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物信息 > 生物学中有哪些理论

生物学中有哪些理论

发布时间:2022-06-11 05:39:44

⑴ 初一生物学原理有哪些

包括: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古生物学等;依研究内容,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生理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生态学、生物进化学等;从方法论分为实验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等体系。

生物学(Biology),简称生物,是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学源自博物学,经历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而进入了系统生物学时期。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⑵ 生物的进化在科学界都有哪些理论

1、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学说

1809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理论,即通常所称的拉马克学说。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两个法则,并认为这既是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又是适应环境的过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3、直生论

直生论一种反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进化理论。主张生物进化是有方向的,不论环境条件如何,生物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进化;而决定进化方向的动力,完全来自生物体内部的潜在力量,与自然选择无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又有各不相同的名称。

4、生物进化的“突变论”

突变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连续渐变如何引起突变或飞跃,并力求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预测并控制这些突变或飞跃的一门学科。它把人们关于质变的经验总结成数学模型,表明质变既可通过飞跃的方式,也可通过渐变的方式来实现,并给出了两种质变方式的判别方法。

5、新达尔文主义和综合进化学说

新达尔文主义是对达尔文主义流行的修正学说。新达尔文主义在原则上仍然是达尔文的。通过孟德尔遗传学所允许的对遗传因子加以重新组合和重新分类来规定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现在则成为生存或复制率差异的全称,或更通常地用来指不同生物对几代的祖先所做的贡献的差异。

6、中性学说

1968 年,日本遗传学家木村资生(1924--1995)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首先提出了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简称“中性学说”或“中性突变的随机漂变理论”。1969年美国学者J·L·金和T·H·朱克斯又用大量分子生物学的资料肯定了这一学说。

7、“间断平衡”学说

间断平衡论1972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N. 埃尔德雷奇和 S.J.古尔德提出后,在欧美流传颇广。

认为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

8、进化“四因说”

进化“四因说”认为,基因是遗传的质料,基因组储存了生命形成的原则(形式),个体在初生动因和次生动因的联合驱动下,通过求生,推动着种族的延绵与分化。进化“四因说”学说对现代各种进化论进行了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综合。

⑶ 高中生物学史理论总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验证了什么

详细的总结:

一、细胞学说:

维萨里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 施旺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

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魏尔肖 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劳德 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

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 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这

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 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 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

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 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

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

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 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 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萨克斯 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

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 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

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 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

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 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 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

斯图尔德 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 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

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

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

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

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

萨顿 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

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

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

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

法”。

摩尔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通过假说演绎、

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

道尔顿 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

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

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由此

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因为

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

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

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 &克里克 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根据查哥夫(奥

地利)的信息,A=T,C=G。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拉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

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他着有《物种起源》一书。

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

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

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

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

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

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

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

沃泰默 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他进而切

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

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斯他林&贝利斯 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

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达尔文 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

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 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 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

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 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

林德曼 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

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⑷ 现代生命科学的四大理论支柱是什么

网络
一分钟了解生物学00:54
生物学上的现代人类01:14
秒懂生命科学-来画出品01:14
初中生物学中的动物类群,掌握各个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06:55
教授买下12000㎡山谷,一个人住04:54
生物学[shēng wù xué]
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目的在于阐明和控制生命活动,改造自然,为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实践服务。几千年来,中国在农、林、牧、副、渔和医药等实践中,积累了有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丰富知识。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确立了唯物主义生物进化观点,推动了生物学的迅速发展。[1]
中文名
生物学
外文名
Biology
类别
自然科学
学科分类
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
研究内容
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
快速
导航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科分支主干课程其它相关发展前景
学科起源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约公元前15000年在随后的5000年中,法国人在拉斯考克斯(Lascaux)制作了山洞画,这些画表明我 们的祖先已在观察生物世界。这些画上有野牛、鹿和其他动物。
约公元前2650年人们确认,埃及医生伊姆荷太普(Imhotep)从自然现象中寻找疾病的原因。[2]
约公元前2000年在尼罗河流域发现的纸草文献中,已记录了治疗创伤和疾病的信息。
约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Hammurabi)制定了与行医相关的法律,并雕刻在石柱上。这些法律详述了有关费用的规定和对于治疗失误的严厉惩罚,如因治疗事故使1位患者死亡而被切掉双手。
约公元前1500年中国人为生产精美的衣服而养蚕。农民将装有蚂蚁的包放在柑橘树上,以保护果实不被昆虫侵害,这是有关使用生物防治的最早记录。
约公元前802年欧洲首次从亚洲引入和种植玫瑰树。
公元前570年古希腊哲学家阿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提出,动物最早生产于水中,然后变成陆地动物。
公元前500年爱菲斯(Ephesos,在今土耳其)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提出:对于生命来说,相反力之间的张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相信火是基本的元素。
约公元前460年此后的90多年,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希腊的柯斯(Cos)岛 上生活和教学。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很少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研究对象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估计有200万~450万种;已经灭绝的种类更多,估计至少也有1500万种。从北极到南极,从高山到深海,从冰雪覆盖的冻原到高温的矿泉,都有生物存在。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结构,它们的生活方式也变化多端。
从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水平来考察,有的生物尚不具备细胞形态,在已具有细胞形态的生物中,有的由原核细胞构成,有的由真核细胞构成。从组织结构水平来看,有的是单生的或群体的单细胞生物,有的是多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又可根据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发展而分为多种类型。从营养方式来看,有的是光合自养,有的是吸收异养或腐食性异养,有的是吞食异养。从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来看,有的是有机食物的生产者,有的是消费者,有的是分解者,等等。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发展历史、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将生物分为若干界。当前比较通行的是美国R.H.惠特克于1969年提出的 5界系统。他将细菌、蓝菌等原核生物划为原核生物界,将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划为原生生物界,将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划分为营光合自养的植物界、营吸收异养的真菌界和营吞食异养的动物界。中国生物学家陈世骧于1979年提出 6界系统。这个系统由非细胞总界、原核总界和真核总界3个总界组成,代表生物进化的3个阶段。非细胞总界中只有1界,即病毒界。原核总界分为细菌界和蓝菌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它们代表真核生物进化的3条主要路线。

