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主要特点
T细胞表位
TCR仅能识别约10~20个氨基酸左右的小分子多肽。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组成,主要存在于抗原分子的疏水区,称为线性表位或序列表位。此类表位一般并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须由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识别。由于T细胞仅能识别经加工处理的表位,故一般不识别天然抗原的构象型表位。
B细胞表位
BCR或抗体能与未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是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表位。这些表位由序列上相连或不相连、但在空间结构上相互临近的氨基酸或多糖组成,称为构象表位。此类表位大小不一,约由4~6个氨基酸残基或者糖基组成。B细胞表位一般存在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不经加工处理即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
Ⅱ 高中生物学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什么区别
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负责呈递抗原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B细胞主要是分化产生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产生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的是T细胞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用于裂解靶细胞,而效应B细胞不起作用。
Ⅲ 简述T、B淋巴细胞有哪些重要的表面标志,各有何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T淋巴细胞(又名T细胞),B淋巴细胞(又名B细胞)
T细胞随血循环到胸腺,在胸腺激素等的作用下成熟,B细胞则到脾脏或腔上囊发育成熟。然后再随血循环到周围淋巴器官,在各自既定的区域定居、繁殖。
T淋巴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起呈递抗原的作用,在细胞免疫中起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分泌淋巴因子。
B淋巴细胞可以在体液免疫中识别抗原,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Ⅳ B细胞 B淋巴细胞 效应B细胞,3者如何区分
楼上说的基本对 有2处不对
B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效应B细胞也叫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遇到抗原 增殖分化而来的 ,而后浆细胞也就是效应B细胞会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体液免疫)
T细胞和T淋巴细胞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效应T细胞是T淋巴细胞遇到抗原 增殖分化而来的 ,直接接触 被感染细胞表面受体使受感染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免疫)
Ⅳ 简述t,b细胞常见的重要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B细胞重要的表面标志有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共刺激分子和其他表面分子(CD19,CD20,CD22,CD32)。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异二聚体组成。B细胞共受体能促进BCR对抗原的识别及B细胞的活化。共刺激分子中CD40与CD40L的结合是B细胞活化的最重要的第二信号,对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重要作用,黏附分子在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以及活化B细胞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T细胞表面标志有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共刺激分子,丝裂原受体。TCR-CD3复合物的功能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由CD3转导至T细胞内,CD3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CD4和CD8的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完全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丝裂原受体可非特异性直接诱导产生静息T细胞活化和增殖。
Ⅵ 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的主要生物学标志是什么
标志性表面抗原:T细胞是CD3,B细胞是CD19,NK细胞是CD2,单核细胞好像是CD14.
Ⅶ T细胞与B细胞的区别
一、参与不同
1、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
2、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浆细胞(PC) 成熟B细胞可在周围淋巴器巴接受抗原刺激,在TH细胞及抗原呈递细胞的协助下,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使B细胞活化,增殖并分化为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二、形成不同
1、T细胞形成于胸腺。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2、B细胞形成于骨髓。
B淋巴细胞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B淋巴细胞的祖细胞存在于胎肝(胚胎小鼠14天或通顺儿8-9周)的造血细胞岛(island of hematopoietic cells)中,此后B淋巴细胞的产生和分化场所逐渐被骨髓所代替。
三、主要功能不同
1、T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侵袭物
2、B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各类抗体。
四、数量形态不同
1、T细胞数量比B细胞少。
2、B细胞形态比T细胞形态大。
Ⅷ 分别阐述T、B细胞膜上重要的膜分子及其作用
简单来说,两者都是免疫细胞,膜上的受体会与抗原结合,识别抗原,从而做出免疫反应
Ⅸ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是什么 简述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白细胞分为5类。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所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导致白细胞减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低于2.0×10^9/l时,在儿童≥10岁低于1.8×10^9/l或﹤10岁低于1.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严重者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本病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白细胞减少症。一般轻度减少的患者临床上不出现特殊症状,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
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
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中t细胞和b细胞的区别
免疫细胞大致可分为二大类:T细胞与B细胞,二者都来自于骨髓,但T细胞形成于胸腺,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侵袭物.
B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生产各种各类的抗体,就像军队里面的武器,以便让我们抵御外来的入侵物.人类B细胞可生产超过十亿以上不同种类的抗体.
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自身复制和分化,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需要时,分裂增殖,一部分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受到一定激素刺激后,进一步分化为各系统的血细胞系.其中淋巴干细胞进一步分化有两条途径.一些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影响下,大量增殖分化成为成熟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被称之为T淋巴细胞.T细胞的“T”字,是采用“胸腺”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第二个细胞群在类似法氏囊的器官或组织内受激素作用,成熟并分化为淋巴细胞的另一个亚群,被称为B(法氏囊的)淋巴细胞.B细胞的“B”字,是采用“囊”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命名的.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
T细胞不产生抗体,而是直接起作用.所以T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细胞免疫”.B细胞是通过产生抗体起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B细胞的免疫作用叫作“体液免疫”.大多数抗原物质在刺激B细胞形成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在某些情况下,T细胞亦有抑制B细胞的作用.如果抑制性T细胞因受感染、辐射、胸腺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而功能降低时,B细胞因失去T细胞的控制而功能亢进,就可能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并引起各种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同样,在某些情况下,B细胞也可控制或增强T细胞的功能.由此可见,身体中各类免疫反应,不论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液,共同构成了一个极为精细、复杂而完善的防卫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