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怎么写
一是先天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
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
三是教育因素,即社会因素。
这三个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发生着不同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个方面。婴儿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机体,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这时他已经具有了心理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是由遗传所决定,但是心理素质只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心理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实现心理发展,还必须有后天因素的作用。心理发展的后天因素有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是物质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心理活动是一种机能,对这种机能的实现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的影响,教育则是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1)怎么认识生物因素对人的发展影响扩展阅读
个体的发展,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基本阶段是共同的,每个阶段也都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特点。但在每个阶段内,每个儿童之间,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他们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儿童是不存在的。
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同遗传素质的差异和环境、教育影响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儿童在接受外界影响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密切相关。
同年龄的儿童,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不同,他们在发展上会有某些差异。而同年龄儿童,即使在客观条件和教育影响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某些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儿童的主观努力和主观态度的不同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儿童之间,他们从父母那里承受的遗传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表现在生理素质和禀赋等方面都有某些差别,有的思维敏捷一些,或对色彩与旋律感受强一些,有的则稍差。
但是,马克思主义还特别强调不能夸大遗传上的差异性,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是后天造成的。他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2. 简述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1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许多方面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 点。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的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这一理 论成功地解释了人类情绪的发展,他发现人类通过面部表达情绪具有固定性的模式,这种模 式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爱克曼( Ekmam )等人确实也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不 同国家、地区基本一致)、内在性(自然产生的过程)及一致性(儿童与成人一致)的证据, 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
但是,与低等动物不同,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如合作、父母为后代的献身及利他行为并 不能用进化论加以解释。为了解释这些行为,汉米尔顿( Hamilton)用近亲选择进一步扩展 了进化论的范围。他认为自然选择不仅给个体好处而存在,而且也通过给与个体基因类似的 其他个体好处而起作用。这样,一个对个体不利的特征(如助人)会因为他有足够的近亲而 被选择。汉米尔顿的观点后来被威尔森( Wilson )等人引入了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 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不论是通过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基于遗传的动物与人类行为总是以 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后代为目的。汉米尔顿、威尔森等人所提出的这一理论很快受到了人们的 追捧,在八十年代吃尽风头。但可惜的是,与其它源于生物学基础的理论一样,它所能解释 的行为很有限,因而无法长久地对心理学发展方向产生影响。
(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 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起初,人们认为遗传的影响在生活的早期较大,而环境的作用在以 后的发展中更大。可惜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相反,霍恩( Horn)等人发现随着年龄的 增加,基因的影响对智能发展越来越重要。比如基因差异可以解释婴儿在发展测验分数中 15%的变异,而对儿童来说,基因对 IQ 的贡献超过 50%。普劳明(Plomin 1987)在一篇综 述文章里对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了总结,他指出不论基因性影响的大小如何发生变化,它 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
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这样讲
3.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⑴遗传:①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获得的机体,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②与此同时,不同个体之间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③但是,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会转化为现实④在正确分析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遗传决定论。在遗传决定论者看来,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教育和环境对其是无能为力的。即是说,人们的遗传素质决定着一切。遗传决定论者完全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发展,否定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贬低教育的巨大作用,是极其片面和有害的。
⑵环境:①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②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程度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③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经常的和广泛的,但这种影响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的、分散的和偶然的。它对个体身心发展有时可能起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以有时可能起不利的、消极的影响。④人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环境的影响。由于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在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但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不仅是环境改造人,人也可以反过来改造环境,通过改造环境来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那种认为人的发展是由环境消极决定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⑶教育:人的发展是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保证了人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消除了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②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这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特点保证了青少年发展的正确方向。③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主导的。
4. 人的发展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个体的发展究竟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古往今来,人们对这些问题是见仁见智,争议颇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等各种观点。
⒈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先易后难)
⑴单因素论
单因素论,也称单一因素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某一种因素决定的。常见的有内发论和外铄论。
⑵多因素论
多因素论是与单因素论相对的一种学说,主张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已有发展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2.内发论与外铄论(先内后外)
⑴内发论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生物预成论、遗传决定论等,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
