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考古生物学包括些什么
考古生物学研究包括
1).
现代人的起源及文化演进;
2).
人类遗传结构的演变;
).
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及演化;
4)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古环境的响应四个中心议题
其经常采取的手段或研究方法有.古代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等
B. 考古学要怎样学 要有什么基础 难度大不大
考古是一门相对比较综合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还原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的方方面面。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其大概的学习方向是“疑古~考古~释古”。1。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 2.如果学习的是中国考古学,必须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3.在以上的基础上,逐渐深入学习考古学其中的方法、目的。另外,还得学习一些地层学、生物类型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体质人类学等其他类型科目。
4.大学里面考古专业主要有以下的学习科目:考古学通论、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体质人类学、中国历史地理(选修)、古代汉语、科技考古、田野考古、中国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
朝代分类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
5.以下几本书可以主去看:张之恒先生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张宏彦的《考古学十八讲》、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考古资料书籍。
另外,理科生想学习考古学方面的知识,我建议是:你去报文物修复和保护专业,目前只有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这连个专业实力比较靠前~对于全国招生人数来讲,目前考古学招生的高校比较多,但是我觉得有两所高校招生人数最多,一个是北京大学,招生约45人,另外就是西北大学了,由于西北大学在考古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新的文化遗产管理专业,所以招生名额大幅度提高,已经增至55人,而且外省生源比较多~您可以考虑报这个专业,一般来讲,分数只要高过一本线以上20多分就行~当然,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都不错,我曾经报过吉林大学,我也知道那个学校在外省录取人数的比例和机会还是比较小的~
C. 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区别
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古化石,研究的时间应该是几万年以上的时间。
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是古代遗存下来的物品,研究时间聚焦于1万年以内的。
D. 对史前动物进行考古,为什么属于考古学,不属于生物学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研究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注意不是人类遗骸。虽然大多数时候是这些东西,而是通过研究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或者是特征。人们制造的无法移动的事物,比如墙、沟渠或者是一个装满了木炭的旧船体。
对比之下,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更加古老。它是一门研究各种生物的学科,大部分的,虽不是全部的,研究对象是化石,史前生物矿物质化的残骸。你需要区分这两门学科,他们经常被混为一谈,因为他们都使用科学手段研究历史也都喜欢挖坑。(摘自网络)
E. 考古学人类学古生物学的区别
考古学在我国属于历史学,而在西方属于人类学, 考古学侧重于在遗迹遗物上探索人类历史的发展。考古学一般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考古。史前又分为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考古。历史分为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考古。此外还有 水下考古 科技考古 植物考古 建筑考古等等领域
人类学比较宽泛,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分为考古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古生物学属于地质学 主要研究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及以前的生物 与考古学中的史前考古有所交叉
F. 考古需要哪些知识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 文化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在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 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 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 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 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相对共时)。
考古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2、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3、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
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
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
型石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
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
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考古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诸考古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指的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编辑本段
考古学的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或废弃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 中国考古分期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编辑本段
考古前身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金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其书不传)一书,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的名称。
所谓“金石学”,是以传世的或少量出土商周以来有铭文的铜器(金)和秦汉以来的石刻文字(石)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一门偏重于着录和文字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的学问。
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在中国古史中,从传说的禹铸九鼎始,青铜器就被神化而看作是王权的象征;
商殷时期,青铜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成为地位、等级的标志;
西周时,“藏礼于器”的观念进一步加强,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导致“礼崩乐坏”,但旧制度的衰落并没有是传统的观念完全消失,反而逐渐产生了由怀古而好古进而根据古代实物研究古代制度的风尚。
东汉袁康《越绝书.宝剑篇》中提出了古代兵器发展序列:“轩辕神农之时,以石为兵;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作铁兵。”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盗发魏国古墓,出土大批竹简,学者们从中经整理出《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多种佚书。
北魏郦道元为注《水经》曾考察、记录了许多古代遗迹和遗物。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先秦时期的“石鼓”,学者和书家多有称述。
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北宋时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文化日益繁荣。由于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大力奖励经学,加之史学、古文字学、书学等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者们对新资料的追求。于是,朝野人等竞相研究,形成金石学。