⑸ 高中生物学史理论总结

。。。。。考的。。。。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罗伯特森: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光合作用
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卡尔文;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遗传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萨顿: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摩尔根: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进化
拉马克;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必修三: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詹森;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郭葛: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⑹ 19世纪末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学说和理论

纵观19世纪,生物学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事件:
1,细胞生物学——细胞学说的提出 1838~1839 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直到 1858 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 恩格斯 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 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2,生物进化——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遗传学——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根据他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揭示了现在称为孟德尔定律的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1875~1884年弗莱明、施特拉斯布格、贝内登、赫特维希等的发现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奠定了基础。
若要说19世纪末的生物学学说和理论,主要是后两项: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⑺ 社会生物学的主要理论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物种群体的各种组织形式(如有的松散,有的等级严明),与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群内个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如支配与服从,亲与子的各种关系,各种类型的配偶制),以及所使用的交往手段的特异性质都是在一定的生存条件下进化而来的,或者说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例如,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个物种的群体的大小常常受到食源的限制和猎食者的影响,因此种内就会有相应的限制繁殖和进行防御的行为。有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为了保护食源,占域的习性。生存于食源贫乏或易遭猎食的环境中的鸟类在繁殖时多为一夫一妻制,而且雌雄共同照料后代;在猴群中,特别象生活在开阔地区的狒狒群中,严格的等级组织以及与等级关系相应的个体之间的各种仪式化的交往行为(如猴王昂首阔步的显示行为,等级低者对等级高者表示讨好的呈现臀部的行为,以及表示友好的理毛行为)都具有维持群内和平团结的功能。群体的团结有利于抵御侵犯者和保护幼小者,所以这些行为对种群的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生物学家认为,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基因的选择和繁殖的过程。一个种的个体只不过是繁殖基因的机器。能够生存和产生后代的个体才能给种的基因库贡献适合的基因。然而,在有些物种中,某些个体具有为种群生存而牺牲自己繁殖机会的行为,最典型的如蜜蜂群中的工蜂和蚁群中的工蚁,它们的一生都是为种群的生存而工作的,但它们自己不能生殖。研究这种利他行为的基因如何繁衍是社会生物学中很重要的课题。W.汉密尔顿提出所谓亲族选择的理论和包括适应的概念。他认为,动物所表现的牺牲行为或利他行为,多是为了保护其兄弟姊妹或近亲的生存,因为它们携带的基因有一部分是和它的基因相同的。越是近亲,共同的基因越多,因此越存在为之牺牲的倾向。这样的牺牲能够保存更多的自己所具有的那种基因。
社会生物学家也曾观察到,有的物种个体也为无亲属关系的其他个体作出牺牲。他们用交互利他原则来解释这类行为的适应意义。交互利他行为实现的基础是在一种情况下一个动物帮助了另一个动物,指望在它处于同样情况下那个动物也会来帮助它。但也可能得不到报答或受骗,因此需要有防止被欺骗的强制手段。社会生物学家相信,实现交互利他的行为只有在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之间彼此能够认识的种群中才有可能。社会生物学家的这种见解带有浓厚的拟人论色彩,很难为持严格的客观态度和遵循实验研究方法的比较心理学家所接受。
有的社会生物学家试图以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原则来解释人类行为;而有些人则比较谨慎,他们承认人类虽然也属于动物界,但人类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制约着动物行为的那些生物因素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未必仍起同样的作用。因此,社会生物学研究本身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它所发现的原则,绝非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行为所遵循的原则。

⑻ 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学家对于生命现象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通常这两种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观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状来描述生物的状况。通常是先对其外形及行为进行观察和描述,再把生物体解剖借助光学仪器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观察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体的观察也有群体的观察;有静态的观察也有动态的观察;有相同种类的观察也有不同种类的对比观察。