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高尔顿(1869)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为此,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从英国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着名。结果发现,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22人也同样出名。而另一个对照组,即所谓的一般平常人(人数相等),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1个名人。由此,他得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超过一般人”的结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recapitulation theory)也属于内发论。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他把当时生物学上的复演说用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内发论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⑵外铄论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其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法国唯物主义教育家爱尔维修等。外铄论的思想从哲学上可以说是发轫于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不具备任何知识,就像一块白板,“没有特性,也没有理念”,人的“理性和认识”来自后天的经验,人的知识都是由经验得来的。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9/10是由教育决定的。近代外铄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从而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的作用。外铄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华生,他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观点出发,过分强调外显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提供了某一刺激(S)就可以预言有机体的反应(R)。同时,已知有机体的反应,可以推断其先行的刺激。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华生试图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经典条件反射的方法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为此,他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由于内发论和外铄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内发论和外铄论的混合体——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也称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划分。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传基础。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核心观点:内核交互聚变加速人的进化
遗传与人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得到视觉能力上的发展,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不可能得到听觉能力上的发展,当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音乐家。
首先,教育对象的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对于后代,无论其身体形态结构,还是内在功能,都是由其父母遗传物质决定的。这种遗传是存在的,但是遗传所规定的素质却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如,身材高大的父母,其身高基因无疑是高大型基因,但其子女不一定身材高大;因为当其生长发育的条件不具备时(如营养不良、患病等),高大型基因就得不到展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其次,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是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如子女在身体形态结构、内脏机能等方面的生理指标、特征,大多跟父母具有相似性。因为个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而个体——子代的基因又来自遗传的父代双亲,所以当父本精细胞与母本卵细胞结合、复原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后,该子代的DNA结构即来自父代并蕴含父代的一切遗传信息,可见子代完全是父代基因的“复制品”,父代遗传基因的特征就制约着子代生长发育的方向、速度、水平和特点。作为父代DNA基因的“复制品”,子代在性状方面就表现出跟父代极其相似的特征,如常见的子女在五官、体格、体貌上跟父母亲有着高度相似的性状。唐智松:《教育生理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但是,这些素质是遗传性素质,只能通过遗传的先天的方式来传递。在形态结构上,这些先天性素质即使后天能够进行模仿,这种由模仿“获得”的素质却不能传递下去(比如整容后的特征是不能够遗传给子女的)。同时,人类的品德、能力、认识等素质均是后天获得的,属于获得性素质,这些也是不能遗传的。也就是说,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只是在生理方面,而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等是不能遗传的。例如,一位手艺超群的印染技工具有比一般工人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但他的这一在长期工作中练就的本领是属于获得性素质,是不可能遗传给他的孩子的。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才不得不一代代地不断重复“启蒙—低级阶段学习—高级阶段学习”这样一个过程。
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度。人类个体的发展包括从受精卵的形成到死亡的全部历程,在此发展过程中,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发展,在发展顺序上要受到遗传物质的制约、支配,如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在正常条件下,这些顺序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教育之所以要循序渐进而不可停滞不前或者拔苗助长的原因之所在。即使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这些顺序仍然不会改变,只是停留时间的长短有所变化,或者延长,或者缩短而已。
可见,遗传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教育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相反,适度超前的教育可以诱导发展的产生,使得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发展,但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在儿童的发展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否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一个决定的条件。新生儿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取决于遗传素质,而取决于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都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延迟或者加速其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实际上,音乐家和画家的孩子只能是遗传上代的某些天赋,继承比较好的基础,而要成为真正的专家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天资聪慧的孩子具有未来良好发展的可能性,但也未必就能成功;天资愚钝的人虽然有先天弱势,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仍然能成功。如果教育没有跟上成长,那么也会使遗传素质比较好的儿童趋于平凡。有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的是江西金溪县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候天资比常人聪慧,5岁就能作诗,但由于后来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不好,到了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经大不如前了,年至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个体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等,所有这些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外界自发形成的对个体发展产生着影响的因素,都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概括起来可以说就是三个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众多,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比如,光照、空气、水、土壤等。根据科学研究,人的身高跟日照时间相关,日照时间长,人长得高大。中国北方地区人的身材比西南地区人的身材平均高度要高,即与此相关。这些因素不仅对人的身体发展有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例如,处在自然条件较险恶的环境中,人的性格相对坚强;处在沿海、交通发达地区,人的见识相对广,视野也相对开阔。当然,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们都太绝对化。客观地看,自然环境会影响人类的心理,即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具有其群体性的心理特征。当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影响的存在往往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自然环境的单独作用,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对的。
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显而易见,这一切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对其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尽管教育要寻找撇开这些社会因素之外的教育真谛,但是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些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因为人类还没有生活在大同社会,具体的社会生存环境必定影响其身心的发展。同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不能持社会环境决定论观点,对某些人以此借口攻击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用心,应当有鉴别力。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也是教育单位,因而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无所不谈。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会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及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显然,“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这句话颇具有概括力、感召力。
