、沙门氏杆菌等等之病原体。
第三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高度的,对于环境的危害为轻度的。列于此等级的有炭疽热、疯牛病、SARS、西尼罗河脑炎、天花、结核菌、黄热病等等之病原体。
第四级:对于人及动物的危害为最高的,对于环境的危害为最高的。列于此等级的有伊波拉出血热、登革热、汉他出血热、拉萨热等出血热疾病的病毒。要处理这个等级的生物性危害物质,需要有间合乎第四级标准的实验室(BSL4或P4)来进行,这类实验室要有极严格的门禁管制,且必定为负压隔离,以避免破损时外漏。工作人员与待处理物品必需要做到隔离(如将物品放在负压的手套箱内或是工作人员穿着完整且独立供气的隔离衣)。
另外日本细菌协会订定了三等级的实验室及规范:
第一级病原体:
一般微生物学实验室用,不需特别隔离。
不管制一般访客的进出。
第二级病原体:
一般的病原性微生物实验室使用。
运作时管制一般访客进出。
第三级病原体:
使用双重门且空调系统与外界隔离。
墙壁、天井、工作台等表面要洗净且消毒。
实验室的空气需以高性能的过滤设备(如HEPA)及紫外线杀菌后才可排出。
需要使用负压隔离的实验室。
严格限制列册的工作人员才可依标准程序进出。
⑶ 生物危害程度为四类是不是程度最高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危害等级Ⅲ(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是的!
⑷ 生物性危害包括哪些如何防止微生物导致的中毒
生物与生物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生物受到影响,其他生物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影响的。那么对于人来说,某些生物对人的危害有哪些呢?主要有:
1、某些凶猛的动物捕食、攻击人类;
2、某些生物给人类带来疾病,如禽流感等;
3、微生物、病毒寄生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
其中,微生物、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比较突出。生活中,如何防止微生物中毒呢?
1、不吃不清洁的食物,如青菜要洗干净,不要生吃;
2、不吃变质的食物;如过夜的食物不要吃,购买食品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
3、长时间裸露的食物慎吃。如牛奶开瓶后,最好短时间内喝完;喝水的杯子要加盖,等
⑸ 生物危害标识
生物危险按危险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第4级是最危险也是最严重的。
第1级:确定的、有特征的,已知不会使健康成人致病的微生物菌落。这些微生物菌落是机会性病原体,因而存在着在青少年、老年及免疫缺陷或免疫受抑的个体中传播的可能性。通常第1级的生物危险等级都在基础生物教学、基础微生物技术工作室等场所存在。
第2级:存在于人体并与人类多种急性疾病有关的内源性病源。工作时与这些病源接触的人员面临偶然性自动接种、空气的吸入以及皮肤或粘膜暴露于传染性物质的危险。当病源形成大量气溶胶的潜力较大时,会增加人员感染的危险。通常第2级的生物危险等级都在初级生物学诊断、基础医学研究上存在,需要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第3级: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能使人留下严重或致命的后遗症的内源性或外源性病源。工作时与这些病源接触的人员面临偶然性自动接种和空气吸入的危险。第3级的生物危险等级都在特殊的医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中存在,需要装配特殊防护衣、定向气流疏通器、生物安全柜等特殊研究装置防止生物感染。
第4级:危险的极易导致死亡的外源性病源。这些病源通过治疗物品、隔离物品、野生或实验用已知感染的动物的处理进行传播,会造成人员感染的高风险。第4级的生物危险等级需要装备更多更严密的防护设备和隔离设备。需要在实验室、研究所中加上气压密闭门、淋浴出口及生化研究消耗物(医学废物)之特殊处理,并且需要装备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柜,研究人员需要身着完全密封性防护衣,双门高压蒸气灭菌器,空气过滤防毒面具等高安全系数防护设备。
生物危险标志
生物危险标志(Biohazard Symbol)的开发者是一位退休的环境健康工程师查尔斯・鲍德温(Charles Baldwin)在1966年通过各种测试后选出的最不易忘记、最有警示性的标志。
⑹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划分为几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
3 危害程度分级
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3.1危害等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3.2 危害等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3.3 危害等级?(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3.4 危害等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
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5 微生物危害分级
5.1. 微生物危害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⑺ 生物危害的种类有哪些
生物危害是指一个或其中部分具有直接或潜在危害的传染因子,通过直接传染或者破坏周围环境间接危害人,动物以及植物的正常发育过程。根据导致危害的微生物的类别,可以将生物危害分为细菌危害、病毒危害、真菌危害和寄生虫危害。
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生物轻度危害(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生物中度危害(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生物高度危害(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生物高重度危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⑻ 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裘丹红2007年1 2月 主要内容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 目的和意义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原则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评估方法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是指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 动物损害的生物, 种类繁多。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感染十分普遍, 几乎威胁到每一个人, 不少病原体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 甚至致死、 致残, 给国家、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尤其是当某种未知病原微生物在爆发的时候, 在疾病爆发或者流行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处理措施,会导致疾病的迅速流行, 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比如2003年的SARS。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概论微生物的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 是指对某种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其操作程序或实验活动的潜在危害进行评估, 应该建立在对该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传播的宿主范围、 致病性等已经了解的基础上。 对于未知病原微生物, 我们可以在对已知病原体特性的了解基础上根据有限的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等做出可能性的判断, 根据可能性采取进一步的评价。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危害评估, 其中重要的是专业评估. 应由生物安全机构、 实验室或项目 负责人、 各种软硬件专业人员共同合作进行。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主要理论参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用途 目的: 根据病原微生物在实验活动中对个体或群体造成危害的高低1、 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规程2、 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3、 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防护设备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目的、 用途用途:1 . 确定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根据评估的结果, 确保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能满足所从事工作的需要。2.依据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结果, 制定微生物操作、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 微生物保藏、 运输、 灭活、 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 个人防护及健康保障与监测程序。3.生物危害评估中包含大量相关微生物以及引起相关疾病的背景信息, 是所有工作人员学习的参考资料。4.是评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状...
⑼ 什么是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 hazard或Biohazard)指的是生物的物质会对人类及环境有危害者。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的组织切片、液体、固体、气体等。
具有生物性危害的物质,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图样表示之。
该词及其符号通常用作警告,提醒可能接触到生物性危害物质的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⑽ 什么是生物因子危险度等级区分之有何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1.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2.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3.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4.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