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医学实验哪些环节容易产生气溶胶
以下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产生感染性气溶胶:①样本的采 集,打开试管塞或瓶盖.②样本的制备,火焰固定.③分离培养 或接种培养物,划分平板,生化反应管接种.④用火焰烧灼接种 环,接种环移液,混匀培养液.⑤离心的试管没牢固盖紧.⑥用 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内最后一滴液体.⑦振荡器或漩涡器操作时.⑧倾倒,转移液态培养物或上清液.⑨其他任 何向液体或半固体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动.
B. 什么是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
气溶胶是以固体或液体为分散质(又称分散相)和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它具有胶体性质,如:对光线有散射作用、电泳、布朗运动等特性。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作布朗运动,不因重力而沉降,可悬浮在大气中长达数月、数年之久。
微生物气溶胶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呼吸道感染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气溶胶中含有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即微生物的感染力和毒力是呼吸道感染后果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种属、不同株别的微生物气溶胶在类似条件下感染剂量之差可达几个数量级。
相关危害:
微生物气溶胶是一种特殊的气溶胶,是由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所形成的胶体体系,包括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它们的副产物。病毒是最小的微生物,直径在0.02-0.3μm,虽然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繁殖;
但在没有寄主细胞的条件下仍可附着在如呼吸道分泌物等液滴上形成病毒气溶胶而通过空气传播,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流感、腮腺炎、麻疹等;细菌气溶胶通常是单独存在或由其他粒子所携带,病原性细菌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真菌气溶胶常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室内环境中的霉菌等易导致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微生物气溶胶,网络—气溶胶
C. 请问大虾们,DNA是怎么成为气溶胶的,要是DNA能形成气溶胶的话,我们一般生物实验室不都会被气溶胶污染了
异丙醇挥发时不会产生气溶胶。DNA气溶胶多半是剧烈震荡时、或者打开EP管盖时产生的。还有就是DNA溶液污染桌面,后来成为固体颗粒随灰尘等到空气中。
D. 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有
以下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产生感染性气溶胶:
1、样本的采集,打开试管塞或瓶盖。
2、样本的制备,火焰固定。
3、分离培养或接种培养物,划分平板,生化反应管接种。
4、用火焰烧灼接种环,接种环移液,混匀培养液。
5、离心的试管没牢固盖紧。
6、用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内最后一滴液体。
7、振荡器或漩涡器操作时。
8、倾倒,转移液态培养物或上清液。
9、其他任何向液体或半固体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动。
(4)生物实验中哪些会形成气溶胶扩展阅读:
气溶胶微粒能发生光的散射,这是使天空成为蓝色,太阳落山时成为红色的原因。在动力性质方面,其布朗运动非常剧烈,当微粒小时具有扩散性质;
当微粒大时,由于与介质的密度差大,沉降显着。在电学性质方面,气溶胶粒子没有扩散双电层存在,但可以带电,其电荷来源于与大气中气体离子的碰撞或与介质的摩擦,所带电荷量不等,且随时间变化;微粒既可带正电也可带负电,说明其电性决定于外界条件。
在稳定性方面,气溶胶粒子没有溶胶粒子那样的溶剂化层和扩散双电层,相碰时即发生聚结,生成大液滴(雾)或聚集体(烟),此过程进展极其迅速,所以气溶胶是极不稳定的胶体分散体系,但由于布朗运动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E. 气溶胶的产生分类
