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响生物种群数量的最基本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环境中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能影响种群数量,如温度,光照,空气,气候,其它生物因素等。
⑵ 草原上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
(1)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增大,衰退型的种群密度将减小,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则相对稳定。
(4)性别比例也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一般来说,种群中雌性多于雄性,出生率增大,导致种群密度增大;种群中雌性少于雄性,出生率减小,导致种群密度减小。
草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多种类型,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草原的形成原因是土壤层薄或降水量少,草本植物受影响小,使植物无法广泛生长。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
⑶ 请问生物种类受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变化剧烈会使生物种类多还是少呢
你好,生物种类受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环境变化剧烈会试生物种类变多,也许会有新的生物滋生,但是总体的种类数量是减少。
古生物学家大卫·拉普在他的着作《灭绝:是基因不好还是运气太差?》中写道:“地球上生存着数百万种不同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可能在4000万种左右。过去某个时候的数量可能在50亿到500亿种之间。也就是说,只有大约千分之一的物种仍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糟糕的幸存记录:99.9%的物种走向了灭绝之路。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从某种程度上说,钟表的时针每走一个数字,就有一种历经千百万年进化的生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有多少动物濒于灭绝? 据科学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近600种鸟、400多种兽、2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对人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濒危物种的灭绝原因,早在1983年美国威尔逊博士就提出了一种模式。他认为,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有五类。首要原因是动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第二类是外来物种入侵;第三类是污染;第四类是过度利用;最后一类是疾病的干扰。而据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来生活在世界20个地区的1000多种野生动物可能面临灭绝的命运。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显示,到2100年,至少有1200种鸟将消失,而这仅仅是一种保守的估计。 摘自《网络知识》2006年10期
⑷ 影响生物群数量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生物因素。天敌,食物和疾病等。
非生物因素。地理环境的改变,风雨等。
⑸ 造成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的各种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是所谓适者生存。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而在一个生物群落种各种群数量上的差异主要由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制衡,形成生物之间的种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生物间的制衡使得群落中各种生物保持着动态平衡,另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是共同作用于生物的,任何引起生物种群发生变化的因素都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⑹ 是哪些因素限制着生物数量的增长,保持着各种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既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又有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大气、水、土壤以及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限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正是由于受这些非生物因素的限制,才使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空间,都被限制在一个很窄很小的范围内,而不能像我们人类那样“四海为家”。
⑺ 什么因素会影响动物在大自然中的数量
1、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水、空气、温度等。对海洋生物还有水的盐度、水温等。
2、生物因素:影响这种生物生存的同种或异种其他的生物。种群密度、天敌、食物等。
⑻ 影响生物数量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富,生物种类繁多,而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繁多,沙漠中生物种类稀少,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
⑼ 生物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 P/B值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物量是指任一时间某地某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级单位面积当时所测的生物体的总重量。生产量是指某一时期内有机物质增加的总重量。生产量不仅包括保留下来的有机物质的重量,还包括过去生产和后期损失的有机物质。而生物量多是指现存量。
P/B值与那些因素有关:评价水体生产性能的方法是多样的,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最直接影响鱼的是食料生物因素。因此,这方面做的工作最多。随着各种食料生物的 P / B 系数,可利用系数和饵料系数研究的逐步深入,使得通过测定食料生物量来预报产鱼潜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⑽ 种群数量受啥影响
在自然界,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死亡和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增量大于减量,种群数量则增加,相反时则减少,如果增量与减量相等,则维持不变。
1.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出生率(na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所出生的后代个体的百分数。例如,在一个有1000个个体的种群中,一年内出生了200个后代,这个种群的年出生率就是20%。理论上最大的出生率等于种群的繁殖力或繁殖潜能,即在理想的最适条件下种群不受外界因素限制时的出生率。但事实上,永不可能有理想的最适条件。并且由于生存竞争等的存在,繁殖力总要受到多方面的抑制。例如,由于竞争而出现的食物缺少以及气候的变动等都能影响生殖力(如影响卵的发育)。因此不是所有的个体都能产最多的卵,也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孵化或长成成体。所以实际的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总是低于理想的最大出生率的。出生率的大小与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每胎的卵或幼仔数以及每年繁殖的次数等有关。各种生物的生殖力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说来,低等动物的生殖力都高于高等动物。
死亡率(mortality)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理论上最小的死亡率是指只有年老而自然死亡时的死亡率。但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总是远远大于最小死亡率。因为种群中大多数个体不可能都生活到它的生理寿命,总是要因疾病、饥饿、冻死、被捕食以及各种意外事件而夭折,这些都造成死亡率的增加。一般说来,种群密度增加时,死亡率一般也增大。当然,个体的寿命是决定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生物的寿命也有很大的不同。昆虫多数是几天到几十天死亡,有的树木可以活几千年。
死亡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这必须与出生率联系起来一同看待。因为一些个体死亡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隙让出生的一些新个体来取代。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具有高死亡率、寿命短、但具有强生殖力的种群往往比一个长寿命的种群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物理因素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例如,一次寒冬的低温可以引起大量越冬昆虫的死亡,而一个适合的气候条件则可招致害虫的大发生等。
2.其他作用因素
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种群结构本身的特点如性比、年龄分布等,也都能影响种群数量。种群中如果雌性个体多的种群出生率显然要比雄性个体多的种群高。年龄分布也一样,生长快的种群,年轻个体多;衰退的种群中,老年个体多;稳定的种群具有比较均匀的年龄分布。所以可以由每一种群内年龄组的相对分布来说明该种群的数量的增长趋向。
动物的行为如扩散、聚集与迁移等可间接影响种群数量。例如,扩散使种群密度下降,因而使对种群密度起作用的控制因素(如疾病的传染、食物竞争、生殖力降低等)不起作用,种群得以继续增长数量。相反,聚集使密度增加,因而对密度起作用的控制因素起了作用,抑制了进一步增长,甚至于增加死亡率。迁出、迁入与扩散、聚集的作用是一样的。
所以种群数量对于多数生物来说,虽然可以达到稳定,但从来不可能是完全稳定不变的,因为自然界中永远存在着上述的各种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