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着作是宋代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于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成于元佑七年(1092),吕大临《考古图》。收商周、秦汉时期的铜、石、玉224件,皆绘图形、款识。
《宣和博古图》
薛尚功《历代钟鼎其款识法帖》
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干隆年间梁诗正、王杰等先后奉敕编订《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被俗称“西清四鉴”,共收录了清宫所藏铜器4000余件。
刘鹗着录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材料的专着《铁云藏龟》(1903);
孙诒让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着作《契文举例》(1904)。
王国维着作了《宋代金石文着录表》、《国朝金文着录表》、《殷周制度考》等。
罗振玉着有《流沙坠简》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代表了金石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堪称金代金石学家之中集大成者,被称为“罗王之学”。
有清一代金石之学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除了传统铜器、碑刻外,钱币、墨印、玉器、镜鉴、封泥、瓦当、兵符等也成为着录和研究的对象。
据容媛所辑《金石书目录》统计现存的金石着作中,被送到干隆以前的700年间,仅有67种,而干隆以后的200年间却有906种之多。又据统计,清代以前的金石学家有360人,而有清一代达1058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编辑本段
近代考古学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许多外国学者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张进而进入中国,开展考古活动。
1893——1907,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Sevn.Hedin)曾三次进入新疆考察。发现了着名的楼兰古城和许多古代遗迹。
从1895年起,日本学者乌居龙藏、白鸟库吉、八庄三郎等调查和发掘了东北地区的许多遗址。
1902——1907,关野贞调查了山东的画像石和华北的石窟。
1906——1910,时任陕西大学堂(今西北大学前身)教员的日本学者足利喜六调查了西安附近的秦汉隋唐城址和帝陵,并发表调查报告,留下了许多珍贵照片。
1900——1904,匈牙利人斯坦因(M.A.Stein)和法国人伯希和(P.Pelliot)多次进入新疆、甘肃等地进行调查和盗掘,不仅发现许多古城,采集了许多文物,而且从敦煌盗走大量文物。
上述外国学者的活动,大多都是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下,采取了不正常甚至盗窃的手段进行的,造成了许多珍贵文物的流失,因此遭到中国学者们的谴责。但另一方面,他们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故他们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起了刺激作用。
1920,法国学者桑志华(E,Licent)在甘肃庆阳附近的黄土层中发现了3件人工石制品。
1921,瑞典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基(O.Zdansky),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1921,安特生发现并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 1922,桑志华同法国学者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在萨拉乌苏河畔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和“河套人”化石.中国的学者们由信古到疑古,最终走向考古。1922,北大成立了考古研究室,聘请马衡担任主任。
1926,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8,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设考古学组;同年十月,派董作斌前往安阳小屯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
20年代,李济主持了对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成立、安阳殷墟的发掘,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
从1928到1949,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等进行。
(1)、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
1927,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美合作开始正式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 1929,裴文中主持发现了第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划
时代事件。
1931,在周口店首次发现了大量的人工石制品和人类用火遗迹,从而确认了北京猿人文化。 1933,又在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了3具完整的晚期智人头盖骨化石,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2)、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在着名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的先后主持下,对安阳殷墟进行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清理了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和包括商王陵在内的大量墓葬和祭祀坑,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等文物。
(3)、方法论的建立
1931年,梁思永主持发掘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是,发现了着名商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依次叠压的“三叠层”,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从而标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
40年代,苏秉琦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对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的陶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探索周文化渊源的线索问题,从而奠定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
现代考古学
管理、科研、教学体系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即颁布《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并设文物局。
1950,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
1950,成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设古人类研究室,从事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1973,成立中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称中国文物研究所,负责文物保护工作。 1952,北大创立考古专业。
1956,西大设立考古专业。
70年代以后,吉林大学等十余所也设立或恢复考古学专业。
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学家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一步发展。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不断完善,考古区系类型论的提出;
国内外考古学交流不断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考古学中。
编辑本段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有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
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
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
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个考古学文化包括有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某几种特定类型的住宅、墓葬、工具、陶器和装饰品以及某些特定的工艺技术等。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地区各个族的共同体发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确立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以便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分别地加以深入研究,以探寻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