气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和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两种。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细灰和微尘、海水溅沫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天然气溶胶:云、雾、霭、烟、海盐等。
生物气溶胶:微粒中含有微生物或生物大分子等生物物质的称为生物气溶胶(bioaerosol),其中含有微生物的称为微生物气溶胶。 工业化气溶胶:有杀虫剂、消毒剂和卫生消毒剂、洗涤剂和清洁剂、蜡、油漆和发胶。
食用气溶胶:搅拌过的奶油。
气溶胶能够引起丁达尔效应
气溶胶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比如布朗运动,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晕之类都是因为光线穿过大气层而引起的折射现象.而大气中含有很多的粒子,这些粒子就形成了气溶胶。
气溶胶在医学,环境科学,军事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在医学方面应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粉尘型药的制备,因为粉尘型药粉更能够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环境科学方面比如用卫星检测火灾.在军事方面比如烟雾弹之类,还有可以制造气溶胶烟雾来防御激光武器。
气溶胶的容器内含有两种物质--有待喷射的液态物和保持压力的压缩气体。当揿下按钮时,阀门张开,压缩气体将喷嘴里的一些液态物压出。 1926年,挪威科学家埃里克·罗西姆首先想出了这个点子。但其他一些科学家也同样有此想法。美国人朱利叶斯·S·可汗想出了一次性使用的金属雾筒。同样来自美国的莱尔·达维·古德休则进一步研制了这一发明,使它成为可以上市的商品。1941年,第一批气溶胶开始销售。
气溶胶广泛应用于一系列消费品。涂漆、清洁剂、擦光剂、除臭剂、香水、剃须乳剂,甚至掼奶油,都广泛地以气溶胶方式销售。另外,人们还证明它们在卫生保健上也是行之有效的,可用来治疗某些呼吸器官的疾病。
但也发现了气溶胶存在的一个问题。用于压缩气体的化学药品通常是含氯氟烃(即CFCs),已证明它是对地球大气层上的臭氧层造成损害的一类物质。
最流行的现代气溶胶压缩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它能在气溶胶喷筒内生成。像丙烷、异丁烷这类气体也可使用。 气溶胶的浓度,可以用一定体积中微粒的总质量来表示,基本单位是微克/米,也可以用数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目来表示。气溶胶的分布特性通常可用其粒子数目(n)、粒子表面积(S)、粒子的体积(V)或质量(m)按粒径大小(D)的分布来描述,一般作dn/d lgD、dS/d lgD和dV/d lgD对lgD的分布图,它们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对于半径(r)在0.1微米和10微米之间的粒子,一般用容格(Junge)分布来表示,即:n(r)=Cr
式中v近似等于3,C是正比于粒子浓度的常数。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三模态大气气溶胶的分布(爱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子模)。图中还示出它们的粒径范围、主要质量源以及质量的输入或去除的主要过程。由此可见,爱根核范围的粒子是由高温过程或化学过程产生的蒸汽凝结而成;积聚作用范围的粒子是由核模中的粒子凝聚或通过蒸汽凝结长大而形成,80%以上的大气硫酸盐微粒属于此模;粗粒子则是由液滴蒸发、机械粉碎等过程形成。细粒子和粗粒子的分界线通常直径为2微米左右。从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看来,10微米以上的粒子,常阻留在鼻腔和鼻咽喉部;2~10微米的粒子大部分留在上呼吸道,而2微米以下的粒子随着粒径的减小在肺内滞留的比率增加,0.1微米以下的粒子随着粒径的减小在支气管内附着的比率增加。半径小于0.1微米的粒子,其数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表明它们来源于地表;但半径0.1~1微米的粒子,其数密度在对流层顶上部随高度逐渐增加,并且在15~20公里附近出现极大值,形成平流层内的气溶胶层,这层气溶胶可能是火山喷出物气体在平流层中经氧化成固体而形成的。它虽然只占大气中气溶胶总量的百分之几,但对于大气的气温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大气遥感可探测气溶胶粒子的平均谱分布。
