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细菌耐药控制主要措施是什么
加强细菌耐药监控,各省地区和全国范围需建立耐药监控网,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进行药敏监控,从而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制定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降低细菌耐药发生率。严格限制抗菌药物使用范围,按医师级别赋予使用权限,对于已经高度耐药的抗菌药物应该停止使用。。。。太多了!
Ⅱ 微生物抗药性机理
抗药性 又称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抗药性的产生使正常剂量的药物不再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目前,多认为抗药性的产生是微生物基因突变造成的。抗药性变异一旦产生,就可以传给后代,并可以转移给原来没有抗药性的敏感菌,使抗药菌逐年增加。为防止和减少抗药菌的产生,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改进和研制新的抗生素;二是坚持合理用药。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往往与用药剂量不足、长期盲目使用抗生素等用药不当的作法有密切关系,所以合理用药是防止和减少抗药菌产生的重要一环。比如严格按照抗生素的抗菌谱选用药物,必要时应先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使体内药物始终维持在合理的浓度,以求彻底杀灭病原菌而又尽量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必要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检查;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等等。
Ⅲ 如何防止细菌的耐药发生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其中以金葡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结核杆菌尤为多见。因此,耐药性成了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学上的严重问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在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应考虑防止或减少细菌产生耐药性,控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在处理感染性疾病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严格掌握适应症,不滥用抗菌药。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用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时就不使用两种,以减少细菌接触药物的机会。
2.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剂量充足,疗程适当。
3. 尽可能避免局部用药,杜绝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4.对于耐药菌株感染时,应选用对细菌敏感的药物或采用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时可从不同环节阻断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从而抑制耐药菌。
5.有计划地分批、分期交替使用抗菌药物。
Ⅳ 细菌耐药性机理是哪些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有四种:
一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二是抗生素的靶位由于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
三是由于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
四是细菌具有一种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即它能够将已经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
对控制耐药性出现的一些成功策略:
严格控制与耐药菌出现有关的抗生素,
不限制低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的使用,
不使用无效的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的周期不宜过长,
不连续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持续性白细胞增多的低烧,
不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烧.
Ⅳ 如何解决细菌耐药的发生
细菌耐药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灭菌药类的泛滥使用造成的,要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首先要减少灭菌药类的使用,对于采用无危害、气味自然不残留的DCW次氯酸溶液对环境、器械、用水等进行灭菌消毒,即可在保障无菌的同时解决细菌耐药的发生。
Ⅵ 细菌通过哪些方式产生耐药性如何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主要有四种:一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胞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二是抗生素的靶位由于发生突变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三是由于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他有关特性的改变;四是细菌具有一种依赖于能量的主动转运机制,即它能够将已经进入胞内的药物泵至胞外.对控制耐药性出现的一些成功策略:严格控制与耐药菌出现有关的抗生素,不限制低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的使用,不使用无效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的周期不宜过长,不连续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持续性白细胞增多的低烧,不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烧.\x0d比较根霉与毛霉异同.\x0d根霉和毛霉同属毛霉目,菌丝无隔膜,多核.无性繁殖产生不能游动的孢囊孢子,而有性繁殖产生双倍体的接合孢子.主要区别在于,根霉有假根和匍匐菌丝.根霉在培养基或自然基物上生长时,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弧形的匍匐菌丝向四周蔓延.并由匍匐菌丝生出假根与基物接触.与假根相对处向上生长出孢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而毛霉的菌丝体呈棉絮状,在基物上或基物内能广泛蔓延."
Ⅶ 如何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病毒感染不应采用抗菌药物治疗。
(2)对有适应症的病人,药物种类、用量及使用时间都要注意,能用窄谱的就不要用广谱抗菌药物,能用一种有效的就不必用多种,以避免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3)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4)向群众开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关知识的教育。
Ⅷ 论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理及如何防止其产生。
滥用抗生素的危险最主要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数据表明,有越来越多的细菌耐药,且耐药力在不断提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霉素一次剂量只是2万~3万单位,现在需用几十万、几百万单位。葡萄球菌、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之所以长久的肆虐人类,就是其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由于细菌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因而对任何抗生素都会有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松武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以环丙沙星为例,介绍这种上世纪90年代刚刚上市的药品,在投入使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患者的耐药性已经高达60%,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只有1%。抗菌药物的滥用正让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药品的能量不断增大,例如幽门螺旋杆菌,对喹诺酮类药品的耐药性,已经升至82%。“细菌越来越耐药,抗生素越来越失效”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普遍问题。据陈重华委员介绍,上海已经成为我国细菌耐药性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一些药品的有效率在上海地区已经跌到了20%,问题还在于耐药菌是可以在不同地区、国家间的人群之间传播的。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抗生素的大剂量普遍使用,以及禽畜饲料添加剂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使食品、奶制品、饮料等也富含抗生素,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大的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群体。这导致临床上出现应用高级抗生素———耐药性更强———再用更高级的抗生素的恶性循环。 陈重华委员分析指出,滥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不少医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很少依靠细菌耐药性检查,针对不同的细菌感染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而往往是凭个人经验,采取一种抗生素无效再更换其他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二是由于抗生素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些厂家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通过促销费等形式不断提高抗生素的使用面和使用量。三是不少患者的就医心态有问题。希望用好药,而且往往是越贵的药、越新的药越好,总希望能药到病除。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集合在一起,使抗生素的生产销售环节、使用消费环节都希望用得越多越好,他们共同推进了抗生素的滥用程度。
Ⅸ 如何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防治
①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避免滥用;
②可用窄谱抗菌药物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
③最好按细菌药敏结果选药;
④当一种抗菌药能控制感染时,尽可能不采取联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抗菌药物;
⑤单一抗菌药物无效时,可按联合药敏选两种敏感抗菌药联用,一般不联用三种以上抗菌药;
⑥避免不必要的长期、局部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⑦抗菌药使用剂量要足,疗程要适当,小剂量和频繁更换抗菌药可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⑧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交替使用抗菌药物,可使原先对某种抗菌药耐药的细菌在一段时期内停止接触该药,而丧失耐药性;
⑨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株交叉感染和流行。
Ⅹ 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途径有哪些实际生产中如何避免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就是不定期的使用不同的药 就可以避免微生物产生对某一种药物的抗药性
比如某种细菌对青霉素有抗药性 换四环素 过一段时间 那种细菌会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