(二)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影响不决定人的发展,因为环境作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实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为个体只有接触到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受其影响,如果不接触,那么就不会受其影响。第三,对于环境的影响,个体存在适应与对抗。即个体的态度决定着环境对个体所产生影响的效果:如果个体接受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对人的影响;如果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有抵抗意识或抵抗情绪,特别是个体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就不容易对人产生影响,“出污泥而不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环境既可制约人的身心发展,但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环境的制约。另外,环境对于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遗传因素。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遗传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詹森(A·Jensen)利用血缘关系远近不一的儿童和成人作为研究对象,从无血缘关系者直至同卵双胞胎,结合其所处环境条件考查遗传与环境因素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于1969年发表一个对八个国家一百多项研究结果的综述。研究指出:①无亲属关系的成对被试之间所得智商上的相关,总的情况是远低于有亲属关系的成对被试。②在旁系亲属中,成对被试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血缘关系接近而升高。③在直系亲属间,祖父母与孙子女间智商相关远低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关。由此可见,遗传因素越接近,成对被试间所测得的心理机能反应也越近似,所以,遗传在身心发展上的作用是必须肯定的。从研究中还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①同是亲属关系的被试,分开抚养的儿童间无相关,而一起抚养的儿童间、养父母与养女子间却有正相关。②亲兄弟姐妹间,一起抚养的相关远高于分开抚养的成对被试。③同卵双胞胎分开抚养的成对被试间的相关,低于一起抚养的双胞胎。这样看来,仅用遗传因素解释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环境的作用。没有环境因素,遗传作用无从体现;没有遗传因素作为生物基础,环境也无从施加影响。 个体的发展,无论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的自然生长,还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通过个体自身所在的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主要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所构成,每一层次的活动对个体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生理活动是人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活动,是维持人的生命的根本活动,它既与人的身体发展直接相关,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是旨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和自我控制的需要的活动,表现为个体认识外部世界并认识、构建自己内部精神世界的过程。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了为满足社会或群体的发展需要而保持、扩大自己利益的活动,也是个体为体现自身价值并满足发展和创造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最富有综合性,代表了人的活动的最高层次。
在人的身心过程中,上述基本因素中的每一项都是不可或缺的,三者之间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整体上影响着人的发展。就个体身心发展的全过程而言,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都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变化,其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也呈变化状态,彼此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动中。任何孤立、片面地强调某一因素重要性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角度来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5. 如何正确认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人是兽。外界的生物及其事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很多人都会受他干扰,所以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人也是很明显的。
6. 生物学对人类的生活影响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第一,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第二,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第三,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未来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代理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7. 什么是生物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
四、社会因素与性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具体的文化特征,比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道德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在人的性格上打上不同的烙印。每个民族的性格都与其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五、家庭因素与性格。影响人的性格的家庭因素有很多方面,不同的养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子女不同性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型态度,子女容易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采取放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采取溺爱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采取民主型的态度,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父母的态度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六、教育因素与性格。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对社会、事业、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奋斗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8.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所谓身体的发展,指机体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发育正常使体质增强,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健全发育,两者互为作用。
所谓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发展。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个性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认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发展,促使人在按照自己的意向实践活动中加深自己的认识。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先天遗传因素,即生物因素;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三是教育因素,即社会因素。这三个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发生着不同的影响。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环境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 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您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大类:
一、遗传
(一)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主要指人的感知觉的灵敏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敏捷性等。
(二)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物质基础,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如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就说明这一点。
4.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整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减弱趋势。
5.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与个体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二、环境
(一)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与动物共同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它是由天然存在的自然界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三、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不受教育,人也能发展,但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要受到很大影响。教育通过专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从而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潜能是人的身体和大脑中尚未开发出来的能量。人有巨大的潜能,但潜能一般很少能自发地表达出来。教育通过创造机会与条件,可以比较充分地挖掘出人的潜能。
3.提升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指人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可以提升人们对自身、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使人获得应有的地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4.健全人的个性
个性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人的个性也不太一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个性特长得到培养,扬长避短。
(四)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与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发挥主导与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二)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人的发展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这一原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这种身心的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主观愿望、动机、需要、意志和实践等,它们构成了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所以,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高度体现。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生命活动是其他活动的前提,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思维意识、情感等心理过程,具有心理性特征,支配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随着实践活动内容和范围的不断丰富和扩大,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的发展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
以上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