自从美国公布了全球PM2.5的分布图,北京等城市的PM2.5含量受到关注,尤其是近断时间持续的“雾霾“天气使得市民感到恐慌,预防和治理PM2.5污染迫在眉睫。2012年全国增加了很多监测PM2.5站点,但是地面监测站毕竟不能完全均匀分布在每一个地方,卫星遥感手段以其时效性高、覆盖面广、分辨率高等优势使得快速大面积监测气溶胶情况成为可能。MODIS是先进的多光谱遥感传感器,具有36个观测通道,覆盖了当前主要遥感卫星的主要观测数据。利用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空间分布数据结合PM2.5实测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即可实现PM2.5的遥感监测。该微课堂讲的就是如何基于ENVI 5.0反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空间分布。 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它含有各种微量金属、无机氧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和含氧有机化合物等。由于来源不同,形成过程也不同,故其成分不一,特别是城市大气受污染源的影响,气溶胶的成分变动较大。但是非城市大气气溶胶的成分比较稳定,大体上与地区的土壤成分有关。
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形成的硫酸盐,是气溶胶的主要成分之一。其转化过程尚未完全明白,已知二氧化硫可在均相条件下(在气相中),或在水滴、碳颗粒和有机物颗粒表面等多相条件下(在液相或固相表面上)转化成三氧化硫,再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并和金属氧化物的微尘反应而生成硫酸盐。硫是气溶胶内最重要的元素,其含量能反映污染物的全球性迁移、传输和分布的状况(见大气微量气体)。
气溶胶中硝酸盐和有机物的形成机制,尚待研究。气溶胶中有铵离子(NH4+)存在,能与硫酸根离子(SO42-)和硝酸根离子(NO3-)生成铵盐。至于气溶胶中的有机物,更是许多种类有机物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包括稀烃、烷烃、芳烃、多环芳烃、醛、酮、酸、醌、酯,以及有机氮化物和有机硫化物等。
气溶胶来源于土壤的各种元素(如铕、钠、钾、钡、铷、镧、铈、硅、钐、钛、钍、铝等),其含量在地区之间差别不大;而来源于工业区的各种元素(如氯、钨、银、锰、镉、锌、锑、镍、砷、铬等),就有较大的地区差别。
气溶胶是大气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还能增加大气的化学反应,降低能见度,增加降水、成云和成雾的可能性,影响大气辐射收支,导致环境温度和植物生长速率的改变以及沾污材料。对气溶胶的研究,无论对于大气化学、云和降水物理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大气辐射学、气候学、环境医学或者生态学等学科来说,都有重要意义。但气溶胶化学组成的研究仅是开始,还有待于今后发展。
F. 微生物气溶胶是如何形成的
只要有微生物存在的空气就是气溶胶了
很容易产程阿,我们每天生活的空气中都是阿
G. 气溶胶是什么
气溶胶(aerosol)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μm,分散介质为气体。液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固体气溶胶通常称为雾烟。
天空中的云、雾、尘埃,工业上和运输业上用的锅炉和各种发动机里未燃尽的燃料所形成的烟,采矿、采石场磨材和粮食加工时所形成的固体粉尘,人造的掩蔽烟幕和毒烟等都是气溶胶的具体实例。
气溶胶的消除,主要靠大气的降水、小粒子间的碰并、凝聚、聚合和沉降过程。
(7)生物实验中哪些会形成气溶胶扩展阅读:
气溶胶的影响:
1、全球变暖
雾、烟、尘埃等是最常见的自然气溶胶。通过对密封装置的加压,可从各种各样的物质中产生气溶胶,其中包括杀虫剂、油漆、喷发定型剂等。这种物质与一种易于液化的气体混合(往往是一种加入微量氟化物或氯化物的碳氢化合物),一旦释压,后者会产生推进作用。
2、环境污染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这里的干尘粒指的是干气溶胶粒子。一般情况下,当能见度在1~10公里时可能既有干气溶胶的影响(即霾的影响),也可能有水滴的贡献(即轻雾的贡献),且不易区分,所以就被称为“雾-霾”现象。
3、农业影响
气溶胶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必将影响植被的生长及农业生产。大气气溶胶包括的种类繁多,按成分来源,可将气溶胶分为人为源气溶胶(硫酸盐类、氮化物类、氟化物类、黑碳类和金属粉尘)和白然源气溶胶(火山灰和沙尘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气溶胶
H. 医学实验哪些环节容易产生气溶胶
以下实验操作过程中,易产生感染性气溶胶:
样本的采集,打开试管塞或瓶盖。
样本的制备,火焰固定。
分离培养 或接种培养物,划分平板,生化反应管接种。
用火焰烧灼接种 环,接种环移液,混匀培养液。
离心的试管没牢固盖紧。
用吸管注射移液,用力吹出移液管内最后一滴液体。
振荡器或漩涡器操作时。
倾倒,转移液态培养物或上清液。
其他任 何向液体或半固体材料中施加能量的活动。