对同时并存的各种考古学文化,我们要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来搞清它们的分布范围。这些范围同自然地理的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文化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一种文化发展成为显然不大相同的另一类型时,可称为同一文化的一个新阶段(或时期),如果发生了质的改变,则应视为另一文化。但这需要有充分的资料,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一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主要由于其内部发展,但有时也因接触而受到另一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是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时需要重视的问题。
编辑本段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术,是考古学家第一次知道了各种史前文化的绝对年代,从而引起了史前考古学上的一次革命。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应用于考古学上的测年技术越来越多。
年代测定方法表:
年代测定方法表
勘测技术的应用
1、空中摄影
空中摄影勘测,即利用卫星、飞机等航空器从空中向地面观察和摄影。从空中鸟瞰,视野广阔,比较容易发现地面上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如土壤、地形的细微差别,阳光斜射产生的物体阴影,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状态的对比及土壤湿度等因素在调查区域内形成的不同标志。分析对比各种现象的差别,就可能找到地面或地下遗迹。这一方法对大型遗址或沙漠地区的考古调查,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遥感技术
空中摄影勘查技术的扩展。人眼观察物体是由于来自物体可见光刺激而产生的视觉。而遥感设备取自目标的信息,除了靠物体辐射或反射可见光外,还靠微波、红外线、X射线等特征,调查时,是用能接收多个波段地面目标信息的多光谱遥感设备,就能同时获得被勘查地区,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图像或信息。分析这些图像或信息,就可能了解到地面遗迹的分布情况。
3、地下勘探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根据大地物理性质的差异勘查地下遗迹、遗物的方法。由古代遗迹、遗物同周围土壤的电阻率不同,并存在着磁性差异,可用地电阻率计(电探测)和磁性测量仪器(磁法探测)或地震雷达等进行探测,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分析和人工解读,从而对地下的遗迹、遗物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陶器、石器、金属、玻璃等无机物之中的元素及其含量确定的“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
绘画、颜料及食物、油膏、树脂粘剂等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红外线吸收谱分析”。
确定陶器中的矿物成分及推定其烧制温度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等。
上述分析鉴定,可从各个方面获得许多研究信息。如通过金属制品的金相分析可判断古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对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则可知道青铜器原料的来源,从而解释古代贸易及文化传播等问题;对人骨中碳的同位素碳-13和微量元素锶(Sr)的含量分析则可了解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和生活环境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影像、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的贮存、检索、流通和各种研究信息的分析、运算,以及计算机辅助文物修复、颅骨、人体复原等等。由于计算机的运用,大大减轻了研究者的各种繁重工作,加快考古研究的进程。特别是由于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的配合使用,进一步开辟了新的领域。
编辑本段
考古学常见术语表
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古代人的科学。一般认为,雅各布斯波在1674年最早使用了这个名词。他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物理学家、旅行家和学者。
人类学——即对人类进行研究的科学。有时候它会与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交叉,特别在研究早期人类遗存时。
人工制品——人类制造的、使用过的或对人类有用的物品,如石制工具,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随意拿走遗物而不进行记录,这给考古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封土——古代墓葬地面上人工堆积而成的土堆。即:大冢。
BP——距今年代,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它的好处是使得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为了将日期标准化,1950年被定为考试古学上的“现在”。
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一种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比率的技术,能测定五万年以内有机材料的年代。热释光断代技术能用于陶器的断代,将物件重新加热,然后测量发出光线以断定黏土器物最初的加热时间。
稻作遗存——埋藏的特征从地面上看是无形的,如墙,只有在高空中俯视,才能发现在稻谷中的不同颜色的斑纹。1586年威廉康德在消失了的肯特罗马港口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如今这种现象仍被广泛利用。现在一般用玉米代替稻谷,当玉米长成时,就会发现交错、相通的道路(道路经过的地方,玉米更稀一些),他们把这种交叉口称为南奥古斯丁交叉口。
楔形文字——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因其字母外形很像楔形而得名,通常是用刺在湿的陶土上刻写而成。
树木年轮断代——根据计算树木年轮(每年增加一轮)对树木断代。她还可以提供气候方面的证据,因为气候能影响数轮的宽窄。这种技术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用于考古学上,当时是用于测定美国印第安村庄的年代。
发掘——通常表示的是遗址物质的发现,全面移开表面并记录地层或开探沟揭示堆积的情况,全面发掘而不留下任何东西。惠勒曾说道:“我是考古学家,一个对过去的破坏者。”
田野考古学——从字面上理解,包括在田野里工作的考古学,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使考古学家们不需参与发掘,不必让自己的手沾半点泥土。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室内考古学(主要用于审定申请计划)和电脑考古学。这种对遗址的研究,主要依靠现有的文件、地图、人口普查资料、课税清册、教会资料、测量数据和以前的发掘报告。历史考古学是研究有文字记录的那段历史。
象形文字——文字的象征符号。象形文字使用图画代表思想或言语,如古代埃及所使用的文字。
陪葬品——与人的尸体一起埋葬的物品。对考古学家来说,是一种相当有价值的习俗现象。
葬式——尸体埋葬的姿势。如仰身直肢葬、曲肢葬等。
葬俗——尸体埋葬的过程。如火葬,用火焚烧尸体。
巨石文化——照字面理解,使用巨大的石头筑成的纪念碑形式的物件,如环状列石。
史前——通常是指“非常古老”的意思。精确的说,是指有文献记载以前。
陶片或瓷片——破碎陶瓷的一部分,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其实它对于确定年代序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抢救性考古发掘(随工清理)——一个遗址因为开发的需要,在它被破坏前,为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所进行的抢救性的发掘。
相对年代——一个事物通过与另一个事物相对照而得出年代,不用给出确切的年代,绝对年代则要有确切的年代。
考古地层学——堆积物层次的研究。受地质地层学启发。一般认为,埋得越深的年代越久远。远在1859年,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已有学者根据地层学推算出,许多堆积物的年代,要比传统《圣经》所说的上帝创世纪的年代——公元前4004年早得多。
考古类型学——对收集到得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研究的方法论。受生物分类学启发。学说正式创立是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1843~1921),1903年出版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三期说——把历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学说,这种分法用在欧洲是可行的,但是用于世界的其他一些地区则有问题,因为有的地区现在还处于石器时代文化中。三分法的最初提出者是克雷斯蒂安J汤姆森,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博物馆整理展品时提出此说。