2、 实验是人为地改变一些条件来观测生物的变化和反应,以探究生命内在的因果关系,是认识生命活动的方法。

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并通过这种干预和控制所造成的效应来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17世纪前后生物学中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学实验,如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实验,扬·巴普蒂斯塔·范·海尔蒙特关于柳树生长的实验等。

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

系统的方法:

系统科学源自对还原论、机械论反省提出的有机体、综合哲学,从克洛德·贝尔纳与沃尔特·布拉福德·坎农揭示生物的稳态现象、诺伯特·维纳与威廉·罗斯·艾什比的控制论到卡尔·路德维希·冯·贝塔郎非的一般系统论。

最早建立的是系统心理学,系统生态学、系统生理学等先后建立与发展,20世纪70-80年代系统论与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概念发表。

从克劳德·香农的信息论到伊利亚·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将生命看作自组织化系统。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发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的超循环(化学)理论。

(8)生物学中有哪些理论扩展阅读:

研究领域

生物学家从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产生很多研究领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

2、 面向细胞: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毒学。

3、 面向多细胞: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组织学。

4、 面向宏观:生态学、演化生物学。

生物学本身不断的快速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整合也越来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学在近代突飞猛进,终于导致人类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为了解读巨大数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组学。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开创出蛋白质组学。这些新的研究领域帮助解决疾病、粮食、环境生态等问题。其众多的研究信息和积累海量研究数据则需要新的电脑算法来处理。

⑼ 生物分类学的分类理论

知识存在于比较分类之间。对生物的分类叫做系统学(systematics)或分类学(taxonomy),这种分类应该反映不同生物体间的进化树关系(evolutionary tree)。分类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群,而系统学试图寻找生物之间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法是林奈氏分类系统(Linnaean),它包括一个属名和种加词。关于如何为生物命名的原则有很多国际协议,例如《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BN)、《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简称ICZN)以及《国际细菌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简称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规(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试图在三个领域标准化命名,但还没有被正式采纳。《国际病毒命名和分类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简称ICVCN)是不属于生物命名法规的。
生物分类学
传统上,生物被划分为五界,它是由Sahn等于1949年提出的: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Copeland提出过四界说:
菌界(细菌和蓝藻)——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也有人使用三域说。这种分类方法反映了细胞是否有核以及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差异。
古细菌——真性细菌——真核生物
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是困难的,因为存在一些细胞内的寄生虫(即病毒),而它们在细胞外并不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形式。
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在生物学中,双名法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中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属名通常大写,种加词则不用。在印刷时使用斜体。例如:Homo sapiens。通常属名可以缩写,例如E. coli。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s millissima BL.,Castanes 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
这个命名法的好处是,即使在不同的语言中一个物种有很多不同的命名,但是它们在科学上的命名都是唯一一致的。最理想的情况是,科学家在向其他科学家描述他们的工作时可以准确明白的表达他们想表达的物种。命名法试图稳定物种的命名,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一些物种根据不同的分类法的不同分类和位置存在有几个名字,这取决于不同的看法。传统的可以根据命名法,新的发现可以根据分子系统发生。
林奈发明了这种分类,但是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他发明了双名法。事实上这个命名法可以上溯到Bauhins。林奈只是把它普及开来。
生物主要分类等级是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种以下还有亚种(subspecies,缩写成subsp.),植物还有变种(variety,缩写成var.)。有时还有一些辅助等级,实在主要分类等级术语前加前缀超(super-)、亚(sub-).在亚纲、亚目之下有时还分别设置次纲(infraclass)和次目(infraorder)等。
以大家熟知的Felis domesticus(家猫)这一种的名称为例,其分类系统和名称如下:
界 Animalia 动物界
门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亚门 Vertebrata 脊椎动物亚门
纲 Mammalia 哺乳纲
目 Carnivora 食肉目
科 Felidae 猫科
属 Felis 猫
种 Felis domesticus 家猫

⑽ 分子生物研究中存在哪些学说理论

分子生物研究中存在以下学说理论:

生物进化的“突变论”

突变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连续渐变如何引起突变或飞跃,并力求以统一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预测并控制这些突变或飞跃的一门学科。它把人们关于质变的经验总结成数学模型,表明质变既可通过飞跃的方式,也可通过渐变的方式来实现,并给出了两种质变方式的判别方法。

一是40年代Avery等人通过肺炎球菌转化试验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且证明了通过DNA可以把一个细菌的性状转移给另一个细菌,这一发现被誉为现代生物科学的开端,也是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论先导;

二是50年代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DNA半保留复制机理,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物质和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为认识核酸与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三是60年代关于遗传信息中心法则的确立,即生物体中遗传信息是按DNA→RNA→蛋白质的方向进行传递的。

Avery等人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和遗传信息中心法则的阐述,表明决定生物体具有不同性状的关键物质——蛋白质分子的产生是由生物体中DNA所决定的。

可以通过对DNA分子的修饰改造改变生物的性状,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对DNA分子的修饰改造可以通过DNA的复制进行传递,因此,三大理论的发现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阅读全文

与生物学中有哪些理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