G. 考古学的定义是什么.
.考古学:
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 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 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 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 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 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 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
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 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着。
H. 什么是真正的“考古”
考古,用以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着《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所以它与近代史和现代史是无关的!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各国考古学都有它们的年代下限.(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英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诺曼人入侵(1066);法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美洲各国的考古学年代下限为C.哥伦布(约1451---1506)发现新大陆(1492)..一般说来,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灭亡(1644)(这也就是许多考古书上为什么一到明朝就结束,没有清朝内容的原因.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张之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便是这样.) 地表水检测近一时期以来,英国有"中世纪考古学",其年代下限延伸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40)又有所谓的"工业考古学"其年代下限更延伸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初期.在美洲,则有所谓的"历史考古学"和"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它们的年代范围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直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美洲各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是,英国的所谓"工业考古学"美洲的所谓"历史考古学"或"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实际上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以研究近代史,所以不能算作真正的考古学.
相反,也有人把考古学的年代范围局限于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这样,便把许多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也都排除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之外,这也是不妥当的.考古学不研究近代和现代,而是研究古代,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是,考古学所研究的"古代",除了史前时代以外,还应该包括原史时代和历史时代.就中国考古学而言,历史时代不仅指商代和周代,而且还包括秦汉以及其以后各代.所谓"古不考三代以下"是不对的.当然,历史越古老,文字记载越少,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显着.要究明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的社会历史,就必须在极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学,因而史前考古学与史前史就等同起来了。
I. 日本的古生物考古学
这位同学,你好
开设有古生物研究的大学,在日本还是很多的。大致有以下这些:
北海道・东北地方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院自然史科学専攻地球惑星系统讲座
北海道教育大学岩见沢校理科教育
山形大学理学部地球环境学科
関东地方
东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地球惑星科学専攻,理学部地球环境学科
东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広域系统科学系,教养学部広域科学科
东京学芸大学教育学部
早稲田大学教育学部理学科地球环境専修,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环境资源工学科
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 生物圏変迁科学分野(地史学・古生物学分野)及地圏変迁科学分野
横浜国立大学教育人间学部自然环境讲座地学教室
千叶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地史古生物学研究室
茨城大学理学部地球环境科学课程
神奈川大学理学部生物科学科 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生物科学専攻
中部・东海地方
静冈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及教育学部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环境学研究科地球环境科学専攻生物圏进化学群体
信州大学理学部地质科学科
爱知教育大学地学教室
上越教育大学理科分野
金沢大学理学部地球学教室
新潟大学理学部地质科学科 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
近畿地方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惑星科学専攻
大阪市立大学理学部地球学科,大学院理研究科生物地球系 地球史学研究室
中国・四国地方
高知大学理学部自然史环境科学科地球史环境科学课程
爱媛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科
山口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分野
兵库教育大学自然系
岛根大学総合理工学部地球环境资源学科
広岛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地球惑星系统学専攻
九州・冲縄地方
九州大学大学院理学部地球惑星科学科,理学府地球惑星科学専攻
熊本大学理学部,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
鹿児岛大学理学部地球环境科学科
福冈大学理学部地球圏科学科
从以上学校名单来看,考古学中的古生物研究属于文理科交叉的学科。真正哪所大学适合你申请,要具体看你是研究古生物的哪个方面来决定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J. 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关系
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
考古学研究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遗迹和现象,其中就包括了生物的部分内容,例如:家猪、家马的起源,这方面可以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袁靖的文章。古生物学在动物研究范围内更广阔一点,时间也延伸更长,包括了与人的活动无关的那一部分,在考古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旧石器考古,人类出现以后的世纪,对研究生物的组成和复原当时的环境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生物学在考古当中另一个最重要的运用就是DNA,这方面来看,主要是涉及人类起源的,非洲起源学说最主要的证据全是分子考古学提供的,功不可没呀!但现在仍然颇有争论,可以搜集一下相关的文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